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
我们有iPod和黑莓手机,手指轻轻触屏就可以选项。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我们变得机械化了,什么东西都分门别类。而时尚设计师也开始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
近年来,背包里开始设计有专放iPod的口袋,手袋一般也都有专放手机的小袋子。如今,前卫的时尚业开始将新科技置于衣料中,而不仅仅是为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提供存放空间。
这种新科技服装有时看上去像是来自科幻片,有的像是情绪戒指,这种服装可以依据穿衣者的举止来感觉和判断他的心情,并据此播放适当的mp3歌曲。创新是不受限制的,有时看起来也可能很荒唐。荷兰乌得勒支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埃里克设计出一种高科技牛仔裤,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种在大腿上敲键盘的方式有点儿不雅,但它凸显了这种高技术在推动服装技术的发展。还有人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就像是它们在呼吸,有点儿像珊瑚随潮水移动一样。
英国服装设计师侯赛因·卡拉扬被公认是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他两次荣获“年度最佳英国设计师”的美称。伦敦设计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有趣而诱人的展览,其展出的全是卡拉扬的杰作。这些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15年的设计生涯。其中的一件作品是由水晶和激光制成的服装,可以产生艳丽的光影闪烁的效果,还有两件带液晶显示屏的衣服,上面显示的是水底世界。卡拉扬认为,将科技融入时装是“创新的唯一途径”。
高科技服装设计师并不期望他们的作品很快会在大街上流行,但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正在慢慢引导时尚业的创意思维。纽约的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了一款皱褶叠层服装,它可展现出一幅纽约市地图。生产防寒服的奥尼尔公司研制出一种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其袖筒上装有液晶显示器,可以显示滑雪者的坐标和地理信息,还可以导航。
(《参考消息》摘引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4月20日一期文章,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所说的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的一项是()
A.近年来,服装设计行业设的专放iPod的口袋,以及专放手机的小袋子。
B.埃里克设计出的在大腿部位装有无线电蓝牙键盘,后兜里放有鼠标,膝盖上装有话筒的牛仔裤。
C.纽约服装设计师张安骅用热变色布料设计的一款皱褶叠层服装。
D.奥尼尔公司研制出的内置GPS定位系统的导航滑雪服。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今时尚服装设计师将高新科技元素融入服装中是为了取悦消费者。
B.有的服装设计师利用一种镍钛记忆合金,改变服装面料的质地,使之发光的嵌料可以移动,给人以动感。
C.高科技服装的创始人侯赛因·卡拉扬曾两次荣获“年度最佳法国设计师”的美称。
D.高科技服装设计师期望他们的作品能够很快在大街上流行,并能够引领时尚。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入科技元素的时装可以判断并调节穿衣者的心情。
B.埃里克设计的那种时尚牛仔裤很不雅观,不会有发展的市场。
C.当今时尚的创意思维正在为高科技服装设计师的这一努力所引领。
D.奥尼尔公司研制的那种导航滑雪服,可以用于到寒冷荒芜地带探险的人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琴 弦
程天保
苍烟落照,夕阳将静谧的江流染得一片嫣红。两座巨大的铁塔对江而峙,高低错落的电缆,牵系着铁塔,横江而过,像一抹幽雅的琴弦,在江风中瑟瑟抖动。
长江是它的弓,江流是它演奏的和声,落日是它的梦幻。万物均沉浸在玫瑰色的梦幻中。这是一张冠名《琴弦》的摄影作品,壮阔,浑厚,深沉。
它是金哲的成名之作。
二十年前,金哲是电力局的临时工,被派遣到这里。家贫辍学的苦痛,离群索居的寂寞,前途无望的悲愤,像巨齿一般啃噬着他的心灵。面对浩瀚壮阔的长江,乘风破浪的舟帆,日出日落的璀璨,他那颗敏感、泣血的心,似乎有了瞬间的顿悟。他倾尽全部积蓄,东挪西借,买来一架破旧的照相机,将身心融进了铁塔的铿锵,长江的韵律,岁月的沧桑。守卫铁塔的,还有一位人称龙伯的老人。他身体颀长,银须粲然,目光深邃。举止言谈,有一种野鹤闲云般的飘逸,仙风道骨般的潇洒。他默默地观察着金哲,时间久了,似有一种认可,一种默契。他代金哲执勤,给金哲以金钱的资助,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注视金哲在朝暾夕晖中捕捉大自然的华美的瞬间。但奇怪的是,龙伯从不看金哲的作品,即使金哲征求他的意见,龙伯也只是淡淡地一笑:“摄影是一门艺术,没有十年八载的磨炼,是谈不上创作的。”金哲感到了老人的温情、力量和深沉。
他默默地摸索着,思考着,奋斗着,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失败的阴影始终困扰着他。他身心交瘁,神情郁悒,变得极度地敏感和神经质,似乎再也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当一幅曾寄厚望的作品被画报退回时,他绝望地摔掉了相机,将全部存照抛向了铁塔,抛向了长江。
龙伯拾回散落的照片,凝视着涕泣的金哲。“孩子,你不再干了?”
“不!”金哲终于冷静下来,声音充满着悲壮,“我别无选择。我必须奋斗。否则,我将在铁塔下老死终生。”龙伯点头,从箱底翻出一架德国禄来相机给他。“艺术是触类旁通的。除了摄影,你还应该读读其他方面的书……”
金哲不可思议地望着老人,不明白他哪来这么昂贵的精巧的相机,哪来这样的见解、理智。龙伯成了他心中的谜。
自此,金哲认真读书。奇幻瑰丽的知识之海,拓展了他的心胸,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开始走向成功,作品接二连三地发表在省市乃至国家级的报刊杂志上,但艺术界却仍对他关闭着厚重的殿门。环境的局限,他的作品,始终离不开铁塔的背景。人们挪揄着:“好个铁塔摄影家!”
金哲受不了世俗的嘲弄,他要拓展新的天地。他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调动,但碍于家庭复杂的政治背景,他始终只能陪伴着冰冷的铁塔,陪伴着谜一般神秘的老人。“这不是一个仅凭个人奋斗就能自立的社会。”金哲陷入了深深的失望、忧伤。
“孩子,”龙伯一脸慈爱地望着他,“蛛网能粘住小虫,却束缚不住飞鸟。你已像一只雏鹰,开始在蓝天白云下飞翔了。”
“可我只拥有单调、冰冷的铁塔……”
“达·芬奇画蛋,黄胄画驴,你忘了艺术大师的故事?一件物体,从千万个角度观察,就会有千万种变化,千万种风采。重要的是,你得选准一个绝佳角度,拍摄出铁塔、江流、落日不同凡响的意蕴。”
金哲明白了,内心对老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情,有一种想尽快弄清老人身世、经历的冲动。“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何必曾相知?”龙伯像哲人般沉吟着,“若要相识亦相知,待到云开日出时。”
金哲悟了,笑了。从此,他百折不挠地寻找着,平心静气地观察着,像潜伏爪牙的猛虎,积蓄着力量,捕捉着时机。
一个雨后天晴的黄昏,当金哲与龙伯从遥远的江渚捕鱼回来时,天地间似乎显得异样的静寂、安详。小舟的款乃声划破广宇的宁静,一声一声,传向遥远的天际。龙伯摇着橹,凝视着辉煌的落日,赤紫的云霭,嫣红的江流,突然停住橹,指向金光映照的铁塔及琴弦般颤动的电缆,大喊一声:“你看!”
瞬间,金哲的心战粟了。他被大自然在这特定时空里构成的奇伟画面震慑住了,抖抖地取出相机,凝聚着周身的热血、力量,不停地揿动快门,拍下了这石破天惊的一瞬,然后孩子般趴在龙伯怀里,缨缨地哭了。他感谢上苍,更感谢龙伯。
金哲由此成名。云开日出,龙伯也盼来了与金哲“相识亦相知”的日子,但他却走完了坎坷曲折的人生旅程,灵与肉融入了浩瀚壮阔的江流。当艺术界为他恢复名誉,平反昭雪时,才揭开了使金哲困惑了十多年的谜底。
金哲手捧《琴弦》,泪如泉涌。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二十年前,金哲倾其所有并东挪西借买来一架破相机,不只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还因为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某种顿悟。
B.龙伯虽然支持和帮助金哲,却从不看金哲的作品,也不给他任何建议,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金哲的作品还很幼稚和肤浅。
C.在金哲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摔掉了相机、抛掉了照片时,龙伯的鼓励和帮助,让他恢复了冷静,重新鼓起了奋斗的勇气。
D.小说重视细节描写,如文中多次提及龙伯之“谜”。这一细节渲染了龙伯神秘的身世、传奇的经历,暗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E.小说叙事艺术高超,在叙述摄影作品《琴弦》的由来时巧妙地展现了金哲的成功历程,并在曲折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小题2】开头三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龙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意蕴丰厚。请结合文本,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
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  
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   
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他说:“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
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
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取缔非法选矿,整治排污等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选自2011年8月20日《京华时报》 有删改)
材料三:   
在丹江口库区,保护一库清水是人们的共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   
61岁的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农民辛喜玉曾两次移民。十多年前,他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库边承包了一片荒山,经过艰辛劳动,漫山遍野已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辛喜玉还带领村民们喂起了牛、羊、鸡,收入大大提高。   
但辛喜玉意识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2009年,他决定带头摸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他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库区移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态种养基地。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麸皮和豆粕制成饲料喂给家禽和牲畜,再将它们的粪便收集起来放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液能代替农药打在果树上,沼渣能代替化肥洒在地里,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2014年10月24日 “新华网” 有删改)
材料四:   
发现工程与施工规范相差0,1%,立即要求推掉重来,“稽察、巡查、飞行检测”三位一体,始终保持质量监管高压态势,才有了工程的良好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细节上1%的缺陷,能带来100%的失败。高标准、严把关,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   
移民的稳定发展历来困扰全球,创新移民村管理方法、发展模式,16.54万移民在异乡实现了“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活力,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   
移民干部披肝沥胆,无私奉献,赤子情怀满中原。心中有责方能砥砺奋进,甘于奉献,尽职履责,工作才能越干越好,事业才能长兴不衰。他们把对群众的深情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让发展的“活水”汩汩长流。 (2015年3月10日《河南日报》有删改)
(1)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六个具体的数字,表达上有哪些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都做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报道的重要信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
(3)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6分)
(4)从四则材料看,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人员有哪些可敬可佩之处?请作简要分析。(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徐止平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封建统治者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各朝文书中通常都有一句:“圣朝惟以孝治天下”的套语。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综上可知,在传统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的存在有它的客观合理性和必然性,它与“孝”文化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社会伦理与社会政治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维系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的要求。自“五四”以来我国的社会进程、政治经济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要求。去除包含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过量的烦琐形式,保留与人文情怀有关的思想内容与庄严肃穆的表现方式,并增添符合和适应现代社会观念与社会要求的内容和形式,树立新的丧葬礼仪文化,在当今仍有必要。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丧葬文化”的一项是(    )
A.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希望通过带有神秘色彩的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
B.春秋时期秦汉丧葬礼仪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相当复杂,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C.丧葬礼仪及其文化,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社会伦理与社会政治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维系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要求,有它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和必然性。
D.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
B.“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决定性作用。
C.封建统治者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是因为他们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
D.孝的两方面养老和送终都同样重要,但出于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在实施的社会结果中却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证明,西汉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提倡厚葬,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并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
B.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地域相对狭小固定,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C.自“五四”以来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要求,应该予以彻底去除。
D.当今社会要树立新的丧葬礼仪文化,保留传统丧葬礼仪中与人文情怀有关的思想内容与庄严肃穆的表现方式,增添符合和适应现代社会观念与社会要求的内容和形式。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雪 白
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在我的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她使我隐约想到“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和集体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极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宽仁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所有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花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洁白的相濡以沫的覆护。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大雪。有时连续着,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很令人鼓舞和感动。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一开头即是“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回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如今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的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
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戴眼镜的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接着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我就是从此学得这个成语的。老师讲“异想天开”的时候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儿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也是最伤感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诉如泣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那些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另外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时间已悄悄印证了这点。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甚至有了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粉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白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是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这个时侯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地温的爬升,空气的浮躁,河流、树木和鸟的稀少……眯起眼睛,我辨认出菜叶上的斑点,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最后,我还跟踪一只绿色的苍蝇,于是发现了第二,第三……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地球上,已很难留得住雪了。
人类创造一切的同时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消解了,包括季节、生态、法则、价值、信仰和艺术……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一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哀怨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的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已经流逝和几要逝去的东西,比如童年、雪、自然和本色,比如古典、村野、棉布、美和纯净……
(选自《精美散文读本》)
【小题1】本文开头写到“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 根据全文内容,请分条概述作者感念雪的原因。(4分)

【小题2】请简述“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作者“感到了不安的”东西有哪些?请作简要陈述。(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