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深。
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地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小题1】纵观全文,周庄的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本文开头说周庄“不算”太美,第2段又说周庄“依然很美”,是不是自相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问“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请根据文意,分析作者为什么把“船儿”比作“鞋子”?(5分)
【小题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中“仍是明代的晨阳吧”,“仍是”指周庄仍保留了古建筑群的原貌,“明代的晨阳”暗示周庄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
B.文章第二段中两次说到“我来晚了”,既表明了“我”与周庄相遇太迟的遗憾,又点出了周庄的景观已有被破坏的地方,表达出“我”见不到它的原始面貌的痛惜。
C.“周庄睡在水上”一是点明时间是夜晚,为下文守夜、梦境作铺垫,二是暗指周庄是水乡,又与文章第四段中“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相照应。
D.“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是说明周庄连一株移植的花都很刺目,何况“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对周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虑。
E.“慢慢地沉入进去”是说在安静的夜晚,面对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使“我”想到周庄的人文历史、超越时间的阻隔,融入到历史的氛围。
F.文章对周庄没有实景描绘,然而它浓郁气氛的营造,极具韵味的渲染,让人更从心灵深处体味到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之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好牛
黄建国
牛在山坡上吃草。放牛人来发躺在一个土坎旁,用树叶遮住脸,呼呼睡觉。入睡前,来发咪着眼看了看他的牛。这是一头三岁口的牛,毛色驳杂,两只犄角成八字形,显得凶巴巴的。来发不怎么喜欢这头牛,平时很少给它吃料。“去,吃草去。”来发对牛说。来发晚上老做梦,现在很困,就睡着了。他这一觉睡得很死,没做什么梦。
来发睡觉的时候不知道牛的事。他没听见牛的吼叫。来发醒来后日已正午,春天的太阳红堂堂的。
来发看见牛站着不动,牛前面有一个东西,也不动。牛前蹄弯曲,后腿蹬直,脖子朝一边梗着。牛前面是一团斑驳的花点。来发揉揉眼,仔细看那团花点。
来发惊出一身冷汗。来发认出牛前面是一只豹子。他翻身跃起,把自己藏在塄坎下。牛和豹子依然凝立不动。来发小心地扔了一颗石子。还是不动。来发轻轻唤了一声牛:“嘿,狗日的!”牛慢慢摆了一下头,就见那花豹脱下的衣裳,缓缓团在地上。来发吁了一口气,站起身。
来发没有亲眼看见牛和豹子之间的搏斗。豹子已经死了,喉咙处有一个窟窿,汩汩往外冒血。牛的眼睛布满血丝,它看见来发,噗地吹了一口长气。来发说:“啊牛。”牛又吹了一口气,显出忧伤疲倦的样子,离开来发,默默去吃草。来发愣了一愣,扬扬手说:“吃去吧,吃去吧。”
来发扛起死豹子回家。他的牛给他弄了一只豹子。这样的牛,天底下真是少见。当初他从保当村花二百元买它的时候,只是觉得便宜,如今看来,它却是一条好牛。
“是我的牛,给我弄死了豹子。”来发对人说,“用犄角,戳破了豹子的喉管。”
村里的人个个称奇,嘘叹不已。
“这样的牛,百年不遇。”
“真是神牛啊。”
来发被村里人说的耳根发热,一拍大腿,吩咐他老婆说:“蒸一锅白面馍给牛吃!”他觉得他现在很喜欢这条牛了。
来发陶醉在牛给自己带来的荣耀中,他坐在院里的一块石头上,看着死豹,一边给村人夸他的牛,一边慢慢吃烟。
村里人走后,来发找出刀子肢解死豹。他小心翼翼地剥下豹皮,他拿定主意不卖这豹皮。他要把豹皮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使他的牛名扬百里。
来发收拾完豹子,又在石头上坐了一会儿,看见他老婆已蒸好白面馍凉在台阶上。他想,该把牛吆回来了,吃什么草呢,让它回来吃白面馍。
山坡上草很旺,绿汪汪望不到边。但牛没有吃草,牛卧在草地上,像一尊佛,半闭着眼养神。
“走,回家吃馍去。”来发说。
来发吹一声口哨,牛慢吞吞站起来,跟他回家。来发和他的牛从村街上走过时,感到有无数的目光投向他。来发得意地嘿嘿笑着,不时张扬地拍拍牛屁股。
“啊哈。”他说。
牛走进院子,仰头叫了一声。牛在仰头之际,看见了挂在墙上的豹皮。牛发出一声低沉的鼻息,突然扭头突奔。牛没有看见石头,牛头碰在石头上,牛轰然倒地。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来发像在梦中一样。半晌,他哀哀痛哭起来。
“我的好牛啊,你叫我怎么给人说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头三岁口的牛,毛色驳杂,两只犄角成八字形,显得凶巴巴的。”说明这是一头凶狠的牛,为下文牛杀死豹子铺垫。
B.“村里的人个个称奇,嘘叹不已。‘这样的牛,百年不遇。’‘真是神牛啊。’”表现了村人群像,是来发生活的社会环境,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描写来发对牛态度大转时,作者诗意地把牛比作“一尊佛”,与兴奋的主人来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正是牛成为来发口中“好牛”的原因。
D.小小说特别注重抑扬手法的运用。小说写来发最后哀叫,与前文称颂声中耳根发热迥然相异,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E.来发根本上就没有喜欢上那头牛,牛死了,他只是为难于如何与别人解释才能保全自己的面子,是他害了那可怜的牛。
【小题2】小说中来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倒数第三自然段应作下列修改:“牛走进院子,仰头叫了一声。牛在仰头之际,看见了挂着的豹皮。猛然,一头撞在那挂着豹皮的碾轱辘上!犄角折断,头骨碎裂,倒在豹皮前面。”你同不同意这种修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福 嫂
福嫂是整条街上最有福的女人,很多人都这么说。
那时她30出头,白白净净。她很讲究,包的包子小巧又好看个个十八个摺。她儿子小文有8岁的样子,漂亮又懂事。她喜欢带儿子串门,喜欢听街坊夸小文的样子。
街上的女人都会在农闲时找些活干贴补家用。福嫂从来没工作过,她总说不识字啥也干不了。但是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害羞的样子,明明是在向其他女人们挑衅。都知道福嫂的日子太舒服了,伺候孩子大人出门以后她可以补个回笼觉,闲了跟街坊唠一上午。金福开的厂子很红火,福嫂是不需要出门工作的,她只要伺候好他们爷俩就行了。
从没人见金福下过地,更不见小文干过活。福嫂说了,男人不用干这些事。她家金福是干大事的人,小文更是不能干这个。
日子从小文考大学后不一样了。厂子越来越火,金福开始全国各地地跑,小文一年就回来两次,福嫂突然无事可做了。她就变着花样伺候婆婆,天天琢磨着做菜,给婆婆裁衣裳。街上的人常看到福嫂乐呵呵地今天端一碗饺子给婆婆送去,明天又炸一盘鱼送婆婆。
不几年,小文带女朋友回来见福嫂,那些天福嫂步子轻快又优美,连脚后跟都带着喜气。福嫂已不在乎旁人夸赞,好日子是谁都看得到的就不必再宣扬。在对幸福巨大的憧憬中,日子一天天过去。福嫂没有在意金福多久回一次家,甚至没有在意小文多久没有打电话了。福嫂好像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没有这爷俩的日子。
因生意忙,金福在县城租了套房子,福嫂就隔一段时间带些好吃的去给金福收拾屋子。像大多数俗气的故事一样,她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事。她忍了,因为她还有小文。她不识字不知道爱情两个字怎么写,在她心里最重要的还有儿子。
小文结婚留在了省城,不久小文媳妇怀孕了,福嫂兴冲冲拿出伺候婆婆的劲赶到省城伺候儿媳。不到3个月福嫂就回家来,人老了许多,她说小文让她歇歇。她低沉的声音没有了当年在街上喊小文回家吃饭的清脆和响亮。媳妇快生了,福嫂天天忙着做东做西的,家里处处都是小被子小衣服,看起来孩子都能穿到3岁了。
邻居们记不清福嫂什么时候回来的了,可能孙子满百天,也有人说孙子还不到百天。不过大家从那以后看不见福嫂出来逛了,大门天天关着,偶尔到集上买几把菜。见过的都说人挺瘦,瘦得有些不成样。
最早发现不对劲的是五婶,那几天大门都没关她就进去看看了。福嫂就躺在沙发上,一滩发黑的血迹把五婶吓个半死,她甚至没看清血从哪流出来的。后来她才想起来,屋里还有一股挺大的农药味。五婶掉了眼泪,她这是不留一点活路啊。
葬礼上,大家才看到她的名字叫赵喜娟,终年49岁。
【小题1】请简要概括福嫂的形象。
【小题2】请分析第11段的作用。
【小题3】请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但是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害羞的样子,明明是在向其他女人们挑衅。
(2)她低沉的声音没有了当年在街上喊小文回家吃饭的清脆和响亮。
【小题4】本文写了福嫂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徐 迅
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冬天,父亲总坐在那里。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在倾听什么。父亲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注视的就是那个地方,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阳光不老,一如既往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但父亲不见了。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阳光无声无息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也最多。冬天里,阳光总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那时,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的,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一摊让太阳烤干的牛粪。老人们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啦……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满嘴流油。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无数把叮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搭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
我想,父亲这辈人在人生的暮年坐在阳光底下的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上的秘密:或许是额头上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阳光的抚慰;或许是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已经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暴晒一番;抑或身体里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才会使它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也可能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总之,不仅一颗晦暗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如同阳光的消逝一样,父亲的生命也消逝了。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常待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也朝着那个地方看,然后怔怔地站着。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的诗句。他仿佛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阳光可以渗透所有的语言,但无法谛听;阳光像一块黄金,可以让人贪婪地攫取,却无法永远占有;阳光像一朵鲜艳的花,却无法为一个人永远开放。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最后,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个陌生而嘶哑的喉咙。那陌生的嘴角牵动乡村的最后一缕阳光,仿佛是在向阳光作着诀别。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上,父亲和他的乡亲们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主人公是一位可敬的父亲、慈祥的老人,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严冬,只能与阳光为伴,但是最后他还是在无限眷恋和痛苦中被阳光带走了。
B.作者选择阳光作为文章的背景,是为了说明只有像父亲那样,在有限的生命里尽情享受美妙的阳光人生,才会时时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C.本文遣词造句颇具匠心,如“那时,树上尚没有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中,“哆嗦”一词用拟人手法,不仅描绘了叶子的动态,更表现出其兴奋的程度。
D.文中写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把它比作“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一摊让太阳烤干的牛粪”。“皮球”、“牛粪”的比喻描画了狗舒服自在的神态,烘托出老人们幸福陶然的心境。
E.文章最后出现了婴儿的意象,表明了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一切生命的产生与终结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生死,尽情展示生命的美好。
【小题2】请结合全文概括文章中的父亲的形象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画线部分描述了冬日里父亲那辈老人们在阳光下畅谈的场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中阳光是非常重要的意象,请探究阳光在文章中的意蕴及作用。(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题(18分)
西湖梦(有删节)
余秋雨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④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干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小题1】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简要概述。(6分)

【小题2】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 “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说“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你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机智”和“狡黠”?(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指称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职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气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他们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下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还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呼吸运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C.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
D.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难以降解性。
B.使用纸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护环境。
C.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
D.现在看来,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纸袋节约能源。
【小题3】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