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红泥小火炉
李晓光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⑵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⑶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⑷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⑸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⑹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⑺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⑻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⑷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4】赏析⑺段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5】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0: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里曾经有过一段传奇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
1915年10月26日,一个小生命在塾师卢东启家中呱呱堕地。这是从台湾迁居厦门后,卢氏家族二十二世长房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取小名叫“阿狮”。四、五岁时,父亲把他收为入门弟子,并给他取了正式的名字——“嘉锡”。卢家血脉流淌着的,不仅是聪敏好学的书香气蕴,更有那“爱祖国、重气节”的文化基因。
1928年,他顺利考取厦门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选择“主系数学、辅系化学”。但从第二学期起,卢嘉锡将原先的选系格局改为“主系化学、辅系数学”。
1937年8月17日,他从上海出发,远涉重洋奔赴伦敦。临行前有人问道:“你学成之后有什么想法?”卢嘉锡踌躇满志地回答:“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报效祖国!”这也是他立下的誓言。
离开上海时,正值日寇进攻凇沪的第五天,祖国的土地遭受着侵略者的野蛮践踏,中国的青年学子只能忍辱负重。卢嘉锡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利用留学的机会,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拿”回来为我所用。他相信,科学能够救国。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卢嘉锡的归国之心再也按捺不住,他辞却国外的一切聘任,满怀科学救国的热望,踏上回国的航程。
1945年12月卢嘉锡回到祖国,积极投身科学教育事业,先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过,前后历时30多年,为“两校一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6年初,卢嘉锡受聘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半年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当时的国统区经济凋敝、物价飞涨,卢嘉锡一家的生活每况愈下,入不敷出,终于陷入窘迫之中。当时国民党当局派人软硬兼施“劝说”卢嘉锡到台湾去。但他不为所动。他在致鲍林教授的信中说,国民党的统治已接近最后的日子了,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时候,我们大家唯一的期望,就是黎明早些到来。
新中国诞生的十月,卢嘉锡和厦门人民一道欢欣鼓舞。1950年,卢嘉锡在国内高校首先创办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化学研究所,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解放后在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1960年,卢嘉锡调任福州大学副校长,亲身参与学校筹建工作。时逢***周恩来签署的重要任命,卢嘉锡走马上任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在福州筹建技术物理、应用化学、稀有金属、数学力学等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室,1973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978年,卢嘉锡以他学术的前瞻性,在国内率先倡导开展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这使中国的原子簇化学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世界首创的新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相继开发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高科技企业,其生产的BBO、LBO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物构所当时在国内成为高科技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卢嘉锡领导下的福建物构所经过20多年的积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科技成果的收获期,十年之间相继获得10余项国内外科技大奖。卢嘉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科学技术的国际竞技场上升起五星红旗!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逝世,享年86岁。
在物构所的展览室里,还摆放着卢老当年用过的书桌书架,钢笔和眼镜,墙上挂着郭沫若和方毅的书赠,睹物思人,这里的一切都告诉人们,这里曾有过一段传奇,科学的传奇,中国的传奇……
相关链接
①1946年元旦刚过,他被聘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深知科学的基础在教育,便把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到教育工作中。他好像不知疲倦,在讲坛上常常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让宏亮的声音在厦大最大的教室里回响。教室里挤满了本系生、外系生和有关的讲师、助教,大家为他概念的明晰、推导的严密、条理的清楚所吸引,更为他的崭新的内容、精辟的见解、独到的方法所折服,在启发式的教学中活跃着思维,在妙趣横生的讲解中掌握了艰深学问的要领。他的影响很快越出鹭岛,蜚声教育界。(《矢志科教兴国的卢嘉锡》)(:)
②卢老为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是新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始终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他曾说过:“一位老师,假使培养不出几个比他出色的学生,这个老师就没尽到责任。”他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科技人才的成长,倡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积极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选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卢嘉锡同志诞辰100周年》)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传记从卢嘉锡先生的出生写到他去世,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卢嘉锡先生一生的传奇经历,语言饱含作者对卢嘉锡先生的仰慕之情。
B.这篇传记的开头,写卢家血脉流淌着的“爱祖国、重气节”的文化基因,是为赞颂卢嘉锡做铺垫。
C.卢嘉锡不跟随国民党去台湾,是因为他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而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和国民党“道不同不相为谋”。
D.新中国成立后,卢嘉锡先生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具体表现在筹建大学和科研所上,这是他一辈子做得最成功的地方。
E. 卢嘉锡先生从年轻时起,就做着一个梦,一个科教兴国的梦,他为实现这个梦想努力奋斗了一辈子。
【小题2】卢嘉锡的传奇一生,包含有他的许多次“选择”。请结合传记对卢嘉锡先生的重大抉择作概括。
【小题3】简述传记最后一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题4】从传记和相关链接中,你能感受到卢嘉锡先生在科学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试作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莫言
近几年来,“悲悯情怀”已成时髦话语,就像前几年“终极关怀”成为时髦话语一样。我自然也知道悲悯是好东西,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刚吃完红烧乳鸽,又赶紧给一只翅膀受伤的鸽子包扎的悲悯;不是苏联战争片中和好莱坞大片中那种模式化的,煽情的悲悯;不是那种全社会为一只生病的熊猫献爱心但置无数因为无钱而在家等死的人于不顾的悲悯。悲悯不仅仅是“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让你打”,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要回避罪恶和肮脏。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他们残忍。只有羊羔乖小鸟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人。
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
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描写政治、战争、灾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带给人的苦难,把诸多苦难加诸弱小善良之身,让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这是煽情催泪影视剧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悯,更不是大悲悯。只描写别人留给自己的伤痕,不描写自己留给别人的伤痕,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揭示别人心中的恶,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恶,不是悲悯,甚至是无耻。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节选自《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请分析第二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6分)
【小题3】“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如何才能写出真正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品?(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记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记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②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③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④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⑤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歌不同源。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提出本文的观点,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不同源,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B.第①段和第②段通过对比,分析了诗和歌不同的功能,早期诗的功能是补察时政,歌为抒情。
C.文章第③段以《大雅》《小雅》为例,分析了在“歌”之外确立的诗的形态与歌的三个不同点。
D.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从语言和音乐关系角度,采用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区分了诗与歌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是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小题1】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2】“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5分)
    
    
【小题3】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体会并分条列举。(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8月底到10 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中国散文精选》)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好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只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B.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C.第4段对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和它们的靓丽的身影。
D.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小题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3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