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馆的“中国红”
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挂上了几抹“中国红”。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等各路专家经过10个月的选择、比较、论证、看样,最终确定将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作为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
去年7月起,如何为中国馆扮上最适合的“红妆”就成为建设中的头号工程。通过5次科技咨询会的讨论,专家组粗选了22组不同材料、肌理、颜色的实样,经多次论证,又将范围缩小到4组肌理实样,包括2组玻璃和2组金属板,最后的场景实样选定了带肌理的金属红板。
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与中国馆相比,天安门拥有了更多与“红”的对比色,比如金黄色的屋檐、白色的汉白玉桥、灰色的大地等,因为有了这些色彩,才烘托出“故宫红”的沉稳与传统。而中国馆的背景色就显得有些单调,因而一味“克隆”,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故宫红”虽不适合中国馆,却为“中国红”提供了灵感。所谓的“故宫红”并不是一种红色,而是聚合了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于是,由若干红组合成一个“中国红”的概念应运而生。
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模拟时间和自然变化的因素,因层叠出挑的斗冠造型,中国馆的“外衣”势必会绝大部分处于阴影下,同时,越往下,颜色就会显得越深。上亮下暗的视觉反差,会令中国馆显得“头轻脚重”,伴有轻飘飘的错觉,而与中国人常常希望建筑能够巍然不动的意愿相悖。为此,横梁上的“中国红”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这些色阶渐变的红被专家组由深至浅命名为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其中,3号红为“中国红”的基础色调。根据从上到下、由深至浅的排列,中国馆斗拱最顶端一根横梁将着1号红,其下两根为2号红,接下去三根为3号红,最底端一根为4号红。同时,4根核心筒柱子也将着3号红色。
白天,游客们能看见的“中国红”仅仅是太阳光照射到或反射到的一部分,而到了晚上,由下而上射出的灯光将显现出在白天被“隐藏”起来的那部分“中国红”。也就是说,白天看到的是白天的中国红,而夜晚看到的是夜晚的中国红。日夜更替间,“中国红”也将随之变化着。
“近看能看清纹理,中看能隐约看到纹理,而远观,看到的则是整体渐变的红。”对于最终定下的“中国红”,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建筑中很少用鲜艳的红色,但这个特殊的‘中国红’建筑,必将成为红色经典!”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摘自2009年5月21日《建筑时报》,作者:徐敏)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是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
B.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的几抹“中国红”集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各方面的原理于一体。
C.中国馆每一根横梁上的“中国红”都不相同,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
D.人们在白天看到的中国馆斗拱间的“中国红”与晚上看到的不同,因为“中国红”随日夜更替而变化。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故宫红”和“中国红”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因为“故宫红”为专家创设“中国红”提供了灵感。
B.中国馆的“中国红”不能简单地复制“故宫红”,这是因为“故宫红”有许多色彩与之形成对应,而中国馆的“中国红”则没有。
C.在众多色彩的衬托下,“故宫红”显得沉稳与传统,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
D.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故宫红”,而“中国红”则是由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四种颜色深浅不一的红色组成。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述“中国红的特点”(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07 10:2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①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郭秉文被人们誉为“东南大学之父”。
②1908年郭秉文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14年,他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③郭秉文一拿到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要将他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江谦为耆儒硕德,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中西,时称“新学巨子”,两人相得益彰。
④1919年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倡男女同校。“五四”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外,仅招男生而不招女生。兼收女生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流言飞语不堪入耳,甚至思想比较开明的南高老校长江谦也明确表示反对。后经郭秉文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于如期进行。高等教育中“女禁”的打破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⑤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一致赞成。经过郭秉文一年多的奔走,虽几经波折,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长。
⑥清末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模仿日本,而日本又是学欧洲。民国建立,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过从转手日本变成了直接向欧洲学习。而对美国大学模式的引入则自东南大学始,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伟。郭秉文从一开始就努力移植美国大学模式,选科制、评议会、董事会,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⑦还在东南大学筹备之初,郭秉文就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很大的,它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列甚至更高。这种领导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而且,为东大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地方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上,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做法后为其他大学所仿效。郭秉文对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引入及其在东大的成功,对整个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体系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⑧东南大学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所谓面向社会,就是办学的资金从社会筹集,学校的系科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加以调整。所谓服务社会,就是将大学活动扩展到校园之外,让大学走出象牙塔,使大学成了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也就是说,大学除了承担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基本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
⑨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后,郭秉文就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假学校,郭秉文不仅亲自上阵授课,还特地邀请了美国的杜威、孟禄,德国的杜里舒和国内的梁启超、胡适等一批名家前来讲学。
⑩除了暑期学校外,东大教育科还举办了许多其他“推广事业”,如推广平民教育,为乡村失学儿童进行义务教育等;农科则通过组织农村巡回演讲团、农业展览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优良品种等;商科则通过坚持办商科夜校,为各界有志求学的青年提供业余学习提高的机会。
⑪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和学堂的建立,中小学教师均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郭秉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力主高等师范学校应并入综合大学,使综合大学兼有培养师资的功能。郭秉文留学美国多年,他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培养上乘的教师,必须“寓师范于大学”。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师。
⑫由于政局的剧变,1925年郭秉文被免职。离开东南大学后的郭秉文并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1926年,他在美国费城组织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的图片展览。晚年定居美国的郭秉文在1958年创办了中美文化教育协会,虽在暮年,“未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暇逸也”,他仍在为教育事业忙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尽管离开了大学,郭秉文仍关心和热爱着中国教育事业,在美国宣传中国教育文化,促进中美文化教育的交流,虽在暮年仍为教育忙碌不已。
A.郭秉文赴美留学期间,就对美国大学系统的富有民主精神的管理模式和教育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都对他日后回国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B.东南大学刚一建立,郭秉文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开“女禁”,虽然遭到了非议,但经过他多方努力,最终得以施行
C.郭秉文在东南大学之所以积极倡导美国大学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具有学校行政管理和大学职能的定位等方面的优异特点。
D.郭秉文主张大学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要走出象牙塔,把办学的重点放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上,让大学成为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
【小题2】郭秉文在办学生涯中,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郭秉文为什么主张“寓师范于大学”?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郭秉文倡导的“美国大学模式”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跟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却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小,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林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在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小题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6分)
【小题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分)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材料一
据《解放网》报道,上海学生熟悉的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了。昨天,记者向华东师大出版社核实,《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经在翻译中,有望于今年暑期出版。而《一课一练》英国版的起因,则是上海学生在全球PISA中取得的好成绩,让英国教育界决意“取经”。
近年来,虽然反思中国应试教育的声音依然不时传来,但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已逐渐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和推崇。尤其是2013年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数据显示,上海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能力均为世界第一。数学成绩方面,上海学生平均分是613分,英国学生仅为494分。其中,上海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均成绩为600分,比第二名高38分。这一权威的评估结果在西方引起轰动。
就在今年1月,华东师大出版社与英国著名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签订协议,将推出《一课一练》数学分册的英国版,名字定为《上海数学一课一练》。目前,这套书正在翻译过程中,有望于今年暑假正式出版。“把‘上海数学’放进书名里,就是因为英国方面非常重视上海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方面的教育经验。”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长王焰表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辅分社社长倪明透露,《上海数学一课一练》共有11册,分别对应英国从小学到初中的11个年级,将以原书中题目为基础,进行适当改变,但不会降低难度。该书将以原书中题目为基础,根据当地教育的需要,由既熟悉国内教材、又对英国教育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团队,负责翻译与改编。
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一课一练》,并在1999年将品牌做大,覆盖一至十二年级全部学科。《一课一练》曾三次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在其全盛时期,开学前的销售量曾高达280万册左右,还曾创下单册的销售数超过在校学生数的奇迹。目前,上海学生平均人手一册《一课一练》。目前,《一课一练》系列共有七十多个品种,拥有由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百余人编者团队。  
(节选自《东方网》,2015年2月28日)
材料二
上海学生熟悉的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了。昨天,记者向华东师大出版社核实,《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经在翻译中,有望于今年暑期出版。而《一课一练》英国版的起因,则是上海学生在全球PISA中取得的好成绩,让英国教育界决意“取经”。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基础教育模式,尽管这种模式有它的问题和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去年2月下旬,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女士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专程来沪“取经”,探访福山外国语小学、建平中学西校、上海中学,了解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学生数学成绩出众的原因。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与英国教育代表团就“PISA2012上海领先与上海中学数学有潜质学生培育”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    
(节选自《新闻晨报》,2015年3月3日)
材料三
2月底,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关注。在中国父母热捧各种国外教材、国外课程的当下,中国教辅《一课一练》却能出口到英国,这个现象值得思考。
由于学校办学模式不同,升学评价体系不同,走出国门的教辅读物无疑是受到肯定和欢迎的教辅精品。事实上,《一课一练》已经雄霸上海教辅书市场20多年。
王焰说,好的教辅应该承担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处事态度、传播科学知识等4个方面职能。经过教学研究,精心挑选习题的教辅,可以让学生做比较少的题就能掌握核心知识,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很有利的。“《一课一练》相较于国外的教辅,主要区别在于它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得每个孩子都能稳步前进,这正是国外所缺乏的。”
王焰同时表示,常修常新是教辅保持活力的关键,且必须不断创新。即使教材没有变动,《一课一练》也是一两年做一次小修改,三年大修订一次。从2013年秋季开始,《一课一练》针对书中的难点题目,请名师录制了微视频,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解题过程,“网上一课一练课堂”也已上线。
(节选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3月3日)
材料四
有舆论认为,教辅读物走出国门,这是给饱受诟病的教辅读物正名。在国内被质疑为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教辅,现今被国外引进,我们不应对国内基础教育妄自菲薄。而其实,教辅读物的问题,不是其该不该有的问题,而是太过泛滥,以及学生们都必须采用。国内的教辅读物走出国门到国外,不太可能复制国内的模式,其在国外市场的运作,可以让我们看到国外教育和我们的不同。
客观而言,教辅读物对部分学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辅导读物,在国外书店和超市,我也曾看到有学科辅导书籍,但不像国内那么多,学生选购也不踊跃。国内则不同,教辅读物则成为学生的必备品,由于教辅需求旺盛,利益可观,不少出版机构都进入教辅市场,导致教辅读物鱼龙混杂。
(节选自《熊丙奇博客》)
(1)阅读材料一,试概括说明材料传递的重要信息。(5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新闻内容的异同点。(6分)
(3)阅读材料三,说说教辅书《一课一练》的特点。(6分)
(4)结合四则材料,请你依据教辅资料的使用经历,就教辅泛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相关链接:①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7年。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说:“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摘自2015.03.04“中国新闻网”)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09.21《新华每日电讯》)
【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
B.传主不能接受父亲劝他做一个种庄稼的农民,因为他认为农民的生活就是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就会虚度一生的年华。
C.传主曾经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改变了这样的观点,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
D.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
E.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是一个凡人。每一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
【小题2】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小题3】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4】材料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传主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