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声去了,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着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了鼓槌和号角,他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他说。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他说。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色的月光。战马依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作了铺垫。
B.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C.在梦境中“我”与最想见的男性周瑜相遇,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动,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因时光阻隔,难以再见,最终以流下了泪水作结。
D.因为周瑜英俊潇洒,拥有一股“逼人的英气”,所以尽管他“英雄气短”,仍然是 “我”最希望与之相遇的人。
E.这是一篇从女性的角度看待英雄的微型小说,小说除主题新颖之外,更让人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暗示的表达技巧。
【小题2】与“我”进行交谈的前后,周瑜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不同?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章中几次写到的“鼓角声”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与周瑜相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又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请据此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舜文化

《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孔孟传之于后人。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

【小题1】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C.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D.舜文化是民族大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小题2】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A.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B.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C.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D.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礼治秩序
费孝通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例如殉葬。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新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小题1】下列对“礼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可以培养出守礼的民众,但是这些民众不一定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可能是杀人的“野蛮人”,关键看这“礼”的性质如何。
B.“礼治”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从规范行为的意义上讲,和法律没有不同,但是它依靠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所以有好古的保守性。
C.“礼治”培养人对“礼”的敬畏感,对“礼”的服从应是有目的的,如果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仁”了,“礼治”的目的是培养“仁”的人格。
D.“礼治”实施 的基础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礼崩乐坏”就是因为“礼治”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代表“法治”的法家就成为新生力量。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的局限性,有些礼仪是行为规范的,有些是生产生活的,有些是丧葬祭祀的,有些可以继承,有些应该摈弃。
B.“礼”的成型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土地资源等变动很少,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效经验尽可抄袭。
C.“礼”的约束不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力量,而是靠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服从感,人逃脱法律的制裁可以骄傲、得意,但是违“礼”总会内疚。
D.“礼”不适用于团体合作的时候,团体合作需要大家遵守规则,而“礼”主要不是一种外在规则,而是一种内心对自我的规范,更适用于个体。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的标准和“法”的标准不一样,合“礼”和合法不是一回事。
B.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但它并不能离开社会而由本能或无意形成,它还是要依靠传统的教化、熏染,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被动性。
C.礼和普通的道德也有不同,这种不同除了守礼和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机制不同,还表现在道德感的形成是一种被动过程,不是个体主动的服从。
D.礼重视传统,道德靠社会舆论协调人际关系,法律重视处理团体生活的问题,三者各有侧重,但在约束个体、形成人格方面有相通的地方。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一小时的变故 凯特·肖邦
亲友们都知道马拉德太太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
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骚动不安。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皙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 ,!”那茫然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现在,她两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娱在控制着她。十分清晰的是,一种昂扬的感觉使她能够打消那种无足轻重的联想。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的尸体时她还会哭泣。那双曾经亲切、温柔的手现在已经僵硬;那张总是情意绵绵地面对着她的脸庞已经变得凝固、灰暗、死气沉沉。然而,瞬间的痛苦之后,她看到了完全属于她自己的那漫长、绵延的未来的岁月。她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们。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别人而活着;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男人和女人总是盲目地坚持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同类的身上。当她在那顿悟的瞬间之后再来看待这种行为时,不管其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它都显得不亚于一种罪恶。
不错,她曾爱过他——有时候,然而并非经常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突然认识到自主才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拥有了它,爱情,那未解之谜,又有什么价值?
“ 了!了!”她反复低声吟道。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唇对着锁眼恳请进去。“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开门——你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的确,她不会的。透过那扇敞开的窗户,她正在畅饮的恰是生命的精髓。
她的想象力正沿着未来的时日自由驰骋。春天,夏天,一年四季都将属于她自己。她低声快速祈祷着长命百岁。就在昨天,她一想到生命如此漫长还感到不寒而栗。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的姐姐的胡搅蛮缠下把门打开。她的目光中充满胜利的喜悦,不自觉地摆出了胜利女神般的姿态。她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理查兹站在底下等着她们。
这时有人用钥匙在开前门。进来的竟然是布伦特里·马拉德,他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镇定自若,略显得风尘仆仆。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了火车事故。眼前的情景使他愣住了:约瑟芬尖叫一声;理查兹迅速移动身子站在他和妻子之间,试图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兹还是太晚了。
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小题1】(小题1)文章第四段用大量文字描写室外的环境,请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她反复低声吟道”,她低吟什么?请在文中空格处补写上一个词语。(2分)
【小题3】(小题3)综合全文,请分析路易斯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小题4)小说结尾医生诊断路易斯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你认同这个结论吗?为什么?(4分)
【小题5】(小题5)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人说路易斯离经叛道,小说揭示的是人性深处的丑陋;有人说小说其实张扬的是一种生命本能中最真实的冲动;有人说小说在批判人与人之间异化的关系;有人说小说倾注了对路易斯这样的女性现实处境的同情。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加以探究。(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城市一向都是人类智力生命的原动力。但是,对于城市如何作用于人的大脑,我们却知之甚少。
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证明,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
美国密歇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马克·伯曼指出,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几分钟之后,人的大脑在组织接收到的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
大自然则对大脑健康非常有益。一些研究甚至证明,那些能够透过病房窗户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比那些看不到树木的患者快得多。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中,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对人的身体和思维健康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希望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在市中心种植树木,或者建造城市公园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我们漫步在城市当中,大脑总在高度关注着各种潜在威胁,它必须处理与交通和城市生活相关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一过程看似平常,但却会使人筋疲力尽,因为它消耗的是大脑最为脆弱的一种能力,即集中精力。
城市提供的信息五花八门,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我们必须不断调整,避免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分解注意力,如闪亮的霓虹灯和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
相反,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不需要大脑付出这些认知上的努力。大自然中也充满着各种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不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这与城市中的汽车或人群截然不同。因此,大自然可以使人的思维彻底放松。
紧张的城市生活还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力。例如,我们必须抵御各种消费广告的吸引,这就需要用到大脑前皮层,这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此外,城市生活还会导致情绪失控。专家指出,住在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的人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低于那些只能看到钢筋水泥建筑的人。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也会增加人的攻击性。
也许我们无法轻易地回归乡村生活,但是一定要学会建设一个自然的城市。
【小题1】文中说,“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下面不属于这种影响的一项是(   )
A.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B.大脑在处理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会有所降低。
C.透过病房窗户能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较快。
D.自我控制力会降低,甚至导致情绪失控。
【小题2】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市中心种植树木、建造城市公园、有效控制车流量就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生活给大脑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B.闪亮的霓虹灯、城市里的各种信息,会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从而分散注意力,时间长了,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
C.如果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能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一定作用,就有可能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D.住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的人容易发生家庭暴力,反之,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就不大。
【小题3】请简要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篇文字,完成小题
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⑴如果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都是因为某件事物的独特意义与自己精神取向中的某一敏感区域“触电”,那么,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次“触电”来自欣赏青年聋哑舞蹈艺术家邰丽华的舞蹈《雀之灵》并结识她。
⑵《雀之灵》这个舞是1986年由杨丽萍创作并首演的。但是,这位年仅25岁的聋哑姑娘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赋予了《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⑶和邰丽华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会客室。很难想像站在面前的这个清秀的女子就是舞台上那个充满灵动的舞者,她眉宇顾盼中流露出的那种婉约更是让人充满了爱怜。因为交流不便,我的问题必须要先告诉手语老师,而手语老师再将我的话转达给她,然后她以很美的手势将自己的意思告诉手语老师,然后才是我。她的表达简单、纯净,纯净地让我知道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采访的目的,所以,我们最终约定,将采访放到网络上用QQ进行。于是,一个特殊的没有阻隔的交流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醇美的世界。
⑷音乐是舞蹈天生的催化剂,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能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一曲《雀之灵》有多少节拍,她没有仔细计算过,但是我算过,700个左右,对于完全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700多个节拍完全合拍,唯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重复到最后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支永远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
⑸长期的无声世界使邰丽华有一种正常人无法拥有的平静心态,她用躯体的舞蹈为自己的生命刻画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心灵的音乐为自己的人生勾勒一曲曲完美的奏鸣。每次起舞,她就将自己带入快乐无比的心灵世界,在婀娜的旋转中找寻自己生命中的足印。
⑹如果说其他艺术家的舞蹈注重给观众带来的是艺术的完美,那么邰丽华的舞蹈则在这种完美之外给观众带了梦想与爱。从1992年开始,邰丽华的舞蹈艺术之路开始趋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她用自己对舞蹈艺术独特的心灵体会为世界很多地方的观众带去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
⑺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丽华作为唯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在观众为这个残疾人艺术家报以热烈的喝彩和掌声后,本次艺术节的艺术总裁激动地对她说:“与同台的超级明星们相比,你毫不逊色。”
⑻如今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飘渺,轻灵舞动的,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一颦一笑、一举一止,都那样出神入化,都那样恰到好处。人们欣赏到的,并不只是美丽动人的雀之形,而是充满神魄和魅力的“雀之灵”。实际上,能舞出神韵来的,不只是《雀之灵》,邰丽华表演的每一个舞蹈中,都是这样。这正是她的舞蹈成功之处,也是最为感人之处。同是少女角色,却能巧妙地通过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的细微不同。在《雨林》中,她演活了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
⑼邰丽华的舞蹈如诗如画,含意隽永,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于弘扬华夏文化、人道主义和文明友爱,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无国界文明艺术节”上,被誉为“美与友谊的使者”。尽管她还很年轻,还是因其杰出的才华与贡献,而被业内人士推选为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⑽如果说艺术的境界就像海洋,需要用一生不断去跋涉,搏击那种惊涛骇浪,那么人生的过程却如湖水,只要能容人浅浅地濯足,体味其中静谧的清冽。
⑾我问她残疾人自己的舞蹈是什么样的舞蹈,她说:“现在的舞蹈都是正常人帮助编排的,那是正常人的舞蹈,我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
【小题1】下列对人物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人物通讯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写得十分感人。
B.第2段“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是说邰丽华跳舞时不需要音乐和节拍也能跳出另一种动人神韵。
C.通讯第4段用具体数字说明邰丽华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苦行僧般的毅力意志艰难坚毅地将《雀之灵》舞蹈的音乐节拍一个个深深刻进心灵的经过。
D.通讯的主旨是通过邰丽华这个典型人物向世界展现中国残疾人的精神风貌。
E.作者认为,邰丽华用舞蹈书写了灿烂的人生,邰丽华用舞蹈将中国残疾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展现给了世界。
【小题2】通讯以“生命的雀之灵”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通讯中用了许多抒情性议论句,请举例说说去掉这些句子可以吗?为什么?(6分)
【小题4】通讯结尾写道,邰丽华“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有人说,处于无声世界的邰丽华要实现这个愿望无异于痴人说梦;有人说,有了名的邰丽华想出风头,制造更大的名人效应;有人说,邰丽华不想躺在已有成绩和荣誉的象牙塔上,她那超越自己,追求人生新目标、新境界的精神值得赞赏;有人说,邰丽华为创造真正的残疾人舞蹈艺术形式,让所有的残疾人共享舞蹈艺术美的献身精神叫人敬佩。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说法进行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