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0分)
门多萨对马尔克斯的访谈
马尔克斯:我是偶然开始写作的,也许只是为了向一位朋友表明,我这一代人是能够出作家的。从此,我就爱上了写作,而且欲罢不能;后来,我竟然认为,除了写作,世界上没有任何事务能使我更加喜爱。
门多萨:对你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动手写一本书?
马尔克斯:一个目睹的形象。我认为,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我总是先得有一个形象。《礼拜二午睡时刻》我认为是我最好的短篇小说,它是我在一个荒凉的镇子上看到一个身穿丧服、手打黑伞的女人领着一个也穿着丧服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骄阳下奔走之后写成的。
门多萨:那就是说,你是从现实中撷取素材的了。
马尔克斯:不是直接从现实中取材,而是从中受到启迪,获得灵感。
门多萨:写一部长篇小说,你要用很多时间吧?
马尔克斯:光是写,倒不用很长时间,那很快。《百年孤独》我不到两年就写完了。不过,在我坐在打字机旁动手之前,我花了十五六年来构思这部小说。
门多萨:海明威说过,对一个题材既不能仓促动笔,也不能搁置过久。一个故事装在脑袋里那么多年也不动笔写出来,你不着急吗?
马尔克斯:说实话,如果一个想法经不起多年的丢弃,我是绝不会有兴趣的。而如果这种想法确实经得起考验,就像我写《百年孤独》想了十五年,写《家长的没落》想了十六年……   
门多萨:咱们着重来谈谈写作技巧吧。在你漫长的写作生涯中,谁对你的影响最大,你能对我说说吗?
马尔克斯:首先,是我的外祖母。她不动声色地给我讲过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仿佛是她刚亲眼看到似的。我发现,她讲得沉着冷静,绘声绘色,使故事听起来真实可信。我正是采用了我外祖母的这种方法创作《百年孤独》的。
门多萨:那么是她使你发现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的吗?
马尔克斯:不是她,而是卡夫卡。我认为他是采用我外祖母的那种方法用德语来讲述故事的。我十七岁那年,读到了《变形记》,当时我认为自己准能成为一个作家。我看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莎一天早晨醒来居然会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于是我就想:“原来能这么写呀。要是能这么写,我倒也有兴致了。”
门多萨:从文学创作和写作技巧的角度来说,除了卡夫卡之外,还有哪些作家对你产生过影响?
马尔克斯:海明威。
门多萨:你并不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长篇小说家。
马尔克斯: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长篇小说家,但是个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有句名言:他说,短篇小说仿佛一座冰山,应该以肉眼看不见的那个部分作基础。也就是说,应该以研究、思索、经过搜集然而没有直接选用的材料作为基础。是啊,海明威让人获益匪浅,他甚至告诉你如何去描写一只猫拐过一个街角。
门多萨:格林也教给你不少东西,我们有一次谈到了这一点。
马尔克斯:是的,格雷厄姆·格林确实教会了我如何探索热带的奥秘,一个人很难选取最本质的东西对其十分熟悉的坏境作出艺术的概括,因为他知道的东西是那样的多,以至无从下手;要说的话是那样的多,最后竟说不出一句话来。我兴致勃勃地读过富有观察力的哥抡布、皮卡弗达和西印度群岛编年史家的作品,我还读过戴着现代主义有色眼镜的萨尔戈里、康拉德和本世纪初拉丁美洲热带风俗作家从及其他许多人的作品,我发现,他们的观察和现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有些人只是罗列现象。而罗列的现象越多:眼光就越短浅;据我们所知,有的人则一味地雕词琢句,咬又嚼字。格雷厄姆·格林非常正确地解决了这个文学问题:他精选了一些互不相干、但是在客观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真正联系的材料。用这种办法,热带的奥秘可以提炼成腐烂的番石掩的芳香。
(节选自《番石榴飘香》,有删改)
【小题1】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
A.从小,外祖母给马尔克斯讲过许多她亲眼看到的故事,这种沉着冷静、绘声绘色的叙述方式教会了马尔克斯如何把故事写得真实可信。
B.卡夫卡《变形记》的创作手法让马尔克斯发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写作方式,让他感到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C.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应该以研究、思索、经过搜集然而没有直接选用的材料作为整篇小说的基础,这让马尔克斯获益匪浅。
D.因为萨尔戈里、康拉德等作家积累的材料太多,反而使他们难以选取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的一些作品变成了现象的简单罗列。
【小题2】下面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不能体现文中“不是直接从现实中取材,而是从中受到启迪,获得灵感”这句话的一项是 (   )
A.《枯枝败叶》开头描述某个大夫自杀后祖孙三代在为其收殓,其灵感源自作家层看到是一个老头儿带着孙子去参加葬礼。
B.《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成书原因是基于一个人在巴兰基利亚闹市码头等候渡船的一个焦虑不安的形象。
C.《百年孤独》里“一个老头儿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情节与小时候外祖父带马尔克斯去香蕉公司感受冰块的记忆有关。
D.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在马尔克斯的头脑里酝酿了很久,三十年后他才动笔创作。
【小题3】根据访谈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说说该访谈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3:4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
肖复兴
放翁晚景颇惨:“医不可招惟忍病,书犹能读足忘穷”。他以笔写心,聊以用读书和写作维持着清贫的自尊。看《剑南诗稿》末几卷,更多的是平常之心。
“九十衰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偶扶拄杖登山去,却唤孤舟过渡来。”他兴趣盎然,不断地杖藜外出。“买尽烟波不用钱”,他那时对外出接触世风民情与大自然的理解,和我们如今某些豪华的旅游大相径庭。所以,他从司空见惯中看出“山从树外参差出,水自城阴曲折来”,看出其中我们容易忽略不计的迂回有致的曲线;他从屡见不鲜里看到“片月又生红蓼岸,孤舟常占白鸥波”,看到其中我们常常视而不见的斑斓色彩。同时他看到农事稼穑,体味到乡间情味:“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新茶”。
在家,“羹煮野菜元足味,屋茨生草亦安居”,知足常乐。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他却能够捕捉到生趣。“小担过门尝冷粉,微风解箨看新篁;旁篱邻妇收鱼钩,叩门村医送药方。”偶然过门的小贩卖的凉粉,微风之中钻出土的新竹,邻居女人收起渔钩,村里的赤脚医生送来药方,这些琐碎的生活,放翁一一入诗,让人感到平易中的温馨。
“挂墙多汉刻,插架半唐诗”、“浅倾家酿酒,细读手抄书”,书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功名之事,而是一种惯性的生活和心情的轨迹。“体倦尚凭书引睡”,能够想象着那时的放翁,一定是看着看着书,眼皮一打,书掉在地上,书成了他的安眠药和贴身知己。
读暮年放翁,总想起钱锺书先生的论述,钱先生特别强调“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并说“陆游全靠这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
读暮年放翁,我忍不住想起晚年时的雷诺阿。
去年的夏天,美国费城专门举办了“晚年雷诺阿”画展。我特意赶去看,发现晚年雷诺阿已经半身不遂,坐在轮椅上,把画笔绑在手臂上,画出的大多是女人的身影和裸体,无一不是肥硕的,健康的,美丽的。特别是画展的最后一幅,叫做《音乐会》,两个肥硕的女人正穿衣打扮,准备去听音乐会。那两个女人占满整幅画框,满怀的喜悦之情,几乎要把画框冲破。
看到满满几个展厅的画作,想到一个老迈残病之躯,创作力那么旺盛。雷诺阿活了78岁,放翁活了86岁,他的活力和雷诺阿真的很像,几乎每一天都在写诗。82岁时,放翁写过一组《戏遣老怀》,其中有“花前骑竹强名马,阶下埋盆便作池”。返老还童,是和雷诺阿把女人都画成肥硕的一样的童心,一样的赤子之心呀。
我不知道我能活到多大年纪,即使活不到放翁和雷诺阿那样的年纪,也要向往那样的心境。那是一种遥远的境界。
【小题1】暮年放翁的“平常之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2】请说说文中引用诗歌的作用。(6分)
【小题3】请概括暮年放翁和晚年雷诺阿的共同点?(6分)

同类题2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文/刘斌)
(1)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2)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3)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4)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5)《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6)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7)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8)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9)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10)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 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家庭环境分不开。
【小题3】【小题4】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小题5】【小题6】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小题7】【小题8】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我如何做大学校长
——台湾清华大学原校长刘炯朗访谈(节选)
戴志勇
南方周末:你一直在提倡大学通识教育,不知道有没有意愿在大陆办一所高校,从体制上让这个理念落地?
刘炯朗:也许你期待我的回答是愿意或不愿意,并不是那么单纯。办一所高校,有很多项目要做,目前讨论最多的是通识教育。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大学教育跟职业教育、专才教育绑在一起。现在发现,当社会、经济环境、全球化的动力把我们往前推时,大学教育就必须跳出狭窄的视野,培养的学生可以做领导人,是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用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出贡献。
我们希望学生有创新能力,有领导能力,有口才,有聆听的习惯,有幽默感。怎样做?就是三个字,多读书,读很多有用、有趣的书。这就跳出了专业范畴,通识教育扮演这个角色。
通识教育不是跟专业教育背道而驰,不是互相争夺资源、地盘,而是相辅相成。千万不要把通识教育看成点缀的功课。
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有两个层次,一是除了专业,还要学很多不同的东西,二是对自己的专业有非常广的背景和基础,深入的专业研究可以在硕士班、博士班里继续往前走。
南方周末:具体落地要体制保证。比如,北大有元培计划,中大有博雅学院,武大也有实验班。有的不尽如人意,如北大元培,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有很大张力。低年级选很多课,三四年级分流,融入其他专业,会出现不衔接的情况。这要整个学校的力量重新设计课程,需要校长的主动性,一个院系的力量往往不够。你会怎样设计?
刘炯朗:专业跟通识齐头并进,也许目前碰到最大的问题是通识教育拿去了专业教育若干时间,学生专业训练不够,将来不能马上帮企业做他们期待的事。
其实,在本科,专业训练也应是通才训练,是基础训练。比如我学的资讯科学,里面有很多专业领域,但最重要的是在本科时段,给学生打好非常广的基础,这样他们毕业后到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要求。有位非常有名的教授跟一个企业老板讲,假如您要的是今天报到明天就能帮您从事生产设计的人,这肯定是一个十年后你不要的人。
我也希望企业能体会到这个理论,他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不是很小很小的一块钻石,而是很大的一块已准备好但没有完全雕琢的美玉。
南方周末:这种可以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突破的人,这要教育家、企业家一起朝这个方向走。你在台湾清华大学做过四年校长,在美国有四十多年从教经验,你认为做大学校长最重要的是什么?
刘炯朗:在一个电视节目上,主持人问三个观众:您觉得什么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发明?一个说是电视,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第二个说是飞机,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第三个说是热水瓶。主持人讶异地问为什么。他说:当我们把热东西放进去,它保温,把冷东西放进去,它保冷,你要告诉它,它自然就会做对。这不是很了不起吗?
有人问一个大学校长,你们学校了不起,把有文学才华的人培养成文学家、艺术家,把有科学才华的人变成诺贝尔奖得主,把有体育才华的学生变成杰出的体育运动员,请问您的秘密是什么?大学校长说,大学就像是一个热水瓶,作为校长,唯一要做的就是提供非常好的环境,让学生跟学生、学生跟教授、教授跟教授互相激荡,让他们彼此学习、一起进步,自然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
南方周末:能和家长、孩子们分享你是怎么做到文理均衡发展的吗?
刘炯朗:我4岁从广州搬到澳门,在澳门完成小学、中学教育,在蔡高学校。那时没有念大学的可能,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我们在老师的诱导、鼓励下,都非常努力读书,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学校的确是培养我们非常广泛的兴趣,文和理是并重的。我也不知道要考物理,还是考国文,我这两个都念,这的确是我个人的经验,到今天还受用不浅。
那时,不但就读书态度跟方法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很多东西,特别是中国的诗词古文我现在还记得。写文章、演讲,我讲到诗词、国文,有人很客气地恭维我为什么你中文的底子这么好,我说这都是我在小学、在澳门蔡高中学打下的底子。
小学和初中,读书的内容是不重要的,中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态度、发现读书的快乐。你给我一个爱读书的学生,到了高中、大学,我一定可以把他培养出来,成为一个人才。
南方周末:天性要自由发展,但要有一个比较宽阔的出口,如果在高考环节卡住,受到限制,天性就会扭曲了。
刘炯朗:是,现在是不考不学,不考不教,的确要慢慢打破这个做法。
南方周末:是不是要有充分的社会自由办学空间,有各种各样办学理念出来,中小学才有足够选择空间?
刘炯朗:选择的空间不见得是一个最有效的答案。很多年前,台湾看到升学的压力,就说要广设大学,但广设大学不能解决压力问题。以前是僧多粥少,是不是可以改成僧多粥多?但当僧多粥多时,有人就问僧多佛少,那是不是可以改成僧多佛多呢?极其优质的教育,总是稀缺的。
光是很多选择,不见得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心态、社会心态要改变过来,教育的环境和具体做法要改变过来,整个社会气氛,从家庭到学校、到政府、到公司,都要让人的天性自由发展,那才是最基本的改进。
【小题1】请简要概括通识教育的特点。(4分)
【小题2】“我也希望企业能体会到这个理论,他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不是很小很小的一块钻石,而是很大的一块已准备好但没有完全雕琢的美玉。”“大学就像一个热水瓶。”这两个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具体说明。(6分)
(1)很小很小的一块钻石
(2)没有完全雕琢的美玉
(3)热水瓶
【小题3】给社会充分的自由办学空间是否能够解决中小学的选择空间问题?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B.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C.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D.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E.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
【小题2】作者认为互联网式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小题3】下列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请加以解释。结合上文的相关理论,请你给小学生的网络阅读提一条建议。
多家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显示,有46.7%的小学生把“看书、看报、看期刊”作为自己的主要网络活动之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沈从文:耐得住寂寞的纯正之人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一个山洼小镇里,由于家境贫困,高小毕业后,就过着流浪式的生活。1922年,他来到北京报考燕京大学,未能如愿。于是,他租住在一间霉味刺鼻的小房里开始自学写作。而写文章对于他这样高小毕业生来说,无异于老虎吃天,就连最起码的标点符号也用不好,但他并不气馁.然而,投出去的稿子都如泥牛八海,这仍未动摇他的决心。为尽快发表作品,他决定去报刊编辑部当面请教。一次,他拿着写好的十几篇稿子,去了经常投稿的一家编辑部,那位编辑极不耐烦地看完后,从每篇稿子中摘出一段来,连成了一长段,当着众多编辑的面大声念起来,挖苦他:“世界文坛上从此将会出现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就是这位名叫沈从文的人!”奚落完后,是把那些稿子揉成一团,狠狠掷于废纸篓中。
沈从文并没有表现出一丝愤怒,而是微笑着对那位编辑说:“谢谢您的夸奖,我会努力的!”
依然是在那间霉味刺鼻的小房里,沈从文以顽强的毅力,终于于1924年,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等,很快名噪文坛。当年他曾报考而没有被录取的燕京大学,于1927年派专人上门,聘请他去该校任教。
沈从文先后在上海、武汉、青岛、北京等地的大学任教,并编辑多种报纸的文艺副刊。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让他放弃写作,反而促成了众多作品的问世。汪曾祺生前曾说:“沈先生耐得住寂寞的功夫,非一般人所能达到。他能在陋室中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产生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后,瑞典的汉学家马悦然感慨道:“沈先生如果再活上半年,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非他莫属。可这个老人,却对此毫无热情的。”
1950年后,年仅47岁的沈从文再也不和文学“较真”了,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一时间,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谁也不会料到,从文坛突然“消失”的沈从文,却转入了陌生领域——文物考古和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这让许多人如坠云雾。
沈从文之所以如此,正是他对人世间蒙辱的超然。他曾在写给荒芜的信中说:“几十年来,只近于单门独户开个小小的服务店,把时间送走。回想一下,既对不起国家的期许,也对不起个人的生命,多年来在国内外得来的赞许,实已超过应得的甚多。懔于孔子所谓‘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名训,一切赞许不免转成一种不祥的负担……世事倏忽多变,持平守常,在人事的风风雨雨中,或可少些麻烦。”
于是,他避开熙攘的世事烦扰.一头钻进了故纸堆里,专注于文物考古和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沈从文历经多年潜心研究,写出了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内容林林总总,巍巍大气,流动着祥和之美,填补了我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项空白。
史学家马长风评价道:“沈先生的学识来自于苦读后的顿悟,他对文物中呈现出的人性的魅力,其直觉与理念翕合无间,天然无伪,自成一格。他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纯正之人,无论他先前的文学作品,还是后来的考古研究,都达到了雄浑苍凉,物我古今兼忘于刹那的境界!”
相关链接:①他(沈从文)是一个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的作家。评论家、文学史家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断地对他加以歪曲和误解。他写过《菜园》《新与旧》,然而人家说他是不革命的,他写《过年》《丈夫》,然而人家说他是脱离劳动人民的……(汪曾祺《<沈从文传﹥序》)
②沈从文之所以宁愿待在历史博物馆,这有他多年来养成的迷恋文物考古的因素在起作用,同时也是为了与多事的当代文坛保持必要的距离……沈从文当年选择退隐于文物研究,其实也是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独立人格的某种坚守姿态。即使在十年浩劫期间,个人生存都成了问题,但沈从文对“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依然痴心不减。(李遇春《沈从文晚年旧体诗创作中的精神矛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沈从文在最初从事文学写作时,总想尽快发表作品,显得有些急功近利,结果投出去的稿子往往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写作的决心。
B.沈从文经过不断地学习与写作,终于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后来名噪文坛,甚至曾拒录他的燕京大学聘请他到校任教以作补偿。
C.文中引用了沈从文写给荒芜的信中的一段话,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懂得自我反思、胸怀博大的文人形象,同时也使文章更为真实可信。
D.沈从文的作品曾经被评论家、文学史家歪曲和误解,这是因为沈从文的作品中呈现的是另外一种人生,这种人生景象与现实生活差距很大。
E.本文语言平实,重点写了沈从文在文学、文物考古及古代服饰研究上的探索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人生中的寂寞而执着的追寻之路。
(2)在走向写作这条路时,沈从文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艰辛。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耐得住寂寞”是汪曾祺和马长风对沈从文的共同评价,那么沈从文的寂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沈从文的后半生选择了文物考古和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有人说这是对当时的文坛与社会现实的一种逃避,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