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0分)
低吟的荒野
绿 窗
⑴院里积着落叶,不扫,是为了听风声。院里生了青草,不除,是为了早晨承接露珠。想那样的境味,先要赞美主人的情趣,细究,是深深的寂寥。等着风来雨落,鸟儿撞破玻璃,蝴蝶穿过重重铁栏,奄奄息在水泥阶上,真是罪过。
⑵说来,想要的是自然的野意儿。种上一盆花,为的是心上能有一片原野;挂一串锦灯笼,一串辣椒,一串蘑菇,则乡间茅屋、菜园、松林也搁在一室了。
⑶可是这依旧算贫穷。没有一个村庄做阵,没有一个大片的荒野供你深入,脚无处落,像母亲不在家,心是慌的。野草就在墙外,树木就在路口,蜘蛛就在林间,村庄烟火小,荒野吟声低。出去走走,天空之下,归为一棵草,不向往楠木紫檀,一岁一枯,总有青青的绿等着,不怕。
⑷猫有锦衣玉食,猫仍然要抓耗子。野味才劲道,逗逗惊吓中的猎物,其中有得意,彼此都多个戒心,不忘祖宗传下的抓捕和逃难本领,为的生存。猫在乡村,也不只在房前屋后打转转,那是没出息的弱猫。好猫每天都要出次村庄,穿山越岭爬高上树,带回野草,露水,山耗子野鸡来,为得靠近冥冥中的祖训。
⑸耗子肉有牛黄酸,这东西维持夜间视力,猫必需摄足,才无夜。长期吃了人饭,猫只有夜黑头,无鼠。猫少了野性,变成了人的宠物,只管逗主人笑,依主人的心思,以防被遗弃。
⑹人也一样。
⑺城市四处都是窥视的眼睛,投出监视、嘲弄、轻蔑,带着钱味的剪刀,让我们习惯约束灵魂。不得已吞吃了雾霾,有毒的蔬菜,内心长出冷漠与恶毒的杂草。眼睛在关键时刻自己暗下来;危难时刻伸出的手,又偷偷缩进袖笼里;嘴巴在不该说的时候自己闭上,躲进腔子里。每个人都顶着三五个憋出的犄角趔趄在街头,碰撞,疼痛,流血,再挤回腔子里。让人可笑的是,大街小巷,竟见不到一个囫囵的人。
⑻我们心知肚明,羞愧不已,惟愿能有一颗聆听自然的野心。
⑼在荒野,植物听风听雨,见缝插针,你只能吐出俩字:蓬勃。
⑽秋天新生的蒿草更加肥硕冒油,似有妖邪作怪,实是把生命抓得更紧。野生的种子认得春天,也熟悉适宜的环境,随时发芽,不管结果。受约束的只是人。
⑾一条向山的石阶两侧,去年种的朝颜花,粉蓝白黄繁盛美丽,流浪猫狗在藤萝下开出茅屋来,你路过,它盎然吠叫。今年间生了许多拉拉蔓,我盼着园丁来拔除,我深知拉拉蔓满身细刺的厉害。如料,没有人管,拉拉蔓果然斗志昂扬地铺了上去。
⑿因茂盛的草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称之荒芜。但这是植物的竞争,人为与野性的较量。放任庄稼和杂草,杂草必定浪涛一样淹没庄稼。所以农人必须随时扛着锄头。杂草让农人警醒。锄草剂的滥用,毁了野草和土地,名正言顺的庄稼,长在温床,放弃了抵抗,是更让人害怕的荒凉。像恐龙,独霸天下,横吃横长,最后大灭绝,个别的存活,为的提醒后世。
⒀所以面对一棵小叶朴树,用千年时间,劈开亿年巨石,也不必惊奇。野性的力量,人只有臣服和学习。依赖荒野,我们才会得到力量与获救。不怕村庄消失成野;沙化,水泥化,毒化,才是真正的荒芜
⒁家养的木立芦荟开花了。纺锤形,穗状花序,每枝花点上橘黄的灯烛,吐出三个深橘的蕊,像许多串冰糖葫芦一股脑插在草包上。夜晚,我守着这枝温暖的花,聆听风的低吟,不知,我们还剩下多少荒野?
(选自《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可是这依旧算贫穷”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2】⑷⑸两段以猫为例写野性,请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简析⑿⒀两段中加点词“荒芜”的不同含义。(4分)
【小题4】赏析文中的句子。(4分)
(1)每个人都顶着三五个憋出的犄角趔趄在街头,碰撞,疼痛,流血,再挤回腔子里。
(2)除草剂的滥用,毁了野草和土地,名正言顺的庄稼,长在温床,放弃了抵抗,是更让人害怕的荒凉。
【小题5】概括文章主旨,并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9: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节选)
湘乡流传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偷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熄灯睡觉好下来偷东西。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说,你真笨,我都背下来了,你还背不下来,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话显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国藩的脑袋,可能确实不是很灵光。这个资质平庸、又出身普通、成长于偏远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怎会出将入相成为儒学大家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到他61岁去世,也不间断。在战争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主动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么遇到困难时他又是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但说到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悔过自新。正是因为深刻的反思和追悔,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在历史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他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在他的人生中,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耳熟能详的做高官的有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李鸿章等等。学者则有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左宗棠本一介布衣,是他向皇上举荐,后来有平定新疆之功。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的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着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两方面。
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曾国藩曾说:“居富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效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兴旺气象。”曾国藩在当官时,时时想着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克勤克俭,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二,曾国藩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在富厚堂里最让人徜徉的地方,是3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30万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摘自百度百科)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个人的品格修养很少有人能够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了一个后人杜撰的笑话,这个活泼有趣的开头,是为了说明曾国藩的脑袋可能不是很灵光。欲扬先抑,为后文写他“一普通小孩最终成为儒学大师”做铺垫。
B.曾国藩拥有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C.曾国藩知人善用,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受到他的感召,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D.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推行西学第一人,因此有人说:“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E.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曾学习西方新思想,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来看,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2)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轨迹。
(3)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曾国藩的人生能够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
南 墙 暖
张大勇
①老家私塾先生张仲儒留下一句话:十层棉被窝,不抵南墙暖。孩年,常听到大人们将此话像取暖似的在冬天里反复使用,就追问是什么意思,祖父咧开嘴巴,逼近我的脸,嚷嚷着:什么意思?就是“晒太阳”呗!我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来到南墙下,仰起小脸,突然就觉得阳光像瀑布似的裹头盖脸地抱着我,一股煦暖由外及内。
②就像一场朔风呼呼刮过,时光回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寒冷的冬季,一俟遇上晴朗之日,早晨或者午后,张舍庄上一户户倾巢而出,依偎着南墙,或立或坐或蹲,晒起太阳来。彼时,农房一律土垒,土墙吸纳暖洋洋的阳光,寒冷中的农人就有了厚实的依靠;当头是温煦的阳光,前心后背、发梢脚踝,上下通泰,恰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负冬日》一诗中所述:杲杲东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风生肌肤。初如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陪同我们晒太阳的,有南墙上悬吊着的成串的红辣椒、红薯干、玉米棒等,还有鸡鸭猫狗等家禽家畜。家境稍好的人家也能晾出一挂挂咸鱼腊肉。
③诗人余笑忠说:“寒冬在加深/一群乡村小学的孩子/在墙角彼此撞来撞去/我们就这样取暖。”被誉为“小猴子”的村童绝对不会安分的。我们贴着南墙,铆足劲玩起“挤麻油”的游戏。暖融融的南墙根下生机翻腾。我们笑呀叫呀,原本打瞌睡的老年人睁开眼,看着我们快活,间或嗔骂上两句。看我们热闹得可以,小猫小狗也会凑了过来,在我们的裤裆下钻来钻去。有时一方力薄,被对方挤得节节败退,殿后的那位自恃力大的小家伙企图作最后的挣扎,无奈大势已去,独木难支,被敌我两方人马压在最下面,一干小家伙摞成了人堆,压在上面的家伙十二分地开心,一边受用着胜利的快乐,一边还抖动着身子意欲形成压力传输体系,让败军之将饱受一下被征服被压迫的滋味。就像码着一摞的快乐,倒下来的还是一堆快乐一样。我们在大人的拉扶下,先后站起身来,用小手掸拍着屁股及屁股上下的尘土,一脸的嘻嘻哈哈,不计前嫌。再看看二胖子头上热气缭绕,他的祖父拉过他,直起两指从后颈向下探试,嘴里呵斥道:“皮死了!后背湿漉漉的,不要感冒了!”二胖子咧着嘴巴,望着大家傻笑一番后,趁祖父与他人唠嗑时,又伏在地上、撅起屁股,与玩伴拍起纸牌来。ks5u
④村童消停下来,ks5u大人们自然也就由观众向主角转换,进入“谈话节目”,唠嗑的内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谈婚论嫁,褒良评恶,国家大事,鸡毛蒜皮,今年的收成,明春的开播……间或伴之咳嗽声和感叹声,还有一两声因村头来了生客而响起的狗吠。这是农人冬闲日子里最为放松与悠然的辰光,用乡村诗人冬桦的话说,“乡人的幸福时光,浮在摄氏零度的上面,在农舍的南墙根绽放。
⑤后来进了城,南墙依在,只是城里没有“晒太阳”的场面。有时下班在凛冽中匆匆回家,无意瞥见一所学校大门外朝南的墙根下,几位卖小吃的农妇蹲在阳光里的情景,一下子就唤起我的记忆再度“返乡”。去冬,我回了一趟老家,感到张舍庄上格外空寂,是放寒假的时候,不少孩子到父母打工所在的城里去“过几天好日子,看几眼好风光”,有的人家春节才能赶回来团圆。守村的只是一些老者和妇女。在村口张春勤家的门前,我看到他的年逾八旬的父亲独坐在墙根前,一声不响,把自己静静地摆在那儿似的坐着,寒风轻漾,老人家萧疏的白发袅然,显现出一丝丝生机。
⑥春勤家的门庭坐北朝南,他的曾祖父正是老私塾先生张仲儒。
【小题1】第①自然段中划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描绘的儿时的乡村生活具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描绘儿时乡村生活的?(6分)
【小题3】第④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联系文本说说你的理解。(6分)
【小题4】第⑤自然段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

微博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不超过140个字符的片断式言说,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崭新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在Web2.0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

“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个字的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言者增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来吸引关注,留住“粉丝”。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为自己关注的列表中的一个普通的ID,“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

【小题1】下列对“微博的本质”的理解,符合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是一种琐碎的表达,是有140个字符容量限制的片段式言说。
B.微博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特征。
C.微博是一种人际交流新模式,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
D.微博是一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全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难以比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四句引文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说传统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
B.“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是说在微博上人人平等。
C.“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说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才拥有发言权。
D.“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点明微博具有平等交流的实质。
【小题3】下列对“‘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在微博上,每个人、每个机构或组织都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
B.每位网民都有选择的空间,有自由选择发言者并予以关注的权利。
C.政府机关与普通网民细微和平淡的交流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D.政府和机构能在微博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作家阎肃:不“严肃”的时髦“80后”
作品丰富、已经过完85岁生日的阎肃从没让人觉得他“老”过。
平常,每次儿子阎宇和儿媳刘莉娜回家去看老两口,吃过饭,坐不上几分钟,阎肃往往会说:“你们回去吧,我要工作了。”他不跟家人念叨自己在创作上犯了什么难,也不给儿女定规矩要求他们每周回来几次陪他。在家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抄写稿子。他就这样不断写出优秀作品,歌剧《江姐》就是他利用18天婚假创作的。
“别看他叫阎肃,却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阎肃的老同事、老朋友们说起他,谈及最多的,就是“爱开玩笑”、“童心未泯”。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就有人给他提了意见,说他太不严肃了。他就干脆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在他看来,一个人心态要好,遇到事情不较劲,这样一切烦恼都是浮云。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封他为“神奇的老顽童”。2008年,中央1套要播一部电视剧,请舒楠负责配乐和主题歌,阎肃写词。导演对谱曲要求很高,既要流行又要有地方特色。阎肃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把它写成周杰伦式的说唱音乐?”这句话出自年近八旬的阎肃之口,舒楠感到“实在是太超前了”。他按照阎肃的意见谱曲,效果非常好。年过八旬的阎肃常常笑称自己是“80后”。他懂Rap,听周杰伦,喜欢李宇春,自称是“老玉米”。阎宇说:“他有好奇心,如果有什么新事物出现了,他一定要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阎肃曾作为演讲者出现在央视《开讲啦》的舞台上。讲完后用他高昂有底气的声音说:“我就怕你们吐槽啊,来点赞就好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制片人卫晨霞今年“八一”建军节策划了一个名为“八一快闪”的新节目,在一段视频中,总政歌舞团的演唱者白雪、蔡国庆、阎维文等人突然出现在军事博物馆的广场上,唱起了军歌。策划这个活动时,有些拿不准的卫晨霞打电话给阎肃,给他介绍什么是快闪,问这种形式行不行得通。老爷子在电话那头儿回了一句话:“行,就得新,就得好玩儿!”
除了在歌曲“作词”一栏中看到他的名字,这位爱哈哈大笑又极富幽默感的老爷子也常出现在歌唱节目中担任评委。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星光大道是他常去的地方。和他一同担任过评委的蒋大为回忆,录节目通常要到半夜,年过八旬的阎肃跟节目组要两盒饺子,然后打包回酒店,“吃着饺子,再喝上二两小酒,看场足球比赛,他就满足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感觉是,阎肃喜欢研究唐诗宋词,尤其喜欢庄子,“阎老之所以会参加那么多活动,是因为他的国家认同。只要节目能反映家国情怀,他都乐意去做评委,去表达他的想法”。
阎老“人老精神不老”,他与我们祖国的进步、军队的发展、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和谐共振。这就是他永葆艺术青春,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面对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阎肃用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阎老创作的核心理念,永远接地气。
卫晨霞说:“阎老对‘军营大拜年’节目情有独钟,就因为我们总是去最偏远、最艰苦的边防哨所,他说我们为兵服务,节目‘走得早、走得远、走得正’。”
在艺术界,阎肃平和敦厚,与人为善;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义正辞严地给予批评;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不较劲的他更勇于较真、爱憎分明、决不退让。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刮起一股恶搞红歌、扭曲主旋律的歪风邪气,阎肃第一个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抵制恶搞”的倡议。他说:“我不怕一两个人骂,就怕老百姓戳我的脊梁。”
有人说,阎肃就像麦穗,果实累累,但始终低着头。无论是文工团开会,还是担任文艺节目评委、嘉宾等,阎肃总是精心准备,提前到场。阎宇印象特别深刻:“从小到现在,但凡和老爸一起出门,路上甭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他一律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招呼:您好!阎宇说,这么多年老阎同志没教过他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尊重身边所有的人。”
(摘自《大家》2015.12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阎肃热爱工作,但他有点淡化亲情,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每次儿子和儿媳回家去看老两口,阎肃总是吃过饭不一会儿就催他们走。
B.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有人说他太不严肃了。他就负气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以表明自己是个严肃的人。
C.阎肃之所以能写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就是因为阎肃的一只脚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一只脚稳稳地踏在爱国主义与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上。
D.遇到事情不较劲,平和敦厚的阎肃活得简单快乐;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他坚决批评;在原则性问题面前,不较劲的他却爱憎分明、决不退让。
E.本文的标题幽默风趣,不“严肃”利用了谐音,写出阎老的活泼开朗,“80”后是阎老的自我调侃,这些让我们想见出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形象。
【小题2】有人戏称阎肃为“神奇的老顽童”,在你看来,这表现在那些方面?请概括说明。(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小题3】文中写了不少阎肃的生活细节,请概举两例,并总结出他的生活态度。
【小题4】“(红梅)一片丹心向阳开,……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中的歌词,这也正是阎肃的人生写照,试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小题1】文章中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2分)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4分)
【小题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需分条的请加序号)(8分)
【小题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2分)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2分)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2分)
【小题4】本文描写风中的梧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作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