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
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摘编自周殿富《你是老榆木,我便伐你做门槛》)
【小题1】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B.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C.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
D.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
B.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C.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
D.“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初次见而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B.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
C.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
D.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9 08:3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其实,文字不是某个人一朝一夕所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面的尝试、实践,到约定俗成.逐步孕育、选练、发展而来的。所以,文字的发明源远流长。
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的思维过程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直立人阶段,原始人只有直观性思维;智人阶段,原始人已能形象思维;新石器时代的现代人,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原始文字——刻划符号,就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曾用过“结绳记事”与“刻木记事”的方法来相互传递信息。《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独龙族、傈僳族、高山族、怒族等,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有的甚至到解放前还在使用。
距今六七千年之前,我国古代人民发明了一种刻划符号。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百首岭、长安灵台,青海乐都柳湾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许多陶器上刻有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绝大多数是陶器烧制以前刻上去的,有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刻上去的。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就发现有一百多个。这些刻划符号,笔划简单,形状规则,共有三十多种,竖、横、斜、叉均有。这些符号在当时表示着某种意思,已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比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方法有了进步。
当时记事的方法很多,只要在一定的地区、范围之内,人们约定俗成,相互熟悉,就可以使用某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每一个不同形式的绳结、木刻、符号等,一般只能表示一个简单的意思,其事情的具体情况无法表达清楚。
于是又出现了图画文字,借助图形以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如果事情复杂就可以用 几幅图来表示。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改进,有的向象形文字方面发展,形成了象形、会意的文字,如我国的汉字等;有的向表音符号方向发展,形成了以音符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中国的象形文字出现很早。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里,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刻有不少各种图形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16世纪我国的商代,出现了规范化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否就是从西安半坡等地的刻划符号,或山东大汶口的象形文字直接演变、发展而来的,还需要发掘更多的资料来证明。不过像甲骨文这样成熟的文字的出现,应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是毫无疑问的。
总之,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出于互相交往、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需要,逐渐发明创造的。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后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节选自曾维华著《中国古史与文物考论》)
【小题1】下列关于“刻划符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划符号是一种原始文字,是原始人类中新石器时代的现代人抽象思维的产物。
B.刻划符号是在陕西西安半坡等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
C.刻划符号大都是在陶器烧制以前刻上去的,也有的是在陶器使用过程中刻上去的。
D.刻划符号笔划简单,形状规则,已具有竖、横、斜、叉等三十多种基本笔画。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字形成、发展过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结绳记事”与“刻木记事”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曾用过的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它们可看作汉字的源头。
B.刻划符号的产生是文字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是在“结绳记事”与“刻木记事”的基础上的一种质的飞跃。
C.与刻划符号相比,图画文字能借助图形以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它后来向象形文字和表音符号两个方向发展。
D.甲骨文是一种规范化、成熟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16世纪我国的商代,它是我国文字发展的顶峰和终点。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多门相关学科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经历了“直观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这样三个明晰的发展阶段。
B.《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且有的一直在沿用。
C.除结绳、刻木记事外,古人曾使用多种记事方法,它们使用的前提是在一定地区、范围之内,人们约定俗成,相互熟悉。
D.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一些陶器,陶器上的象形文字,是以后发现的较为成熟的甲骨文的雏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
“俗”有通俗与庸俗之分。平易浅显是指通俗,俗不可耐是指庸俗。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推崇通俗。白居易有意识地追求通俗,王安石誉之为“白”。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可见通俗并非脱口而出。“ ”这两句诗道破了通俗的秘密。通俗的诗是不俗、也不浅薄的。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一首明朗流畅、情趣诱人的好诗。通俗是喜爱朴素的。唐代李绅的诗《悯农》何其通俗!又何其朴素!但通俗又不等于朴素,白居易的《忆江南》就于通俗中见丽。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1分)
A.白(lǐ)B.老(yù)C.(bēi)俗D.(yǐ)丽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竹枝词”是由古代的民歌演变而来的一种诗歌体裁。
B.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李绅的《悯农》。
C.《忆江南》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后被用作词牌。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小题3】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C.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D.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诫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 。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可信的源头。
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C.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网络文学的诞生,加速了文学大众化的进程;晋升为作家的路途大为缩短。过去的文学爱好者,须长期被文学期刊“折磨”,经历多次退稿和修改,才逐渐由学习写短中篇发展为写长篇。今日青年写手,将编辑抛在一旁,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但这不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而只是写作定位不同。
②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是一种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传统文学则带有专业化的倾向。文学和哲学、科学及其他学术、艺术门类相似,既有专业性的一面,也有普及性的一面,专业性与普及性彼此渗透和转化。专业性内容可能是普及和通俗的,普及性内容也须以一定的专业性为基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具有专业性,但传统文学把专业评价放在首位,可以越过读者强化其专业性,网络文学则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容忍为后者牺牲前者。
③仅就小说的语言方式和叙事方式而言,今日纯文学作品在技巧上已有长足发展,其中讲究甚多,能够做出专业分析,也值得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鉴赏。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却未必看出其中好处,或许还觉得“绕来绕去”过于啰嗦。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众读者更喜欢简单明快的语言和叙述,希望更快地进入情节和悬念。于是,网络方式适逢其时。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跳过期刊的训练,不拘一格,形成新的写作范式。网络文本尽管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但是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足以畅行其道。在“怎样写”上,两种文学泾渭分明。
④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艺术贵在创造,须不断变化审美方式和感受内容,更新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这是文学专业性的根本要求,也是传统文学承担的重要职责。传统文学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并不断引导和提高读者的欣赏趣味,培育新的读者群,也会带动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肯定网络文学的意义及发展前景。网络文学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式和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此外,传统文学也大有必要借鉴网络经验,利用现代媒介扩大受众。事实上,已经有传统作家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尝试“广场写作”,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网络文学为赢得读者所采纳的艺术形式,也开始为传统作家所研究。
⑤尽管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写作,但打造精品必须依靠相当的才华,需要极大地凭借想象力的丰富和发挥,在有限的模式中拓展出千变万化、引人入胜的情境。无可否认,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比传统文学作者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这些优势是传统文学难以获得的。
⑥应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文学体系,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的重大可能性。但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同样受艺术规律制约,不享有豁免权。它更需要向传统文学借鉴,寻求不断提升自身的途径,才能走得更远,其发展前景也有赖于此。
【小题1】与“网络文学”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它是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不像传统文学带有专业性。
B.网络文学作者来自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拥有更开阔的创作题材,且写作姿态更为自由、开放,写作观念不拘一格。
C.因为网络文学属于通俗创作,所以很难打造精品,当然也未必依靠相当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和引人入胜的情境。
D.网络文学的发展是结构性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平衡的当代文学体系,开辟了新的文学创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通过比较的方式分别阐述了网络文学对文学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成为作家路途的缩短及其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
B.第③段重点分析了在“怎样写”的问题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倾向,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
C.第④段,作者明确阐述了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两种文学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D.第⑤⑥段分别写出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强调只有突破艺术规律制约,网络文学才能享受豁免权,走得更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青年写手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这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
B.作为新的写作范式,由于网络文本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因此这种创作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
C.网络文学开放的大众化的写作内容和便捷、即时、快速、互动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将赢得多数文学读者的青睐。
D.如果传统作家能够承认网上互动的好处,将自己的作品分段发帖,获取跟帖反馈后加以修改,那么将会赢得更多读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已经有纸。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和甘肃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疑问。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麻片”,并不能称为“纸”。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细。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运用传统工艺调研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李晓岑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压榨、上墙烘干。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于是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墓出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纸无疑。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科技揭示答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人倾向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纸法”的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