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枇 杷
王以仁
又是初夏时节了,街上的水果店里,一处处都陈列着黄得可爱的枇杷,贪吃水果的我,每逢走到枇杷摊畔的时候,喉咙总要觉得痒起来的样子,但是两手向一空如洗的袋中按着时,又不免沉寂地叹了一口气,只能把口内的唾液倒咽下去,作个聊以过瘾。
迅速的光阴像凄迷的残梦似的永远不肯在人间留着一丝痕迹。到杭州的时间已足足有三个月了。杭州的日子似乎和别处有点不同,我总觉得它太短。情绪分歧的我怕是已经忘记了人间的岁月。若不是许多家人妇女的车前或轿后飘着几串纸钱,若不是随处荒芜满目的坟茔,有如许多摇动着的衣香裙影在那里深处纤纤的玉指展拜,若不是染成血色的杜鹃,衬贴在光华焕发的美女的髻旁,我差点忘却了那天的清明佳节。若不是湖滨有如许的善男信女,买来了整千整万的鱼虾在那边放生,若不是和妇人的嘴唇一般鲜红,和妇人的眼珠一般清润活动的樱桃,一篮篮的在街上叫卖,若不是那个无聊的男子故意把青梅子拿到我的面前来招呼我的生意,令我的口旁流下了两道酸味的唾涎,我也差不多忘记那天是立夏,催人老去的岁月,真是令人不堪回首呀!
如今又是换来了一种不同的情调了。在两眼开阖了几次的中间,清明和立夏都不声不响埋葬在残灰一般的光阴之下了。回想起来,孤山的梅花飞落的情形,仿佛如在目前,又仿佛如隔世的事情一样。只有令人齿酸的梅子,曾经伴过了朱红的樱桃,现在又在水果店内伴着橙黄的枇杷。可怜孤山上的树树梅花,只留一片青葱的绿叶了。
我对着几个黄色的枇杷,想起了一件儿时的旧事,那是不知是六岁还是七岁,我现在已经不大记得清楚。
我刚从书房中和我的堂兄携手回家,白发婆婆的祖母笑容满遮着她的脸孔,额上的皱纹也似乎露出了一种愉快的颜色,几颗残留在内的上下不相对的牙齿,露出在我的眼前。她一手牵着我的堂兄,一手牵着了我。我们两人绕在祖母的两旁,一步一跳地走进祖母的房内。
“你们晓得我有什么东西给你们吃?”贪吃的我真高兴得跳起来了。我的堂兄只比我大得三岁,却已经有些老成持重的模样,和我有些不同。
“是山楂糕吧?”因为我在两天以前,曾经看见一个同学吃着山楂糕,我心里觉得红得非常可爱,到那天还没有忘记,所以不期而然地说了出来。
“不是!”祖母摇着头,疏朗的白发在头上摆动。
“那么一定是糖霜孩了。”我接着说。我的祖母摇着头说我们都没有猜着。堂兄和我都呆呆地看着祖母出神。
“请你告诉我那东西的形状,祖母!”毕竟是年纪大一点的堂兄,想得比我周到得多多了。
“那东西的形状是圆的,而且是果子。”
“是梅子吧?一定是妙婆家里送来的梅子。”堂兄这样下注脚地说。我也觉得是梅子无疑了。我有些奇怪,为什么连每年都有人送来的梅子,想都想不到。祖母依然笑着摇头;我又觉得非常失望,堂兄也摸着他的耳朵在发呆。
“那么一定是杨梅了!欢庙人不是每年都有杨梅送来的吗?一定是杨梅了。”我高声的说。我以为的确是被我猜中了的,心中觉得格外的愉快,说话的声音非常洪大,似乎不是六七岁的孩子的声音。
“傻孩子,杨梅现在还没有开园呢!现在距离夏至还有一个月,哪里来的杨梅!我对你们说,是二姑娘家中送来的枇杷。连这一种水果都猜不到。”祖母微带笑的抚着我的左肩,随手到厨内去拿枇杷了。
我的喉咙像一只蚤在里面爬着一样,恨不得把这些枇杷一口吞在肚内,祖母却慢腾腾地说:“你们先把习字的簿子给我看,哪一个‘明珠圈’多一些,哪一个多吃几个枇杷。”
我急把我的写字簿子给我的祖母,祖母架上了一副纸框的老花眼镜,镜框系着两条青线,套在她干枯的耳旁,慈祥的眼光从境内窥着我的簿子;她看见我的加圈的要比没有加圈的多,脸上现出非常高兴得颜色。看过了我的簿子,她又去看我堂兄的簿子。她说堂兄簿子加圈的字比我的多,却引起了我的疑心。因为那天在书房的时候我明明数过了的,我的圈儿的确比他多得四个。平时他写字时总在大字的旁边写上了许多小字,那天却偷懒没有写上。我看见堂兄指点祖母看的地方,却写着累累如穿珠一般的小字。我就指破了他的伪处,对祖母说:
“这里不是,这里是前天写的;今天写的一张是没有小字添写上去的。”我就把那天写的一张寻出来给祖母看。若不是红笔在格子内记上了日子,我的堂兄差不多要和我拼命的样子。我却恋恋地依在祖母的旁边。祖母因为堂兄的伪计,罚他少吃两个枇杷。我拿十来个的枇杷,把书包丢在祖母的房内,三步并作两步的跳到母亲的房内,告诉她这枇杷的经过。母亲似怒似喜的说我未免多事,我却含着枇杷没有答应。
后来到书房去的时候,堂兄有好几天没有睬我,并且还约好了另外的几个同学和我作对。现在祖母已经死了九年了,我每看黄色的枇杷,总要想起白发慈祥的祖母。可是叫我到何处去寻求呢?呵!人生和光阴都是不可捉摸的残梦!都是无形无迹的一缕青烟!
一九二五年,五,二十一,杭州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1) 在两眼开阖了几次的中间,清明和立夏都不声不响埋葬在残灰一般的光阴之下了。
(2)人生和光阴都是不可捉摸的残梦!都是无形无迹的一缕青烟!
【小题2】作者笔下的老祖母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认真阅读,看看作者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老祖母这一形象的,并联系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为什么不直接回忆祖母,而要插进第二第三自然段的描写?试做简要分析。(7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矛能、肴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在传统时代,他们被认同为乡土社会里德行高尚,且于乡里公共事务有所贡献的人。通常来说,乡贤与乡绅即乡村绅士概念具有较多的重合性。
“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具有功名身分、学品、学街和啻职而退居乡里者,是乡贤阶层的基本构成;他们拥有高于平民的身份地位,退居乡村后成为乡村社区里具有社名文化威权的阶层。乡贤构成必备的条件是:第一,在家世方面得有一个值得乡人景仰羡慕的经历,清白而没有劣迹。第二,乡绅们照例有一份丰厚的财产,属于耕读之家。其家族对地方社会有所贡献,尤其在维持地方风习,主持节令庙会,救助旅寡贫弱,推动地方公益事业方面赢得乡里声望。第三,功名身份、官位职衔之外,有一定的年资,拥有乡族长老资历。第四,借助功名身分和官职形成社会网络资源,可以为乡村社区争得更多的利益,保障乡里免受差役吏胥扰害。明清以来,虽然平民乡贤的所占分量渐有增长,但总体上乡绅仍然是构成乡贤的主体力量。
乡贤的地位是通过取得功名、学品和官职而获得的。传统时代的身分等级制度是赋予他仍拥有独特地位的制度性基础。科举制度下,乡土绅士的身分具有双重身份,即 “士”——读书求功名者,“仕”——为官或准备为官者。士为“四民之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绅士是整个封建官僚或国家机器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以其具有外显标志和社会文化内容的“功名”身份,把社会力量的绅士同政治力量的官僚紧密结合在一起。
乡绅作为一个居于乡村领袖焱位和享有特权的社会集团,在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官、绅、民三种力量中,使自善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姜也竟为多样。在以“士农工商”简单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农耕社会里,技术知识及其进步是微不足道的。社会秩序的维系和延续依赖于“伦理知识”。因此,无论社会怎样动荡变乱,无论王朝如何起落兴废,维系封建社会文明的纲常伦理中心却不曾变更。然而,居于这个社会文明申心位置的却恰恪是乡绅阶层。
在传统农耕社会里,乡绅层是唯一乎有教育和文化特权的社会集团。“其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著,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户,礼吐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如何使一个幅员广大而又彼此隔绝的传统社会在统一的儒学教化下,获得“整命”,使基层社会及百姓不致“离轨”,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清王朝在乡村社会中,每半月一次“宣讲由十六条政治——道德准则组成的‘圣谕’的目的,是向百姓灌输官方思想”。然而,这一带有“宗教”形式却毫无宗教内容或宗教情感的活动仅仅依靠地有官却根本无法实行。乡绅们事实上承担着宣讲圣谕的职责,。“十六条圣谕”以“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为主旨,成为农耕时代浸透着浓郁的东方伦理道德色彩的行为规范。重要的是,反复向村民百姓宣讲这一规范的是乡绅。他们拥有文化,拥有知识,成为农耕时代一个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重要角色。
(摘选自《乡贤:维系古代基层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乡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时代,乡贤不仅因自身的德行、才能、声望而被本地民众所尊重,而且对于本乡本土的公共事务有一定的贡献。
B.乡贤的主体力量是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学衔、官职等退居乡村后而成为乡村中的权威阶层的乡绅。
C.乡贤在古代社会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与传统时代的身份等级制度关系密切,尤其是封建科举制度。
D.乡贤的社会声望极高,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社会资源,对本乡土的百姓生活产生积极层面的影响。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通常出身于对地方社会有所贡献的耕读之家,他们品性清白且拥有乡族长老的资历,往往热衷于本乡土中的集体事务。
B.绅士阶层是整个封逢官僚或国家机器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士成为“四民之首”的根本原因。
C.在社会变廷与朝代更替中,相较于处于中心地位的纲常伦理,技术知识及其进步的作用微乎其微。
D.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为了让基层社会和百姓接受统一的儒家教化,仅仅依靠地方官员是行不通的。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阶层在社会分工较为简单的农耕社会里,一直处于社会文明的中心位置,享有教育和文化特权。
B.清玉朝所列出的由政治一道德准则组成的“圣谕”,本身就是统治阶级借由乡绅们代为宣讲的官方思想。
C.“十六条圣谕”是清政府推广的百姓的行为规蒗,带有宗教的性质,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D.多绅居于乡村领袖地位,在农耕时代扮演着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及稳定神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农民贵族
周海亮
为成为贵族,他付出了多年时间的努力。现在,他终于有资格瞧不起他身边的土豪了。
他认为他们仅仅是土豪,而他才是真正的贵族。虽然贵族不是隐士,但贵族绝不可以天天混迹在令人讨厌的嘈杂的市井。而他,终于在静谧的大山里,有了一处他曾经梦寐以求的独属于他的宅院。
宅院并不豪华,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原生态风格。每年他都会抽出几个月的时间,来到这个山野宅院,享受他世外桃源般的贵族生活。
那天,他躺在门口的藤椅里喝茶,邂逅一个进山砍柴的老农。他将老农请进来参观他的宅院,他给老农倒茶,上水果,并与老农闲聊。
你怎么会住在这里?老农问他,看你的模样应该是有钱人吧?但是这里,兔子都不屙屎……
我来这里是想享受真正安静的贵族生活。他说,您看看我的房子,是不是很棒?
老农四下看看。凑和吧。
怎么是凑和呢?他说,这房子是用石头和木头建造起来的,墙是土坯墙,我连砖都没有用。知道为什么不用砖吗?用砖,就失去了原始和粗犷的味道……
这不稀罕。老农撇撇嘴,说,俺们那个村子,家家都是这样的房子。
光房子还不行。他说,您看看院子里的这些花草,都是我从附近的山上移栽过来的。
这更不稀罕了。老农说,俺们村里遍地都是这些花草,想避都避不开,看得俺们烦。
您再尝尝这些水果。他说,全都是从附近收来的。绝对纯绿色无公害……
那你认为俺们吃的水果都是污染过的?老农说,老实跟你说,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来就不知道化肥是怎么回事……
我现在天天粗茶淡饭。他说,大饼子,小米粥,野菜,山上的绿茶……我一口酒都不喝……
俺也是啊。老农说。
我现在不用电话,不用电脑,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他说。
俺也是啊。老农说。
我现在基本与世隔绝。他说,除了每天去我自己开的那块地里浇浇水,拔拔草,回来就是喝茶,睡觉,晒太阳……
俺也是啊!老农说。
咱俩不一样的。他有点急了,虽然咱俩吃着同样的饭,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我是贵族,您不是。
俺看差不多……
肯定不一样。他说,我现在无欲无求,吃得饱,睡得香,就算天塌下来,也不关我的事情……
那你认为俺还指望发大财?还是想再娶房老婆?老农说,俺和俺们村里的人每天都过着你说的这种生活,咱们都是一样的……
绝对不一样!他真的急了,咱们怎么能一样呢?你生在乡下,长在乡下,你的职业就是农民,你做这些事太正常。而我呢?我是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才熬到了现在这种生活状态。什么状态?贵族的状态!现在,我有钱做这些事,有时间做这些事,有资格做这些事……种花,种菜,劈菜,喂马,住木屋,吃绿色食品,呼吸富含负离子的新鲜空气,这不是贵族的生活是什么?你知道我是怎么熬到这一步的吗?先玩命地赚钱,再玩命地健身,最后玩命地让自己厌倦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以及虚伪的交际……
你这么说,俺总算弄明白了。老农笑笑说,咱俩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是玩命才成了贵族,俺一生下来就是贵族。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
A.小说没有刻意地去塑造人物,主要以行动描写和对话式的叙事表现人物个性,让人物“他”自己用行动完成对“贵族”形象的塑造。
B.小说集中叙述了自认为“贵族”的“他”的一系列外在表现,而完全隐匿了“贵族”的内在精神气质,为的正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贵族”的内涵。
C.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老农说,“咱俩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是玩命才成了贵族,俺一生下来就是贵族”,令读者读后忍不住会心一笑。
D.小说的故事架构奇诡独特,完全在“贵族”与老农的对话中展开,叙述风格沉稳老练,在不徐不疾中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E.两个形象的最大不同是:“贵族”有可以选择的权利,当他厌倦这种生活时,他可以改变;而老农虽然觉得那些花花草草厌烦,却无从改变,只能认命。
(2)“他”认为要成为“贵族”须满足哪些条件?请结合他的生活经历简要分析。
(3)“老农”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老农说,“你是玩命才成了贵族,俺一生下来就是贵族。”你同意老农的观点吗?请说说你对“贵族”的看法,并结合小说中“他”和“老农”两个人物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高手     吴宏庆
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
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土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
李土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土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
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
李土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土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上面的八条龙栩栩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李土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
帅子摇头:“买不起。这是无价之宝!”
“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土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土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土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土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李土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
李土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土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土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
“五十万?”
“五万!”
李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
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十万?”大师笑了:“五千元。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
李土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土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B.小说中“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土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帅子故意不买李土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土方的下怀。
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表现了比较深刻的意蕴,让人读后有所感悟。
(2)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李土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表达效果更好,你认为如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何热水冻结速度很快

有时候,热水的冻结速度反而会超过冷水,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怪异的现象困扰了几代科学家。经过数百次实验,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负责辐射安全的官员詹姆斯·布朗里奇最终发现证据,证明这种现象可能与水中杂乱无章的杂质有关。

热水快速冻结现象被称之为“姆佩巴效应”,以坦桑尼亚学生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名字命名。对于姆佩巴效应,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但任何一种解释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效应并不可靠,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布朗里奇认为,杂乱无章的杂质才是导致热水更快速冻结的关键因素。过去10年时间里,他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了数百次有关姆佩巴效应的实验,最终发现这种效应基于不稳定过度冷却现象的证据。

布朗里奇说:“水几乎从不在温度降到零度时冻结,通常是在更低温度下才开始冻结,也就是所说的过度冷却现象。冻结点取决于水中与冰晶形成有关的杂质。通常情况下,水可能含有几种类型杂质,其中包括尘粒、被溶解的盐类以及细菌,每一种杂质都能在特定温度下触发冻结机关。核化温度最高的杂质决定了水的冻结温度。”

布朗里奇对两个同样温度的水样(20℃的自来水)进行了实验。他把水样装入试管,而后放入冰箱中冷冻。由于杂质的随机混合导致其拥有更高冻结点,其中一个水样将首先冻结。如果这种差异足够大,姆佩巴效应便会出现。布朗里奇选择自然冻结点更高的水样,并将其加热到80℃,另一个则只加热到室温,而后将试管放回冰箱。他表示,如果热水冻结点至少高出5℃,其冻结速度往往会超过冷水。

可能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区区5℃就是一个足够大的差异,帮助温度更高的水首先“冲过终点线”。而如果以60℃作为起步点,它们在这场冻结较量中便要以失败告终。物体与周围环境——具体到这项实验,指的就是冰箱——的温差越大,其冻结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说,在温度较低的水样达到零下7℃这一冻结点前,热水样首先达到零下2℃这一冻结点,进而以更快的速度冻结,

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布朗里奇表示,其他人在一次研究一个因素时并没有很好地控制实验环境,例如必须控制容器的类型以及水样在冰箱中的位置。但布朗里奇所做的工作不可能终结有关姆佩巴效应的争论。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乔纳森·卡特兹便持怀疑态度。

根据卡特兹的理论,加热能够驱除二氧化碳等杂质,进而提高水的冻结点。这也就意味着,加热实际上提高了水首先冻结的机会,而不是布朗里奇所说的与杂乱无章的杂质有关。他说:“他可能发现了一种与姆佩巴类似的过度冷却效应。”

(选自《科学大观园》)

【小题1】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几个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姆佩巴效应”是指热水快速冻结现象,是以坦桑尼亚学生姆佩巴的名字命名,这是一种不可靠的效应,困扰了几代科学家。
B.“过度冷却”是指水不在温度降至零度时冻结,而在更低温度下才开始冻结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水来说是普遍存在的。
C.“冻结点”是指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它取决于水中与冰晶形成有关的杂质的特点,核化温度最高的杂质决定了水的冻结温度。
D.“不稳定过度冷却效应”是指过度冷却现象常常出现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带有不可靠性,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小题2】下列关于布朗里奇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试管取两个温度相同的水样(20℃的自来水),随机混入一些杂质,将它们放入冰箱冷冻,其中一个水样将首先冻结。
B.选择自然冻结点更高的水样,将它加热到80℃,另一个只加热到室温,而后将试管放入冰箱,如果冻结点差异够大,姆佩巴效应就会出现。
C.要想热水冻结速度超过冷水,热水冻结点至少超过冷水冻结点5℃,即冷水样达到零下7℃这一冻结点前,热水样首先达到零下2℃的这一冻结点。
D.如果以60℃为起步点,则热水样的冻结点超过冷水样冻结点不到5℃,那么冷水冻结速度仍然超过热水。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姆佩巴效应是一种过度冷却效应,布朗里奇的实验可能只是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冷却效应,所以,他的发现不可能终结姆佩巴效应的争论。
B.布朗里奇做实验时特别注意控制实验的环境,即容器的类型和水样在冰箱中的位置,这是他发现“杂质说”的关键因素。
C.根据布朗里奇的冻结点与水中的杂质有关的理论,我们可以推知含有少量水分的食物在冰箱中的冻结速度一定比自来水冻结速度快。
D.归根到底,姆佩巴效应的出现,跟热水与冰箱的温差、溶质的浓度,以及溶于水的杂质——盐类有关。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有月光
谷禾
有月光的晚上,我可以忘却生活的烦恼,去到村头的树林里或小河边,去到庄稼地头或某个无人的地方,在如雨的虫鸣和蛙噪里,在青草气息披拂的风中,安静地坐下来,回忆从前,反思现在,也想一下亲爱的诗歌。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把身体完全放松了,躺在松松软软的青草上,闭上眼睛,聆听月光脉脉的流淌,在心里感慨,多少青春韶华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老去了,多少壮志雄心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成了飘忽的传说
现在,月光又溢满天空了,澄碧的蔚蓝似乎在隐隐发出银子的光亮,如果披着衣裳出去走走,你会遇见一个高个子男人,他仿佛迷失在了月光的声音里,一边凝望着沉睡的小村和远处的田野,目光似乎也被月光溢满了。你知道这就是我了。你继续走下去,也许会遇到更多的人,但不管相遇谁,一定都是被这样的晚上所诱的。
案上的台灯突然熄灭了,我存身的书房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与月光有关的回忆被暂时中断。我下意识地去拉窗帘,刚打开一条缝隙,交织的寒凉就落满了我的面颊。我没有避开,而是把目光继续投向了远天,去寻找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偶尔飘过的那一轮灰白。我知道,自从携家拖口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我已经和真正的月亮,和有月光的晚上越来越生分了。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禾苗上飘摇的月光,草尖上涨潮的月光,露珠里闪烁的月光,池塘里静影沉璧底月光,牛羊眼睛里默默反刍的月光,小河淌水亮汪汪的月光,树叶剪影哗啦啦的月光,白菜顶着雪的月光,照着我沿着母亲的唤声回家的月光,我走她也走的月光,床前照影的月光,地上凝霜的月光,还有月光里睡熟的村庄和醒着的田野,月光牵动着蛙鼓虫鸣和枝枝叶叶,被月光引诱出门的人,似乎都成了古老的回忆。
还记得第一次出远门。5岁的我按母亲的嘱咐,穿过三个村庄和一条哗哗流淌的小河,去到3公里以外的另一个村子,给生病的弟弟抓药。我一个人上路,到那个村子,打听着找到医生,递上药方,抓了药就急忙往家赶,但赶到河边渡口,天还是擦黑了。渡口就在曾外婆家的村子旁,因为经常去那里住,那些在对岸干完农活回村的舅舅和阿姨们差不多都认识我,要带我去曾外婆家,但问清我一定要赶在晚饭前把药送回家后,就不再强留,而是把我拎到肩上,背过了河去。
过了河,我矮小的身影瞬间就融进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在一片接一片的玉米林、大豆田、棉花丛和隆起的坟包间疾速穿行,路上已经稀有人影,风吹着庄稼叶子以及庄稼叶子摩擦我的衣服发出的沙沙声,仿佛蚕儿在咀嚼桑叶。偶尔,癞蛤蟆从脚下穿过,瞬间就隐入了田埂另一边的草丛。一只鸟儿倏地飞起来,在我的目送下,一直飞向蓝幽幽的夜空深处,飞向银盘似的月亮里去了。
因为有月光带着我回家,因为衣服上、鞋子上、脸和手上都沾上了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我不但没有感到丝毫的害怕,而且到家后很久,心里还被巨大的兴奋和快乐充满着。如今奔忙在这个城市里,欣赏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这里有灯红酒绿,有忙不完的工作,有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有印刷体的天下大事,却唯独没有月光引诱我出门或带我回家,没有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黏上我疲倦的眉头。
屋子里什么时候已经被柔和的灯光重新充满了。我舒了一口气,去拉严窗帘的瞬间,耳畔恍惚传来鸟儿在月光中惊起的声音——那是在如墨的田野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突然跃上了树梢,正在巢中沉睡的鸟儿仿佛受了惊吓,慌乱中扇动披着月光的翅膀飞了起来,接着,许多鸟儿也纷纷飞了起来……你知道这定是我的错觉了,或者是某块废弃的砖石突然被汽车咆哮的声浪席卷着从最高的楼顶跌落下来。
【小题1】理解第一段加点词语“飘忽的传说”的内涵。(2分)

【小题2】文章写我第一次出远门有何用意?(6分)

【小题3】赏析第六段画线语句。(4分)

【小题4】文章多次写到“月光”,有什么艺术效果?(4分)

【小题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