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吾厉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选自曹操的《遗令》
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易中天先生
结合曹操的遗言,探究易中天所说的曹操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7 07: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悠悠敦煌情
------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后来好多人很奇怪,说常书鸿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
常沙娜:因为他在巴黎塞纳河边的书摊子发现了一本书,就是伯希和在莫高窟考古调查后,用掠走的东西出了一本《敦煌石窟艺术》。他看得很惊讶,说他整天崇敬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艺术,却不懂我们中国的艺术,数典忘祖。他说他是中国人,一定、一定要去敦煌去看看现状。
曹可凡: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
常沙娜:那是43年。我们坐了一个月的汽车,从重庆一直到甘肃,从秋天一直住到冬天。到了敦煌第一顿饭吃的是一碗面,一碗醋,一碗盐。爸爸说今天也来不及了,明天给你吃涮羊肉吧。他一直这样乐观。
曹可凡:那时候做研究,做保护都要做什么?
常沙娜:第一要除沙。要在莫高窟上面要盖一层短墙就是把那沙给拦住,因为那个地方流沙很快就能把洞埋起来。后来我父亲归纳了三个临摹办法,一个是客观临摹,第二种是复原临摹,第三种是整理临摹。他要求研究所都要采用整理临摹,不能随便复原临摹,如非必要也不要客观临摹。
曹可凡:据说1945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
常沙娜:当时很轰动,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
曹可凡:为什么你在美国呆了两年就回来了?
常沙娜:当时在美国留学生大家都在讲中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而且把家信念一念。国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美同学大家见面就说什么时候回国,就成了一个回国的高潮。我为了回国买票,就半工半读,到陶瓷厂拉坯上釉。
曹可凡: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
常沙娜:是的。当时我父亲高新的很,在敦煌待了那么多年,临摹了上百件的东西都没有展示过。我父亲告诉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都很重视这个展览,他们看的激动。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我们就搞了一些新的设计,适合现代生活。52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
曹可凡:您也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吧?
常沙娜:我参加了。我有一些童子功,就是在敦煌形成的。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这个现在还在。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这个给我的启示太大了,这决定了我后来这一辈子我从事设计的宗旨。
曹可凡:您其实是设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常沙娜:是,我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但是我是实在在的,是尽力的,是为了我要做的事情而实实在在的,要学我父亲的“杭铁头”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好,做完。
(摘编自《可凡倾听), 2017年10月21日)
(注)“杭铁头”,杭州人。
【小题1】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访谈以“常沙娜”名字由来切入,这样提问拉近了双方距离,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
B.本篇访谈主体部分有时直接提问,明确集中;有时陈述事实,给受访者制造表达空间。
C.本篇访谈围绕“敦煌情”展开,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体现卓越的访谈技巧。
D.本篇访谈语言体现了对受访者常沙娜的尊重,平实、口语化,自然亲切,符合访谈基本要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常书鸿先生当年回国扎根敦煌,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后来常沙娜从美国回国也基于这样的爱国情怀。
B.犹太人叶丽华对常沙娜非常欣赏,并热情的邀她出同深造,因为她欣赏常沙娜绘画造诣,也热爱_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
C.常沙娜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指导下对景泰蓝进行抢救,不仅抢救了工艺,,还没计了适合现代生活的用品,有一些设计品成了国家礼品。
D.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
E. 常沙娜的“杭铁头精神”,是指为了做好自己的事情,实实在在,拼尽全力的精神,当年常书鸿先生扎根敦煌也展现着这种精神。
【小题3】题目“悠悠敦煌情”体现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B.手艺人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大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适应当代生活需求,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小题3】你认为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04年1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规划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我国正式开展探月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那时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我国政府省次公布航天白成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次年11月12日,我国发布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次年4月1日,嫦娥二号实现了六大工程目标和4项科学探测任务;2012年4月,嫦娥二号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一个完整周期的飞行探测,成功绕飞L2点。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摘编自《飞越38万公里去“看”你》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7日)

材料二:

我是嫦娥四号,20多天前,我从地球出发,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探测之旅。如今,我成功“站”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从距离月面几十公里的高度最终着陆,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好在,我的“师父”、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给我装了4条强健有力的“腿”。我这4条腿,学名叫“着陆缓冲机构”。它们可以利用缓冲功能,将我着陆月面瞬间所产生的冲击有效吸收,以防着陆冲击对我的身体和身上安装的重要仪器设备造成伤害。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师父”还在我的腿里配备了两个秘密武器。第一个是大脚掌,它和你们人类的脚掌完全不同,圆形,像脸盆,大小则是普通人脚长的两倍。

至于第二个秘密武器,就是主腿和副腿。我的4条腿,每一条还都包含1条主腿和2条副腿。着陆前,副腿推着主腿向外侧展开,锁定在规定角度;主腿负责在着陆时安全支撑、吸收冲击力。当然,作为嫦娥家族一员的我,可不想为了一些数据达标而牺牲美貌,长个“罗圈腿”或者“长短腿”。“师父”说,我这两种腿的尺寸,都有着很高的精度要求,他们为我打造又直又等长的腿。

(摘编自邱晨辉《嫦娥四号再自述:第一“站”的秘密》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7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点:嫦娥四号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为地面与嫦娥四号搭建起通信桥梁的中继星“鹊桥”发挥了关键作用。

“鹊桥”于2018年5月21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鹊桥”运行的轨道非常特殊,环绕地月第二拉格朗日(L2)点。“鹊桥”总设计师张立华说,在地月L2点上,地球、月球对卫星的引力与卫星沿轨道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刚好达到了平衡。中继星采用了绕地月L2点的Halo轨道(晕轨道),只需消耗很少的推进剂就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

他介绍,美国深空探测专家罗伯特·法库在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Halo轨道以及通过中继星实现与月球背面探测器通信的设想,并建议后续的阿波罗任务可以考虑到月球背面去,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是中国人把他的想法给实现了。

张立华说,研制团队从2015年年底接到任务,在短短30个月内按期实现了发射,加班加点是常事,最后半年没有休过一个周末。

(摘编自《“嫦娥四号”成功落月,“鹊桥”搭通信桥梁功不可没》新华社,2019年1月9日)

材料四:

2018年世界航天器发射情况
国家/地区
发射次数
航天器
 
 
通信卫星
导航卫星
遥感卫星
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空间/探测器
载人及货运航天器
总数
中国
39
4
18
37
32
4
0
95
美国
34
41
1
86
74
4
5
211
俄罗斯
20
5
2
6
4
0
7
24
欧洲
8
15
4
12
24
1
0
56
印度
7
4
1
3
2
0
0
10
日本
6
1
0
5
7
1
1
15
其他
0
7
0
12
31
0
0
50
合计
114
77
26
161
174
10
13
461
 

(摘编自《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于1994年,之后发射的嫦娥一号至三号开展了相应的月球探测研究活动,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打下了基础。
B.嫦娥四号能够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带有“着陆缓冲机构”的四条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条腿都有着脸盆状的脚掌和1条主腿、2条副腿。
C.作为通信中继星的“鹊桥”选择在地月L2点的Halo轨道环绕,根本原因是只需消耗很少的推进剂,并且能达到长期稳定运行的良好效果。
D.2018年中国航天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为航天发射次数居世界第一、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人也曾提出过中继星和登陆月球背面的想法,但只有嫦娥四号实现了月球背面着陆,可见在月球背面着陆的难度比正面着陆大得多。
B.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为了美观好看,也牺牲了一些数据指标,从而为嫦娥四号配备了四个又直又等长的“着陆缓冲机构”的装置。
C.中国先发射的鹊桥卫星到指定轨道,为后续嫦娥四号探月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服务;之后嫦娥四号发射,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开始巡视探测活动。
D.面对航天发射次数世界第一的成绩,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位居第二的美国与我们的差距不大,且美国的航天器发射数量是我们的一倍多。
【小题3】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同材料三)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15年来,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已走向世界。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单纯的“种子输出”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在国内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的生产,再直接出口到目标国家市场的模式是低水平、低效率的输出模式,实现属地化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才是中国杂交水稻高水平输出模式。”武汉科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善德认为。

杂交水稻的国际化贸易,在实际运作中受到目标出口国一定的贸易限制。印度是杂交水稻国际市场空间最大的国家,但是印度完全禁止境外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进口。孟加拉国要求相同品种第一次进入后,只可持续2年,过后必须在其境内制种生产才可销售。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15年发布的《中国种子年报》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水稻种子在数量和金额上均以2011年为拐点,前升后降,近几年呈现出趋于稳定的趋势。对于这个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是目前将种子作为商品出口的发展模式已经接近天花板。

(摘编自 《农财网种业宝典》) 

材料二:
   

(摘编自《东方财富网》)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樱认为,稻米净进口283万吨,小麦净进口442万吨,稻米和小麦的自给率均在95%以上,口粮安全性没有问题。大豆持续10年大量进口,反应了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而大量进口大豆是因为政府为了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而采取的开放大豆政策,即对大豆进口没有配额限制,而对进口玉米、水稻和小麦,中国是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就征收20%以上的进口税。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大豆净进口9542万吨,约为上年度我国大豆生产量的7.3倍。事实上,肖国樱强调,中国的土地已经维持不了中国人现有的生活水平,失去的是大豆产业和大豆市场,保障的是中国人口粮的安全。在肖国樱看来,大豆榨油后也用作饲料,它们的进口保障了我国养殖业的饲料供应,维持了中国人民较好的生活水平。尽管如此,曾任中国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的王大元认为,大豆进口主要是作为饲料,从而保证我国人民对肉蛋油奶的需求,一旦国际形势有变,影响大豆的进口,对我国人民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大量进口大豆存在隐患,政府在这方面的应对预案显得十分重要。

肖国樱建议,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么多耕地来维持吃好的需求,只有委曲求全选择保障口粮生产、饲料粮外购的策略。另一方面,大豆市场也是一张王牌,是我们手中很重要的筹码,要充分利用好。再就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合作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周边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

(摘编自《2017年中国稻米大豆进口量全球第一,中国口粮安全吗?》)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数量的增幅最大,但进口金额却出现了负增长,这或许与当年粮食进口单价下降有关。
B.中国粮食进口金额的增长率,在2013 - 2017年之间,经历了“增速下降——负增长——快速上升”的变化过程。
C.从前5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粮食进口数量最多的是2017年,达到了13062万吨,较2013年增加了近1.52倍。
D.2018年1-5月,中国粮食进口金额近200亿美元,接近2016年的50%,由此可推知2018年有望超过2016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杂交水稻虽已走向世界,但形势依旧严峻,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改变中国杂交水稻的输出模式。
B.按照孟加拉国的相关政策,如果我国向其出口杂交水稻种子,两年后需在其境内制种生产,否则不能销售其它种子。
C.我国对蛋白饲料进口的需求量大,加之政府为了保障老百姓基本生活水平,致使近10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
D.肖国樱认为,大豆进口不仅保障了我国口粮的安全,也保障了我国养殖业的饲料供应,但大量进口依然存在着隐患。
【小题3】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粮食贸易面临着哪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