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题。(25分)
青储香
刘心武
如今的城郊,难得见到大片农田了。我在村里的书房温榆斋,最让我惬意的,就是尚可步行去亲近田野。当然,那已经是被膨胀的城市挤压得破碎零落的地块了,所谓“一望无际”,早已只是词典上的一个干瘪的词条,跟我所望见的田园,如断线的风筝,再也联系不上。东边不远处现出一片脚手架,是正开发的新楼盘,据说其风格是北欧与澳洲风情的完美拼贴;北边稍远处现出集装箱堆积出的壮阔的轮廓线,那里有一家吞吐量很大的物流公司……不过,还好,我终于找准一个角度,从那里望过去,毕竟还有大片的玉米地,而且最可喜的,是听到了突突突的马达声,有大型收割机,在那片尚堪称是“青纱帐”的大田里,仿佛大象举鼻迈进般地,雄伟地移动过来。
  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被收割的玉米株连杆叶带嫩棒子被立即粉碎,从高耸的“象鼻”中喷出,一辆接收那些碎屑的卡车与收割机平行驶动。
  “青纱帐”被豁开了很大的篇幅,收割过的田地仿佛一堂课讲完又被擦净的黑板,默默地等待着下面更精彩的一课。一群早已被飞机、汽车轰鸣声震聋耳朵的灰喜鹊飞落在收割完的田垄里,欢叫着寻觅可以啄食的美味。
  风吹过,一股浓烈的带有酒香的鲜活植物的气息扑鼻而来,连续深呼吸,七窍中的浊气仿佛都被驱尽,身躯中整个儿换了腔好心情!
  我站在公路边的树阴下,忽然有辆小轿车停在路边,车里出来位男士,他舒展两臂,深呼吸,眯眼作陶醉状,然后偏过头问我:“好闻呀!这叫什么气息?”我跟他微笑对视,回答说:“这叫青储香。”他特别问明了“储”字,道了谢,显然,还得继续赶路去办事,坐进车里,开车离去了。他给我留下的最后的面影,带有明显的恋恋不舍神情。愿这田野中的青储香伴他一大程,起码充实他一天的好心情!
  我深深理解那位男士的感受。在我书房附近的这片城乡犬牙交错的地带,一些零田碎野,常惹得一些偶然路过的城里人,利用休假日,特地开私家车找过来,或一家人,或一群朋友,找片柳阴,傍藕田,憩河湾,铺席毯,挂悬床,弹吉他,放音乐,野餐,吟唱……
  城市真是张越烙越大的饼,热烘烘,油晃晃,每天都在滋滋地滚展着它的体积,农村正被这张饼吞噬、切割、碾碎。有种说法:富裕文明的城市被贫困粗陋的农村包围。似乎城市很委屈。但是,城市的膨胀,难道不应该产生使农村均富的效果吗?文明的含义又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有城市里那种完全靠人造气候维系的所谓“智能大厦”,才算得人类文明,像这大田里的青储香,就算不得文明?
  各类文明,都应该得到尊重。要学会与异己的文明共处。城乡差别的消失,不应该是乡村的消失,完全地城市化,而应该是城市与乡村的好处的双发扬、城市与乡村的缺点的双消失。包括青储香在内的乡村诗意,是不应该在我们故土上消弭的。
青储,也就是青储饲料,把玉米等农作物在未完全成熟时,带青地收割粉碎,然后运送到专门的大坑里。一车车的青储料运进去以后,并一再地压挤密集,直到彻底储满。这些青储料是供应奶牛食用的,尤其在漫长的冬季,奶牛全靠这些青储料,才能给我们酿出优质的乳汁。在青储坑库边,那股气息就更加浓烈,因为发酵得非常充分,也就更接近美酒的醇厚,但美酒却没有青储的那种令人如置身田野青纱帐里的嗅觉感受。哎,多么美好的青储香啊!   
回到温榆斋书房里,鼻息里还氤氲着沁人心肺的青储香……
【小题1】本文以“青储香”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从那里望过去,毕竟还有大片的玉米地,而且最可喜的,是听到了突突突的马达声,有大型收割机,在那片尚堪称是“青纱帐”的大田里,仿佛大象举鼻迈进般地,雄伟地移动过来。
【小题3】第五段描写开车男士的言行,目的是什么?第六段中作者说“我深深理解那位男士的感受”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现状,谈谈你对“城市与乡村的好处的双发扬、城市与乡村的缺点的双消失”这句话的认识。(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9: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費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眼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竟有別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侯,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竟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俳徊,所以,沉浸、徜在这样的徴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的消息说是咋天的,可照片和视颇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変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求得转发量,不情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很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別人,也误了自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若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但是在微信中度过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况且把阅读都耗贯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不多的读书时间变得更少。
C.不少微信群成员,由于认知相同、经历、层次也比较接近,传播的微信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相互启迪和帮助自己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己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行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和阅读报刊相比,微信很少能看到不同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很少能被同一个读者看到。在这一点上,微信不如报纸,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在报纸上呈现。
C.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D.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B.阅读微信一旦成,恐怕就是病态了,这种病态不仅会使人正常的阅读时间减少,而且还会表现出其特有的病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会有所表现。
C.转发微信变成了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实际上绑架了人们的道德,让人不得不转发。
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环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共20分)。
左岸漫步:巴黎不止是格调
“左岸”,最早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区域而已,它指的是,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大街、蒙巴纳斯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构成的,一个集中了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的文化圣地。
塞纳河由东向西成几字形穿越了巴黎,而巴黎城则是从塞纳河中央的西岱岛发展起的。公元14世纪起,西岱岛上的居民逐渐向河的两岸扩展,自法国国王查理五世起将王宫迁往右岸的浮日广场、卢浮宫、万森城堡后,政治权力中心渐渐移向了右岸,随即商业经济也在右岸蓬勃发展了起。
左岸除了一些零星的居民外,主要建了三所大学:索尔本大学(后更名为巴黎大学文学院)、三语大学(后更名为法兰西大学)、四国学院(后更名为法兰西学院)。由于当时学院的师生必须学会拉丁语,并用拉丁语写作、交谈,所以这一个区域也称拉丁区,这是左岸最早的区,一个由知识分子构成的区域。
到了十七世纪,路易十四迁居于凡尔赛宫,左岸成了从巴黎去凡尔赛宫的必经之路,这时的左岸获得了飞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达官新贵、社会名流纷纷此建造公馆,这样慢慢形成了以文化知识界为主流的中产阶级社区,与右岸的王宫府邸、商业大街组成的权力和经济中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无怪乎人们诙谐地称“右岸用钱,左岸用脑”。
由于文化知识界聚集在左岸,于是各种书店、出版社、小剧场、美术馆、博物馆等逐渐建立了起。围绕这种社交氛围的咖啡馆、啤酒馆也应运而生,成了左岸知识文化人士重要的聚会场所。从紧靠赛纳河左岸的圣米歇尔大街开始,文化名人和先贤们光顾和聚会过的咖啡馆、酒吧遍布各个街区。
300多年,左岸的咖啡不但加了糖,加了奶,而且还加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精华,加了一份像热咖啡一样温暖的文化关怀。“左岸”因此而成为一笔文化遗产、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个时髦的形容词。
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椅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在最古老的圣日耳曼教堂周围,有最早的弗洛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和边上的德玛格餐厅是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和他的情人海湟波娃几乎天天消磨时光的地方。现在咖啡馆的菜单上还印着萨特的语录:“自由之神经由花神之路……”。而附近的“里普啤酒馆”是安德烈?幻德及其《法兰西》杂志社撰稿作家们定期见面探讨写作心得的地方,也是圣?罗兰经常涉足的地方。
在离大教堂不远处的蒙巴纳斯大街上,著名的“丁香咖啡馆”则是又一个重要的聚会中心。俄裔法国作家夏加尔、美国的亨利?米勒、爱尔兰的乔伊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家海明威、画家毕加索等在成名前都在这个所谓的“文学咖啡馆”里活动。这一群文学艺术家围绕在号称“诗人王子”保罗?福尔的四周,每星期二晚都在这里聚会。海明威就是在这里构思了《太阳照样升起》,至今,“丁香咖啡馆”还保存着一张“海明威之椅”,保留着一道名为“海明威胡椒牛排”的招牌菜。离此不远,是“双偶咖啡馆”。“双偶”,原是一场深受观众喜爱的滑稽戏,咖啡馆也因此取名“双偶咖啡馆”。萨特和他的女友西蒙娜经常光顾这里,毕加索在此与朵拉?琦尔小姐一见钟情,莎士比亚书屋的女老板西尔薇亚?毕奇在这里认识了乔伊斯,并经她的竭力推荐,《尤利西斯》才得以面世。
被称为塞纳河边两大明珠瑰宝之一的奥塞美术馆就坐落在左岸。馆内珍藏着十九至二十世纪著名画家莫奈、毕加索、马蒂斯等一大批艺术珍品。法国著名大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画室和寓所坐落在左岸,著名雕塑家布什尔在左岸落户,罗丹也将他毕业的作品,包括“思想者”、“地狱之门”、“加莱市民”等放在左岸的“罗丹美术馆”。而他所作的“穿睡衣的巴尔扎克”塑像就树立在“多姆咖啡馆”边。这里,还有雨果、乔治桑及自由女神原塑像。
在左岸,还有着著名的先贤祠,这里安葬着对法国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贤们,他们是卢梭、雨果、佐拉、伏尔泰、若海斯、居里夫妇。同时在左岸的蒙巴纳斯公墓,还安葬着萨特、莫泊桑、罗德、波特雷尔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很巧的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自成立起也落户于左岸。
如今,当右岸香榭丽舍大街及其周围街区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往往会在这光怪陆离之中感到失去了什么。于是乎,他们就在塞纳河的左岸,在这文化知识先贤们曾经光顾和满足过的街道、公园、咖啡馆、美术馆、旧居里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一种充满着人文主义的东西,一种从历史遗传下的经久不衰的东西。“穿戴着右岸的名牌,品尝着左岸的咖啡”。人们会从这“品尝”中找回真正的精神慰藉。
【小题1】联系全文,简单解释“穿戴着右岸的名牌,品尝着左岸的咖啡”含义。(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左岸”,请简要解释“左岸”一词的内涵。(5分)
【小题3】巴黎不仅是格调,那么,巴黎还有什么?(5分)
【小题4】请用简练语言说明下列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6分)
(1)你随便走进一家咖啡馆,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坐过的奇子上、萨特写作过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3分)
当右岸香榭丽舍大待及其周围街区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人们往往会在这光怪陆离之中感到失去了什么。(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作者: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2007-04-21《文汇报》作者:柳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A.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小题2】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6分)
【小题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云龙端砚
陈州赵家为名门,祖上曾做过清初翰林院编修。到赵甲封这一代时,已家道中落,只剩下空空一座宅院。
但是,赵甲封有一宝砚——云龙端砚。
端砚是唐宋时期的四大名砚之一,历来为文人学士所珍爱,特别是有眼端砚,更加少见,故被古董行家称为“眼多一个,价高一倍”。而赵甲封家的云龙端砚为两眼砚,且雕刻精美,质地细腻,可谓价值连城。
云龙端砚外呈不规则的圆形。缺陷部分,琢成圆形花瓣样式,直径约15.5厘米,厚2.2厘米。正面上端有三分之一的宽度,浮雕出山川大泽。川泽过渡自然,浑为一体,云蒸雾绕。在川泽的右边,有一巨龙一声长吟,跃出山谷,去追赶一颗闪着火花飞动的三彩宝珠。龙头与两前爪已经现出,嘴上的髭须迎风飘动,龙身与尾部尚隐于山川之间。三彩珠有黄豆粒大,高出砚面少许,实际上是一顶天然的鸡眼形的玉粒雕成,制砚行话叫作“眼”,有几个眼就叫作几眼砚。此珠不但颜色与砚面迥异,而且天生滚圆,淡青色中又有一个深黄色的小点,宛如鸡眼的瞳孔。珠周围浮雕出四条火焰纹,把珠衬托成一个飞滚的火球。另外,在龙头上还有一个小眼,颜色与宝珠相同。制砚匠师把它巧妙地刻成眼珠,使龙变得格外精神,整体效果和谐生动,充满灵动之感。
此砚还有一奇,即山川及砚的周边部分都是暗紫色,而中间砚面部分则呈淡紫色,色调差异明显,而且交界处泾渭分明。砚的背面还雕出了大片的流云纹,所以称其为“云龙端砚”。
在赵家鼎盛之时,极少有人敢打云龙端砚的主意,现在赵家衰落了,云龙端砚便成了收藏家的“追求”和“奢望”。古董商们更是趋之若鹜,四处打探消息,尤其是对赵甲封的行动,几乎已到了监视的地步。
除去收藏家和古董商青睐那方云龙端砚外,还有两种人对它垂涎欲滴。这两种人就是盗贼与土匪。
盗贼若想得到宝砚,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偷。防备这种人,只需把宝物放严密就行了。而土匪得到的方法却很多,能使你防不胜防。当然,土匪想得宝砚所需的办法也无外乎三种:一是抢,二是绑票,三是号。三种办法相比较,要数“号”比较文明。“号”就是号物之意。一个“号”字,内里大有学问。比如一座宅院,县太爷说要买了,别人就不敢再伸手。这里既比金钱又比权势。陈州名匪陈三刀就用“号”的手段得到过不少稀世珍宝。
陈三刀,字兰波,名一恒,出道前是位穷酸秀才,有一年被豫西名匪路老九绑票无钱赎身,便入匪道当了路老九的师爷。路老九死后,他逃出匪巢,本想再发愤求得功名,不想被人揭发出黑道之事,被逼成匪,自拉一杆,在陈州称王称霸起来。陈三刀不但满腹经纶,还有一笔好书法,连绑票送人的帖子皆被人收藏,人称儒匪。他由于爱书法,很喜欢收藏名画和古玩。尤其是对古代名砚,更是爱得成癖。因为他胸中有文墨,对众人皆知的名宝,从不生拿硬抢,说是怕伤了宝物的灵气,所以多用“号”的手段弄到手。当然,“号”的前面是冠冕堂皇,后面却是杀气腾腾的威胁。往往是先放出风声,说是××已被陈大王看中,无论何人用何种手段弄到手,必得孝敬陈大王,否则,百日之内你将有血光之灾!人生在世,平安是福,谁也不愿因一件古玩而落个家破人亡。比如赵家的云龙端砚,它就是价值连城,总比不上一家人的性命宝贵。于是,当陈三刀把云龙端砚一“号”住,像是“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一般,再没人敢向往那方宝砚了。
赵家败落之后,赵甲封为保住云龙端砚等山穷水尽之时卖个好价钱,整天东藏西放,还觉得不牢靠,生怕盗贼白手拿鱼。现在陈三刀一放风,像是给云龙端砚罩上了一层血光,就是放在大门外也没人敢要了。
陈三刀放风不久,便派来了人,问赵甲封是否愿意出售端砚,如果想出手,陈大王愿掏银买爱。赵甲封沉吟了许久,说:“既然陈大王想要,那就该让他自己来当面谈价。”
赵甲封虽是个破落子弟,但脑瓜并不“破落”。他很狡猾地在这里埋了一手,心想陈三刀再凶,但属邪,我赵家虽穷了,但仍是一团正气,自古邪不压正,只要你敢于光天化日之下来谈价钱,我赵某就敢奉陪。
可出乎赵甲封意料的是,陈三刀得砚心切,不但来了,而且还是一个人来的。他走进赵府的时候是一个上午,只是化装了一番,一副商人打扮,很气派地走进赵府客厅,要求面见主人赵甲封。平常赵甲封只是听说过陈三刀,可从未见过,一听说来人是陈三刀,面色白了许多,差点儿吓软了双腿。相比之下,陈三刀倒显得毫不惊慌,谈吐高雅,举止大方,扫了一眼赵甲封,笑道:“赵兄不必惊慌,此次进城,小弟未带一兵一卒,只想得到云龙端砚,夺赵兄之爱。”言毕,从怀中掏出一锭金子,放在几案上,抱拳道:“小意思,请赵兄笑纳!”这下,更使赵甲封惊诧不已,因为云龙端砚虽然宝贵,市价也只不过几百两纹银,而万没想到陈三刀出手如此大方,竟拿出沉甸甸的金子来换取端砚。常言说:一金百银。自从赵家败落之后,金子早已成了家人的梦想。你看,现在又回来了,多大的一坨!反正端砚早晚要出手,卖给谁都是卖,何不送个人情,免得放着它提心吊胆!思路一畅通,赵甲封便再不迟疑,跑进密室,取出那方云龙端砚,揭开红绸,交给陈三刀,然后取回金子,算是两清。那陈三刀一接过端砚,顿时双目发光,仔细看了,见是真品无疑,笑了笑,站起身,道了一声谢,便走出了赵府。
望着陈三刀走出大门,赵甲封才算松了一口气,用手掌托起那锭金子,对着太阳细照,见金光闪闪的,又用舌尖儿舔了舔,一股金味儿,但仍然不放心,到灶房内朝炉火里一撂,点火烧了起来。不想刚烧了一会儿,赵甲封突然闻到一股异味儿,急忙扒出那锭金子,一瞧,早已变成了黑砣砣。
赵甲封大呼上当,连骂陈三刀不讲义气。正在气愤之时,忽听大门外又有人高报,说是陈大王带着一帮人已到府内。赵甲封一听,如炸雷击顶,知道先来的那位定是一个假货,连呼上当,懊悔得摔头都找不到硬地。最后,赵甲封捧着那锭假金子哭着走到前厅,向真陈三刀诉说了假陈三刀用假金锭骗走了真端砚的经过。陈三刀当然不是笨蛋,一看便知赵甲封所言是实,愤怒万分,一拳砸在茶几上,骂道:“竟有人敢冒充老子的名分,抓住此人,定要碎尸万段!”
只可惜,来人骗术高明,利用赵甲封对陈三刀的畏惧心理,轻而易举地取走了云龙端砚,实为骗界高手。如此狡诈老练的骗子,连县衙都对他无奈,何况陈三刀乎?于是,云龙端砚失踪一事便成了悬案。
可令人料想不到的是,陈三刀死后,云龙端砚突然又在陈州出现。更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它的主人仍是赵甲封!
有人说,当年赵甲封为迷惑陈三刀,故意演了一出戏,保住了云龙端砚。
有人说,那个假陈三刀是个文物迷,生怕宝砚落到匪徒之手,便提前下手取走端砚,然后又悄然还给了赵甲封。
真真假假,至今没人说得清个中原委,加上赵甲封一直守口如瓶,直至即将瞑目时,才说出真相。原来真假陈三刀全是陈三刀一人导演的,原因是陈家原也是富户,家道中落后,陈三刀又遭官司,多亏赵甲封的父亲一张诉讼,才让陈三刀免去牢狱之灾。
——节选自《孙方友新笔记小说:陈州笔记》(河南文艺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要数‘号’比较文明”中的“文明”一词属于褒词贬用,具有讽刺意味,揭示了“号”宝物的方式实质上是土匪或官员们依仗恐吓或权势对民众财物更为野蛮的剥夺。
B.第四段运用较多的文字对陈三刀的来历加以交代,这属于补叙的方法,突出其虽为邪恶的土匪,但因秀才出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C.赵甲封面对陈三刀“号”云龙端砚的困境,为保全宝物,只能采用“让陈三刀到府上当面谈价”的方式,希望他能知难而退,这表现出乱世中小人物命运的悲苦。
D.文章介绍具有陈州地方特色的云龙端砚、盗贼土匪获取百姓财物的方法、鉴定金块的方法等,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样描写传统文化,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哲理意味。
E.这篇小说不是凭借华丽的词藻、复杂的人物关系取胜,而是围绕“真假陈三刀”这个主要矛盾冲突,从容叙事,情节一波三折,具有中国古典笔记小说的神韵。
【小题2】“云龙端砚”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简要分析概括“陈三刀”人物形象。
【小题4】简要概括本文结尾部分的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试阐述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逍遥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