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了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娘替爹收拾东西,虽然简单得没有啥好收拾的,但在那简单的收拾中同样体现出娘对爹的关爱和牵挂。
B.“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娘用儿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说出,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
C.在文中,“我”的三次“偷偷”的作为,透露出年幼时“我”的幼稚与率真,也显示出其时的“我”的顽劣的一面。
D.文章标题“扳着指头数到十”,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我”对远行的亲人的热切思念。
E.文章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勾勒了“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一种洋溢着和美、宁静与温馨的家庭生活。
(2)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其间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述。从情节安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6分)
(3)文章中前后两次写娘“笑了”: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联系上下文,简要解释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6分)
(4)捏泥狗、收鸡蛋、攒馒头,家庭各成员这些特定的作法有何相通之处?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其中每一种作法的个性色彩的?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阐释。(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19 02:5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子烙的饼
林华玉
林峰的儿子小帅一生下来就有智力障碍,为了给儿子治病,林峰两口子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可儿子到了十岁,走起路来还是东摇西晃,站不稳,口齿也不清,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词语,而且一说话,嘴角就会流下一串口水。妻子最终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留下一封信后,逃离了这个家,再无音讯。
看着空荡荡的家,看着走路歪歪斜斜的儿子,林峰觉得生活再无颜色。他开始酗酒,每天都把自己灌得烂醉,回到家倒头就睡,沉醉不醒。
这天,他再一次大醉而归,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扎在床上。
不知过了多久,他好像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爸……爸,起……床,吃……饼!”接着他闻到了一股久违的饼香。他睁开惺忪的眼睛,床前立着一个瘦小的身影:十岁的儿子手里正端着一个盘子,里边有一张冒着热气的饼。
他怀疑是在梦中,所以用手指触了一下那张饼,很烫,他下意识地把手缩了回来。同时,他也清醒了过来,眼前的一切并非做梦,确实是儿子端着一张饼站在他面前,用含混不清的语气说着:“爸……爸,起……床,吃……饼!”
儿子会烙饼了?他不敢相信,揉了揉眼睛,低头看去,与其说那是一张饼,不如说是一个丑丑的面疙瘩,一个烧糊的面疙瘩,上面有几片颜色深一些的东西,好像是葱花。
儿子很兴奋地说:“爸……爸,你……最喜欢……吃饼,我……是跟着……奶奶学的,以后,你就……可以……天天……吃饼了!”
烙葱油饼是林峰母亲的拿手好戏,林峰一直认为母亲烙的葱油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食物。母亲烙的葱油饼又薄又香又酥,味道好极了。
母亲在世的时候,因为身体,只从乡下来过林峰家一次,那时林峰对她说:“娘,很长时间没吃到您烙的葱油饼了,您今天给我烙一张吧!”
当时,林峰的儿子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当小尾巴,看着奶奶从面粉袋里舀了几勺面粉出来和好放一旁,然后切好葱花放在碗里,浇上几小勺花生油,拌匀。之后把饧好的面团擀开,擀得薄薄的,浇上油和葱花,再团起来,慢慢擀平,再在平底锅上浇上一层花生油,待油温上来后,把那张擀好的饼放进锅里,时不时地用铲子翻一翻。约莫十几分钟后,一张香喷喷的葱油饼就出锅了。
回想起来就是那一次,儿子竟然记住了奶奶烙葱油饼的程序。也记住了爸爸最喜欢吃的是葱油饼,所以给爸爸烙了一张。
林峰忽然看到,儿子的小手通红,他一把抓过来,看见儿子的两只小手上有好几个水泡。显然,刚才烙饼时,滚烫的铁锅烫伤了儿子的手,林峰哽咽着说不出话,一把将儿子搂在怀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流下来。儿子一边用小手给他擦眼泪,一边说:“爸……爸,我不……疼,你……尝尝,我做……的饼,跟奶奶……做的……是不是……一样的?”
林峰撕了一块饼放在嘴里,饼有点夹生,里边还有没和开的面疙瘩,但林峰觉得这块饼又香又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他说:“儿子真能干,烙的饼和奶奶烙的一样好吃!”
儿子听了,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说:“只要……爸爸……不喝酒,小帅……就……天天……给爸爸烙饼,妈妈……说过,喝酒不好……”
林峰刚止住的眼泪又流了下来。他搂住儿子,摸着他的头说:“爸爸答应小帅,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从那以后,林峰再也没有酗酒。他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作很累,但可以照顾儿子。一年后,他把小帅送进了特殊教育学校。
小帅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为他对电脑有浓厚的兴趣,后来还专门学习了修理电脑。长大后的小帅不仅生活能自理,还有了一技之长,他找到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林峰至今仍记得小帅给他烙的饼,正是那张饼让他明白了责任和担当,更给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概括叙述林峰儿子的病情、家境的窘迫、妻子的逃离等内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同时也为儿子学会生活、长大成材埋下伏笔。
B.林峰因家境的破败和儿子的病情自暴自弃,整日酗酒,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但儿子在他一次大醉后为他烙葱油饼的举动,彻底打开了他的心结,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C.小说详细描述林峰母亲烙葱油饼时的细节,既表现出林峰对母亲烙葱油饼的关注,更是为交代儿子会烙葱油饼的缘由,看似一段平淡的描述,在文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作品两次描写林峰流泪,这充分说明即便像林峰这样的坚强的人,面对儿子因为给他烙葱油饼而烫伤了手以及儿子劝他不要再喝酒时所说的真诚而贴心的话也会被感动。
【小题2】小说以“儿子烙的饼”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价值不但能给人带来愉悦,同时教人明理,这篇作品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三爷的徒弟
陈德鸿
孙兴的接骨手艺是和孟三爷学的。
孙兴说,他15岁那年上山采松塔,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好几处骨头都断了,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哀号到快天黑,让在山里住的孟三爷发现,当时就把骨头接上了。等他好利索了,就拜了孟三爷为师。
有人马上摇头说,孟三爷那个孤老头子有两把刷子不假,可他连亲侄子都不传,咋能传给你呢?鬼才信呢!
不信你去问呀!孙兴涨红了脸说,起初孟三爷确实不答应,后来被我缠得没法,就说,你这笨手笨脚的,摘个松塔都能从树上掉下来,教也没用。我当时就急了,说我掉下来是因为没舍得用刀砍树梢。我说把树梢砍掉了,松塔好捡了,可松树就不长了。孟三爷想了想,又问了我不少事,这才答应的。
孟三爷没了快俩月了,让我们找阎王爷问啊?一个人说完,一群人都笑了起来。都知道孙兴心善,不会说谎。于是都知道了孙兴是孟三爷的徒弟,也都想看看他的本事,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毕竟,谁也不会故意把自己的骨头弄折。
谁也没想到,第一个来找孙兴的是饲养员老李头。老李头说,队里有头骡子断了一条前腿,听说你是孟三爷的徒弟,能给人接骨,不知能不能给牲口接?
能,咋不能呢!孙兴满口答应,心里却有点发酸,自己的第一个病人竟然是头骡子。
到了队里,孙兴让人把骡子的三条腿固定住,在那条断腿上捋了一会儿,喝了一大口葫芦里的酒,便往上喷,喷了几次,然后闭上眼,叽里咕噜说了几分钟谁也听不懂的话,猛地睁开眼说,好了,牵着在院里遛遛,明天就能下地干活了。
这,能成?老李头半信半疑。
孙兴没回话,拍拍屁股走了。走着走着,便见围观的人们傻了似的僵在原地,眼睛越瞪越大。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就在这时,身后响起了欢叫声。
开春时,队长媳妇小秀抱柴时滑了一跤,摔断了三根肋骨,疼得直吸气。队长想用马车把她送到县医院。
小秀急了,这离县城几十里,到了还不把我颠簸死?赶快去找孙兴呀!
这个,这个?队长为难地挠着头,就是不动步。
啥这个那个的,不就是得露胸脯吗?到县里就不露了?小秀咧着嘴说,只要不疼,咋的都行。
队长的脸被呛得一阵红一阵白,只好找来了孙兴。孙兴尽量避开小秀的胸部,用手在她的胸肋处上下左右捋了一阵儿,喷了几口酒,然后闭上眼睛,开始嘟囔起来。十几分钟后,孙兴睁开眼睛,见小秀胸部凹陷的部位已经变得平整,便撩下她的衣服,挎上葫芦往外走,边走边说,好了,干啥也不耽误。
队长愣了一会儿,急忙追了出去,问,多少钱?
孙兴说,不要钱,给谁看都不要钱。
队长说,要不上秋多分你点粮食吧,谁都不能有意见。
孙兴停住脚说,我多,别人就分得少,这样的事我干不来,你最好也别干。
那你这是图啥呢?队长问。
啥也不图。孙兴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
孙兴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甚至有不少外县人也来找他接骨。但不管是谁,什么身份,孙兴概不收钱,也不要物。有人不解,孙兴便说,我是孟三爷的徒弟,孟三爷就是这么教的。弄得问话的人一头雾水。
许多年后,一个记者不知从哪儿听说了孙兴的事,专程跑到村里来调查采访,找到了当年的队长家。
队长说,孙兴给人和牲口接骨那都不算啥,最神的是接高粱,有几棵高粱在地里断了三截,他对好断茬,挨个捋巴捋巴就给接上了,喷了几口酒,念了一会儿咒,就跟好的一样。
见记者摇头,旁边的小秀说,你还别不信,那几棵高粱到秋时都结了大穗,比别的都大呢!
我信,我信。记者咂咂嘴,他念那咒是啥内容,你们知道不?
队长撇了撇嘴说,他嘟囔那玩意,怕是外星人也听不懂。
记者笑了,又问,酒里也应该有秘密,不知那酒葫芦还在不在?
在是在,不过已经在他坟里埋了快三十年了。队长说。
可惜了。记者说,凭他的神技,要是活到现在,早发大财了。
你说啥?记者话音刚落,两个老人的眼睛便瞪了起来。
没、没说啥。记者有些毛了,我、我是说他技术那么好,为什么没有传下来?
两个老人沉默了一会儿,队长叹了口气说,他倒是想传,有够资格接的人吗?有吗?别忘了,他可是孟三爷的徒弟。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朴实而不失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孙兴成为孟三爷徒弟的来龙去脉,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奠定了小说明快轻松的基调。
B.小说善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比如“他不安地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骡子“,一“停”一“看”形象生动地写出来孙兴第一次接诊后的略微不安。
C.小说善于运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比如通过队长的不解更加衬托出主人公的独特,而与此同时,也批判了队长只重钱物。
D.小说结尾部分的记者调查看似与主体情节无关,却是对主人公的赞赏、对主题的强化,也增加了主人公故事的传奇色彩。
【小题2】(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分析孙兴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题3)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孙兴的传奇故事,却为何要以“孟三爷的徒弟”为标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牛  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解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小题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那座军营,那群士兵(节选)

杨西景 侯发山

于是,他们来到当年的“点名台”前。张嵩山整了整衣冠,缓缓走上了“点名台”。看 着排列整齐的方阵,望着一头头白发,一张张沧桑的脸庞,张嵩山心里几多激动,几多感慨,眼前幻化出了一张张英俊的面孔,一个个鲜艳的、火红的领章、帽徽,仿佛回到了三十五年前……“连长好!”一声震天响的呼喊把张嵩山拉回到现实中,“唰”,两行泪珠从眼帘飞驰而下。此刻,这一声亲切的、久违的呼喊,蕴含着当年那血浓于水的连队亲情。这就是连队,军人一生一世都难以忘却的灵魂的故乡、青春的故乡。一个锅里抡勺子的生活,一个院子里共迎日月的岁月,是生命和生命的融洽,灵魂与灵魂的沟通,青春和青春的碰撞。纵然在这里哭过、吵过,甚至骂过,然而,在岁月的回忆里,都是人生最珍贵的欢声笑语。虽然部队解散了,他们的豪气未散,心未散……张嵩山清了清嗓子,着力一展当年的豪气,开始点名:“孙雅雅。”

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年近七十的老连长除了身体略显佝偻外,声音还是那样洪亮,还是那样有力,丝毫不减当年。

张嵩山又叫了一声:“孙雅雅。” “到!”

“曲高远。”

“到!”

“牛飞鸣。”

“到!”

……

“张文英!”这是张嵩山点的最后一个人。现场一下子沉寂了。
“张文英!”张嵩山提高了声音。

当年那一次点名,缺他;今天,又缺他!现场一阵沉默。

这时,杨伊洛站了出来,阴着脸对大家说:“乡亲们,战友们,去年夏天,几个小孩来到九龙湾游玩,当时天热,他们就跳进黄河洗澡。黄河下边暗流很多,卷走了一个小孩。当时,张文英正在岸边种菜,听到呼救,没有半点犹豫,一下子跳进了黄河,把孩子推到岸边,但他却没出来。”

啊!张嵩山傻了。

杨伊洛走到张嵩山身边,解释道:“我怕大家一路上开车分心,在微信上没有说明。”张嵩山点点头,眼角又一次飞出泪花。
这时,站起来一个孩子。他说:“我是兵兵,张叔叔就是为救我牺牲的。”张嵩山走上前,紧紧抱住了兵兵。
杨伊洛说:“我看了张文英生前的日记,知道他有百年后把骨灰的一半埋在城垛山的愿望……可惜他出事后,尸体一直没有打捞上来。今天就带来了他的一双鞋子,等会儿我们上山,做个衣冠冢吧,好了却他一辈子的军人情结。”

张嵩山看到那双鞋子是手工做的布鞋,似乎还没有上过脚。是张文英的老娘做的?可是,听说他的娘早早就去世了啊。

墨春秀上前一步,看着那双鞋,迟疑了一下,缓缓说道:“这是当年俺娘给他做的。”

张嵩山记得,当年这个村的妇女给部队的战友每人做了一双鞋,他的,也没有舍得穿, 一直摆放在他的办公室桌,直到退休他才收拾回家,锁进箱子里。

没有人提议,也没有人说话,大家带着兵兵,带着张文英的那双鞋,朝城垛山走去。同行的人,除了张嵩山的战友,还有“鱼水新村”的全体村民。

不知道是谁先带的头,唱起了那首《城垛谣》: 叔伯们啊,你们在哪头儿?

嗨,俺们在嘉峪关这头。兄弟们啊,你们在哪头儿?嗨,俺们在山海关这头。

你挽着我的胳膊,我拽紧你的手。这万万块秦砖吆,是咱一代代的骨头连骨头!

你抵着我的肩,我顶住你的头。这万里城墙吆,是咱一代代的血肉筑就!

拦胡马,挡匈奴,夷狄难近咱家门口。丢了头,抛血肉,长城护家八千秋。

您的娃,俺的妞,记住叔叔伯伯骨连骨, 记住哥哥弟弟血连肉。

俺们在关外头,您们在关里头。 十三雄关忠魂守,家园万代无边忧……

开始时是一个人唱,后来,大家都跟着唱起来。这歌,似云,在每个人心中漂浮着; 似雨,在每个人眼帘中飞落着……

在城垛山上,选坟茔的时候,张嵩山选了个地势较高的地方。他说:“得让张文英瞧得见咱的老营盘。”
从未落过泪的杨伊洛,此刻泪水伴着话语:“兄弟们,我和老张明年就七十了,你们也都奔六十了,就让文英兄弟代表咱们,永远看护着老营房,永远呵护着城垛山吧。”

新坟隆起,全体默哀,天空阴雨四合,飘起了小雨,淅淅沥沥,无声无息。大家垂着头,都不说话,脸上稀里哗啦的,也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

(《奔流》2018 年第 9 期、10 期连载)

【小题1】选文的人名、地名设计颇具匠心,试各举一例并分析其意蕴。
【小题2】选文语言简洁明快,富于变化和气势,请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从句式选用角度作简要分析。
【小题3】选文中大家齐唱《城垛谣》,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  渔
周天红
江田湾,一条小河从村子口绕着流过,九湾十八沱,沱沱有鱼。
最大的当数泡子沱了。泡子沱有五六个大簸箕那么大,水深,鱼也多。
泡子沱是村里人最喜欢去钓鱼的地方。那沱里,只要把钓杆放下去,大大小小的,鲫鱼鲤鱼草鱼大口鲢,什么品种都有,少有放空的。
白天,那里可是热闹着呢,多时有十好几人,少时至少也有一两个人,钓鱼呀。大家都知道,要钓鱼,就得去泡子沱。村里人常说,吃鱼没得钓鱼欢。钓杆上拉着鱼的感觉,和吃鱼相比,又是一种味道了。
二爷喜欢钓鱼,但二爷从来不在白天去泡子沱钓鱼。用村里人的话说,二爷喜欢夜渔。
夜渔是个什么感觉和味道呢?村里好多人尝试过,但村里好多人都不去泡子沱夜渔了。泡子沱那地方,晚上,拈胆子,吓人。
泡子沱水深得蓝汪汪的,泡子沱旁边就是滩子口,滩子口是村里人去镇子上的必经之道。那地方险着呢,没有桥,在石滩子上只有五个竖着的石礅子。上百年来,江田湾的人要出门,就得踩着石礅子过河。天干时节好多了,要是涨了水,河水漫过了石墩子,那就吓人了,一不小心踩虚了脚,掉在石滩子上被水冲下去,能把命捡回来,那就是上天保佑了。那石滩子上被水冲了去死了人的事儿,也不是没发生过。再说泡子沱那地方,两河两岸是竹林子阴着,有点风吹草动,竹林子吹得哗哗响,再来上几声怪头怪脑的鸟叫,胆小的,吓得你汗毛儿根子都要立起来。
可再怕,还得从滩子口经过呀。抬个肥猪儿到镇子上去卖得经过那里,出门走亲戚会个朋友得经过那里,就是娃娃上学放学,还得经过那里,江田湾就这个条件,三面都是大山,村子门前一条小河围着,就泡子沱那个石滩子踩着石墩子过河,那是最好的出脚路了。怕能起个什么用?得生存下去呀,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就赌个命大了。
二爷不怕,二爷就不怕赌命,二爷就敢趁着夜色或是月黑风高的时候,到泡子沱去夜渔。
二爷指着村子里爱熊模狗样钓鱼的说:你几个,都不晓得,夜深,人静,才是钓鱼的最好时候。只要用手电筒一照着,那鱼呀,牵起绳索索一样往杆儿上爬,好钓得很呀。
二爷说得村里几个羡慕得直流口水,但没一个敢去夜渔的。那几个说起来胆子大的,成天想钓鱼想疯了的,都不敢给二爷比。就是比了两回,晚上去了,听到几声野猫子叫,吓得赶紧收了杆儿,走人。只有二爷一直坚持着,夜渔。
村里人说:二爷天生就是个怪人。当年村子里没人敢背起包包出门做生意到城里山外闯荡,他就一个人出去闯了。等大家都忙着出去闯荡时,他呆在村子里,偏就不出去了。人家白天钓鱼钓得欢,他却在家里睡大觉,等晚上吓得人不敢去钓鱼,他又偏去了。
这回二爷却放空了,不但鱼没钓上,还把命搭上了。
那晚,二爷又去夜渔,天突然下起大雨,泡子沱的洪水猛涨。等二娘打着电筒去送雨具时,二爷没了。只有两个上学回家的娃站在岸边吓得发抖,话都说不出来。
村里人说:这下子,二爷真被夜晚的鱼给带走了。夜渔,不吉利呀。
村长说:你们瞎说啥?二爷是为了救那俩个上晚自习夜晚回家的娃才被洪水冲走了的!现在还没找着人呢。
村里人一地哗然。
天亮了,洪水退后,村长带着人在泡子沱下五里地的一个竹林窝子里找到了二爷,早没气了。
二娘说,自从那年我家二娃从镇子学校里上完晚自习回来,在滩子口石墩子过出事儿后,他就一直坚持晚上去钓鱼。他哪里是钓鱼哟,就是想晚上护着村里娃过滩子口那石墩子!他不放心呀,他怕村子里有娃还像我家二娃一样,再出事。
二娘话音刚落,整个村子一下安静了。静,像一口铁锅罩着,死一般的静。
半年后,江田湾还是江田湾,泡子沱还是泡子沱。只是那里早没人钓鱼了,留下的,只有一座桥和二爷夜晚钓鱼的故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夜渔”为中心,开头写江田湾的人喜欢吃鱼、钓鱼,由此引出二爷夜渔的故事,而后揭示二爷夜渔的原因,情节展开自然,构思巧妙。
B.滩子口是去镇子的必经之道,小说较为详尽地描写村里人来往经过滩子口的艰难,突出了滩子口地势的险要,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C.小说运用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泡子沱那地方,晚上拈胆子,吓人”,没人敢去夜渔,而二爷偏偏喜欢夜渔,着力表现出二爷艺高胆大、与众不同。
D.二爷坚持夜渔、为救两个孩子搭上性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主人公大爱情怀的赞美,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对读者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题2】“二娘话音刚落,整个村子一下安静了。静,像一口铁锅罩着,死一般的静”,“静”有什么含义?
【小题3】小说以 “只是那里早没人钓鱼了,留下的,只有一座桥和二爷夜晚钓鱼的故事”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