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警惕汞污染
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实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忆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因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年含汞量为0.08PPM[注],到了2005年就增长至1.79PPM。对以鳌鱼和鲸为主要食物的法罗群岛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6PPM。鱼类体内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着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31%—35%,8—12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2000吨/年。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
[注]PPM:即百万分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
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
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
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
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存在差异。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
井 绳
李汉荣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我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
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
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他微笑着低下头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 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据美国航天局说是三十万万公里,走了三十万万公里,他们发现了一块冰冷的石头。
我丈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凉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
我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
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小题1】为什么说“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我”父亲在月夜挑水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如何理解“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 ?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分析“井绳”的含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
王一川
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称得上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影片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从被刻画的当代社会现实的平常层面到奇崛层面的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二是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其诗意抚慰,三是社会生活奇观的刻画。从这点上说,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三重景观。
第一重景观: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它注重细致描摹个体日常生活流,颇有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其主要特征有:生活水平的有限性,个人的平常性,生活困境的求解性。其主要创作方法或手段在于回退法,就是尽力回退到不加修饰的日常生活事件状况中。如《破冰》,以儿子对父亲的追怀口吻,讲述一位功勋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由于他默然地长期坚持和忍受,后来竟然获得了神奇的意义——亲手培养出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值得重视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把叙述重心放在这位教练的平常模样上:他如何窝囊而又好胜、无能而又坚持、不顾小家而只顾大家等等。但最终却明白地诠释了一个道理: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
第二重景观: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也可称为温情现实主义电影)。它一面注重个体的日常生活困境描摹,同时又注意以诗情镜头去淡化并加以拯救。这里突出的是生活诗情在困境中的现实性呈现。从电影手法上讲,带有现实主义元素与浪漫主义元素交融的某种意味。其主要特征有:生活空间的流动性,个人生活的困境性及生活困境中的诗情呈现。《三峡好人》是这方面的佳作。它通过山西挖煤民工韩三明和护士沈红分别来到三峡寻找前妻和丈夫的过程,描绘了一群普通人充满风险而又不失温馨的日常生活,使影片透露出生活困境中的一缕诗意。全片以朴实的语言传达底层小人物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
影片中的飞碟在大白天从空中飞过、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火箭直冲云霄之类的“超现实主义”镜头,给人一种荒诞之感,但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
第三重景观:奇观现实主义电影。它注重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它所专注的不再是个体日常生活,而是由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共在而交织成的较大规模的社会生活网络,是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其突出特征在于,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社会生活困境的可解性。这方面的作品有《天下无贼》和《唐山大地震》等。《唐山大地震》呈现的李元妮一家在唐山大地震中经历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巨变过程,产生了强烈的感动效果与心理冲击力。特别是再现巨灾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可以带给观众剧烈的视听觉摇撼和心灵震动。影片叙述的真正重心在于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这才是这部奇观电影试图抵达的电影美学极限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层面的现实主义电影彼此往往相互交叉和渗透,例如,《千钧·一发》实际上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的平常性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奇观性相互揉捏在一起了,《锡林郭勒·汶川》则相当于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三层面都交融到一起了。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具有生活水平的有限性等特征,由于其注重对个体日常生活流的细致描摹,收到了将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
B.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以诗情镜头将日常生活困境加以淡化,并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加以拯救,意在突出生活诗情对困境中个体的抚慰。
C.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专注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
D.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电影,近五年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要对其作简单区分很难,它反映时下中国大陆电影创作的现状。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大陆电影从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描摹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诗意抚慰、刻画社会生活奇观的三个层面。
B.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常常采用回退法来表现其个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如《破冰》中描述的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
C.诗情现实主义电影注重通过对生活空间发生改变的一些普通人的个人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呈现,表现出其生活空间流动性的特征。
D.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等特征,在《天下无贼》等影片中都有体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冰》的成功在于把叙述重心放在对功勋滑冰教练平常模样的刻画上,明白地诠释了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的道理。
B.《三峡好人》中的一些“超现实主义”镜头,呈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元素的交融,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
C.《唐山大地震》通过再现大地震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达到了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的电影美学极限。
D.《千钧·一发》《锡林郭勒·汶川》在日常、诗情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这三个层面中的两个或全部层面交叉渗透,这类电影可以灵活分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留得清气满乾坤
冯骥才
①忽闻孙犁先生辞世,痛惜过后,却有异样的感觉产生。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②几十年里,我不断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先是他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光荷影,明亮透彻;后来是他的散文随笔,一样清纯;其练达的文字,尤具古典的功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烁。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居位甚高。他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
③记得他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隔开,外边待客,里边起居。方桌上一个水仙盆,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每收到寄来的刊物,则整齐裁开,取出刊物,收起空信封便再用。
④他不爱热闹,不善应酬,谈话时说得少。很少谈外国作家。我想,可能是“文革”才过不久,老人心有余悸,尤慎于言!他从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绝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这在那个充斥着政治淫威的时代是极难做到的。由此看,不正是一种坚硬的骨气支持他这个外表懦弱的知识分子周身不染地度过了那风雨十年吗?
⑤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打扰,喜欢寂寞,逢事退避三舍。但他不会对社会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忽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既出世又入世。前者出于天性,后者出于社会良心。前者应视作为人高洁,不落俗;后者则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⑥孙犁先生的处世有距离感,他的美学也讲究距离感。即便是他写那些抗战时代的小说,对自己十分投入的生活,也保持审美的距离。审美距离的最终成果是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他那些名篇今天还很迷人的关键。同时,距离使他冷静,深入,不被激情误导,所以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征服人。能使他如此自信的写作,于他为人为文的真实、透彻与纯粹。
⑦他的生活与写作始终在自己的“人文绿地”里。从未大红大紫,众星捧月。他活得安静,自我,孤独,从容。他活在任何圈外,甚至在文坛外。离开文坛却不离开文学,这才是他选择的一种活法。别人都知道他怕人打扰而与他拉开距离。他与外部的联系依靠信件而非电话。但评价一个作家的生活最终还是要看他的作品。他终生守住自己的个性,也就守住了自己的文学。孙犁的寂寞才是彻底的、真正的寂寞,不是拿清高作为卖点的假寂寞或伪寂寞。他拿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天性与个性,最终才完成了自己。
⑧他留下的是一种风格,一种性格。把这种风格与性格合在一起,便是孙犁的文学。孙犁是当代文坛特立独行的“惟一”。他不可模仿也无法模仿。我们的理论界钟情于舶来的新潮,对孙犁的空间没有开掘。在今天市场化中充满世故与故事的文坛艺坛中,由于孙犁这种为人为文的存在,我们觉得清气犹在,呼吸起来,沁人心脾。
⑨文学的一代先贤去了,这一代人中的才俊与文豪,都已化为一片虚幻。站在历史的面前,我们深深感到无奈与茫然。谁也无法把过去的时光拉回来。
⑩但历史也不会空空而去。孙犁的一代不是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我们因他们而骄傲。我们会珍惜他们留下的一切的。 (有删改)
【小题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孙犁的作品被人们热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感动人,本文用细腻的笔触,自然流畅的语言与行文结构,形成与之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的艺术。
B.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不写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正是源于孙犁骨气支持。
C.作者撷取孙犁养雨花石节,主要表现孙犁高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
D.孙犁的“寂寞”和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寂寞不一样,这反映出他安静从容的生活态度和不媚流俗、恬淡高洁的伟大人格。
E.冯骥才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文人形象,既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孙犁先生的文学,又略写了他的文人操守。
【小题2】文内容,概括“留得清气满乾坤”中“清气”具体含义。(6分)
【小题3】文章第⑦段中写孙犁“选择的一种活法”,请联系全文概括这种“活法”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 “孙犁的一代”留给了我们哪些有特殊意义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疏议》、《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中律法的顺序,都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管仲认为:“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C.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比如唐律中规定,发现有人犯罪就要处以杖刑。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制定法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
C.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D.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原则,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不会受到处罚。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立法者认为,人的能力越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如果违犯了法律,所受到的处罚自然也要加重。
B.《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本,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C.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D.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推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故乡的荷塘
覃力维
① 记忆深处,故乡屋前的荷塘,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② 荷塘就在老屋门前不远处。荷塘原本不是荷塘,只是一个被人遗忘而水质浑浊的小水塘。那年初春,当了一辈子“泥腿子”的父亲见空塘留着可惜,便撩起裤脚下到冰冷的塘水里,栽下了几颗藕芽。当晚,父亲高兴不已。他春风满面,对我们说:“没多久,咱们就可以赏荷了!”
③ 从此,我每天都徘徊在小水塘边。
④ 随着几场春雷滚过,温情的春雨慢慢滋润着水塘。这时,藕芽悄悄地从水中伸出尖尖的角,粗的露出拇指般的头,细的如蚯蚓伸出的脑袋。一只只红色的蜻蜓闻风而动,不时停留栖立在小荷尖角上。它们时而点头微笑,时而摆动几下翅膀。不多久,小荷绽开了一片片新叶,浮在水面的,像一面淡绿的明镜,撑出水面的,就像一把小伞。
⑤ 到了夏天,正值赏荷时节。每每一大早,我与父亲便赶到荷塘边。见塘里撑起的绿伞逐渐多起来,一把比一把大,一把比一把绿。塘里到处一片碧绿,仿佛一座绿色小丘。放眼望去,塘中碧绿的叶子丛中,伸出了一朵朵荷花。那些含苞未开的,像是要熟的红桃;而那刚刚绽开的,宛如美女抿嘴含笑;完全绽开的,俨然新娘盈盈的笑脸。柔风拂过,吹得荷叶沙沙作响。那些亭亭玉立的荷花,婆娑起舞,引得岸上的人们啧啧称赞,如痴如醉。
⑥ 下雨的时候,荷塘景色更迷人。黄豆般大小的雨点打得荷叶啪啪响,好比雨打芭蕉般悦耳。一滴滴雨点落在荷叶上,有如“大珠小珠”之妙;偌大的荷叶间,亮晶晶的银珠滚个不停,连成一片,倾泻而下,堪称“青玉盘中泻水银”。而当雨过天晴,清风徐来,荷塘一片清新,到处一派“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之景致。
⑦ 最动人的时刻,还在夜里。明月高挂之时,月光给荷叶镶上了道道银边。皎洁月光下,那一环环“银轮”泛出银光,异常醒目;还有那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如同流星雨似的洒满荷塘。在斑驳荷叶间栖息的青蛙,这时呱呱地吟唱着,欢声委婉悦耳。就连岸上的“纺织娘”也闲不住地凑着和乐。到了深夜,荷塘渐渐静了。偶尔在月落乌啼的时候,会听到夜宿荷塘的水鸟发出叽叽的爱恋声……
⑧ 如今,久居城里的我很难见到荷塘了。而故乡屋前的荷塘也早已不见踪影。然而,我却时时梦见父亲的荷塘。当年父亲曾播撒希望的荷塘,如今盛满的不仅仅是我人生沉甸甸的乡思。
(有删改)
【小题1】文章标题是“故乡的荷塘”,第②段却插入了对父亲种藕的叙述。这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3】第⑦段是对夜间荷塘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此段加以赏析,至少分析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