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4分)
方寸田园(节选)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她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褔分。”
人到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一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去买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倘佯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小题1】“方寸田园”和“居魏阙而思江湖”在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2】作者列举杜甫的事例,主要用来说明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4分)
【小题3】纵观全文,作者分别写了哪几种人的怎样的生活愿望?(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0: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定局楼
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
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
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
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
刘伯温佯作不解。
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那潭水未现波纹。
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
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
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
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
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
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
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
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
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
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落入了瓷罐,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
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
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2】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4分)
【小题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
B 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
C 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
D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
E 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
《江南Style》背后的经济秘密
《江南Style》讲的是一个韩国“屌丝”的白日梦。其貌不扬的“鸟叔”幻想着各种幼稚的炫富行为,比如在阳光下的沙滩上,一位美女给他扇着风——其实他身处一个儿童公园,美女也是他想象出来的;装作是黑帮大佬蒸桑拿,结果文身男出现之后,他胆怯地挨着另一个男人;想要骑马,却只是在大街上装模作样地跳骑马舞……
全世界都爱死《江南Style》了,短短3个月,它在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已超过7亿次,创下了世界纪录。世界上的许多角落里都有人在跳“鸟叔”的招牌舞步,甚至连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和“鸟叔”一起跳起了骑马舞。
尽管这首歌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假如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支神曲的流行,恐怕只能得出令人沮丧的结论——全球还深陷在金融危机中,离经济复苏还很遥远。
英国的BBC商业网曾经报道金融危机如何在人群中传播恐惧感和无力感,人们转而把幽默当做唯一的逃避方法。“The Stang”是苏格兰一家著名的喜剧俱乐部,其组织者发现,金融危机以后他们的生意好了很多,经济下滑,衰退到来,人们便会通过看喜剧寻求安慰。一位喜剧演员说,那些厌倦了谈论经济衰退的人们,希望通过观看喜剧表演来解闷。这正如“鸟叔”对《华尔街日报》所说 :“既然天气这么热,经济这么糟,我只想写一首有趣而激动人心的歌。”
经济学上有一个现象叫“迪士尼效应”。它是指经济越是萧条,失业人数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长,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娱乐业也越发达。相反,在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它通过米老鼠那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向全世界撒播快乐,为备受煎熬的人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港湾。在经济最黑暗的1929年,好莱坞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经济危机也成就了好莱坞的腾飞。
《江南Style》的经济背景是韩国经济持续低迷,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长的低增长纪录,今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降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值。亚洲发展银行最近一期的亚洲地区“展望”指出,亚洲经济复苏的势头比其预计的要缓慢得多。而神曲的全球性流行,也预示着全球经济预期的不乐观。英国的《经济学人》最近刊文说:“要恢复欧元区前景是乐观预期仍然任重道远,更糟的是患上了败血症的美国经济。目前舆论纷纷担心美国将于12月不堪财政重负,跌落经济深渊。”
既然经济这么糟,复苏这么慢,那么还是和“鸟叔”一起去跳骑马舞吧。
【小题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金融危机在人群中传播恐惧感和无力感,人们只有将幽默当做唯一的逃避现实的方法。
B.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之所以能顺利举行,就是因为席卷美国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
C.经济下滑,衰退到来,人们便会通过看喜剧寻求心理安慰,希望借看喜剧表演来解闷。
D.《江南Style》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带来了令人沮丧、让人恐惧的金融危机。
【小题2】根据文段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迪士尼效应”指的是什么?(4分)
【小题3】《江南Style》出现、流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位基层新闻人的生命绽放

——追记广西在新县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

时间,定格在2011年9月30日。

那个总在为挖掘报道家乡建设成就和身边感人事迹而不倦奔走的身躯,终于有时间躺下歇息了,永远地歇息了!

广西大新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宣传文化工作者、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因积劳成疾,罹患肝癌,永远地离开了他视同生命的新闻宣传事业和无限眷爱的父老乡亲。

生命的绝唱:“新闻宣传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愿为它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耘。”——《山里人》农曾伟

“我还能活多久?”2011年4月28日,在县里组织的体检中,农曾伟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并已扩散至肺部。

“啥都别想,回家安心养病吧。”医生的安慰含着无奈。

回忆起获悉噩耗的那一刻,农曾伟的妻子潘彩莲难忍伤悲。“像晴天响雷,我们在医院走廊上呆呆地站了好久。是他先镇定下来,把化验单放进口袋,帮我擦干眼泪,说:‘没事的,你先去送你的报纸,我去一下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这个以新闻为业的壮家汉子,一个人静静地呆坐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沉思良久,他打开电脑,点击《今日大新》的稿件,编审、修改、校对……

大新县新闻中心珍藏着的一期报纸大样,是农曾伟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见证。这是农曾伟生前修改审定的最后一期《今日大新》大样,上面用红笔改正的大大小小13处错误,是农曾伟审改大样的最后遗笔。

“版样是9月27日要付印的,考虑到他身体已极度虚弱,又经我们反复修改,便决定不送他看了。”同事黄艳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泣不成声,“谁知道,9月26日10点多,农哥在女儿的搀扶下,强撑着病体爬上三楼的办公室,说不看看这期大样,心里不踏实。”

9月28日晚,农曾伟开始大量吐血和便血。

29日凌晨3点,吐血便血不止的农曾伟,被妻子和亲戚“强行”送进医院。

9月30日下午4时16分,农曾伟的心脏停止搏动。

从发现病情到离开人世的150多个日夜里,农曾伟把“死亡通知单”藏在身上,一直在工作中燃烧着生命。正如他在获奖诗作《心系大山》中所写:“做一棵树,根植于这片红土,把我的生命,打磨得金光四射!”

不息地奔走:“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

“我曾以沾满泥土的诗章,为乡亲们唱过颂歌。颂扬他们水一样温柔缠绵,山一样朴实憨厚以及对土地的那份虔诚和热望……”——《山里的土地》·农曾伟

为把《今日大新》办到读者心坎里,农曾伟认定:“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

农曾伟每年“深入”采访都超过200天,用同事的话说,他几乎天天都在“走转改”。他既有鲜活的新闻素材,也有宝贵的人生体验和思想升华。

2010年8月的一天,他听到一个线索:宝圩乡山弄里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金花茶被盗挖盗采。农曾伟立即翻山越岭赶往路途崎岖人迹罕至的现场,面对3000多亩被盗采得几近光秃的残茶,农曾伟痛心不已。

回到办公室,农曾伟立刻伏案写作,一篇题为《救救金花茶》的通讯,很快刊发在《今日大新》上,引起乡、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有效地保住了这片国家金花茶。

农曾伟在清贫中坚守和追求的不竭动力,从何而来?熟知他的人说:这个大山的儿子,对自己家乡太热爱了!渴望让大山里的乡亲走出大山,如同他在《山歌》中所写那样: “不停的唱啊,为的是埋葬昨天的观望徘徊和闭关自守,走向明日未来的波澜壮阔。”

深深地眷恋:“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了我,有心里话就对它说,我能感应得到的。”

“我是你去年冬天弦琴上被俘的音符,歌唱过的季节,已被满山落叶埋葬,我的一生将怀抱着你的黑发微笑地感激,走向涅槃和崇高……”——《莲》·农曾伟

妻子潘彩莲说,当年,农曾伟以近200首情诗情书打动了她的心。他曾许诺:“今生今世,一定守候在你身旁,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回忆起1998年结婚以来的点点滴滴,潘彩莲脸上有泪水,眼里有光芒。

2010年9月,妻子患病住院动手术,农曾伟只陪了2个小时。手术一结束,他就把妻妹叫来,自己又跑回单位赶稿了。妻子出院前,农曾伟带来笔记本,在病房里写稿到深夜,破天荒“陪”了一个晚上。

有一年妻子过生日,农曾伟好不容易逮了个空,但囊中羞涩,便买来一个2元钱的小蛋糕,在家里夫妻深情相对,互敬互喂,极尽浪漫。

农曾伟工龄31年,每月工资只有1300多元钱。他抽5元一包的“红河”,最责的衣服是83元一件的御寒服。妻子高中毕业,每天投送2000份《左江日报》,忙碌近10个小时只能赚20元钱。农曾伟常有与县领导在一起的机会,但他从未以这种便利为妻子谋求体面的工作。

深爱妻子的农曾伟平时绝少时间陪妻子上街散步,去年8月,自知来日不多的农曾伟,主动约妻子散步。他们相挽来到县城最热闹的德天广场,找到当年他亲手种下的那棵桃树,农曾伟久久地抚摸着生命力旺盛的树干对妻子说:“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我。你心里有话就对桃树说,我能感应得到。”

激荡的回响:“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

“山间的唢呐,凝固着历史的大音希声,蕴含着生命的呼啸、大山的气度、江河的沸腾……”(农曾伟《山间唢呐》)

在同事眼里,他是言传身教、知冷知热的领导和兄长;在很多通讯员看来,他是甘为人梯、助人育人的良师。

大新这样的偏远山区,缺文化,更缺人才!农曾伟深知,基层文化要发展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他尽心尽力发现和培养通讯员,培育基层新闻文化工作队伍。10多年间,经农曾伟培养的新闻、文学等基层宣传文化骨干超过200人。

“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黄艳娇,这位农曾伟之后继任《今日大新》主编的青年党员,每当说起她的“农哥”,必泪如泉涌。作为农曾伟的助手、学生、同事,历时7年多,在农曾伟的言传身教下,黄艳娇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菜鸟”,成长为每年能在市级以上媒体发稿100多篇的新秀。

恩城乡党委宣传委员许翠兰,4年前在硕龙镇中学任英语老师。“农哥一直鼓励指引我发奋笔耕,2008年暑假他亲自到学校,约请我去县新闻中心跟班学习。”得益于农曾伟的悉心栽培,许翠兰写作报道成绩不断提升。去年2月,农曾伟又鼓励她参加崇左市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公开招考,并顺利考取。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耘。”农曾伟在组诗《山之韵》中的吟唱,难道不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吗?

【小题1】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本篇通讯分别在哪些方面叙写了农曾伟的事迹?请予以概括。
【小题3】通讯主体的四个部分,在结构上有着相似的特点,试简要概括并说明其好处。
【小题4】作者多处引用了农曾伟的诗文作品,这样写是否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请阐释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题。
蓝宝石戒指
潋滟
12年前,当劳尔和邦妮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时,他们曾双双对着神父发誓白头偕老相携一生。可时间的流转却渐渐磨钝了当初的爱情诺言。一年前,劳尔爱上了别的女子,夫妻俩最终决定平静地结束婚姻。
夫妻俩早早起草离婚协议书,但棘手的是怎样让11岁的儿子哈利平静地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并自主选择最终和谁生活在一起。
周末的时候,劳尔和邦妮决定一起带哈利去郊外玩,顺便跟儿子好好谈谈。一家人走在铺满金黄叶子的乡间大道上,劳尔跟儿子说:“哈利,如果让你选择跟父亲或者母亲单独生活的话,你会选择谁呢?”听到父亲的话,哈利突然停下脚步回答:“没有如果,因为我们三个人永远都在一起。”
一旁的邦妮听到儿子的回答,转身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水。这个细微动作没能逃过哈利的眼睛,他边帮母亲擦眼泪,边问父亲:“你们是不是不再相爱了?”
面对儿子迎面的追问,劳尔和邦妮将他们准备离婚的打算告诉了哈利。哈利沉默了很久,然后问妈妈:“你们离婚后,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邦妮轻轻地告诉他:“除了你是我们共同的珍宝外,其他一切将被分离。”
这时,哈利突然看到母亲左手无名指上戴的那枚蓝宝石戒指,妈妈曾说,这枚戒指是她最珍贵的礼物,代表永恒的爱情和忠贞。打哈利懂事起,他就没见过母亲褪下这枚戒指。想到这里,哈利突然问父亲:“你们离婚后,妈妈的蓝宝石戒指就不能戴了吗?”
听到儿子天真的问题,邦妮打算将戒指还给劳尔,但戒指似乎已经长进骨髓,无论怎么用力都不能褪下。看着母亲忍着泪水使劲从红肿的手指上褪戒指,哈利对父亲说:“您的戒指已经长到母亲的手里去了,求求您别拿回去好吗?”劳尔哽咽着拍拍哈利的肩膀说:“我不会的。”
父亲的话让哈利喜形于色,他继续问道:“没有这枚蓝宝石戒指,你是不是不能娶别的女人呢?”儿子单纯的想法让劳尔无地自容。
但是心如死灰的邦妮不打算挽救这段婚姻。那天晚上,她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卫生间往左手无名指上涂肥皂,将戒指取了下来,邦妮躲在卫生间嚎啕大哭,她不知道儿子一直跟在后面,小小年纪的他瞬间明白:离婚对母亲来说是噩耗,不是喜讯。
父亲不是说过,没有母亲手上的那枚戒指,他就不能再婚了吗?第二天早上,邦妮准备将戒指还给丈夫时,哈利突然一把将戒指夺过去:“戒指在我手上,你们不能离婚啦!”儿子的举动让邦妮既伤心又感动,她搂着儿子轻轻哭泣起来。劳尔缓缓走到儿子身边,将儿子和妻子紧紧搂在怀着说了声“对不起”。
晚上,邦妮告诉儿子,既然已经褪下了戒指,就表明她已经下定了离婚的决心。哈利紧张地问:“不戴戒指就表明要跟爸爸离婚吗?”邦妮抚摸着儿子的头说,你看妈妈现在两手空空,她已经丢了爱情。
那天晚上,11岁的哈利第一次陷入了深思:他左思右想,然后从柜子里找出一瓶万能胶水,打着手电,蹑手蹑脚来到了母亲的卧室。
母亲的左手刚好放在被子外面,哈利将涂了胶水的戒指往母亲的无名指上套,刚套到母亲手指上就被粘住了,哈利担心它再滑落,咬咬牙使劲将戒指往下推。睡梦中的邦妮感到一阵剧痛,她大声喊叫起来。睡在客厅的劳尔闻声赶进来,拉开灯,只见满脸泪痕的儿子呆呆地站在母亲床边,他的双手还捉着邦妮的左手无名指,因为戒指还没有套好……
房间里安静极了,劳尔沉默片刻后,将妻子手上的戒指轻轻褪下来转身进了卫生间。3分钟过后,这个泪流满面的男人将洗净的蓝宝石戒指重新套在了妻子的手指上。一旁的哈利笑着蹭到父母身边,现在他可以开心了,因为父亲正在深情地亲吻母亲……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哈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真挚的爱着父亲和母亲,尤其不忍心看到母亲成为失败婚姻的牺牲品,极力地挽救一场岌岌可危的婚姻,他的拳拳之心最终打动了劳尔,也渐渐改变了邦妮的决定。
B.当邦妮无论怎么用力都不能褪下戒指时,劳尔面对哈利不要拿回戒指的恳求,哽咽着拍拍哈利的肩膀答应了,这表明劳尔已经决定挽救这段婚姻。
C.蓝宝石戒指在邦妮心中是最珍贵的礼物,代表永恒的爱情和忠贞,在小说中又是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自始至终贯穿全文。
D.小说最感人之处是劳尔拉开灯时发现满脸泪痕的儿子呆呆地站在母亲床边并为没有帮母亲套好戒指感到无奈,劳尔这一单纯幼稚的举动将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
E.小说开头交代夫妻俩决定离婚的原因是劳尔爱上了别的女子,主要目的是说明劳尔是个薄情寡义的人。
【小题2】小说第一段和第二段交代了夫妻俩的离婚打算,第三段却描写劳尔与哈利谈话的优美环境以及哈利不假思索地回答,前后是否矛盾?谈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四次写邦妮的哭,每次哭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邦妮前三次哭的心理。
【小题4】小说在塑造哈利这一人物形象时充分发挥了细节描写的作用,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谈小说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哈利什么形象。

同类题5

古九谷瓷瓶
日本井上靖著何少贤译
桑木大二郎在能登半岛W镇看到一只古九谷小瓷瓶(指日本石川县南部九谷产的古瓷器——译者),还附有鉴定标志,证明是宽文(1661—1672)年代的珍品。这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时,大二郎结婚还只有两三年光景,现在大女儿已经上中学了。他是因公司里的事,出差到W镇的。这是个渔镇,全镇弥漫着鱼腥味儿。他在一家古董商店不太整洁的橱窗里发现这只红花小瓷瓶时,异常惊奇,心想要是能亲手托着欣赏一下,那该有多美呀!
一问价钱,回答是500元。
“500元!”
对于月薪只有70元的他来说,价钱实在太高了。
“要是200元么,倒还可以……”
“别开玩笑。在古九谷瓷器中,它也算是最古老的了,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啊!”
一眼可以看出,这位四十开外的商人脾气执拗,即使让他减一分钱也不会答应的。
说起来兴许有些夸张吧。实际上,桑木大二郎自从在能登半岛W镇上见到古九谷瓷瓶到如今,十年中简直是被迷住了心窍。他曾先后五次借口有公事跑到W镇,欣赏这个古瓷瓶。他越看越想买,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瓷瓶真不啻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朵鲜花。
最近一次,即第五次看到那只古瓶,是在前年夏天。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惟有那只瓷瓶依旧装饰在临海的不太干净的橱窗里,只是十年前500元的价钱涨到了7万元。据物主说,十年中间,这里遭到过一次海啸袭击,近处失火一次,即便在这种时候,最先被抢出屋子的总是这个瓷瓶。在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专门修了一座水泥防空洞收藏它呢。
从前年夏天至今的整整两年中,桑木大二郎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连旁人都觉得他实在可怜。这是由于大二郎已下定决心,说什么也得从本来就够拮据的开支中挤出7万元钱来。
为了能登半岛上的这只瓷瓶,他的妻子连尼龙围裙都舍不得买一条。大女儿竟连郊游也都不能去了。有时,大二郎也想过,这样做,大人孩子真可怜。可他自己也戒了烟酒,和同事的交际应酬之类的一切都给免掉了,为瓷瓶他什么都不惜牺牲。
这样,他好不容易凑齐了7万元钱,摆在那家古董店脏乱程度与当年无二的柜台上。
“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听说的,这东西是假的呀。前些日子,家父去世13周年那天,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说过,那是假的,于是,我拿到金泽市,请大学里的先生鉴定,果真是假的啊!”
十年前满头蓬松的乌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地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
大二郎一听说那是假的,顿时觉得瓷瓶黯然失色。但是,一想起这十年来的执著,这两年的苦日子,他还是想弄到手。然而,物主却执意不肯脱手,尽管得知它不是真品,对它有些漫不经心,却似乎依然对它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偏爱。Z+X+X+K
结果,大二郎出2000元成交。这价格,比真货便宜,但比赝品要贵。当夜,他和店主把瓷瓶放在中间,一起对饮。不知为什么两人只是默默无言地举杯,直至皎月临窗。
【小题1】小说三次写到“古瓷瓶”被摆放在脏乱的橱窗里,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十年前满头蓬松的乌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地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一段中,“苦笑”有什么具体含意?(2分)
【小题3】小说中哪些情节反映了大二郎对古瓷瓶的喜爱?请概括说明。(3分)
【小题4】赏析文中店主的形象。(4分)
【小题5】读了小说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不少于50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