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清 荷
严 阵
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
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
荷塘中的每一枝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他们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他们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他们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有人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有人更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季节的过客了。
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相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那个梦,那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依然故我的灵魂的那个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那个梦。
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
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一枝荷茎上擎着一朵花,一枝荷茎上擎着一团雪,这都是荷花之美,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另一种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园林工作人员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
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很多人生,很多世事,很多过去的人,很多过去的事,很多眼前的人,很多眼前的事。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我希望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 (选自2011年3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少,请结合全文,从多角度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王世襄年轻时在燕京大学读书,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等也都是通的,但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对于这些方面的很多研究。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也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他对这些东西的研究都非常精深而成了这些领域的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①、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注:①则例: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小题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王世襄有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最快速度的世界纪录,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317,到1999年就越过了0.4的警戒线,而到2008年进一步攀升到0.483,不平等程度比美国还要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2013年降低到0.473,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造成的。资本和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改变,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持续下降,已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中国的财富差距更是大得惊人。根据数据表明,中国的家庭资产差距持续拉大。1995年中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达到了0.73。最富有的1%家庭占据了30%的社会财富,最富有的10%家庭拥有的社会财富在63%—85%区间。此外,一份投资银行报告称中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拥有全国大约1/3的房产。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加以遏制,中国的贫富分化就会愈演愈烈,“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将成为画饼。
“朝为国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社会自古就是一个下层能够通过科举等方式向上流动的社会,虽然通道非常狭窄(1850年,中国有文武进士4000人,占总人口比重只有十万分之一),但是给予一代代青年人以出人头地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造梦的工厂。公平的高考、市场竞争、公开招聘国家工作人员等方式,为中国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上升通道。大多数中国人经过一代人的奋斗就过上了所梦想的生活。
但是近年来,这一情势日益不妙。“竞争门槛”都已经提高到“一穷二白”的“屌丝”们望洋兴叹的地步。不懈努力、追求卓越的青年们发现,打了无数个通关后,不过是由低级“屌丝”晋升为高级“屌丝”。
相当一部分富人致富的原因是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大于一般的劳动者,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尊称他们为企业家、时代英雄,要保障他们的合法财产。还有相当部分的富豪事实上不是通过做出社会贡献,而是通过寻租(即指收入的获得不是通过自己创造财富,而是通过攫取大量他人的财富)发家致富,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同样应当恰如其分地尊称他们为“资本家”,他们的天才不在于做大蛋糕,而在于分得更多蛋糕。
看看房地产市场,为什么房地产商需要捂盘?就是需要将由于人口和经济聚集造成的涨价的公众收益——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指出的那样,这部分收益是公众创造的,应“涨价归公”——通过寻租转移到地产商手里。
看看金融市场,“金融精英”通过掠夺型借贷和滥发信用卡,让穷人和不知内情的人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牺牲品。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更在于资本寻租与权力寻租伴生,结成共同体,这也是当前中央反腐面临的形势,既要打权力的大老虎,更要打资本的大老虎。
资本的逻 辑已经渗入中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地方政府天然具有亲资本倾向。资本家拥有比其他群体大得多的政策话语权和影响力。顺便提及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对资本最为友好的国家之一,不动产不征税,遗产不征税,资产转移出境也不征税,从这个角度讲,算得上是资本家的“天堂”。
资本进攻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堡垒是人的大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无孔不入,无坚不摧。资本的力量如此强大,资本的卷土重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晚年常吟陈亮词作“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至于痛哭流涕。
——摘自《21世纪中国面临的危机》,作者鄢一龙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B.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资本与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改变。
C.虽然机会非常少,但中国社会自古就是一个下层人能够通过科举等方式向上流动的社会。
D.如今的“金融精英”,通过掠夺式的借贷和滥发信用卡,让穷人和不知内情的人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牺牲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的中国成为世界资本家的“天堂”,因为中国税赋制度,如对不动产、遗产、资产转移出境都不征税。
B.在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商捂盘的目的在于通过寻租的方式攫取由公众创造的本应由公众享受的巨额收益。
C.对于那些付出艰辛劳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而发家致富的劳动者,公众应给予尊重,并保障他们的合法财产。
D.中国的家庭资产差距持续拉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遏制,“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已成为画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的逻辑已经渗入中国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最后的堡垒——人的大脑被攻破后,资本主义卷土重来不可避免。
B.中国的反腐形势严峻而复杂,因为在中国资本寻租与权力寻租相互伴生,盘根错节,中央政府要两面作战。
C.作者在文后描写***暮年吟咏陈亮词句的情形,是想通过写***晚年对中国命运的忧虑来表现作者对中国现实的忧虑。
D.目前的中国已不再象改革开放前几十年那样为中国人提供源源不断的上升通道,这势必会引发普遍的不满,甚至导致国家动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婺源笔记
祝勇
①我们曾有过一个共同的愿望:在婺源租一所老房子,住下。在这里,写作和交谈。有点像合并同类项,两个爱乡村也爱文字的人,被婺源,合并。但最经济的是我们,在这里,可以与诸多向往的事物同在:山水、风月、田野、老屋、廊桥、灯、牛、农具、村民、酒、书、笔墨、乐器、历史、爱情。在婺源,它们松散地混合在一起,像浸满柴火味的空气,被我们习惯,并且,忽略。
②要在婺源待下来,待住,等到我们最初的激情在安静的生活中逐渐退潮,我们就会发现真正的婺源。婺源是内向的,永远与奇迹保持距离,尽管它孕育过朱熹这样的伟人,并且吸引过李白、黄庭坚、宗泽、岳飞这样声名显赫的访客。婺源不是一个发光体,这一点与宫殿不同。在金碧辉煌的都城,即使是旧宫殿也是明亮的,在遥远的距离之外,我们的双眼也会被它屋顶的反光刺痛。在婺源,几乎所有的事物,诸如田野、青山、石墙、烟囱,都是吸光物,质地粗糙,风从上面溜过,都会感觉到它的摩擦力。婺源不属于那种夺目的事物,这里没有一处是鲜艳的,它的色泽是岁月给的,并因为符合岁月的要求而得以持久。
③不知道婺源的村落里暗藏着多少高堂华屋,从一扇小门进去,不知会遭遇什么。毫无预兆地,我们闯入明代某位尚书的客厅,被梁枋槅扇排山倒海的雕花所震慑;作为尚书第、上卿府的背景,层层叠叠的宅院在徽商们手下相继建起,不同时代的房屋,像迷宫一样交织和连接。所有的屋宇,都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但它们并不嚣张,那些高大的院墙和华美的雕刻在历经岁月的烟熏火燎之后已不再令人望而生畏。儒雅的官厅中,有几只母鸡在散步,戴花镜的祖母,弯在竹椅上打盹。所有的房屋,都有好几个敞开的入口,我们把那些开启的门扉当做公开的邀请函。我们可以任意参观所有的空间:堂屋、轩斋、天井、花园、庭院、回廊、厨房,甚至卧室。这使我们有了接近婺源的机会。到后来,我们干脆住在里面。我们躺在五百年的木床上睡觉,五百年前的事物就这样在梦中汹涌而来,而现世的烦忧,则再也无法扭动梦的机关。
④婺源像夜晚一样,饱含着生活的秘密。夜是黯哑的,它从不嚣张,然而它却是许多事物的开始。夜,是我认识婺源的开始。我们在白天里观察婺源,疯跑,迷失,流连忘返。你的快门频繁闪动,我则享受着漫长的发呆。但在夜晚,我们进入了婺源的内部,可以变换观察婺源的方式,比如:倾听、呼吸、梦幻、想象。夜晚呈现了比白天更多的东西。于是,我发现自己和婺源正在相互渗透。我甚至可以看见婺源渗入我皮肤的进度,彼此之间无所顾忌地坦然接纳。
⑤在婺源,我会醒得很早。我的身体变得异常敏感,它的反应,与周围的事物完全同步——我醒来的时候,我清晰地看见,屋子里的家具,正井然有序地一一苏醒,先是靠窗的条凳,然后是那张祖上传下来的八仙桌,再后是屋角的箩筐……只有那顶旧蚊帐,在我醒来之后,依然睡眼迷离,耷拉在床架上。我的身体知觉依次恢复,从眼,到耳,到鼻,到手足,与此同时,对婺源的记忆一一恢复。窗外的耕牛像多年以前一样劳作,我想起朋友写的一句诗:“村落从牛鼻里穿过”。关于婺源,他写过很多好的句子,但我最喜欢这一句。
我们已经离散多年,但婺源仍在,像五百年前那样,均匀地呼吸。它不会像你那样决绝,带着冰冷的泪滴,不辞而别。
(选自祝勇《他乡笔记》,有删改)
【小题1】祝勇笔下的婺源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概括。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④段中“相互渗透”的含意。
【小题3】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1965年10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那天是晴日,他和妻子梅赛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从喧闹的墨西哥城到风景如画的阿卡布尔科过周末。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梅赛德斯说:“请给我10个月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说罢,他掉转车头,匆匆赶回了墨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他的“魔巢”。待他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8个月。稿子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他把两份稿子全部交给了梅赛德斯说:“给你。”
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鲁滨逊。梅赛德斯接过书稿后开了一句玩笑:“是难产。”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他们不知道是应该庆祝还是应该哭泣。其时,梅赛德斯变卖了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已经债台高筑。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她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咬牙坚持了漫长的18个月。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20世纪80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和全世界对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寻常的高度一致。这客观上对他进入中国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对中国作家无疑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确实不同凡响。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莫言获得诺奖前不久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当初生怕读完了它,自己就不会写小说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以莫言为例,他的中后期作品主要写本土内容,将注意力转向本土资源,甚至于童年时期听过的神怪故事。这并非是简单模仿,用莫言的话说,他是在跟马尔克斯搏斗,这种搏斗即为摆脱其影响,也为寻找属于自己的主题——替民族发声、替民族治病、承担家国道义的雄心壮志。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以一部《百年孤独》而闻名于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又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可见其创作生命力之旺盛。
B.马尔克斯原计划10个月创作完成的《百年孤独》,实际用了18个月,因为多出了8个月,造成梅赛德斯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债台高筑。
C.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种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D.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E.马尔克斯的作品从拉美传入中国,并且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这里面有除了作品本身以外的其他原因。
【小题2】哪些原因促成了马尔克斯的成功?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详细写了《百年孤独》诞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曾说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同时又是这个世界最孤独的人,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