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
B.本文时而使用当前流行语和网络语,富有时代气息,但也显得文风不够庄重。
C.“我”与老代的邂逅,既颠覆了“我”心目中蒙古汉子的形象,又印证了“我”心目中的蒙古汉子形象。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辞华丽,又不乏风趣。
E.文末“我”“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还觉得有点儿豪迈”,表现了“我”的豪爽与洒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婆的手  【美】莉迪亚•玛丽
去医院探望外婆时,我用手指轻抚着她凉凉的手上的细弱的血管。她颤颤地睁开眼睛看着我的手,我忍不住问:“你想要吃一小块苹果派吗?”
“莉迪亚•玛丽。”她用微弱的气息呼唤着我的名字,然后就又睡了过去。外婆的手总让我想起她那些甜美的肉桂苹果派以前,我总是站在她身后,看她在厨房水槽旁削苹果皮。我看着地的手指娴熟地持着水果刀,期待她在苹果上削出那完美的螺旋。
“我的手也贫像你的一样光滑。”她说着,用大持指摩挲着我的手背。 “成年累月浸在水里,不断地换洗尿布毁了它们。”她摇头叹息着,看着自己手上微凸的淡蓝色网状静脉。“要给七个孩子换尿布,实在是太多了。邻居们常说我挂在晾条上的尿布是他们见过最白的。当埃莫森一家搬家时,克旁迪娅对我说:‘我会想念你那漂亮的晾衣架的,玛格丽特。”我喜欢听外婆谈论她生活中的那些细节,我觉得它们就像是完美的苹果派必需的配料一样。
外婆说我有钢琴家的手。尽管当我面对她那架老式钢琴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上面漫无目的地敲击,发出不成曲调的声音,在整间屋子里回荡。
“你妈妈……”外婆边削着果皮边回忆,“喜欢到处飞来飞去,当我烤苹果派时,她就会到菜园找你外公,不断在那里荡来荡去。”
“在秋千上?”
“是呀。你外公在那棵大苹果树上安了秋千,她最喜欢了。一放学就一直在那里玩到天黑。她就是在那里和那个让她的手生茧变硬的男人第一次接的,我看见了,呵呵。”当我闭上跟晴,我可以看到妈妈,她甜美地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眼晴里闪着亮丽的光,乌黑的长发如波浪一般,外婆曾对我提起过她,在我很小的时候,一场疾病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和甜美的微笑。
外婆在里院时,我的姨妈和舅舅列了清单:哪里有最好的私人疗养院,哪家搬家公司最便宜,哪家房产中介最好,能够把房产卖个好价钱。在一个周末我从学校宿舍搬了回来。我开车到了外婆家,用她留给我的钥匙去开门。我旋转钥匙,推开门,感受屋里面清冷的气氛和空荡的回响。我把衣服放进厚重的橡木衣柜里,在门厅壁橱里拿出旧的亚麻床单,铺在卧室里同样陈旧的床垫上。那些曾是我妈妈用过的。我试着抚平已经交形的羽绒枕,然后把它靠在铸铁的床头板上。
第一晚我辗转难眠,朦胧的睡意和梦境似乎总被咯咯吱吱的古老床板声响打断。白天,我去医院看望外婆:长长的走廊,各种各样的探视者,无助、失望又带着希望。我采了雏菊和黑眼苏珊花,放在窗台和餐桌古老的破璃花瓶里,想要在外婆回来前增加屋子里的生活气息。
不久,在医生的允许下,我们把外婆接回了家。时不时地,姨妈和舅舅们会问我为什么不回到学校忙自己的事,让他们来继续照顾外婆。“你这样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呢?”他们问。我告诉他们,当我听到她用虚弱的声音叫我“莉迪亚•玛丽”时,我回想起了她在厨房做馅饼的那些夜晚,我希望能尽量陪伴她多一点时间,再多一点时间。
我曾习惯闻到炎炎夏日里橡木衣柜的味道,还有听到暖气片在冬日夜里滴答滴答的声响,我也曾习惯呼吸院子里那悠悠的苹果甜香。现在,床板的咯吱声也如同一个老朋友般,陪伴我安然进入梦乡。有时,我会走进外婆家的后院,呼吸那里清洌的空气。仰望碧空,我看到了那棵苹果树茂盛的枝丫,还有装在上面的秋千架.我轻轻一推,它如微波荡漾,让我又回到了看外婆削芊果的岁月。秋千架下,是妈妈在挥舞着她已经变粗硬的手掌。她说:“荡吧,我会抓住你的。”
我抚摸着这棵高大的苹果树,然后,又仔细环视部郁葱葱的菜园。有那么一刻,我又试着想抓住那种飞翔的感觉,去看见妈妈的面庞,去抚摸外婆的手掌。于是,我去另一间卧室看她。我知道,她不久就会去和妈妈在一起了。我把我的手放在她的手上,俯下身轻轻亲吻那些淡蓝色的静脉。 “我爱你,外婆。”我说着,轻轻地将毛毯盖在她的身上,就像以前很多个夜晚,她为我做过的一样。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邻居们,还有克劳迪娅对“我”说,好想念外婆当年那漂亮的晾衣架,表明她们家可能没有。
B.家里有钢琴,但“我”不努力学,漫无目的地敲击,跟着母亲整日荡秋千玩,以至于荒废了业余爱好。
C.“我”把外婆接回家照顾,虽然姨妈和舅舅们担心“我”的学业,但是 “我”愿意继续照顾外婆,说明“我”是在体谅众人。
D.“我”采雏菊和黑眼苏珊花放在窗台和花瓶里,说明“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还含有希望外婆的生命焕发生机的意思。
E.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以情感浓郁见长,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不 断转换,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外婆手有什么特点?
(3)鉴赏画线段落的表现手法。
(4)最后一段是否可删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红泥小火炉
李晓光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⑵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⑶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⑷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⑸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⑹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⑺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⑻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⑷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4】赏析⑺段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5】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小题1】小说以“一小时的故事”为题的妙处?请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围绕丈夫的死和生,马拉德夫人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宇文所安:唐诗王国的异乡人
宇文是地道的美国人,本名斯蒂芬·欧文。14岁那年,他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里随手翻阅,第一次读到了李贺的《苏小小墓》,中国唐朝诗人的忧郁吟唱,成为少年宇文痴迷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机缘。随后,他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系,26岁时以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后,他任教于耶鲁和哈佛,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哈佛讲堂上的宇文,是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学术明星。宇文希望他的弟子们,都能和他一样钟爱学问。因为只有热爱学问,才能安于学问,并甘愿与学问相伴。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为志业的宇文所安也深知,在美国,攻读并不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学专业,保证不了学生们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个赚钱的工作,读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如此。“不过,我觉得比一辈子赚不了大钱更糟糕的事情是,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常人从宇文身上看到的,只是哈佛教授的荣耀光环,其后的甘苦,唯有自知了。他目前带教的在读博士有11名,他们的学期一般为7.8年左右,有些学生甚至要读10年才能拿到学位。到中国访问期间,他仍在审阅学生论文,无暇欣赏风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所著的《初唐诗》《盛唐诗》《追忆》《迷楼》等作品陆续被翻译到中国。宇文用一种区别于学术论文的散文形式,以问题意识串联古典诗文的研究方法,给当时的学界和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盛唐诗》一书中,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批评家单纯地按编年方式来界定文学史,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于是宇文所安重新以“代”的概念来加以厘定。在这里,诗歌的代不只是历史的统一体,而且还是一种联系。
“唐诗是特别美的东西,特别有意境。”这是宇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管面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总是特别推崇自己所研究的学问。他希望通过他对唐诗的解读,尽力还原到从唐人的角度来读唐诗,肃清以后各时期的人对唐诗的误读误解;他坚信唐诗的价值仍然能够为当代人欣赏,离我们千年之远的唐人诗歌,对现代人仍有审美价值。
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宇文所安还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理论译介给西方世界,其中《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共选取先秦至清代的以诗歌为主的各类作品600余首,1200余页,“几乎以一己之力承担了所有翻译任务”。宇文所安的翻译精到,对不熟悉唐诗的英语世界的读者而言,该书“译文脍炙人口,易于接受”,因此该书被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评为1997年度杰出译作,并被美国多所著名学府列为研治唐代诗歌的必读书目。
宇文还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教授,他还曾经担任过该系的系主任。谈到比较文学,国人心目中最大的“比较”,莫过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但宇文,恰恰是最反对所谓中西方比较的。“什么是西方?我是美国人,对中国人来说我是老外,但我从来不觉得我可以代表西方。中国人所谓的西方,有美国,也有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很大,没有谁可以代表谁,更没有谁可以代表西方。”
宇文所安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宇文”是古代胡人的姓,“所安”出自《论语》“察其所安”,所以这也是一个胡汉结合的名字。每当茶余饭后、工作之余,宇文所安喜欢捧读吟诵王维、李白的诗句,达到一种忘我之境,每每说到兴起,他就起身从书架上抽下一册唐诗,找到要解读的原诗,用汉语大声朗读起来。他的父亲曾担心他以中国诗为职业,无法谋生。宇文所安曾自嘲说,自己后来竟能够自食其力,“实属侥幸”。友人曾戏称他是为唐诗而活着的美国人。他却自称是“唐诗王国的异乡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文学史断代上,宇文所安认为文学史是不稳定的。“前人都说屈原在自沉前写了《怀沙》,但是如果他真的写了的话,那得随身背多少竹简啊。我们必须得面对一个事实,早期中国是个口头传播的世界,从口述到书写的过程中就有许多不确定性。”(《宇文所安:从唐诗中读出别样韵味》)
②宇文所安:“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一定要有新的解读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这个传统就死了。现代中国似乎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西方的文学是讲述普遍人性的东西,中国古代文学则仅仅属于中国古代,放在由中国所独家拥有的过去。如果这样想的话,这个文学传统就死了。莎士比亚的研究最早不是从英国,而是从德国开始的,所以有时候,文学是要离开自己的故乡然后再回去才能重新活起来。”(《如果美国人懂一点唐诗……》)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宇文所安有着独特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的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赚钱更重要,他希望学生能安于学问,从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能耐得住寂寞。
B.宇文所安无论在研究还是教学上都有着严谨负责的作风。即便在外访学,依然牵挂学生的学业;无论是著作还是译介工作,他都做得极为精深。
C.宇文所安认为,诗人与诗人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背后有时代深植于诗歌之中的根,文学史的脉络不同于政治历史发展的脉络,不能按编年的方式界定。
D.宇文所安认为诗歌在文学史中是有一个传播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是可能会被误读的,所以要从今人的角度重新解读唐诗,使现代人重新认识其审美价值。
E.宇文所安自称“唐诗王国的异乡人”,唐诗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虽是外国人,却有着热爱中国文化的灵魂,所以他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
【小题2】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宇文所安自称“唐诗王国的异乡人”,他在哪些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的做出了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小题4】宇文所安是如何看待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青岛的树
苏雪林
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映,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鸟,也是我国黄海上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抢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久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冠冕上,放着万丈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所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漫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惟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注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林两林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树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波鲁瓦、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为的是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晶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鵝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綉线坊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这样才可用一枝画笔摄取湖光的渑漾、树影的参差和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倚靠树上。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籁籁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上。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寥廓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的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说有几林树,也是黄萎葳蕤,索无生意,所以我曾在《鸽儿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为了这里树多的缘故。”“您错了。”周先生笑着说,“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而不能名之为青。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德国人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林。土壌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从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数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 (选自《苏雪林散文选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题为“青岛的树”,本应着力写青岛的树,但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林?(4分)
【小题2】文中的句子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1)叫你眼晴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2分)
(2)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2分)
【小题3】青岛的树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