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青岛的树
苏雪林
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映,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鸟,也是我国黄海上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抢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久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冠冕上,放着万丈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所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漫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好像是一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惟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注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林两林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树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波鲁瓦、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为的是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晶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鵝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綉线坊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这样才可用一枝画笔摄取湖光的渑漾、树影的参差和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倚靠树上。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籁籁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上。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寥廓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的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说有几林树,也是黄萎葳蕤,索无生意,所以我曾在《鸽儿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为了这里树多的缘故。”“您错了。”周先生笑着说,“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而不能名之为青。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德国人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林。土壌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从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数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 (选自《苏雪林散文选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题为“青岛的树”,本应着力写青岛的树,但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林?(4分)
【小题2】文中的句子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1)叫你眼晴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2分)
(2)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2分)
【小题3】青岛的树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05 02:39: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地平线

——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

王开岭

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解: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所以,筑阁砌楼便成了古建时尚,“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登高揽景的欲望,一俟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某日,走在高楼大厦的街上,我忽然想,早年北京何处适于登高放目?

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据说,除以上各处,玉渊潭、钓鱼台也人气颇盛,而慈禧太后去的是北海桃花山。

我盘点了下,清人眼里的这些高丘,如今几乎都荡然无存。若要登高,恐怕得去爬香山或央视转播塔了。鉴于空气清洁度,能瞅多远尚不可知。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

我看过记载,至清末,各地的“登高会”依然盛行,长沙的岳麓山、广州的白云山、武汉的龟山、南昌的滕王阁、西安的雁塔……都是著名的雅集地。素无丘山的上海,就把沪南丹凤楼及豫园大假山作为“高枝”来攀。

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

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

【小题1】文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趋之若鹜B.游目骋怀C.声名大噪D.荡然无存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人喜欢登高望远,并为赋作诗,是因为这样的作品更容易成为好词章。
B.普通百姓和文人一样喜欢登高,同样深受精神的熏染而陶醉,并诉诸于文字表达。
C.作者写福州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于往昔“登高”之处已经湮没于高楼大厦中的失落之情。
D.本文清新自然的语言,犹如口语,富有表现力;情感深沉,蕴含了一定的哲理思考。
【小题3】请对文中划曲线的语句作赏析。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小题4】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今人将“重阳节”视为“敬老节”,是将“重阳节”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小题6】文章的最后三段,作者反复提到“消逝的地平线”,这与本文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有何联系?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柯 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她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她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布满红丝,脸上残留着隔夜的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她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她又是那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后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天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汪汪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她无比的悠闲,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儿,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奖励,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正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小题1】(1)第二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分别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乡村的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的里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词语来表达。
答:衬托了“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五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3】文章中对“巷”所用的代词一忽儿是“她”,又忽儿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用两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巷”在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又作为全文的纲领,展开下文;结尾含蓄婉曲,表达了作者赞美“巷”的意义所在。
B.第三段中“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这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写照,崭新的前景使人心境豁然开朗。
C.第四段中,作者说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但又反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尽管“家家有一本哀乐账,一部辛酸史”,但全然没有今非昔比的伤感。
D.文章隐含了作者对这不平等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排遣这种怨气,这“小巷”便成了好的去处。一进小巷,便别有洞天,虽是人间,但胜似天堂,宠辱偕忘。
E.最后一段,铺陈芸芸众生、社会百相,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人以群分,应各归其所;言辞简洁却锋芒犀利,一个“请”字,实则是一个“滚”字。作者爱悦直书纸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窗外的草
谭向东
①窗外有片砂砾地,很多草已经从砂砾层下那深不可测的泥土里争出头来,两尺来高郁郁葱葱,正把那片砂砾地悄无声息地掩遮。
②这些草已经生长大半个春天了,纵然长得茎茂叶密,但它们始终只长到草的高度,还未没及窗台。
③离窗户三四米之遥的地方是围墙。墙体,由原来的灰色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浅绿色,原因是上面生长许多草了。远远望去,那些草看似一寸来高,但它们攀沿着墙体已经生长到围墙的顶沿了,仿佛只要围墙不倒,它们就能生长得越来越厚实,致使把整个院子环围起来的围墙都变了颜色。尤其是生长在围墙顶沿的那些草,得仰视,才能瞧见它们,但又有多少人会去仰视这些野草?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将虔诚仰望的目光投向的是围墙边的那颗苍劲葱郁的老银杏,欣赏它吐纳古今的恢宏,赞叹它剪裁春秋的博大。
④围墙之外是茫茫原野。那里也生长着许多的草,像芦苇、狗尾巴草……但因它们跟我隔了一面围墙,在短时间里无法进入我的视野,然而,对它们我仍有模糊的记忆:芦苇,多数是生长在湿地或砂砾铺就的河床上,尽管它们脚下的土壤不深厚,但默默挺着胸脯倔强向上,苇秆可以长到人的大拇指那么粗,纤长的叶片,像小钢锯一样锋利。虽然它们是属草的,但能长到人那么高,长成树一样的模样。其实,很多树还不及芦苇这类草!狗尾巴草则遍布原野,可谓无处不生,似乎上天早已固定它们就是普通的草类,纵然足下的土壤再肥沃,它们也难及人高,永远改变不了是草的命运,但它们好像并不在意这一切,依然桀骜不驯地疯长着。不知道,这世界上如果没有草,将是怎样的风景。
⑤这些都是窗外的草,也都有草根的存在。就因这一点,尽管很多草长得形同树样,可自始至终,它们都无法替代那些非草类植被———树,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⑥这个世界上的草,都永远逃离不了四季时令的界定与约束,都会有黯然败枯的那一天。它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草;最后,又赤裸裸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草都不是了。芸芸之草莫不如此。
⑦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便把在冻土下面蛰伏整整一个冬季的那些草根,唤醒,重吐绿芽并从那深深的泥土里钻出地面来,让世人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草的存在。
⑧夏季,是四季中最热的季节。这个季节,雨水充沛,阳光炽热,草儿踩着自然的节拍,与风儿为伴,与阳光轻吻,生长得自由自在,舒展得繁茂葱茏。
⑨秋天,是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也是草木渐渐枯败的季节,但这个季节,气候渐渐转凉转冷。草便把自己的一生浓缩成可以让生命繁衍生息的种子———草籽,自身的躯壳,却日渐焦枯,然后,阗然无声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
⑩在苍茫大地上,或许惟有树能在每一个季节里昂然挺拔、苍劲耸立。草跟树却无法相提并论。在大地冰封、寒风呼啸山野的冬季,草把自己的根和草籽,无奈地潜伏在冬土里,寂静无声地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再如此重复新一轮的草命。
⑪窗外的草,实在太多,我无法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起初觉得它们太平庸,并没有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但那些草倚着围墙、砂砾,或者围墙外面形形色色的土地,一直在默默地生长着。直到一天,它们长成了苍青色的风景,我才突然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也才会有人留意它们的存在:虽然草叶是锥尖形的,叶面上的叶脉,也分外明晰,但草叶边沿却布满了锯齿。我忽然恍悟:虽然是草,但那也是生命的奇观!对憧憬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的草,谁也不可以轻侮,同样也不能随意蹂躏!在草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暗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窗外的草”为线索,先写砂砾上的草,再写围墙上的草,最后再写围墙外原野上的草,情节多变,波澜起伏,文章情感真挚感人。
B.文章开篇点题,并交代了草的生长环境恶劣,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
C.文章第二段用人们对围墙上的草与围墙边的银杏树截然不同的态度作对比,表现草的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D.第④自然段作者以芦苇和狗尾草为例,写了两种草的命运:一种是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依然顽强生长,长得像树一样高,甚至超过了一些树;一种是即使在优越环境中也达不到树的高度,但依然顽强生长。不计较命运如何,两种草都具有顽强生命力。
E. 文章中在冬季“草把自己的根和草籽,无奈地潜伏在冬土里,寂静无声地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再如此重复新一轮的草命”,通过拟人手法“无奈地”“寂静无声地等待”,形象地写出了生命力顽强的草的无奈辛酸,自哀自怜。
【小题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作者在最后一段中写道:“在草的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关于生命的暗示……”,作者到底得到了什么暗示,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4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芦苇地

贡发芹

这片芦苇地是我儿时经常玩耍的地方。

春天来临,细嫩的苇芽一夜之间就嫩绿开了。那绿色渐渐加深,一两个星期之后,苇芽就长成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芦苇相互簇拥着,抚摸着,层层叠叠,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充满了无限生机。立在堤岸,清风拂来,放眼望去,芦苇地就像绿色海洋,碧浪翻滚,一直延伸到白雾蒙蒙的天际,煞是壮观。

春末夏初是这片芦苇地最富情趣的时节。那时天空晴朗,气温不高不低。儿时,我经常会在这个时候与一群伙伴到芦苇地里打猪草,芦苇地里的猪草,因很少见阳光,种类繁多,又肥又嫩,几分钟就可以打上一大背篓。

苇地里有苇莺、灰鹤、画眉、白鹭等各种鸟儿,大多数叫不出名字,叫声此起彼伏,清脆甜润,悠扬婉转,时高时低,时远时近,悦耳动听。然而,我们关注的却是鸟巢在哪里。我们赤着脚,踩在苇地柔软湿润的泥土之上,在茁壮的芦苇中间穿行,然后循着鸟叫声,找到鸟巢。鸟巢多搭在繁密的苇叶之间,伸手可及,鸟巢里往往内容丰富,于是,我们或可掏几窝鸟蛋回家打牙祭,或是捉些幼鸟回家饲养玩赏,其乐无穷。有时钻到苇地深处,常遇到小苇塘——苇地低洼之处,积水不深,清澈见底,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捕到不少新鲜的鱼儿。有时我们也会在苇荡里迷失方向,转来转去,大半天才能钻出苇地,害得父母担惊受怕,免不了被训斥一顿。

秋天来临,霜降之后,芦苇地一片金黄,金灿灿的苇地上空,飘荡着雪白的苇絮,那苇絮上下翻飞,漫天打转,像是白云飘荡在湛蓝的天空。

苇子熟了的时候,编织厂会雇周围的农民帮助收割。这个季节,芦苇地里便人山人海,坝上坝下苇丛林立,远远望去,像一个个草原上的蒙古包。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我一直想再见见这片苇地,机会终于来了。今年“五一”,我回乡喝喜酒,饭后无事,就漫步到河边,转悠近一个小时,终于等到渡船,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多年以来思念的芦苇地,心情非常激动。

但当我登上大堤时,一下子傻眼了!我魂牵梦萦的芦苇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青青的麦苗和星罗棋布的养鱼池。二十多年来所有的思念瞬间化为了泡影!

我去追寻,去追问,船工说,这里改种粮食了。船工告诉我,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农家已不再使用芦苇席,建房已不再使用席笆,除造纸厂采购外,芦苇已没有多大用途,种植芦苇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了。
我说,苇地失去了直接经济价值,为什么不寻找它的间接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呢?譬如可保留下来,作为特有的湿地风景和鸟类天堂,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船工说,那太遥远了,还是种粮食、养鱼来得快!哦,我明白了,看来这才是事件的根本,这才是那芦苇的真正命运,才是我儿时记忆的坟墓和沼泽!

不过,这又有什么值得抑郁和迷惘的呢,你看在这片芦苇地里种麦和捕鱼的人们多么富裕,多么开心啊,这难道不是我的祝福,不是芦苇的祝福吗?

这是四月,那片芦苇地里早已是麦浪滚滚了,我看到那一株一株的麦子的根茎却都是我儿时的芦苇呐!

(有删改)

【小题1】作者以四季为序描绘了芦苇地的哪些特点?请概括说明。
【小题2】作者说“看来这才是事件的根本,这才是那芦苇的真正命运”,有什么含意?请加以分析。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艺术特色。
【小题4】本文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1)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 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2)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 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 人想必喜欢。
(3)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 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 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 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 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 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4)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5)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 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 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 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6)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7)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 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8)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 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9)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 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 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10)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
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11)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 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12)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13)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 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 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 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14)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 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 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15)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 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 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 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16)人本是散 落的珠子,随地 乱滚,文化就是 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将珠子串起来
 成 为社 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 最重要的黏合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因事见理,借看戏之事谈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化玄远为 浅近,形象具体,易于读者理解,使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B.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 巾”这里的“只好”从侧面表现出了父亲受感染至深,也传达了我既理解又无可奈何的心 情。
C.文章第 13—15 几个自然段从个人到社区再到同类,由小到大、逐层深入,逻辑严密。
D.从《四郎探母》,我懂得了《伊底帕斯》《李尔王》这些作品能经久不衰是因为优秀 的文艺作品都令人感动。
【小题2】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
【小题3】赏析第  16 段画线句子。
【小题4】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
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
【小题5】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