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 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小题1】简要回答。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小题2】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小题3】结合全文意思,如何理解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2 02:1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阿法狗大胜,人类该怎么办

起源于中国的围棋一向是智者的运动。其变化多端以及对大局观和战略观的高度要求常常被人称道,围

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无法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项棋类运动。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最近的人机大战中,电脑阿 法狗(AlphaGo)以 4:1 的总比分将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九段挑落下马。这不仅是世界围棋史上的大事,也 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

围棋是中国的国粹,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在唐朝年间,两国棋手有过不少切磋。进入 16 世纪,日本围 棋开始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棋手水平开始反超中国。特别是进入近代之后,中国国力贫弱,围棋水平不升反 降。围棋名手吴清源甚至不惜在抗战期间背负骂名加入日本国籍,以此来维系自己的职业生涯。

国运兴,棋运兴。日本棋手横行棋坛的时代正是日本国势强盛的时代;韩国棋手称雄棋坛的十年正是韩 国经济腾飞的十年;而中国棋手统治棋坛的那一年,中国的 CDP 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然而,正当人们对世界围棋格局的中国王朝进行展望时,一位“棋手”横空出世,“他”不是中日韩棋手, 甚至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棋手——阿法狗。

2018 年 1 月 27 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文章称,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阿法围棋 2018 年 10 月份以 5 比 0 的战绩完胜欧洲冠军,这是人类历史上,围棋人工智能(AI)第一次在公平比赛中战胜职业围棋手。2018 年 3 月,人机大战开始升级:阿法狗的对手换成了韩国名将,世界冠军的获得者李世石九段。

2018 年 3 月 9 日,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打响,最终比分定格为 1 比 4。阿法狗之所以获胜,在其具 备的三个巨大优势:第一,学习能力。阿法狗的核心技术是深度学习方法,它的围棋知识不是编在程序里的, 而是它通过大量棋谱和自我对弈自己学会掌握的。而且,这种学习能力具有相当大的通用性。自己学习的能 力,使得计算机有了进化的可能。

第二,局部落子和整体棋局着法的平衡能力。阿法狗通过深度学习产生出来的策略网络(或称走棋网络), 在对抗过程中可以实现既考虑局部得失,又考虑全局整体胜负。而这种全局性“直觉”平衡能力,正是过去我 们认为是人类独有的。

第三,超出人类对围棋博弈规律的理解能力。阿法狗的着法有些超出了人类棋手的预料,但事后评估又 认为是好棋。意味着阿法狗的深度学习算法,甚至可以从大数据中发现人类千百年来还未发现的规律和知识, 为人类扩展自己知识体系开辟了新的认识通道。

然而这场人机大战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围棋领域,更在于人工智能方面。一般说来,机器智能主要分为三 大类: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领域,以科学运算、逻辑处理、统计查询等形式化规则 运算为核心,在有些方面计算机早已超过了人类。但也有些还无法超越人类,比如复杂符号推理。在感知智 能领域,以图像理解、语音识别、语言翻译、运动控制等为代表,近期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突破,取得了重 大进展,开始连步趋于实用水平。

但是,在认知智能领域,以理解、推理和决策为代表,强调“会思考”、“能决策”等,因其综合性更强, 更接近人类智能,研究难度更大,长期以来一直进展缓慢。阿法狗在深度学习技术上的突破,使其在自主学 习、理解和推理能力上取得重大进步,使我们终于在认知智能万面看到了曙光,尽管现在还非常非常的初步。

然而这种进步对人类来说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由于人工智能在催生更多的聪明武器和自主化无人平台、 提高对战场态势的认知速度、拓展认识信息化战争机理的新途径、助推兵棋推演实现真正的人机对抗、使指 挥信息系统克服智能辅助上瓶颈等防务领域的巨大价值,必然会被用于战争,如果是这样,恐非人类之福。

(摘自《世界博览》2018 年 7 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日,历史上两国棋手多有交流。日本围棋在进入职业化之后,棋手水平开始反 超中国。
B.作为智者运动的围棋以其变化多端和对大局观及战略观的苛剥要求为人熟知,因而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无法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项运动。
C.围棋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日本国势强盛,日本棋手横行棋坛;韩国经济腾飞,韩国棋手称 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棋手开始统治棋坛。
D.围棋大师吴清源背负骂名加入日本国籍,恰恰反映了当时中国围棋水平的落后,棋于若要寻求发展,只 能流落海外。
【小题2】下面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深度学习方法是阿法狗的核心技术,它的围棋知识不是编在程序里的,而是通过自我对弈自己学会掌握 的。该能力具有相当大的通用性,既可以学习围棋,也可以学习其他。
B.从大数据中发现人类千百年来还未发现的规律和知识是阿法狗深度学习算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实也为 人类扩展自己知识体系开辟了新的途径。
C.阿法狗在深度学习技术上的突破,使其在自主学习、理解和推理能力上取得重大进步,使人类终于在认 知智能方面看到了曙光,而这一领域,长期以来进展缓慢。
D.以图像理解、语音识别、语言翻译、运动控制等为代表的感知智能领域,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突破,取 得了重大进展,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基于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拓展了人类原有的知识体系,为人类认识未知开 辟了新的认识通道。
B.人机大战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围棋领域,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使人类看到了人工 智能在认知智能领域的曙光。
C.人工智能的巨大进步对人类来说并非全是福音。因为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被用于战争,其毁灭性将是巨 大的,可能毁灭全人类。
D.由于人工智能在防务领域有着巨大的潜能,机遇中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所以人类一定要慎重对待人工 智能,切不可盲目乐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不少人将戏曲作为文学作品,品味其文学旨趣。但从戏曲的本体意义来说,“戏剧本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不比其他文体,仅供案头欣赏而已足。”既为场上搬演的作品,表达情感的过程就需要通过演员来实现,正如谭霈生所言:“一部剧本出版后,被置放在图书馆里或私人书架上,可以随时供人阅读,这时,它只具有文学价值,尚不具有戏剧价值。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作品,指的是一场戏剧演出。”因此,对于戏曲,“上演”才是其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
既然戏曲是通过演员来表达情感的,那么演员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传达的呢?毫无疑问,戏曲演员是通过程式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的。戏曲在历经了近千年的发展流变之后,审美形式已极为成熟,演员可以借助舞台程式表演生活中的任何一处场景、任何一个人物,虽然“扮不像人的人,说不像话的话”,但是你完全可以置身于其中而浑然不觉其假,因为即使是一个很小的表情,它都已经通过极其细腻、精微的程式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了。在京剧中,仅仅是笑和哭,就有百余种的分别;只咳嗽一项,便有二百余种之多。就梅兰芳那兰花指和眼神据说就多达七八十种,如此等等,也就意味着高度发达的戏曲程式已经将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表情、动作等都囊括其中了。而这些精细程式的创造,不就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吗?为了更准确地领悟并运用这些程式,尤其是精细的表情程式,演员需要从具体生活中观察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的现实情感。但是,戏曲演员观察生活,体悟人生,不是为了自然、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原样,而是从中获取表演的灵感,使舞台上的各种程式如身段、表情、脸谱、唱腔、妆容等能最大限度地符合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舞台人物更具灵气和神韵,更加精致而富有美感。可以说,戏曲演员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是获得舞台上更加精准而细腻的程式表演的手段。
戏曲演员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和对剧中人物所涉程式的思考,是放置于舞台之下进行的,这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训练过程,演员必须要将对生活的感悟与程式一道,诉诸自己的身体,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训练之中,强化身体的感觉,形成永久性的身体记忆,使他们的每一次举手投足,就是一次完美的亮相和呈现。这种亮相和呈现不需要参杂临时起意的自然情感,因为自然情感太过感性和不稳定,假如演员依靠自然情感登台表演,那么,舞台的效果就没有保障,一定是时好时坏,甚至砸台。舞台演出一定是平时训练的结果,是理性的整体技艺的呈现,尤其是在以音乐为主导的戏曲舞台上,几乎不可能有时间容得下演员再去细细体味剧中人物的情感。
完美、理性、始终如一的表演,正是优秀的戏曲演员应该自觉追求的艺术高点。不可否认,演员在舞台上的华彩表演一定是伴随着即兴而至的激情的,这是优秀演员所具有的舞台爆发力,但是这样的激情是一种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之后的自由发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这种激情的获得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建立在极其严苛的长期幼功训练之上的艰奥之美,也正是郑板桥意义上的“必极工而后能写意”。
(摘编自黄李娜《戏曲如何表达情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曲作品既有文学价值,也有戏剧价值,但是“上演”才是戏曲存在的根本的方式。
B.戏曲作品的情感是通过演员的程式表演来传达的,不同程式体现人物不同的情感。
C.戏曲在发展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的舞台表演程式,仅是笑和哭,就有百余种的分别。
D.演员可借助舞台程式表演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和人物,是戏曲审美形式成熟的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戏曲作为文学作品,读者可以和品读小说一样,不需要通过演员的演出,直接随作品中人物的遭遇和经历产生或喜或悲的情感波动。
B.戏曲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人生的体悟,可以帮助演员获得舞台表演的灵感,使舞台上的各种程式最大限度地符合人物的气质神韵。
C.演员学习戏曲的过程,就是准确地领悟和运用各种舞台程式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演员对现实生活的用心体悟和舞台上的反复训练。
D.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完美亮相,来自于平时训练中形成的身体记忆,是一种理性的整体技艺的呈现,并不需要临时起意的自然情感的参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兰芳在演出中所具有的舞台爆发力,是他技艺上达到炉火纯青之后的自由发挥,这是在经历了极其严苛的长期幼功训练后的自然体现。
B.《窦娥冤》中扮作张驴儿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虽然“扮不像人的人,说不像话的话”,但观众不会感觉其假,这是演员运用程式表演的原因。
C.戏曲演员,像梅葆玖、于魁智一样的大师的华彩表演一定是伴随着即兴而至的激情的,可以是自然情感的流露。
D.京剧《贵妃醉酒》虽然是为场上搬演的,表达情感的过程又是需要通过演员来实现的,但是,这部戏曲作品的好坏,同剧本的好坏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孔子有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做好本职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意义在于: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此乃知识独立、士人独立的标志;士人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读书人从此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担道之士。
所谓而立,即个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有了自己的事业。此乃个人事业之起步期。试想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苦苦努力,达到了而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学业有成,事业确立,身份得到充分认可,理想看似越来越近,那么这个人应呈奋发有为、跃跃欲试、踌躇满志、锐气十足之态。这种状态尚远远不够,他的见识、修为、眼光、气度还不足以应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所以,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对世间种种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现象,皆能泰然处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悟境”指个人修为之瓶颈期与突破期。虽说知天命是悟境,但并不意味着学习之终结,恰恰相反,这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天”给你下达的“命令”,是“天”规定的你的“使命”,于是你的人生经验给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这个“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弃这个“位置”而“不到位”,则为“不仁”,就不是“君子”。“定了位”不等于“到了位”,你还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当于人生事业的再出发点。唯有继续前行,才能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也就是证境——耳顺和从心所欲。
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同时吸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异议,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都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而不予计较,不斤斤萦怀于心,如此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
耳顺之后,便达至化境。儒家亦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各种不合礼法、不合规矩的欲望。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即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内外打通,社会的规矩即我自身的规矩,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会规矩对我而言,就不再是约束,反而是内外相证、从心所欲的试金石。这种“自由”是一种道德境界,是此心纯然天理的境界,是一种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的心理自在。因为此时,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里体会从心所欲的自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而立”与“悟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刻苦努力,拥有了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稳定的事业,只能算是个人的事业起步期。
B.“悟境”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即“不怨天,不尤人”,积极立身于世,做所能做的事,努力践行自己的责任。
C.学业有成并继续修炼,能够对世间现象泰然处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能达到君子倡导的最高境界。
D.“知天命”就是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并沿着奋斗目标努力研究学问,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即证境。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我修养的总结,也是古代知识分子一生的奋斗目标。
B.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纯然天理的思想境界,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内内外相证、从心所欲,不去挑战世俗礼法。
C.读书人从“修境”入手,研究学术,探讨道义,重视道统与政统的区别,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进而达到“知识独立、士人独立”。
D.读书人求学之始,应追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所谓担道之士。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读书人必须立志求学,一生认真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做好本职工作,尽其职责,成为君子。
B.君子坚持一己的正确意见,不固执自己的异议,并能吸收他人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便达到了悟境。
C.他人的意见在君子听来不违于心,不逆于耳,君子对别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对不正确的看法不予计较。
D.儒家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各种不合礼法的欲望,认为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与自我控制能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

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在天不在人。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

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而不是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

但是,不管怎么说,乐之本质虽然是客观的,它的具体表现却是极为感性的,所以即便是嵇康,也从未否认乐对人情感的巨大作用,“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但乐不是像大笑或哭泣那样的纯粹私人情感的宣泄;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使人扬弃了自己狭隘的主观性而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达到人生和世界的理想状态,使宇宙人生因此变得完美。

(摘编自张汝伦《论“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B.古人把音乐与自然现象的一些要素分别对应起来,以体现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
C.天的节律与人的节律彼此相通,它们共同构成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时的最高规范。
D.在古代社会,乐可以提供普遍且相对稳定的基本规范,它承担了政治教化的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2段从两方面阐释了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乐本不在人。
B.文章第3段从对比入手,分析了古人和今人眼中不同的天人关系,论证乐本出于天。
C.文章第4段为了证明圣人承袭天道作乐的看法,引用阮籍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文章第5段补充论证了乐对人情感的作用,指出乐可以使人生变得完美,论证更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乐作为政治教化的体制具有先天绝对性,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
B.礼乐文化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心的安泰,统治者推行礼乐文化,就能达于王道。
C.乐具有客观性,人的情感是主观的,可见《琵琶行》中作者的感受与乐曲本身关系不大。
D.乐可以使人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这对于个人修身成德和建成理想社会都很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 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