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6分)
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谈及“影响”,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以此分析马尔克斯在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有降落着的“影响的种子”,即20世纪后期以来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欧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爆炸性” 影响;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有“条件具备的土地”,即作为接受主体的中国文学与马尔克斯的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两者历史文化语境的相似性,集中体现在中国、拉美这两块地域辽阔且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大陆共同拥有神奇、丰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首先,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比如扎西达娃、马原、阿来等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其次,从《离骚》、魏晋志怪、唐传奇到《西游记》、《红楼梦》,中国传统文学中从来就不乏“神秘性”的因子。这种神秘文学传统使20世纪后期的许多中国作家在接触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时,似曾相识之感油然而生,并自信也能创造出中国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这种地域上与文化上的契合,无疑是马尔克斯能够在中国产生强烈反响与认同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同处于第三世界的中国作家与马尔克斯的现实文化境遇与心态也极其相似:“一是与西方文化无缘的‘他者文化’命运与角色的认同;二是心怀‘复兴’自己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三是对本土文化的光大阐扬的努力最终又寄希望于西方文化霸权的承认,因此他们都渴望找到一种通向西方文化权利认可的途径。”马尔克斯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成功,使当代中国作家确信,他们同样可以借鉴西方文学技法、发掘传统文化遗产而获得辉煌,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给予马尔克斯以崇高的敬意和热情的拥抱。由此可见,马尔克斯被中国文学接纳是中国作为接受主体主动选择的结果。
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对《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借鉴尤其是对民间神秘文化资源的开掘,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机械反映现实的局限,使文学向着其审美本质靠近,呈现出浪漫与神秘相交织的独特美学意蕴。从这一意义上说,魔幻小说为本时期文学完成了一次文化观念与审美风格的变革。当然,中国文学这一变化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变革,前后经历了一个从形似到形神结合到“离形得似”的过程。从80年代的《冈底斯的诱惑》、《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到90年代的《白鹿原》、《尘埃落定》,再到新世纪之初的《受活》,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魔幻写作“中国化”的轨迹。
(选自谭桂林《现代中外文学比较教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约瑟夫·T·肖的观点,魔幻现实主义这颗“种子”只有落在中国这块“条件具备的土地上”才能够发芽。
B.扎西达娃等作家笔下的西藏,证明了中国文学与马尔克斯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
C.接纳马尔克斯是中国文学的主动选择,前后经历了一个从形似到形神结合到“离形得似”的“中国化”过程。
D.借鉴西方文学技法、发掘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作家获得辉煌,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必然选择和途径。
【小题2】下列有关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深刻影响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促成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变革。
B.使中国文学突破了现实主义传统的局限。
C.让中国作家也成为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D.实现了魔幻写作手法的“中国化”转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2 01:0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与艺术的真正关系,可比之于资源与运用的关系。艺术向自然借取的,是物质的素材与感觉的暗示:那是人类任何活动所离不开的。就因为此,自然的材料与暗示,绝非艺术的特征。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技术,是和谐化、风格化、装饰化、理想化……这些都是技术的同义词,而意义的广狭不尽适合。人类凭了技术,才能用创造的精神,把淡漠的生命中的一切内容变为美。
技术包括些什么?很难用公式来确定。它永远在演化的长流中动荡。它内在的特殊的元素,在“美”的发展过程中,常和外界的、非美的条件融和在一起。一方面,技术是过去的成就与遗产;一方面又多少是个人的发明,创造的、天才的发明。
人为的技术条件,可以说明不同风格的产生。例如在各式各样的穹窿形中,为何希腊人采取直线的平面的天顶,为何罗马人采取圆满中空的一种,为何峩特派偏爱切碎的交错的一种,为何文艺复兴以后又倾向更复杂的曲线,所有这些曲线,在自然里毫无等差地存在着,而在艺术品的每种风格里,却各自占着领导的地位。而且这运用又是集体的,因为每一种风格,见之于某一整个的时代,某一整个民族。风格不同的最大的因素,依然是艺术。
一件艺术品,去掉了技术部分,所剩下的还有什么?准确地抄袭自然的形象,和实物相比,只有一件可怜的复制品,连自然美的再现都谈不到,遑论艺术美了。可知艺术的美绝不依存于自然,因为它不依存于表现的物象。没有技术,才会没有艺术。没有自然,照样可有艺术,例如音乐。
那么自然就和艺术不发生关系了吗?并不。我说过,艺术向自然汲取暗示,借用素材。但这些都不是艺术活动的法则,而不过是动力。动机并不能支配活动,只能产生活动。除了自然,其他的感觉、情操、本能任何种的力,都能产生活动,而都不能支配活动。“暗示艺术家做技术活动的是什么”这问题,与艺术品的价值根本无关;正像电力电光的价值,与发电马达之为何(利用水力还是蒸汽)不生干系一样。
我们加之于自然的种种价值,原非自然所固有,乃具备于我们自身。自然之不理会美不美,正如它不理会道德不道德、逻辑不逻辑。自然吧能把技术授予艺术家,因为它不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授人。当然,自然之于艺术,是暗示的源泉、动机的储藏库。但自然所暗示艺术家的内容,不是自然的特色,而是艺术的特色。所以自然不能因有所暗示而支配艺术。艺术家需要学习的是技术而非自然;向自然,他只是觅取暗示──或者说觅取刺激,觅取灵感,来唤起他的想象力。 (选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活动本身是一种技术,是和谐化、风格化、装饰化、理想化……都是技术的同义词。
B.技术绝不凝固不变,它永远在不停地演化,既包括过去的成就与遗产,也包括创造发明的东西。
C.在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中,如各式各样的穹窿形作品,不少风格迥异,因素只是技术。
D.一件作品,去掉了技术,就绝没有艺术美;可以说艺术的美绝不依存于自然。
【小题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得向自然借取物质的素材与感觉的暗示,艺术也不例外。
B.技术的内在特殊的元素,在“美”的发展过程中,常和外界的、非美的条件融和在一起。
C.艺术家需要学习的是技术而非自然,但这并不是说艺术家搞创作就完全可以脱离自然。
D.没有自然,照样可以有艺术,如音乐;所以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不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用创作精神把淡漠的生命中的内容变成了美,其实,是凭借了技术。
B.不同风格的产生,都与人为的技术条件有关。
C.艺术向汲取暗示,借用素材,则不过是动力,而非艺术活动的法则。
D.用什么来暗示艺术家做艺术活动,与艺术品的价值关系不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小题2】(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同类题4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大观园的青年男女,在探春的发起下组成了诗社。刚好贾芸送了白海棠花来,他们就开始写海棠诗,用七言的八句律诗、十三元的限韵,加上“盆、魂、痕、昏”这四个字,规则很严格。
如果我们真的把诗当成一个游戏来看待的话,成长中的青少年真的可以从中学到声音和字词之间微妙的配置关系。比如前面提到他们决定要限韵,就让一个小丫头发一个声音。我们现在用的语言,每一个字有一个声音,而这个声音是有它的质感的。“en”是一种质感,“i”是一种质感,“ong”“ang”都有各自的质感。讲话铿锵有力不只是内容的感染力,也包括声音的抑扬顿挫,这是跟音韵学有关的。修辞不仅包括文字的意思、形象,也包括文字的声音。游戏当中,这些孩子把“十三元”的“en”音拿出来,他们实际上是在玩声音的游戏。
今天我们如果在电脑上用拼音输入法打一个字,就会出现这个音的所有的字,你会发现这些字音有共同的倾向,字的声音会形成一个质感的分类。这个质感不是指意思,而是指声音的质感。比如“江洋韵”是“ang”的韵,“中东韵”是“ong”的韵。“ong”“ang”的共鸣音很大,仿佛国乐中的黄钟大吕演奏出来的声音。所以“江洋韵”“中东韵”通常都是用来写颂歌或者很大气的东西的。“一七韵”是“i”韵,本身是闭口韵,共鸣的部位非常小,比如“凄”“寂”“离”“依”,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质感,就是声音比较低,调性比较悲哀,常用来表达比较细腻的感情。如果是送别的诗,就常常选“一七韵”。
韵分为开口韵和闭口韵。口腔开得很大,共鸣的部位振动到鼻腔的韵叫“开口韵”,因为振动性大,所以传达出来的讯号也比较堂皇,有一种壮大的感觉。闭口韵是口腔不必大开得很大就能发出的声音。有一些韵,比如“由求韵”,“ou”这个韵,是在中间的,情感比较委婉。比如“秋”“酒”“楼”都是“ou”,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字加在一起,“秋天、喝酒、上楼”,就会产生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其中似乎有一种心情。
他们写海棠诗时用的是“盆、魂、痕、昏”这四个字,在他们还没有作出诗的时候其实已经有感觉出来了,这四个字决定了基本的调性。就像画画一样,基本的色调已经有了,就看你怎么去组合了。每个画家调色盘里的色彩有上百种,可是他的色彩却有可能一直在某个调性里。1904年毕加索的调色盘里都是灰蓝色调,这个灰蓝色调决定了毕加索的创作里某种忧伤的调性与感觉。“盆、魂、痕、昏”这几个字就如同绘画中的灰蓝色调。
(节选自《蒋勋说红楼梦第四辑·音韵中的质感》)
【小题1】下列各选项所陈述的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诗的游戏可以让成长中的青少年从中学到声音和字词之间微妙的配置关系。
B.要想说话铿锵有力,一方面取决于所说的内容,另一方面取决于说话的声音。
C.颂歌因为一般要采用“江洋韵”“中东韵”,所以,很多时候需要用配以国乐。
D.字的发音和色彩一样,调性决定不同的情感,画家选择色彩,诗人选择音韵。
【小题2】根据本文文意来推断,“海棠诗社”的作品普遍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情绪。(2分)
【小题3】 根据本文中的观点,分析说明《琵琶行》中“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几句用韵的理由。(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滕王阁之殇程维如果以青云谱为视角,在南昌从文化意义上能与之相对的只有滕王阁。从地标意义上说,滕王阁之于南昌,相当于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
为什么?谁都知道现在的滕王阁是一堆钢筋水泥,是一个空壳,然而它的存在价值却在于它具有使世人对已往文化的发生或流逝产生某种追忆的价值。也就是说它尚能帮助人们在想象中完成对往昔文化的重返与凭吊,从而令它行使着不仅是纪念碑的意义。
当然没有必要将南昌家门口的滕王阁,与远在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相提并论,其实没有可比性。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Eiffel)是一座1889 年建成的位于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因而它是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滕王阁是中国农耕文明相对发达时期的产物,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 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 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省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人所熟知的滕王阁。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重建共达29次,屡毁屡建,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
滕王阁似乎有一种超强的叙事功能,无论阁存阁毁,它仍然在叙事,在水天相接的空白里虚构着忧郁的辉煌。如果恰巧有孤鹜划过,那或许是神的笔在书写无字之书。
也就是说,南昌滕王阁的历史有1300多年,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还不如它的零头。但是现存的滕王阁建于1989年,仅仅存世21年,勉勉强强也只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另一个零头。所以如果它们之间按存世的年头来形成一种对话,将是无比奇妙,且充满玩味的。谁都可以高谁一头,谁也都比对方矮一截,里面充满反讽与悖论。然而,它们确确实实都是名胜,纵向看滕王阁远比埃菲尔铁塔的时间要长,横向看必须承认埃菲尔铁塔在全世界的名声远比滕王阁广,其游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去巴黎的理由之一就是登埃菲尔铁塔,这是必须身体力行的,除此,他们与该塔不会发生任何关系。因此,人们会把埃菲尔铁塔当作幽会的情人。而滕王阁则不能,其历史虽久,但远没有世界闻名,不太可能会令远在非洲的人也想来南昌登滕王阁。其知名范围大都限在华人以内,前提是他们读过唐人王勃的《滕王阁序》。
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输出能力存在的普遍性缺陷。而且,纵然有人慕名来了,他们面对的是一座落成才只21年的钢筋水泥仿古建筑,还是滕王阁1300多年的历史?反之埃菲尔铁塔只向人们提供一次性消费的游历经验,其存世价值便可宣告完成。
(有删改)
(1)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南昌滕王阁与巴黎埃菲尔铁塔相比, 除建筑风格外,其他都没有可比性。
B.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所以全世界的人慕名而来,它是法国的一个重要景点和标志。
C.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重建共达29次,屡毁屡建,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因此现在的滕王阁其实并非1300多年前的建筑。
D.滕王阁和埃菲尔铁塔确实都是名胜,但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它们各有所长,不能一概而论, 但必须承认埃菲尔铁塔名声远比滕王阁广。
E.滕王阁有一种超强的叙事功能,即使被毁坏, 它也仍然在叙事,在水天相接的空白里虚构着忧郁的辉煌。
(2)作者认为滕王阁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3)作者第四段引用滕王阁的修建历史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滕王阁和埃菲尔铁塔相比有什么缺陷? 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进行输出?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