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东方睡狮”考辨
智效民
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最初听到这个说法,还以为他的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没想到后来读《汪穰卿笔记》,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的笔札汇编。汪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法,是让母狗哺育幼狮,让其在成长中具备狗性,以免伤人。后来发现这办法不灵,就改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它们。这样一来,狮子在上台表演时,表面上还能张牙舞爪,大声嗥叫,实际上却少气无力,昏昏欲睡,就好像是在梦里说胡话似的,不会危及人的安全。于是,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原本还可以给国人带来一点安慰和希望的“东方睡狮”之喻,竟然是这个意思!
说到鸦片,只要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问:为什么这种东西会在中国泛滥成灾?其中除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是否还有更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对此,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早已指出:外来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的社会,所以才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大胆接受西洋近代文化……可以与别国并驾齐驱”的机会。另外,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时也说,这支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于是,整个社会就像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毒化着社会空气,腐蚀着人的灵魂。
这让我想到关于拿破仑的另一则轶事。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说过:“凡是亲见清室覆亡的人都知道,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制度的腐败。公务人员的薪水只是点缀品,实际上全靠陋规来维持。陋规是不公开的公家收支,为政府及社会所默认的……这种办法削弱了公务人员的公德心,也使他们把不规则的收入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清廷对官吏的这种收入视若当然,常说‘规矩如此’,竟把陋规变成规矩了。”他还说:“这种变相的陋规之风甚至吹到外国而进入拿破仑的家里。拿破仑有个中国厨子,服务周到而忠心。这位伟大的法国将军临死时记起他的忠仆,就吩咐他的左右说:‘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因为他的国家将来是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的。不过这位中国朋友很爱钱,你们给他五百法郎吧!’”一开始,我还不大明白“伟大的国家”与“五百法郎”有什么关系,参照所谓睡狮之喻,我才发现“伟大的国家”云云,不过是一种反讽,那意思是说:“尽管他的国家将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只要给他五百法郎,他就会出卖自己的人格,变成你的奴才。”难怪那位驯兽师在解释睡狮的含义时,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贵国之大,犹狮子庞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鸦片耶?”看来,如果说鸦片是一种人体腐蚀剂的话,那么,贪污腐败则是一种社会腐蚀剂。驯兽师所谓“奚止于鸦片耶”的疑问,显然与这种社会腐蚀剂有关。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汪康年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欲力反数千年之积弊,以求与西人相角,亦惟曰复民权、崇公理而已。”如今,距离汪氏所处的时代又过去100多年了,他所谓“复民权、崇公理”的愿望,不断地有人提出,又不断地归于失败。大约十几年前,龙应台在比较了汪氏之语和李慎之的论述之后,曾有如下感慨:如果总是重复前人的痛苦,重复前人的努力,整个民族智慧就消耗在这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中。说到这里,她也忍不住地说:“温习中国近代史,翻过一篇又一篇文章,不免生气;为什么每一代人都得自己吃一次蜘蛛,吃得满嘴黑毛绿血,才明白蜘蛛不好吃?”
(选自《齐鲁晚报》,2015年3月4日)
【小题1】下列对“东方睡狮”的解说,不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A.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像出自拿破仑之口。作者起初认为,像中国这样的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
B.作者认为,中国这头睡狮被那些野蛮的外国人打倒在地受尽了屈辱,也是在屈辱中才学会了反省,在危亡时刻挽救自己的命运。
C.驯兽狮说:“贵国之大,犹狮子庞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鸦片耶?”如果说鸦片是一种人体腐蚀剂的话,那么,贪污腐败则是一种社会腐蚀剂。
D.汪康年的《汪穰卿笔记》中说,驯兽师用涂抹鸦片的牛肉来喂狮子,狮子上台表演,少气无力,昏昏欲睡,人们便把这种“殆将长睡,永无醒时”的畜生,称之为“睡狮”。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汪康年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是晚清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汪穰卿笔记》中介绍了“睡狮”的由来。
B.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认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外来的祸患固然重要,但内政修明才是决定性因素。
C.“伟大的国家”与“五百法郎”,不过是一种反讽,是说尽管厨子的国家将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但只要给他五百法郎,他就会出卖人格,变成奴才。
D.鸦片战争前夕,疯狂吸食鸦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毒化着社会空气,腐蚀着人的灵魂。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论及清军的状况的例子,其目的是要强调腐败已经渗透到清朝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事在必然。
B.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是个法制有名无实、民生痛苦万分、官吏贪污横行的社会,无法阻止鸦片的泛滥,才错过了一次接受西洋近代文化的机会。
C.蒋梦麟在《西潮》一书中记载,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制度的腐败,清廷对官吏的陋归收入视若当然,竟把它变成规矩。
D.龙应台具有民族忧患意识,她认为,如果总是重复前人的痛苦,重复前人的努力,整个民族智慧就消耗在这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9 11:0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钓而不纲”是说孔子只用一钩一竿钓鱼,从来不用绳网捕鱼,因为使用绳网会把水中的鱼不分大小一网打尽。“弋不射宿”是说孔子虽然也射鸟,但从来不射栖宿巢中的鸟。任何人都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资源生活,因而虽有仁心如孔子者亦不能不钓不弋,这就需要在取用自然资源时常怀珍惜爱护之心,处理好“忍”与“不忍”的关系。
在如何对待动物的生命这一问题上,孟子的态度与孔子相同,但表述得更明确。他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认为人皆有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危难的天然的同情心,他称之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推此心于万物,他不忍亲见禽兽被宰杀,主张 “君子远庖厨”,并称此为“仁术” 。可见,孟子和孔子一样,也主张把对待人的道德情感扩大到对待万物上,或曰将自然万物纳入仁爱的范围,即纳入人类的道德关怀的范围,用仁爱之心将人与万物连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他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重要思想。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而”是“继而”的意思,赵岐注曰:“先亲其亲戚,然后仁民,仁民然后爱物,用恩之次者也。”由“亲亲” 推展到“仁民”,再由“仁民”扩展到“爱物”,清楚地表达了儒家之“仁”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可见,“仁”内在地包含了“亲亲”、“仁民”与“爱物”三个层次,其中“亲亲”是仁的自然基础,“仁民”是仁的核心和重点,“爱物”则是仁的最终完成。对万物的爱心,实际上是儒家之“仁”需要完善化的内在逻辑要求。由孟子所阐释的这种层次分明的仁爱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既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血缘亲情之需要,又突出了普遍的人类之爱,更使爱心超越了人类社会的畛域,扩展到天地万物,用爱心将人与万物连为一体。
“仁民而爱物”在最广大的范围内表现了儒家仁学的道德诉求。孟子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那么一点点,那就是人有 “仁心”,只有人才有道德观念。“仁民而爱物”,是人的同类意识的进一步扩大,扩大到人类活动所能及的任何地方。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层次推进来看,由“仁民”到“爱物”是儒家仁学的内在逻辑要求,它要求将仁爱的精神无限地伸张,让爱心充满宇宙,惠及自然万物。这种生态伦理思想,萌芽于孔子,成熟于孟子,经历代儒者的继承、阐扬与完善,最终成为儒家的一个重要传统。
从生态智慧到生态伦理的发展实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对万物的爱护不再只是考虑人类的利益,而且还出于人类道德完善的需要。人类主动承担起了对自然万物的道德义务,这种在中华大地流布了两千多年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值得我们珍视的宝贵资源。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所引用的文字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论语》中的话“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就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环境的思想。
B.第二段引用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远庖厨也”这一段话,旨在引出孟子的“仁术”概念,也就是要人们把对待人的道德情感扩大到对待万物上。
C.第三段引用赵岐的注,说明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中的“而”是“继而”的意思,说明了儒家“仁”的行为的层递性。
D.第四段引用“仁民而爱物”并对其内涵予以分析,表明了儒家仁学的道德诉求,同时这也是对儒家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的阐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属于儒家生态伦理学内容的一项是(    )
A.人们在取用自然资源时,要常怀有珍惜爱护之心,处理好“忍”与“不忍”的关系。
B.人对于他人与动物的痛苦和危难要有天然的同情心,要把自然万物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
C.人不仅要爱人类自身,还应将仁爱的精神无限地伸张,扩展到人类活动所能及的任何地方。
D.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血缘亲情需要得到满足,普遍的人类之爱得到彰显,人类社会的畛域被爱心超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并不反对杀生,因为人毕竟要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动物也是食物。但儒家主张的是有限度地杀生,对滥捕滥杀行为持反对态度。
B.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源于孔子,后经孟子等历代儒者的继承、阐扬与完善,日渐成熟,弘扬仁爱之心,惠及自然万物,最终成为儒家的重要传统。
C.由“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表达了儒家之“仁”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他用爱心将人与万物连为一体,体现着儒家之“仁”的内在逻辑要求。
D.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从它出现的那个时代开始,就流布于中华大地,影响了后人。而在今天,它更加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互联网安全吗? 李然
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
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斩断才行。
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
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2.有删改)
链接一:
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网状网络就是这样一种新技术,在这种网络中,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连接邻近的节点,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哪怕真的断网,也不必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已经是个足以媲美互联网的超级网络。我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借助人际网络照样能够完成,只不过速度和效率要差得多了。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互联网现有的机制,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将“新” 的价值放大,“老”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的系统,美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料”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它们称之为“21世纪的数字黑洞”。很多现在看来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容,都会被收集存底,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绵羊墙”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中,组织者设置了专门的钓鱼WIFI,你的手机如果接入此WIFI,就会被人通过钓鱼页面盗取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会展示在“绵羊墙”上。此举旨在警示手机用户,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 WIFI,一旦登录,就可能被轻易盗取资料。因此,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外,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小题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人们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忧心忡忡。
B.互联网的核心设施分布全球各国,网络服务大部分是由超级数据中心独立完成的。
C.互联网并非完全坚不可破,使用物理方法切断传输通信的海底电缆可彻底摧毁它。
D.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变迁会让很多“历史资料”消失,造成“21世纪的数字黑洞”。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无尺度网络”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支持“无尺度网络”运转的多个重要节点,它们并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控制的。
B.“无尺度网络”和人际关系在结构上类似,这种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健壮”。
C.除非将“无尺度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影响。
D.2002年10月黑客攻击的典型事例,是为了充分说明“无尺度网络”极其脆弱。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依赖网络,越来越深地把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需要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B.人们要想用物理方法让互联网彻底瘫痪,在目前看来,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C.“历史资料保存计划”将取代“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系统,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D.如果随意地使用手机登录陌生WIFI,我们的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将可能被盗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好声音获得好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标举的是脚踏实地,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
B.它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C.它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
D.它解答了青年一代如何将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的忧虑。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同,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让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所以中国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B.“中国好声音”旨在让年轻人成为音乐人,进入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C.“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D.“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音乐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的学习,更艰苦的磨练,给他们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B.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中国好声音”获得的好评和争议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涨工资与幸福感
徐贲
①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涨工资一般是发生在物价上涨之后的。如果涨工资增进幸福感,那么物价上涨就是破坏幸福感。网上有人写道:“昨天去西单地下广场的那个豆花庄吃小吃,以前10块钱一碗的凉面竟然涨到了13块钱一碗,鸭血粉丝汤也涨到了7块钱一碗,可是那量却一点也没多。我旁边一个满头华发的老太太端着一碗豆花喃喃自语,怎么什么都涨价啊,前儿吃还7块钱呢。”
②首先,谁涨了工资便意味着他的购买力得到提高,购买力与满足人的基本欲望直接相关。满足欲望正是一般人对“幸福”最本能的理解。这种推理带给人的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幸福幻觉。由于公共信息的缺失,一般老百姓很难弄清涨工资和涨物价之间真正的消长关系。
③其次,谁涨了工资都会觉得自己有“运气”,而这种感觉比多买一碗凉面或鸭血粉丝汤更能让人觉得幸福。心理学家考斯米德斯和托比指出,“幸福来自某种意外的好事”。涨工资便是这样一种被视为“运气”的意外的好事。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的人涨,有的人不涨,有的涨得多,有的涨得少。这是有幸涨工资者觉得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运气好”不只是自己觉得幸运,还会受到别人的羡慕。心理学家列尔里说,“受到别人羡慕和赞扬特别能让人觉得幸福”。涨了工资的会觉得非常骄傲、光荣,在别人的羡慕和妒忌中享受到一种幸福感和优越感。
④但是这种幸福感是极为脆弱的,并不能持久。那往往不过是一种“比下有余”的暂时的心理满足,因为它随时都在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就算是大家羡慕的公务员,工资涨在别人前面,但与某些“国企”人士一比(更不要说富豪大款们了),便觉得自己十分寒碜和委屈。他们仍然属于那些不能不为大蒜、大葱、凉面、豆花和猪肉涨价操心的人群。
⑤涨工资的幸福感是收入带来的幸福感的一个部分。许多研究都发现,对于幸福感来说,收入是一个相对的因素。当人的生活基本欲望得到满足,且有了相当程度的保证时,收入对于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当然也有那种钱越多越贪婪的变态的幸福)。那些因涨工资而觉得幸福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基本欲望满足还没有达到“钱买不来幸福”的程度。对他们来说,收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需要,柴米油盐、子女的教育、医疗、房贷,等等。因此无论他们自己觉得如何幸福,他们其实并不生活在哪怕还只是物质性的幸福之中。
⑥美国的“加图研究所”有一项研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社会公正”要比只是“碰运气”的涨工资更能带来具有普遍意义、真实意义的幸福感。该研究还指出,前东欧国家人民的收入在当时不能算低,但人民的幸福感却比不上一些虽然贫穷但却相对政治自由、人民可以批评不公正分配制度的国家。
⑦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格里萨尔指出,幸福是包含价值目标的,因此,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有时会显得是在降低自己的幸福。例如,有人觉得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来得幸福(慈善捐款便是如此)。这种幸福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自由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只是支配收入和金钱的自由,还包括运用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自由。
⑧注重价值观是“德行伦理”思考幸福的特点。幸福不只是感到满足或快乐的情绪,更是一种关于“好生活”的理念。好生活的“好”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亚里士多德觉得幸福或者好生活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进行中的生活方式,一种以德行为目的的行为,“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许多人“以生活享受为满足”,更有许多人过着一种“明显奴性的生活,然而,却显得很是幸福”。
⑨20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些对幸福进行计量统计的“幸福经济学”。例如,有的用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指标,发现虽然富国比穷国的幸福度要高,但当人均值达到1.5万美元后,平均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便几乎不再发生影响。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这个水平(至少对普通老百姓是如此),这成为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原因。在收入之外,还有许多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如免于焦虑和恐惧,人身、未来或食品安全有保障,有干净的环境、良好的医疗条件,政治权利、社会福利得到保障,等等。当人们感觉到这些因素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成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时,涨工资便成为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惠”。于是,它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就带有讽刺性地,表现得特别明显和重要了。(选自2014年21期《读者》)
【小题1】下列关于“幸福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涨工资总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哪怕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满足,随时都有可能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
B.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是指当收入能够保证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欲望时,收入就不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了。
C.幸福是完全符合德行的,而以满足社会享受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合乎德行,因而很难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感。
D.根据“幸福经济学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越高,那么人们的幸福感就越高。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引出话题,②③指出涨工资会提高购买力,会使人觉得自己有“运气”,因而涨工资者在主观上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B.④段承接上文,指出涨工资带来的幸福感是脆弱的;⑤段进一步指出,因工资觉得幸福的人,其实都没有生活在幸福中。
C.⑥段从美国相关研究指出,看待幸福,不仅要看经济收入,还要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⑦⑧段进一步阐明幸福的深刻内涵。
D.⑨段指出,由于中国人均收入不够高,而且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其他诸多因素又不在掌控之中,因而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涨工资意味着购买力提高,而购买力的提高能增强满足欲望的能力,这使人们觉得幸福,但物价上涨却削弱了这种幸福感。
B.涨工资者觉得幸福是因为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人没涨,有人涨得比自己少,觉得涨工资是一件意外的好事。
C.有人慈善捐款,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这种追求幸福的行为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幸福;相反,这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
D.“碰运气”的涨工资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是脆弱的,而“社会公正”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则更具有普遍意、真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