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和瓦
苏童
①二十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②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③二十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我对我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④那是我惟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⑤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我哥哥的衬衣。
⑥现在我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⑦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⑧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小题1】“我”认为在雨与瓦的较量中“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其理由有哪些?(6分)
【小题2】第一自然段中对“雨”的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第二自然段中引用聂鲁达评说“雨”的语句,在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⑴文章结尾部分写“二十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其原因是什么?(3分)
⑵根据文意,说说“我”对“雨”和“瓦”关系有哪些认识?(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警惕汞污染
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实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忆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因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年含汞量为0.08PPM[注],到了2005年就增长至1.79PPM。对以鳌鱼和鲸为主要食物的法罗群岛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6PPM。鱼类体内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着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31%—35%,8—12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2000吨/年。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
[注]PPM:即百万分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
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
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
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
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存在差异。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无现金社会”的走近,传统商业银行纷纷发力移动支付,为了抢用户、夺回市场,银行等支付机构可谓倾尽全力、不惜重金。你搞一个支付满100减50元,我就来一个支付打五折;你送一个支付大礼包,我就给一个10倍积分好礼……

当然,作为正常市场竞争行为,银行等支付机构为消费者派发“红包”并无不妥;作为移动支付的后起者,付出一些成本和代价争用户也不失为一种经营策略。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砸钱买用户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在努力抢夺用户的同时,银行等支付机构也要检视一下自己到底能不能留住用户、站稳市场,千万别陷入钱花光后就被用户遗忘的窘境。

支付竞争要靠实惠,不能只想着坐地收钱。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网络信用产品免息甚至贴息提供支付服务的情况下,不少商业银行却还在旱涝保收地赚着信用卡年费、短信通知费。

支付竞争要靠便利,不能只顾着扩张地盘。这是一个各种新技术比拼的试验场,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声波支付都不算啥新鲜事了,而很多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还在靠输密码、插U盾甚至填写个人信息完成支付,用户体验怎么可能好起来?失去了便利性和创新性,花再多钱跑马圈地也是白搭,很快会被消费者抛在脑后。

(选自《支付竞争不能只靠“薅羊毛”》,有删节)

材料二

由于移动支付体现出来的便利性,单纯就商业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而言,“无现金社会”无疑是一种趋势。不过,已经出现的趋势,并不能和“无现金社会”的真正到来画等号,而两者之间的距离,甚至是超出想象的。

对于传统金融体系不尽完善的中国来说,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让很多中国居民的现金消费一举跨过了信用卡时代乃至PC时代,然而,对于真正走向“无现金社会”,这种跨越实际上掩盖了一些障碍。首先,从普及的角度讲,相比移动支付对于智能手机存在依赖,信用卡作为一种差异化显著的支付载体,理论上自有其优势,因此,如果信用卡能够像移动支付一样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无现金社会”的实现会是一种直接的推动。

更为关键的是,信用卡之所以来在中国全面推广起来,不仅与移动支付的出现有关,更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以及背后的金融体制有关,而发达的金融体系和网络、健全的信用社会,才是“无现金社会”落地的关键。

就当下而言,在移动支付巨头的推动下、电商从线上走到线下的趋势之下,未来几年,一些重点城市可能会无限趋近于“无现金城市”。虽然“无现金社会”的理想足够遥远,但移动支付所引领的金融创新无疑正在缩短这一距离。更为乐观的一点是,至于实现百分百的“无现金社会”,则不仅需要传统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更需要全面补足经济社会的短板。

(节选自《移动支付和“无现金社会”不能画等号》)

材料三

如今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无现金社会”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如今菜市场小摊、路边小吃甚至乞讨的都挂出支付二维码,甚至有的商家为了方便只接受移动支付而干脆不收现金,这么做合适吗?

央行相关人士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商家拒收人民币现金属于违法行为,而拒绝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方式并不违法。在任何一个场景里,如果只有一种支付形式存在,一定是国家主权货币——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的门店就只接受移动支付而不接受现金,而且加入了“无现金联盟”,一度引发热议。但是,拒收人民币和拒收现金应该区分看待。商家如果收取欧元、美元,不收人民币,属于拒收人民币的行为,违反《人民银行法》,但是商家不收人民币现金,选择移动支付的结算方式,不等于不收人民币。

(选自《快科技》《拒收现金只接受移动支付违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移动支付的勃兴,银行等支付机构可谓倾尽全力、不惜重金,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措施。
B.移动支付竞争要靠实惠,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相比,传统银行仍然有坐地收钱之嫌。
C.由于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无现金社会”无疑是一种趋势,但需要补足信用卡使用这一课。
D.根据相关法律,商家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但拒绝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并不违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无现金社会”和金融体制与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有关,健全的金融体系、网络体系、社会信用是“无现金社会”落地的关键。
B.移动支付就是一个新技术的比拼场,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声波支付都已付诸实施,而银行的移动支付,仍要输密码、插U盾完成。
C.根据材料一,银行等支付机构为消费者派发“红包”无可厚非,是银行等支付机构作为移动支付的后起者的一种经营策略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D.根据材料内容,尽管离“无现金社会”尚有距离,但凭借移动支付从线上到线下的拓展,凭借其引领的金融创新,“无现金社会”指日可待,很快就会实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三则新闻时评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15分)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小题1】对上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B.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C.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科学家,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他都能深入研究,且有独到发现。
D.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他对理论科学中的任一发现都感到同样程度的喜悦。
E.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有卓越的成绩,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他革命活动的最大成就。
【小题3】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类比,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文中第五自然段能不能删除?为什么?(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娘替爹收拾东西,虽然简单得没有啥好收拾的,但在那简单的收拾中同样体现出娘对爹的关爱和牵挂。
B.“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娘用儿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说出,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
C.在文中,“我”的三次“偷偷”的作为,透露出年幼时“我”的幼稚与率真,也显示出其时的“我”的顽劣的一面。
D.文章标题“扳着指头数到十”,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我”对远行的亲人的热切思念。
E.文章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勾勒了“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一种洋溢着和美、宁静与温馨的家庭生活。
(2)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其间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述。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6分)
(3)文章中前后两次写娘“笑了”: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联系上下文,简要解释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6分)
(4)捏泥狗、收鸡蛋、攒馒头,家庭各成员这些特定的作法有何相通之处?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其中每一种作法的个性色彩的?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阐释。(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茶 壶
安徒生(丹麦)
从前,有一个茶壶很骄傲。   
它看着自己光滑的瓷感到骄傲,看着自己长长的嘴感到骄傲,看到自己那个大把手也感到骄傲。它扭头看了看自己的前后,前面是一个壶嘴,后面是一个把手,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它老是谈着壶嘴和壶把手,就是不谈它的盖子。原来盖子早就被打碎了,是后来粘好的,所以它有缺憾,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套喝茶的用具中有杯子、奶油罐和糖罐,它们把茶壶盖的缺点记得清清楚楚。说到它的缺点比说那个完好的把手和漂亮的壶嘴的时候多。茶壶心里知道这一点。
“我太了解它们了!”茶壶自己在心里说,“我也知道我的缺点,而且我也承认。我可是很谦虚,很朴素的。我们大家都有缺点,但是我们也都有优点。杯子只有一个把手,糖罐有一个盖子。这两样我都有,而且我还有它们所没有的一样东西一一壶嘴。凭着这个,我也能成为茶桌上的皇后。糖罐和奶油罐可以担任甜味的管家,而我是大家的指挥。我把幸福分给那些干渴的人群。在我的身体里面,中国的茶叶在那白开水中散放出香气。”这话是茶壶在它还年轻时说的。   
它站在铺好台布的茶桌上,这时一只娇嫩的手揭开它的盖子。不过这只手很笨,居然没拿住茶壶,茶壶掉在了地上,壶嘴跌断了,把手也断裂了,那个壶盖更是摔得粉碎。茶壶躺在地上昏过去了,开水洒了一地。这对它说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糟糕的是大家都在笑它。大家只笑它,而不笑那只笨拙的手。   
“我永远忘记不了这次经历!”茶壶后来回顾自己一生时说,“人们叫我为一个病人,把我放在一个角落里。一天以后,人们把我送给一个要饭的女人。我沦为贫民了,我难过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正在这时,我的生活开始好转起来。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们给我的身体里装进了土,对于一个茶壶说来,等于入葬。但是土里却种了一个花根。谁种进去的,谁拿来的,我都不知道。把花放进去算是弥补了失去的中国茶叶和开水的损失,也算是作为把手和壶嘴打断的一种补偿.
“花根躺在土里,躺在我的身体里,成了我的心脏,一颗跳动的心一一我从来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东西。我现在是有生命、有精神的了。花根慢慢发芽了,我开始有了感觉。它开出了花朵.我看到它了,我在这美丽的花香中忘记了自己。为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这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花没有感谢我,也没有想到我。它接受人们的赞扬。但是我听到也感到高兴,它一定也会很高兴的。  
“有一天我听到一个人说,这么美丽的花应该有一个更好的花盆来配它。于是人们把我拦腰打了一下,可真是痛啊,花儿被挪出来,栽进一个更好的花盆里去了.   
“我在哪呢?我被扔到院子里,已变一堆残破的碎片,但是我的记忆还在,我不会忘记的。”   
(选自《语文周报》2013年9月)
【小题1】请根据第一自然段的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充上一句承上启下,并折射人性的句子。(4分)
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茶壶”怎样的性格特征。  (4分)
(1)我可是很谦虚,很朴素的。
(2)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小题3】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花根”这一事物对本文情节发展起到的作用。(4分)
【小题4】请梳理“茶壶”的心理历程,并联系原文谈一谈你对幸福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