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小题。

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小题1】文中两处写到“盯着天花板”,揭示了靠门的病人怎样的心态?(4分)
【小题2】小说以“窗”为题,你认为有哪些含义?(5分)
【小题3】本文直到结尾才点明“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有什么作用(效果)?(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回答后面题。(共8分)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比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人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 “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咿呀!”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子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浊泪。
【小题1】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4分)
【小题2】请挑选一处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分析其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是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古罗马人则认为,沼泽湿地中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口鼻呼吸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古人尝试了诸多途径对治疟疾,但成效寥寥。罗马名医盖伦根据“四体液说”提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所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即可治愈。然而,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简单粗暴地放血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传统中医则认为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相传起源于神农氏,在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疟的功效。而此次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则是受到《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疟疾也分不同种类,除传统病症的疟疾,还有寒虐、温虐、瘅虐之分。乾隆年间由太医吴谦修编的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了“柴胡截疟饮”一方。该方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而针对寒多热少的寒虐,则有出自于《伤寒论》的“柴胡桂姜汤”。方子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此外,“何人饮”、“达原饮”、“截疟散”也是中国古代医家较为常用的药方。
世界各地医生的努力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不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只要当地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时常发作。疟疾不仅种类繁多,且痊愈后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可以免疫,重复感染疟疾让人们一步步走向死亡。
1630年,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在利马逗留时患上疟疾,药石罔效,眼看就要客死异乡。幸运的是,伯爵妻子的保健医生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会用一种树皮治疗疟疾,当地人称之为“生命之树”。用
该树树皮熬药汤后,伯爵夫人最终痊愈。该树后被命名为金鸡纳树。康熙帝也曾受益于此,1693年康熙患疟疾久治不愈,传教士献上金鸡纳树提炼出的药物,康熙很快被治愈。由此金鸡纳树的特效药也在中国传播开来。但金鸡纳树并非根本良药。一是因为种植难度,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可能普遍栽种;二则是金鸡纳树本身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哮喘、耳鸣、急性溶血。即使治愈了疟疾,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
虽然后有法国医生在1820年提纯出了树皮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人们依然在探究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1717年,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最先指出,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1888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罗斯因此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腾讯新闻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医学无法确定疟疾的传染源,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疟疾由感受疟邪引起,古罗马人认为沼泽湿地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进入人体引发疟疾。
B.罗马医生盖伦认为疟疾是体液不平衡导致的,采用放血和催泻疗法就可治愈。但实际上疟疾本身就会导致贫血,这种放血疗法只能让病人死得更快。
C.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认为疟疾的根本发病原因是蚊子,他的依据是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
D.法国军医拉佛朗在疟疾患者身上发现疟原虫,英国生物学家罗斯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医称引起瘴疟的疟邪为瘴毒或瘴气,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运用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方法治疗。
B.《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明确记载了植物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肘后备急方》中有青蒿治疟的记载,这启发了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
C.中国传统医学把疟疾分为寒虐、温虐、瘅虐等类型,汉医丛书《医宗金鉴》中记录的“柴胡截疟饮”和《伤寒论》中记载的“柴胡桂姜汤”就是治疗寒虐的药方。
D.只要气候潮湿炎热,疟疾就会容易发作,再加上疟疾种类繁多,痊愈后的病人身体并不产生抗体,所以世界各地医生虽然努力治疗,仍然没有减少疟疾的肆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鸡纳树的树皮熬成药汤可以治疗疟疾,此法不仅治好了秘鲁总督钦琼伯爵的妻子,还治好了康熙久治不愈的疟疾,因此此树被称为“生命之树”。
B.金鸡纳树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宜普遍栽种,而且有副作用,它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比疟疾更致命的副作用,所以金鸡纳树并非治疗疟疾的根本良药。
C.英国生物学家罗斯阐明了疟疾的病因和传播方式,我国药学家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的有效提取物,二人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古人很早就开始寻找对付疟疾的方法,虽然法国医生在1820 年提纯出了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但们依然没有停下探究治疗疟疾的脚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化中的“道”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道即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真理。B.道即多样统一的天地之道。
C.道即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D.道即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自然物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自在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审美意义。
B.强调人的审美活动对于自然物是否具有美的意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强调人们只有在对道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获得道本身固有的各种意义。
D.强调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才能呈现出来。
【小题3】(小题3)据文意,试概括中国的文化家所说的“中”的作用。(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庆祝农历新年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世界各地华侨华人通过各种传统庆祝活动,迎接牛年的到来。
在巴西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的城市圣保罗的自由广场,“中国年”活动在24日中午正式开始。活动颇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舞龙、舞狮、武术表演最吸引观众眼球。伴随主持人用汉语和葡萄牙语说出“新年快乐”的祝福声,数百个气球腾空而起,舞龙队从人群外欢腾而出,舞狮队也热闹入场,现场充满了新春的喜悦气氛。
24日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绵绵细雨和刺骨寒风抵挡不住喜迎新春的热情。由华侨华人和瑞典友人组成的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和灯笼舞队从市中心一路表演到东亚博物馆外的广场。乍一登场,舞狮表演就给现场注入一股暖意,带来喜洋洋的中国年味儿;女子腰鼓队欢快的舞步和咚咚的鼓声感染着每个人;灯笼舞中,有几个碧眼金发的瑞典演员,他们的灵活动作将中国传统舞蹈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地华侨华人还在东亚博物馆内展示了中国烹饪、茶道、书法等传统技艺,在场的外国友人赞不绝口。
热闹的锣鼓、翻腾的金龙、欢快的舞蹈、精绝的功夫表演让荷兰海牙市政大楼一扫往日的宁静,化身为热闹非凡的“中国城”。为期一周的荷兰华侨华人春节庆祝活动24日拉开帷幕。在市政厅附近的唐人街,展示传统中华文化技艺的帐篷一字排开。从水墨书画到剪纸,从手工编结的草蜢到红彤彤的中国结,精致而有创意的作品吸引了大批观众。海牙唐人街将在31日举行醒狮队巡游及爆竹贺岁活动,为一周的庆祝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以“热爱大地·回归自然”为主题的中国春节花车游行24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耕牛贺岁”“熊猫迎春”“孔子”“神七升空”和“中国牌楼”等14辆造型精美的花车让人大饱眼福。在“耕牛贺岁”的花车上,一名少年骑在耕牛上吹奏出悠扬的笛声,车尾一名墨西哥友人身着唐装演奏二胡,还有两名小童在“大树”下对弈。在“熊猫迎春”花车上,四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悠然自得地在青山竹林中静待新春到来,车的左侧是一支中国巨龙,右侧则卧着一条墨西哥羽蛇。伴随花车一同贺岁的还有舞龙、舞狮、中国功夫、太极拳、墨西哥骑警等14支表演方阵,使墨西哥城市中心改革大道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张灯结彩,“庙”门敞开。24日,华盛顿地区华人社区节日气氛在一年一度喜气热闹的美食庙会中掀起高潮。重庆同乡会、海南同乡会、广西同乡会等竖起各自招牌,麻辣凉粉、自制点心、桂林米粉等各种地方佳肴色香味俱全。脸上的笑容、身上的唐装和口中的美食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过年风情图。走出美食区,依然是一副热闹非凡的景象——龙腾狮舞、锣鼓喧天,人们争相购买年货,将节日喜气带回家中。
【小题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4分)
【小题2】这则消息报道了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华侨华人庆祝农历新年的活动?(6分)
【小题3】该消息只报道了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庆祝活动,题目却说是“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庆祝农历新年”,这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吗?( 6分)
【小题4】这些庆祝活动中,体现中国特点的事物有哪些?(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收 养
陈力娇
大火冲天,浓烟升腾,开拓团把自己的红部点着了。
红部是他们的官邸,它牢牢耸立在中国满洲已经五年了,但这下可到头了,日本投降,这些曾红极一时的掠夺者,自知来日无多,自焚了。
点燃红部的是开拓团的警卫班,领头的是团长浅仓,他们拿着松油火把,点房檐下的茅草,点了一圈之后,火就蔓延了,屋里的妇女儿童们,呼天抢地,拼命往出口跑,可是窗子和门早被浅仓命人钉死了,并且警卫兵就在不远处荷枪实弹,如果有人破窗而去,立即击毙,毫不含糊。
浅仓性格刚烈,他宁死也不愿承受耻辱,他要带领全团的人,一起向天皇尽忠,第一批是妇女儿童。
中午时他们集体吃了绝命饭。
绝命饭是一只全猪,大锅烀肉,灌血肠,做烩菜。从早上天刚亮,一直忙到晌午才吃上。酒足饭饱之后,妇女们开始梳妆打扮。这次打扮和平日不一样,这次是永诀,化一次妆,一辈子都不用化了,所以她们要尽力将自己化得漂亮。
酒井美黛的母亲是开拓民中最反对自焚的,但是她说服不了丈夫,丈夫是浅仓的心腹,浅仓死,他绝不会活。
她就趁出去倒洗脸水的工夫,做了一件事,把自己的女儿酒井美黛,藏到了屋后的柴垛里。她想给孩子留条活路,这是她唯一能做的。
她告诉酒井美黛,不论外面有什么动静,都不要出来,出来黑瞎子就会舔你的脸,你就会成为丑八怪,到时谁都不会喜欢你了。
酒井美黛才三岁多一点儿,为了不成为丑八怪,她在母亲为她絮出的小窝里,一呆就是一个下午。
小窝里很好玩,很隐秘,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从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还有供她玩的布娃娃,还有够她捏一百个面人儿的一团面。这是母亲特意留给她的。
天黑的时候酒井美黛听到了哭声,喊声,还有骂声,但是她牢记妈妈的话,不能出去,她太害怕能舔人脸的黑瞎子了。
哭声是妇女们发出来的,她们虽然也同意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玉碎,可到真正要死时却反悔了。她们搂紧了自己的骨肉,苦苦哀求浅仓放他们一马,却没料到谁喊得最响,谁就先走一步。
酒井美黛的母亲没有喊,也没有哭,更没有反抗,她带了个好头。她静静地来到丈夫的身边,由丈夫向她的眉心开了一枪。
这一枪很精致,如点了胭脂红,血从脑后流出,这是她特意叮嘱丈夫的,别让死亡破坏了她的容颜。
屠杀从反抗的妇女开始,然后是大哭不止的孩子。那些吓傻的,吓呆的,就留给了大火。浅仓他们做完这些,已是晚上七点,天完全黑了。
看到红部燃烧得噼噼啪啪的,他们才逃往深山,进入了密林。
红部浓烟滚滚时,中国村落里的村民们,却在为那些被关在屋里的妇女儿童担心,虽然自这些侵略者来了以后,他们被赶到沟外,食不果腹,饿死无数,可心底的善良却没有泯灭。
老人们望着黑夜中的熊熊大火,指派着年轻人:去看看,把火扑灭吧,不然他们就全烧死了。
年轻人不想去,他们太恨日本人了,他们为日本人种地,自己却没有粮食吃;房子让日本人抢去,自己却住地窨子;井被日本人独用,自己却喝沟里带红锈的水。但是这些都没有拗过那照彻黑夜的火光。
他们去了,去火海中捞人,捞那些沾满中国人鲜血的刽子手们的亲人。
他们冲进院子,冒着灼人的烈火,冲上去被卷下来,再冲上去又被卷下来。最后他们终于接近了门窗,这才发现它们是被钉死的,浓烟呛得他们睁不开眼,喘不上气,鼻涕眼泪俱下。
只有一个办法了,用水浇,他们从院外的小河里往回舀水,不顾一切地往火海里泼,等到他们将大火扑灭,进屋一看,已经没有活的了。妇女们都死了,孩子们也都断气了,他们七扭八歪,一个挤着一个,龇牙咧嘴,面目狰狞。
村民们都站着不动,齐刷刷的,像凭吊,凭吊这些抢占了他们土地的恶魔;凭吊这些不在自己国土上好好过日子,非要充当国家炮灰的人们。内心里,不知是悲还是喜,不知是痛快还是仇恨。
酒井美黛就是在这个时候,悄悄地站在他们身旁,人们发现她时,几乎雀跃,总算看到活着的了!
酒井美黛不足四岁,她弱弱的小身体,刚到他们的膝盖。她的食指在嘴里含着,头发稀疏,面色蜡黄,站着都直打晃。她拉住一个妇女的衣角,怯生生地仰头看,她在辨别这是不是她的妈妈。
妇女看着她,不知怎么对她。村民们一片沉默。
终于旁边有个年长的中国男人说话了,她认你,你就抱抱她吧,她还是个孩子。
是啊,孩子没有伤害过我们啊。人们附和着,仇恨和悲悯让他们的心情瞬间变得很复杂。
其实这只是个浅显的理由,是临时抱佛脚找出来的借口,更深的,更准的,更痛的,他们比谁都清楚,那就是,战争让他们都死过自己的孩子,他们不想再死别人的孩子了。是的,不想,真的不想啊!
抱着孩子往回走时,队伍里,响起集体的唏嘘声。
(有删改)
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