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15分)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⑦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节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小题1】对上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指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B.指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C.指对剩余价值的认识
D.指剩余价值产生的规律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解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再去从事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活动。
B.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C.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科学家,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他都能深入研究,且有独到发现。
D.马克思认为,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他对理论科学中的任一发现都感到同样程度的喜悦。
E.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有卓越的成绩,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他革命活动的最大成就。
【小题3】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类比,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文中第五自然段能不能删除?为什么?(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9-05 09:52: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游于艺”,便是说“君子”对于与物质技能有关的一切训练要有熟练掌握。对物质技能的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所谓的“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
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受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可见,与后世某些儒家单纯强调伦理道德不同,在“志道”等之外提出“游于艺”,表现了孔子对于人由于物质现实地掌握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多面发展的要求,对于人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感受到和获取身心自由的主张,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重视。因为这些技艺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另外这种“游于艺”的活动摆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可以看出,“游于艺”既是前三者的补足,又是前三者的完成。仅有前三者,基本还是内向的、静态的、未实现的人格,有了最后一项,便成为实现了的、物态化了的、现实的人格了。因为这种人格具有一种实现了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感。它不仅标志着对客观技艺、事物规律的物质实践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而且标志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这其实便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正是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协调、符合、一致。“游于艺”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虽然似乎前者只讲技艺熟练,后者只讲心理欲求,但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角度看,这二者是有贯穿脉络和共同精神的。只有现实地能够做到“游于艺”,才能在人格上完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不逾矩”便不只是道德的教条,而是一种人生的自由。前者是外在技艺的熟练,后者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但在孔学里,二者有其深刻的关联。荀子提出“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便是在理论上发展这个方面。后世颜元等人也强调“六艺”的物质实践性。这表明在儒学中,“圣人”的人格实现与六艺的物质实践性的现实掌握是相关联的。只有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而把“游于艺”当作一种并不十分重要的补充,并且常常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才从根本上失去孔门六艺的原始的物质实践的丰富内容。实际上,“游于艺”——在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自由游戏”,决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游于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能让人产生一种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B.指的是“君子”要学会训练别人熟练掌握物质技能的一切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产生自由感的基础。
C.其中所指的“艺”,对君子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D.这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意味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要掌握这些,人们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B.孔子在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后,又提出“游于艺,”这说明他很重视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
C.孔子认为,“游于艺”是外在技艺的熟练,“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二者有着深刻的关联。
D.孔子并非单纯地强调伦理道德,“游于艺”的提出表明他还要求人们通过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驾驭客观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仅仅强调“不逾矩”就只是道德的教条与说教,一旦与“从心所欲”结合起来,便是一种人生的自由,从而成为一种境界。
B.其实,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表现了对个人主观目的的强烈追求,同时又显示了对客观规律的熟练把握和自觉遵守。
C.后来荀子提出的“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和后世颜元等人的观点有相似性,前者从理论上发展,后者从实践上强调。
D.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认为“游于艺”不太重要,常常把它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几经变革,严格的“国学”教育制度也就无法长期存在,作为文化垄断势力的国学不断受到私学的冲击,但宫廷教育仍然是文化教育的主流,只是学习的内容也逐渐有所改变。
秦代烧灭经书,涤除旧典,汉初黄老之术盛行,经过文景之治,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天子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元朔5年(前124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建太学,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个经学博士和五十个博士弟子。汉昭帝时根据诸经分别设立博士,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加一倍。汉元帝好儒,只要通一经即可,设员千人。到了汉成帝的时候,有人说:“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一激之下,成帝增弟子员三千人,一年多以后才减回一千人。
太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立博士的目的是强化经学的地位,使经书成为宫廷教育法定的主要教材。“经”是古代宫廷用以教育国予的基本典籍,也是体现正统思想文化的官方课本。汉代有今、古文经之别,今文经是用西汉初期隶书书写的经典,强调义理以服务当代的统治;古文经是发掘出的周代旧籍,修孔子宅发现的壁中之书,用战国文字书写的经典。古文经因此强调以“小学”(语言文字)通经典,旨在恢复经典的历史面貌。今文经或古文经学 中某家之说被立了博士,就有了官学的地位,进入太学,也就是国学了。这里仅举《诗经》的经 学历史为例:就《诗经》而言,《经典释文》记载,“前汉鲁、齐、韩三家《诗》列于学官,乎帝世毛《诗》始立。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自董仲舒以来,儒家经典除了在历史文化和道德修身方面的作用外,在政治上起到维护“大一统”的作用,多为皇权所推崇。
由此可见,汉代“国学”和“经学”有一种混同的趋向,“国学”不再是机构的名称,而是称谓“五经”以及某种经学流派的名称。
(摘编自《“国学”内涵的变迁与章太炎国学的现代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与私学是古代两种教育样式,随着社会变革发展而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B.作为汉朝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虽然规模有所变化,却一直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C.太学主要用儒家经典来教育国子,借此传播正统思想文化,达到宫廷教育的目的。
D.太学中的经学由博士研究和学习,是宫廷教育的主要教材,也是汉代国学的组成部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概述国学发展状况,将其放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中探讨,引出话题。
B.文章多处引用前人的典籍,介绍分析相关历史情况,使论述更为真实可信。
C.文章以《诗经》的经学历史为例,说明了儒家经典为皇权推崇的过程,论证有力。
D.文章通过介绍国学、太学、经学,并阐述它们的关系,梳理了汉代国学的发展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提出建立太学,是为了维护“大一统”政治,建立儒家的“独尊”地位。
B.汉朝的很多皇帝都重视太学的建设,可见太学与国运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C.由于书写字体不同,汉代的今、古文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都不相同。
D.今天的国人崇尚国学,是因为其中优秀的历史文化、道德修养,仍然使今人受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A.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小题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他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各小题。
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显著体现是“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这自然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相契合。戏曲“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古人对于“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也同样体现着“悲者必终于欢,离者必结之以合”的“天圆地方”的审美轨迹。
剧作家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追求是由作家自身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我国古代,戏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斥。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限制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量的丈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仕途的唯一道路,因此只能流落于坊间妓馆,以写词曲为生。《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以至明清律法仍有这样的条例。在这样的境遇下,剧作家则选择用笔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消解现实的残酷,因此在戏曲中往往以“大团圆”的形式来寄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对因果轮回的期盼。
“大团圆”模式适应观众的审美期待,体现着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想象。只有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才能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把观众带入冲淡、平和的心理状态。李泽厚对这种“中和为关"的审美观念这样论述:“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是一种中和艺术。
中国戏曲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是戏曲的旨归。这一诉求直接外显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中国人的特点是爱憎分明,戏曲中也往往体现的是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等对立面的斗争。观众不仅要求欣赏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剧作家对事件的评价。因此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往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告诫人们时时刻刻要做一个好人。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也刺激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中国戏曲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民间性,因此,剧作家的写作意图必然要从观众的欣赏意图出发,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演员表演惟妙惟肖,唱腔优美,故事吸引人,这都是观众需要的,而给戏曲中的人物安排一个合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关心的。从我国戏曲的审关心理来看,观众看戏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希望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通过戏曲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解脱,而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进行沉重的道德说教和宣讲。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追求“大团圆”结局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
B.剧作家地位低下,向往美好世界,期盼因果轮回。
C.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劝诫世人为善。
D.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史·刑法志》记载过词曲作者因被诬告而被处死的事。
B.元朝统治者推崇正统文学,戏曲备受排斥。
C.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需要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
D.戏剧的功能是消遣娱乐,给观众以精神的享受和解脱。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需求的角度看,相对于演员的表演技艺,中国观众显然更关注戏曲中人物的命运。
B.在我国古代,文人获得仕途的方式较单一,当科举考试之门向他们关闭,文人的结局就会很糟。
C.《窦娥冤》中窦娥平反昭雪,《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这都是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体现。
D.中国戏曲是随着城市的繁荣而繁荣的,具有强烈的民间性,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南精神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承前启后,不断开拓,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而且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南精神。这种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文明进步的华彩篇章。
湖南精神,是湖南省经过广泛征集后提炼的能代表湖南人民精神面貌的表述语。2012年12月11日,“湖南精神”表述语发布,即“忠诚、担当、求是、图强”。这8个字表述的“湖南精神”内涵博大丰富,其中,“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担当”彰显湖湘之责,是“湖南精神”的特质;“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是“湖南精神”的精髓;“图强”昭示湖湘之路,是“湖南精神”的追求。
“忠诚”铸就湖湘之魂。这种博大情怀体现在岳麓书院镌刻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中,它充分吸纳了湖湘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血诚”“拙而诚”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格言警句的养分,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符合当今和未来对民族、国家、人民、社会、事业、家乡、家庭均应忠心诚信的永恒要求。
“担当”彰显湖湘之责。这种特质体现在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杨度“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名人经典里,也是对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等性格特征的概括。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中评价:“湖南人敢负责任。”“担当”,亦符合当今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要求。
“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湖南人自古就有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一致的务实传统和优良学风。岳麓书院将“实事求是”作为学训,***将“实事求是”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将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求是”所体现的坚韧务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三湘崇学兴业的精髓。
“图强”昭示湖湘之路。这种美好憧憬,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魏源“睁眼看世界”,曾国藩、左宗棠开启洋务运动,谭嗣同变法,黄兴、宋教仁不惜流血搞民主宪政,特别是***等湖南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建党建军建国,以及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都是图强精神的生动体现。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任务,贯穿其中的正是图强精神。
“湖南精神”所表现的“四位一体”的表述,既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为凝练的“湖南表达”,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要求。
“湖南精神”的正式确定,标志着征集提炼活动圆满结束。按照湖南省委要求,下一步,湖南全省各地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湖南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富民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小题1】下列选项对“湖南精神”的内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是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承前启后,不断开拓,孕育出来的独树一帜的精神,也是湖南省经过广泛征集后提炼的能代表湖南人民精神面貌的表述语。
B.“湖南精神”内涵博大丰富。其中,“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C.“担当”彰显湖湘之责。这种特质体现在王夫之、杨度、***、蔡元培等名人经典里。
D.“图强”是“湖南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任务,贯穿其中的正是这种精神。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文明进步的华彩篇章。
B.“忠诚”铸就湖湘之魂。这种博大情怀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C.“实事求是”作为岳麓书院学训,***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将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
D.“湖南精神”所表现的“四位一体”的表述,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总体上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