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巷  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雅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赖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的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无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注],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休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茫茫人海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嗽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静候你!    (选自《柯灵散文选》,略有改动)
[注]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写六朝兴亡的咏史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题1】①第二段中,作者对“乡村的陋巷”和“上海的里弄”都作了描述,根据这些描述,我们知道上海的里弄的特点是拥挤、嘈杂、庸俗,那么乡村的陋巷的特点有哪些?请用三个评述性的词语概括乡村陋巷的特点。(3分)
乡村的陋巷  
②文章开篇将“巷”比作“散文”和“图画”,第二段的描述衬托了“巷”的什么特点。也用三个评述性词语概括这些特点。(3分)
特点之—: ;特点之二:      ;特点之三:      。
【小题2】第三段说“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关着,不见一个人影”,而第五段却说“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考虑,这种写法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小题3】作者在第4段中涉及了一首唐诗《乌衣巷》,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第四段暗用了《乌衣巷》的典故,请结合小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小题4】文章中对“巷”所用的代词有时是“她”,有时是“它”,这种用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文章的最后一段连用了4个以“爱”引导的句子,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潘多拉的盒子
①这是快到年关的深冬的晚上,寒风不怀好意地袭来,吹得人心凉凉的,连月牙儿都吝啬的不肯赏赐一点儿光亮。潘多拉低着头,佝着背,连走带跑地跟在舅妈后面。舅妈手里牵着六岁的小表弟,小表弟穿着厚厚的棉衣,就像一个肉球,手上还拿着热乎乎的烤地瓜。要是舅舅在的话,我也有一个烤地瓜吃了,潘多拉想。舅舅是英语教师,潘多拉从小就很崇拜他,在抓周的时候,潘多拉什么也不拿,单抓着舅舅珍藏的美金不撒手。家人高兴的笑说,这孩子长大是要出国的。美金的英文是Dollar,舅舅就给她取了一个非常洋气的名字——潘多拉。
②爸爸妈妈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之后,潘多拉就跟着舅舅李成东生活。舅舅对她很好,教她英语,告诉她纽约的繁华、伦敦的优雅,还告诉她还有一个叫潘多拉的女孩出现在古代的希腊。“小多拉,你长大以后想去哪啊?”“希腊!我要看看那个和我叫一个名字的女孩长什么样。”“哈哈哈,小多拉了不得啦,纽约、伦敦都不想去,非得去希腊。”“什么希腊东腊的,再不想想怎么弄到保障金,就只能去喝西北风啦。”舅妈从门外凑近脑袋来说。潘多拉撅了撅嘴,打从心里她就不喜欢这个舅妈,她觉得舅妈是个眼里只有钱的俗人,舅舅怎么就会和她结婚呢。
③而现在,舅舅病入膏肓,潘多拉就只能跟着舅妈在一起,舅妈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多拉吃的每一口饭都是于她宽广的胸襟和无私的恩赐。再看看那个少不更事的小表弟,还在悠哉悠哉的流着两耷鼻涕吃着烤地瓜呢。
④医院和家里距离并不近,为了节省车费,舅妈大手一挥,往前一指 “走回去。” 不知哆哆嗦嗦地走了多久,终于回到了家,不,终于回到了“他们家”,隔壁的王大娘正在扣“他们家”的门。“哟,王阿姨,赶巧不巧,我正好回来了,不然您又扑个空。”王大娘笑哈哈的摸了摸小表弟的头,说:“又是走路回来的吧,瞧把小土豆冻得,鼻头通红。”“唉,这不是没办法嘛,但凡有点闲钱也不至于这样啊。”舅妈有个瞬间哭红眼眶的本领,潘多拉朝看着他的表弟做了个鬼脸,小表弟吓得扯着舅妈衣角。舅妈忙把潘多拉和土豆赶进房间,“上床睡觉去,快点。”多拉饿得根本睡不着,于是就躺在床上偷听王大娘和舅妈说话,舅妈好像都忘了自己还没吃晚饭,真的忘了吗,这怎么能忘呢?多拉想。
⑤“王阿姨,你喝水!”“嗯,不用麻烦了,我说完就走。”“有人家肯要多拉吗?”王大娘摇摇头,说:“起先我和他们说的好好的,可是一听多拉都八岁大了,都不肯要,说什么八岁了,会认人了,连家都能自己找回了。我说,杜鹃啊,你就养着吧,反正你也没有闺女,就让她和小土豆一块儿长大多好,将来懂事了也能帮你分担分担。”“王阿姨,你不知道,这姑娘克人,专克对她好的人。当时她爸妈去东门菜场买菜,回家,多拉非嚷嚷着要吃南关的皮蛋,她爸妈又跑去南关给她买,结果路上就出事了。”“哟!”王大娘被吓着了一般,不由自主地感叹了一声。“再看我家那口子,前几年单位体检,什么毛病没有,多拉过来了两年,这又不抽烟不喝酒的,偏偏就得了肺病。”说到这,舅妈泪如雨下,那声音听得真叫人心疼。“杜鹃啊,你先别哭了,我再帮你想想办法。”“麻烦你了,王阿姨。”王大娘走后,舅妈又在厨房窸窸窣窣忙活了半天,估计是在做晚饭,舅妈始终没叫多拉去吃晚饭,多拉也不在想吃晚饭的事了,八岁的她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⑥第二天一大早,多拉站在一家早点店前。“小朋友,想吃点什么呀?”老板问。“你们这是不是还招工呢?”“嘿嘿,还招呢!是你家谁要找工作啊?”“我,我自己。”多拉特地强调了一遍。“你?你个半大的小孩知道什么?”“我什么都知道。”“那我问你,你几岁了?”“八岁。”“你家几口人啊?”“三口,我爸,我妈,我。”“你为什么要出来打工呢?”“我要挣钱给我舅舅看病。”“挣钱是你爸妈的事,小孩子的任务是要好好学习。”“我爸妈前年出车祸死了,他们没法儿挣钱。”“嘿,矛盾了不是?刚刚还说你家三口人呢!你爸妈不在了,那就只剩你一口了。”“不,就是三口,我爸,我妈,我。”“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潘多拉!”“潘多拉?好有趣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是希望,是爱和希望。”……老板惊诧的看着这个八岁小女孩的眼睛,许久无言,好像真的从她眼睛里看见了爱和希望。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段描写了深冬夜晚的黑暗凄冷之景,衬托出多拉内心的悲凉与命运的悲惨,也为下文写多拉坚强独立面对困境作铺垫。
B.小说通过王阿姨与多拉舅妈的对话描写,交代了多拉父母去世的原因,可见多拉的确是个有不祥之兆的女孩。
C.面对生活痛苦,小小年纪的多拉竟然可以忍受饥饿,辗转反侧一夜之后竟然能去找工作,以强大的内心来支撑舅舅的家和舅舅的希望。
D.多拉与早点店老板交谈中称自己的家人是已经去世的父母,流露出对父母的怀念;而她称舅舅的家为“他们的家”,说明她并没有把一直关心自己的舅舅当作自己的家人,足见其冷漠。
E.多拉舅妈是一个非常吝啬、爱钱如命、不讲亲情的女人,医院回家省车费,丈夫生病把原因推到多拉的身上,还执意要把多拉送走。
(2)小说在刻画潘多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开头第一段交代了潘多拉名字的来历,这对文章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古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一个盒子,结果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后来,人们常用“潘多拉的盒子”比喻灾祸的起源。但本篇小说虽以此为标题,却赋予它新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的内涵,并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皮
葛成石
威尔是个官员,他的施政计划简称“H.C.P”,他要通过实施该计划,来换取一座幸福之城。
然而总有一些人热衷于给他人制造麻烦,或是以看他人的笑话为乐,因此,威尔每天睁开眼睛,都会有一堆棘手的问题在变着花样等待着他。威尔视察某地,就有消息灵通人士事先在那儿安排一场集会,无非是要煽动民众抵制“H.C.P”;威尔刚刚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称失业率再创新低,等他走出门来,就会看见一伙人脖子上挂着“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吃饭”的牌子,在配合着路人拍照;威尔在任两年,换了三个秘书,漂亮的女秘被说成是他的情人,换个男秘又说是他的“同志”…… 威尔也想置之不理,但制度不允许,他只能浪费大量时间去走完法律程序。
终于有一天,那伙捉弄威尔的人扑了一场空。威尔第一次缺席了。口口声声许诺给这座城市以幸福的官员,怎么能够缺席呢?有些人来劲了,声称一定要将威尔揪出来。可威尔像在人间蒸发了似的,任人掘地三尺,就是不露踪迹。一天,两天,三天……直至一个星期后,才见一个古稀老人出现在公众面前,他自称是威尔。嗓音的确是威尔的嗓音,模样也的确是威尔的模样,但整个人简直成了一只被风干的水果,干瘪瘪皱巴巴的,原本四十来岁的威尔,怎么可能一周内变成七旬老翁呢?起初没人信他。
老人哀婉地说,我也希望这不是真的,常人将衰老带来的痛苦摊薄到一生,尚且难以接受,我又怎么愿意让一生的痛苦浓缩于瞬间?痛定思痛,我能想到的原因无非是,过去的两年,我太累了,而有些人却还把本可以避免的劳累强加于我,为了应对这一切,我透支了生命中的三十年。
老人又深情地说,时间对我来说更加宝贵了,我希望能在无人添乱的环境中快点做完任期内的事,因为我的日子恐怕不多了……
一时全国的电视都在播放威尔的这段真情告白,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包括那些总是制造麻烦的人。
威尔急需招聘一个新的秘书。许多人都愿意接近这位明星兼传奇人物,然而,威尔却在众多应聘者中选择了一个模样奇丑的女子。她叫凯丽,她自我介绍说,一场火灾,让我半边脸是天使,半边脸是魔鬼;在校时没有朋友,毕业后没有工作。威尔说,我们的“H.C.P”会保障你有工作。凯丽成了让威尔最安全的秘书,因为他的政敌不可能说,威尔和凯丽保持着不正当关系——老翁和丑女子,没有联想余地。
给威尔制造麻烦的人突然少了。有人说,威尔已注定是个任期一满就回家的老头儿了,还给他添什么乱呢?很显然,过去添乱是针对他那张年轻且对他人可能构成威胁的脸。当然,有个叫布莱克的人例外,他是当年竞选时被威尔打败的。他依然不时地要鼓噪几声,尽管再也起不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了。新秘书凯丽说,这个人交给我来处理,算是我给您的投名状。也不知凯丽用了什么绝招,布莱克果然收敛了。威尔不禁赞叹,凯丽,你是我最出色的助手!
威尔倍加珍惜不受外界干扰的工作时光,如期兑现了他的政治诺言。
两年后的一个黄昏,一对男女并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男的说,人心叵测,世事难料,我卸任后,太太居然会嫌我老,跟园丁跑了,而你呢,居然愿意嫁给我这个“老头子”。
女的说,我最反感别人以貌取人,而您不是,您给了我这个“丑女子”工作,又肯定了我的能力,这就是我要嫁给您的原因,我真替您的前任太太感到惋惜。
谢谢你能这么理解,以后我们只管尽情享受阳光、绿树和其他一切大自然蓬勃的气息了,那些琐碎事儿,就交给布莱克去做了,他应该能赢得这一轮竞选的。
亲爱的您错了,他应该要出现在法庭上了,当年我为了让他闭嘴,搜集了他贪腐弊案的罪证,才把他控制住。如今,我还准备将他“送进去”,要是没有这种人,我们早就可以简单工作,简单做人了。
男的沉默片刻,赞同了她的想法:哦,是的,要是没这种人,我就不必花一周时间定制那张老皮了。
女的说,是的,不过在您为自己的创意沾沾自喜的时候,您是断然不会想到,我脸上也贴了一张皮的,我一直希望别人能看到我容貌之外的东西。
两人相视一笑,之后,两张脸亲昵地贴在一起——男的年轻帅气,女的如天使般美丽。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威尔为了做点有益于大家的事情,不仅以人皮装饰自己,还在电视上真情告白,以使人们不再干扰自己的工作,看似夸张中有着社会的真实。
B.小说塑造了热衷于给他人制造麻烦、以看他人的笑话为乐的人物群像,再现了政治生活中的丑恶与无聊,这种无意识的行为破坏着社会发展。
C.“过去添乱是针对他那张年轻且对他人可能构成威胁的脸”一句,揭示了一些人生怕个人利益受到损失而不惜破坏公众利益的丑陋自私心理。
D.凯丽搜集了布莱克贪腐的罪证,控制住了他,后来还要将他送上法庭,这是威尔所没想到的,可见,凯丽比威尔更善于斗争,斗争意志更坚定。
E.小说写了一位官员用“人皮”包装自己、最后兑现造福城市的诺言的故事,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反映了深刻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小题2】小说中的“人皮”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威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威尔倍加珍惜不受外界干扰的工作时光,如期兑现了他的政治诺言”故事就已经完整,可作者却又加上那个后面的内容,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梁启超面面观
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及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竞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苦难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D.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E.梁启超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但他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固然与他的性格有关。但更是当时的政局使然。
【小题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定 局 楼
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
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
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
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刘伯温佯作不解。
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那潭水未现波纹。
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
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
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
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
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
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
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
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
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
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_______,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
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
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2】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4分)
【小题3】“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两人的神态,可窥见他们此时的内心怎样?(6分)
【小题4】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4分)
【小题5】根据文意推测,在文中省略处刘伯温最终把白子放到了哪里去了?(2分)
【小题6】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
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
C.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
D.“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
E、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时,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较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什么》)

材料二:

(摘编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叔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中国最常用的语言(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编自《全球文化大变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B.2009至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引用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的话,表明了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B.材料一重点阐述了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强调了孔子学院在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我国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等内容。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南美洲、大洋洲,表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发展方向,体现了报告类文学注重逻辑性的特点。
【小题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