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婆的手  【美】莉迪亚•玛丽
去医院探望外婆时,我用手指轻抚着她凉凉的手上的细弱的血管。她颤颤地睁开眼睛看着我的手,我忍不住问:“你想要吃一小块苹果派吗?”
“莉迪亚•玛丽。”她用微弱的气息呼唤着我的名字,然后就又睡了过去。外婆的手总让我想起她那些甜美的肉桂苹果派以前,我总是站在她身后,看她在厨房水槽旁削苹果皮。我看着地的手指娴熟地持着水果刀,期待她在苹果上削出那完美的螺旋。
“我的手也贫像你的一样光滑。”她说着,用大持指摩挲着我的手背。 “成年累月浸在水里,不断地换洗尿布毁了它们。”她摇头叹息着,看着自己手上微凸的淡蓝色网状静脉。“要给七个孩子换尿布,实在是太多了。邻居们常说我挂在晾条上的尿布是他们见过最白的。当埃莫森一家搬家时,克旁迪娅对我说:‘我会想念你那漂亮的晾衣架的,玛格丽特。”我喜欢听外婆谈论她生活中的那些细节,我觉得它们就像是完美的苹果派必需的配料一样。
外婆说我有钢琴家的手。尽管当我面对她那架老式钢琴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上面漫无目的地敲击,发出不成曲调的声音,在整间屋子里回荡。
“你妈妈……”外婆边削着果皮边回忆,“喜欢到处飞来飞去,当我烤苹果派时,她就会到菜园找你外公,不断在那里荡来荡去。”
“在秋千上?”
“是呀。你外公在那棵大苹果树上安了秋千,她最喜欢了。一放学就一直在那里玩到天黑。她就是在那里和那个让她的手生茧变硬的男人第一次接的,我看见了,呵呵。”当我闭上跟晴,我可以看到妈妈,她甜美地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眼晴里闪着亮丽的光,乌黑的长发如波浪一般,外婆曾对我提起过她,在我很小的时候,一场疾病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和甜美的微笑。
外婆在里院时,我的姨妈和舅舅列了清单:哪里有最好的私人疗养院,哪家搬家公司最便宜,哪家房产中介最好,能够把房产卖个好价钱。在一个周末我从学校宿舍搬了回来。我开车到了外婆家,用她留给我的钥匙去开门。我旋转钥匙,推开门,感受屋里面清冷的气氛和空荡的回响。我把衣服放进厚重的橡木衣柜里,在门厅壁橱里拿出旧的亚麻床单,铺在卧室里同样陈旧的床垫上。那些曾是我妈妈用过的。我试着抚平已经交形的羽绒枕,然后把它靠在铸铁的床头板上。
第一晚我辗转难眠,朦胧的睡意和梦境似乎总被咯咯吱吱的古老床板声响打断。白天,我去医院看望外婆:长长的走廊,各种各样的探视者,无助、失望又带着希望。我采了雏菊和黑眼苏珊花,放在窗台和餐桌古老的破璃花瓶里,想要在外婆回来前增加屋子里的生活气息。
不久,在医生的允许下,我们把外婆接回了家。时不时地,姨妈和舅舅们会问我为什么不回到学校忙自己的事,让他们来继续照顾外婆。“你这样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呢?”他们问。我告诉他们,当我听到她用虚弱的声音叫我“莉迪亚•玛丽”时,我回想起了她在厨房做馅饼的那些夜晚,我希望能尽量陪伴她多一点时间,再多一点时间。
我曾习惯闻到炎炎夏日里橡木衣柜的味道,还有听到暖气片在冬日夜里滴答滴答的声响,我也曾习惯呼吸院子里那悠悠的苹果甜香。现在,床板的咯吱声也如同一个老朋友般,陪伴我安然进入梦乡。有时,我会走进外婆家的后院,呼吸那里清洌的空气。仰望碧空,我看到了那棵苹果树茂盛的枝丫,还有装在上面的秋千架.我轻轻一推,它如微波荡漾,让我又回到了看外婆削芊果的岁月。秋千架下,是妈妈在挥舞着她已经变粗硬的手掌。她说:“荡吧,我会抓住你的。”
我抚摸着这棵高大的苹果树,然后,又仔细环视部郁葱葱的菜园。有那么一刻,我又试着想抓住那种飞翔的感觉,去看见妈妈的面庞,去抚摸外婆的手掌。于是,我去另一间卧室看她。我知道,她不久就会去和妈妈在一起了。我把我的手放在她的手上,俯下身轻轻亲吻那些淡蓝色的静脉。 “我爱你,外婆。”我说着,轻轻地将毛毯盖在她的身上,就像以前很多个夜晚,她为我做过的一样。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邻居们,还有克劳迪娅对“我”说,好想念外婆当年那漂亮的晾衣架,表明她们家可能没有。
B.家里有钢琴,但“我”不努力学,漫无目的地敲击,跟着母亲整日荡秋千玩,以至于荒废了业余爱好。
C.“我”把外婆接回家照顾,虽然姨妈和舅舅们担心“我”的学业,但是 “我”愿意继续照顾外婆,说明“我”是在体谅众人。
D.“我”采雏菊和黑眼苏珊花放在窗台和花瓶里,说明“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还含有希望外婆的生命焕发生机的意思。
E.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以情感浓郁见长,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不 断转换,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外婆手有什么特点?
(3)鉴赏画线段落的表现手法。
(4)最后一段是否可删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7 09:5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行题。
想租房子的女人
浦素芬
(1)这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校园气派非凡。学校领导深谙学生家长心理:若能租住在校园里陪孩子就读,一定物超所值。于是学校独辟蹊径,广开财路,将本打算分配给教师的宿舍楼(也有人说老师们嫌房子结构不理想,不愿住,学校已重新规划)先试探着简单装修了十几套,名曰“学生公寓楼”,出租给家长。尽管房里空荡荡的,租金每月两千元,高得离谱;然而,消息一传出,要租房的家长依然趋之若鹜,十几套房子转眼间就被租光了。学校欣喜之余,急忙争分夺秒继续装修剩余的楼房,再想租房的家长须提前预订。
(2)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孩子们在上课,几个陪读的家长聚在楼前晒太阳。陪读的人啊,心总像悬在半空中,闲时,都不愿待在屋里,喜欢在一起聊聊天打发时间。
(3)这时,来了一名脸膛黑红的中年妇女,她那没空打理的头发随便用发夹一绾,身上穿着好像是捡来的哪个讲究女人淘汰的时装。她不住地东张西望。谨慎的王医生轻声嘀咕:“太不像话了,是谁让拾废品的进大门的?”其他人也纷纷耸鼻子皱眉头表示不满。租住在这儿的人多少都有点优越感:一是家境都比较好,二是孩子都比较优秀。
(4)说话间那位中年妇女已来到大伙儿跟前,有点腼腆地说:“打搅你们了,我想来看看你们这儿的房子。”她怎么可能租得起这儿的房子?大家都装成没听见,懒得回答。顺带说一下,几乎每天都有几拨人来这里看房子,住在这儿的人都有点烦不胜烦了。
(5)中年妇女不顾大家的怠慢,继续与大家搭讪。看到大家不屑一顾的神色,她发誓一般说她一定要租这里的房子,只是来看看还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很快就会和大家成为邻居。
(6)好心的朱奶奶试探地问她是自己独租还是与人合租,毕竟合租能省一些钱。没想到她毫不犹豫地说:“要租当然是独租。与人合租,还不如让孩子住集体宿舍呢。”看她那明显比同龄孩子的母亲老了好几岁的模样,朱奶奶十分同情地劝阻她:“看你这么辛苦,也不瞒你,这儿租金是很贵的。”她笑了一下,像是挺有经验地说:“这个钱不能省,孩子高考前几个月还是出来租房子住效果比较好,我女儿当初就是提前住到外面的。”“什么?你还有一个孩子?”几个人异口同声,心中飞快地掠过一个念头:她难怪这样,原来是个没有觉悟的超生户。真是自讨苦吃。她开心地笑着说:“我是独女。政策允许,生了两个孩子。在这里读高三的是小二子,是个男孩。”斯文的江老师放下手中的杂志好奇地问:“那你的女儿呢?”她眉开眼笑,骄傲地说:“女儿四年前也是从这所学校考出去的,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说到孩子的学业,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那你小二子在哪个班?”“在理科二班。”天哪,那个班可是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是毕业班中的王牌。江老师的儿子也在那个班,她似乎有点不相信,盯着那中年妇女问:“你家小二子叫什么名字?”“他叫季一鸣。”“你就是季一鸣的妈妈?”“是呀。”季一鸣,学校光荣榜里经常张贴着他的名字和照片,是一个英俊帅气、出类拔萃的小伙子。
(7)众人的态度缓和了许多——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怎不令人惊羡?
(8)王医生真诚地劝告她:“这儿租金是全城最高的——你们种田多不容易啊。实在要租房,再考虑考虑。附近民房很多,比这儿便宜多了。”她又爽朗地笑了,轻描淡写地说:“没事的。我家包了几个大鱼塘,这几个钱算不了什么。”然后,她仿佛看透了众人的心思,解释道:“鱼塘在海边,他爸照应不过来,我必须帮着打点。你们看我,没干多少活儿,也被晒得黑不溜秋的。天冷了,很快就清闲了,那时,我就可以来陪二子了。”原来她是个养鱼的。端庄白皙的宋会计停下毛线活儿,十分体谅地说:“我在银行工作,与养鱼专业户打的交道很多,这行挣钱多,但也特别辛苦,风险也大。”她竟不以为然地说:“问题不大,我俩当初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水产专业,也算是专业对口、熟门熟路吧。”啊呀,她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可都是百中选一、货真价实的呀。
(9)宋会计热情地起身为她让出自己的椅子,一向矜持的江老师特意从家里给她端来了一杯开水。她和大家的关系融洽了,大家已把她当成了这个临时团队——来自全市各地的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了!
(10)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通过季一鸣的妈妈租房的经历,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从淡漠到熟悉的过程,揭示了造成“陪读”这一畸形现象的社会原因。
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已租房的陪读家长对季一鸣的妈妈接受的过程:先是不满,接着是同情、感叹和劝告,最后是热情相待、亲如一家。
C.当季一鸣的妈妈听到王医生真诚建议她去租民房时,她表现出“轻描淡写”的神态,这表现出她对金钱不屑一顾,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其他陪读人的鄙视。
D.小说运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手法和环环相扣而自然贴切的情节,将季一鸣的妈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E.小说标题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平中见奇,制造了悬念,引人遐思,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小题2】请概括分析小说中季一鸣的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请对小说两个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①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
②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第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全文的有机组合体,应该保留。请结合全文,从主旨和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了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村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他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大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并没撒谎。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威风

相裕亭

东家做盐的生意。

东家不问盐的事。

十里盐场,上百顷白花花的盐滩,全都是他的大管家陈三和他的三姨太掌管着。

大东家好赌,常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去赌。

那里,有赌局,有戏院,还有大东家常年买断的三间沿河、临街的青砖灰瓦的客房。赶上雨雪天,或东家不想回来时,就在那儿住下。

平日里,大东家回来在三姨太房里过夜时,次日早晨大都日上三竿才起床,那时间,伙计们早都下盐场去了,三姨太陪他吃个早饭,说几件她认为该说的事给东家听听,大东家也不知道是听到了,还是压根儿就没往耳朵里去,大都不言不语地搁下碗筷,剔着牙,走到小院的花草间转转。高兴了,就告诉家里人哪棵花草该浇水了;不高兴时,冷着脸,就奔大门口等候他的马车去了。

马车是送大东家去镇上的。

每天,大东家都在那“哗铃,哗铃”的响铃中,似睡非睡地歪在马车的长椅上,不知不觉地走出盐区,奔向去镇上的大道。

晚上,早则三更,迟则天明,才能听到大东家回来的马铃声。有时,一去三五天,都不见大东家的马车回来。

所以,很多新来的伙计,常常是正月十六上工,一直到青苗淹了地垅,甚至到后秋收盐了,都未必能见上大东家一面。

大东家有事,枕边说给三姨太,三姨太再去吩咐陈三。

陈三呢,每隔十天半月,总要想法子跟大东家见上一面,说些大东家爱听的进项什么的。说得大东家高兴了,大东家就会让三姨太备几样小菜让陈三陪他喝上两盅。

这一年,秋季收盐的时候,陈三因为忙于同各地盐商的周旋,大半个月没来见大东家。大东家便在一天深夜归来时,问三姨太:“这一阵,怎么没见到陈三?”

三姨太说:“哟,今年的盐丰收了,还没来得及跟你讲。”

三姨太说,今年春夏时雨水少,盐区喜获丰收!各地的盐商,蜂拥而至,陈三整天忙得焦头烂额。

三姨太还告诉大东家,说当地盐农们,送盐的车辆,每天都排到二三里以外去了。

大东家没有吱声。但,第二天大东家在去镇上的途中,突发奇想,让马夫带他到盐区去看看。

刚开始,马夫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后追问了大东家一句:“老爷,你是说去盐区看看?”

大东家没再吱声,马夫就知道大东家真是要去盐区。大东家那人不说废话,他不吱声,就说明他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当下,马夫就调转车头,带大东家奔盐区了。

可马车进盐区没多远,就被送盐的车辆堵在外头了。

大东家走下马车,眯着眼睛望了望送盐的车队,拈着几根有数的山羊胡子,拄着手中小巧、别致的拐杖,独自奔向前头收盐、卖盐的场区去了。

一路上,那些送盐的盐农们,没有一个跟大东家打招呼的——都不认识他。

快到盐场时,听见里面闹哄哄地喊呼——

“陈老爷!”

“陈大管家!”

大东家知道,这是称呼陈三的。

近了,再看那些穿长袍、戴礼帽的外地盐商,全都围着陈三递洋烟、上火。就连左右两边为陈三捧茶壶,摇纸扇的伙计,也都跟着沾光了,个个叼着盐商们递给的洋烟,人模狗样地吐着烟雾。

大东家走近了,仍没有一个人理睬他。

被冷落在一旁的大东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那帮闹哄哄的人群后面,好不容易找了个板凳坐下,看陈三还没有看到他,就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

陈三一愣!还没有反应过来身后的这位小老头,到底是不是他的大东家时,大东家却把脸别在一旁,轻唤了一声,说:“陈三!”

陈三立马辨出是他的东家,忙说:“老爷,你怎么来了?”

东家没看陈三,只用手中的拐杖,指了指他脚上的靴子,不温不火地说:“看看我的靴子里,什么东西硌脚!”

陈三忙跪在大东家跟前,给大东家脱靴子。

在场的人谁都不明白,刚才那个威风凛凛的陈大管家,陈老爷,怎么一见到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头,就跪下给他掏靴子?

可陈三是那样地虔诚,他把大东家的靴子脱下来,几乎是贴到自己的脸上了,仍然没有看到里面有何硬物,就调过来再三抖,见没有硬物滚出来,就把手伸进靴子里头抠……确实找不到硬物,就跟东家说:“老爷,什么都没有呀!”

“嗯——”大东家的声音拖得长长的。

大东家说:“不对吧!你再仔细找找。”

说话间,大东家顺手从头上捋下一根花白的头丝,猛弹进靴子里,指给陈三:“你看看这是什么?”

陈三捏起东家那根头发,好半天没敢抬头看大东家。大东家却蹬上靴子,看都没看陈三一眼,起身走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东家做盐的生意。东家不问盐的事。”开头,构思巧妙,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了下文。
B.大东家听到里面乱哄哄地喊呼,看到盐商们向陈三献尽殷勤。这是通过大东家的所见所闻来表现陈大管家的威风。
C.“就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一个“轻戳”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大东家的主子身份。
D.“‘嗯——’大东家的声音拖得长长的。”这个“嗯”字表达的是大东家对陈三不尽心寻找硬物的不满。
【小题2】小说画线部分内蕴丰富,请作简要解析。
【小题3】小说叙事前半部分慢条斯理、后半部分浓笔重彩,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焰火

邹世奇

又快过年了。小妮站在东厢的廊下,仰头望着夜空,很久以前,有人曾在那里升起一朵绚烂的烟花。

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

那时候,小妮和父母住在四合院的西厢和北厢,东厢和南厢住着一位阿婆。每年一进腊月,阿婆便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她的儿子、儿媳都在省城工作,她要去省城和他们一起过年。小妮初二那年腊月,阿婆破天荒地没有去火车站买票,原来阿婆的孙子考上了北大,他们一家要回来过年了。

大年三十傍晚,小妮随爸妈去城外给先人送过亮,回来看见阿婆的门关着,里面电视开着,有客人,言笑晏晏的。

第二天是年初一,一大早,小妮就被鞭炮声吵醒,隔着木格窗子,看见外面下雪了!小妮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来到院子里。

她看到了什么?一树被雪覆盖的腊梅花下面,一个少年正用手指轻轻拨去积雪,深嗅那雪中腊梅的清香。他穿着蓝色的休闲装,系着灰色的羊毛围巾。感觉到有人看他,便朝小妮扭过头来。小妮也忙低头看自己:粉色短款羽绒服,牛仔裤,粉色毛毛拖鞋—真土气啊,她觉得脸发起烧来。少年朝小妮笑了笑,干净透明。

那一天,小妮任爸妈怎么唤都不肯回屋,她收集积雪做了很多只雪鸭子,每一只都比茶杯大不了太多,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从雪地里排到院中的石桌上,从屋檐下排到白色的冬青树上,好像小鸭子们列队在走。

终于,阿婆家贴着“福”字的棉门帘一挑,嗅腊梅的少年——阿婆的孙子,小妮叫他小哥哥,出来了,看见雪地里的小鸭子,眼睛一亮,朝小妮笑了起来,说:“心思好巧的小妹妹。”小妮藏起冻得通红的双手,也笑了。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女孩子,做手工却是小妮的强项。

年初二开始走亲戚,这一走就要一直走到初七爸妈上班为止。

这一年,走亲戚格外令人厌烦,连小妮喜欢的糍粑、糯米蒸饭、粉蒸肉都变得油腻而齁甜。好不容易到了初五,轮到小妮父母邀请亲戚们来自己家了。小妮提前几天就在心里雀跃,然而初五一大早,她眼看着阿婆一家人锁上门出去了,小哥哥还回头对她笑了笑。小妮憋得眼角疼,才没让眼泪流下来。

又是乏味而耗神的一天。到了晚上,小妮帮妈妈打扫请客后一桌的狼藉,隔窗听见阿婆一家也走亲戚回来了。过了一会儿,院子里响起了爆竹声,鞭炮一响,在小妮耳朵里就有了召唤的意味。她飞快地把洗净的盘子放进碗柜,冲进了院子。

天上新月如钩。不甚亮的院子里,小哥哥正用一根燃着的线香,探着身子去点地上竖着的一根大爆竹,爆竹的引信被点燃了,“嘭”一声升起,在高空绽开一束七彩的礼花,“噼噼啪啪”地向四周绽放,越变越繁复,越变越绚丽,流光溢彩,光芒四射。随后,于极盛处渐渐黯淡、消逝,最后只剩下一束青烟,在漆黑的夜空保持着一朵烟花的形状,久久不肯散去。

小妮一直仰头看着,直到小哥哥碰碰她:“你来放。“小哥哥手中一支细细的焰火棒。小妮退后一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不,我不敢。“小哥哥微笑:“我知道你不敢,这个不怕的。”

看见小哥哥眼里的鼓励和期待,小妮一下子来了勇气,接过那根小棒,伸长了胳膊远远地持在手中。小哥哥用线香点燃了它,绽开一朵金黄的、毛草草的烟花,安安静静,小巧玲珑。小妮不再害怕,把这朵小小的烟花举到眼前,好奇地看它,像看着一簇小小的希望,喜悦充塞了内心。那个夜晚,那种焰火棒,小哥哥给她点燃了一支又一支。

第二天是初六,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傍晚回来时,只有阿婆在院子里打扫昨夜的爆竹残迹。她知道,小哥哥和他的父母已经回省城了。

又是一年春节。阿婆照例收拾好一切,去省城和儿子、孙子一起过年。和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她把房子卖给了小妮家。欣喜的小妮父母把春联和“福”字贴遍了四合院的每一扇门窗。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没人注意到小妮的忧伤。

那年烟火璀璨的一瞬,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

几年后,小妮比以前更加挺拔,轮廓也更分明了。因为小哥哥进的是北京大学,她的成绩也从班级中游升到了全县前五。

新年过后,小妮就要高考,她想考北大,如果不行,也要上北京的其他学校,她记得小哥哥的专业和班级,相信他还会在那里继续深造。

这样想着,小妮点燃一根小小的焰火棒,金黄的烟花安静绽放,温柔的,毛茸革的,像一簇小小的希望。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景简洁,有韵味,如“鼻端一缕甜香,是腊梅又开了”,既从嗅觉角度写腊梅特点,又以腊梅的“甜香”暗示小妮的心理,意蕴丰富。
B.小妮收集积雪做雪鸭子这一细节,表现了小妮的心灵手巧,这正是她的童心表现,也意外地获得了嗅腊梅的少年的称赞,双方由此有了更多的交流。
C.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小妮的回忆写起,引导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回到“很久以前”,沉浸在感情的氛围中,避免了叙述的单调。
D.小说善于遣词造句,如“小妮继续被父母拖着走亲戚”中的“拖”字,用得形神兼备,“在她心里亮了好多年”中“亮”字表现了影响之深。
【小题2】小说多处表现了小妮的不同心理,请找出四处并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3】文章以“小焰火”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奴隶的心

巴金

“我的祖先就是奴隶!”有一天,彭骄傲地对我说

我有许多朋友,他们都对我讲过他们的祖先。他们都得意地说:“我的祖先里有不少的奴隶呢!”直至我的生活里出现了彭。

彭的来历,我不知道。我跟他做朋友,大半是因为感激他在汽车快要挨到我的身子时拉过我一把。

一天晚上他忽然来到我的房里。这个学期我已经迁出校外了。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很舒适的屋子,是在楼上,从窗里可以望见学校的校前的马路, 还有那个新辟的小高尔夫球场。

“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他用他那低•沉的声音问我。

“大概有几百万吧。”我淡淡地回答,这个数目是否正确,我也不知道,不过对几天曾听见一个朋友说过。我对于这些问題,素来就不关心。

“几百万?实际上何止几千万!”彭的声音变得苦恼了。

“你也有奴隶吗?”他不客气地问。

我昂然回答道:“像我这样的人当然有奴隶,在我家里就有十六个奴隶!”

听了我的话,他冷笑了一声。他的眼光里没有尊敬,没有羡幕。对于一个领有十六个奴隶的人,居然加以蔑视。这大概是妒嫉罢。因为据他的经济情形看来,他当然不会有奴隶。于是我同情地问他:“你家里大概也有奴隶罢。”

出乎我的意料,这一次他的眼光里充满了骄傲。他昂然说:“我的祖先就是奴隶!”他叙说这个,好像在叙说一个功绩。

“然而你在大学里读书……”我不肯相信他的话。

“奴隶的后人就不应该在大学里读书吗?”他散慢地问,“我看你的祖先也不见得就不是奴隶罢。”

我跳了起来,好像头上受了鞭打。我认为我受了大的侮辱。我向着他走去,站在他面前,气愤地看着他“你以为我的祖先跟你的一样吗?不,决不。告诉你,我的父亲有十六个奴隶,我的祖父有八个奴隶,我的曾祖有四个奴隶,再数上去,我的祖先还有更多的奴隶呢!”

我想他一定是妒嫉到发狂了,便忍不住笑起来。

他的脸上现出了愤怒的表情,“你笑,笑什么?……在你的华丽的房屋内,温暖的被窝中,你知道些什么呢?你知道你的奴隶是怎样生活的吗?我很骄傲我的祖先是奴隶,是的,我很骄傲。固然我的祖父被人诬为窃贼而上吊,我的父亲代人受罪病死在狱中,我的母亲被人奸污,但是你能够说他们身上有什么污点吗?他们害过什么人吗?”他的话说得更急了,“是的,你会嘲笑他们,你会鄙视他们。要是你能够知道他们的心啊!他们的黄金似的心,在你们那般人中间是找不出来的!”

我记起了他曾经救过我的性命。我惊疑地问:“彭,你当初为什么要救我的命?我也是一个奴隶所有主,你为什么不让我给汽车碾死呢?”

他苦笑着,半晌不作声,然后温和地说:“大概我还有这颗奴隶的心吧!” 我静静地望着他。他看见我不说话,便解释道:“把自己的幸福完全抛弃,去给别人谋幸福。为了别人甘愿把自己的性命牺牲,一点也不悔恨:这就是所谓奴隶的心罢。这颗心我的祖先传给我的祖父,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了。”

他用手指指着胸膛。我望过去,我仿佛看见颗鲜红的大心在他的胸膛里跳动。 我又回头看自己的胸膛。我的漂亮的法兰绒上衣遮住了一切。

我连这颗奴隶的心也没有!也许我竟是全然没有心的人。我被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压倒了。我的眼前出现了许多幅悲惨的图画。我仿佛觉得我在陷害人家的祖父,让人家的父亲代我受刑,奸污人家的母亲……我不觉惊恐地叫了起来。

“郑,什么事?你在叫什么? ”他温和地问。

我半晌说不出话,甚至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

毕业后几年,我有了三十二个奴隶,他们忠心地服侍我们一家人。我快乐,我满足。我早把彭忘得干干净净了。

有一天我和妻在花园里纳凉,五个奴隶在旁边伺候。我翻阅当天的报纸,偶尔在新闻栏里发现一则枪毙革命党人的记事。这个革命党人的姓名,跟彭的姓名相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超越现实而又时时映照现实,具有较强的艺术虚拟性与象征性,这种独特的思想表达方式也形成了本文蕴藉深沉的艺术风格。
B.小说题为“奴隶的心”,这“心”在彭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正面含义,是一种甘愿牺牲自我为他人谋幸福的精神,这也是彭救我的原因。
C.和彭相比,“我”连一颗奴隶的心也没有,“我”为此感到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这说明“我”本质不坏,也向往拥有一颗“奴隶的心”。
D.在回答是否拥有奴隶的问题时,“我”和彭的神情都是“昂然”的, 这两个“昂然”的原因各异,但意思相同,二人都为自己的回答感到骄傲。
【小题2】彭的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可“我”最终却并没有改变,生活又重回旧路。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小题3】小说主体部分已彭和“我”的对话为主,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