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抗菌纺织品
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风云变幻保健品市场又有异军突起——抗菌纺织品突然占据了各大商场的重要位置。
据专家介绍,抗菌纺织品确实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型纺织品,正规产品也确实有相当的抗菌效果,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国目前每年有5000多万人次住院,大约有10%的人次在治疗期间在医院发生感染。主要感染源就是来自床上用品、衣物,仅这一项每年就造成100亿元的损失!如果抗菌纺织品得到普及,这100亿的损失完全可以避免。
其实抗菌纺织品也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军需部门就制作过抗菌服装。它们用铵盐阳离子抗菌整理剂间歇浸泡军服,对控制伤员感染起到了一定作用。
2005年,德国科学家推出一种银色的T恤,这种银色T恤是由含有金属银的新型纤维和纳米复合材料织成的。金属银很早就被证明具有抗菌的神奇功效。含有金属银的纤维在织物中的比例越高,它的抗菌能力越强。织物因此不仅能够抗真菌,而且也能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这种织物可以应用于床上用品、T恤、内衣、内裤、袜子等。如果这种织物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用品,那么,交互感染的问题就很容易被解决了。
在生活中,人体不断地分泌汗渍、油脂、皮屑等等,因而皮肤就为微生物提供了最佳孳生场所;在衣服和皮肤之间,也具有微生物繁殖的理想环境:潮湿和温暖。细菌在人们毫不理会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繁殖,每20分钟就可以增加一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可产生不良气味,甚至感染皮肤,产生瘙痒。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不常洗澡的人身上有一股异常气味,这往往就是细菌代谢的气味。如果广泛地推广使用抗菌纺织品,人体的微生物感染会减少很多,不良气味也会减少很多。由此看来,抗菌纺织品确实应该大力推广、广泛使用。
抗菌纺织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把成衣或者布料用抗菌染料或涂剂经高温处理,固定在衣物上;一种是把抗菌剂直接混入高分子聚合体中,制成原料,就是在纤维制作过程中,将高效能抗菌剂直接混入高分子聚合体中制成纤维,再经过纺纱、织布,制成成衣,使整个商品都具有抗菌效果,经多次洗涤,也不受太大影响。但是,应该说明的一点是:大多数抗菌织物不是用金属银制成的。很多抗菌纤维都是结合了当今最先进的纳米技术、远红外技术等而成的。
这似乎也是抗菌织物发展的大趋势。而前一种将抗菌涂剂固定在衣物上的方法,使用者越来越少,因为这种方法的很多涂剂都是水溶性,经过多次洗涤以后,效果下降。
纤维或织物经过抗菌防霉处理之后,不仅保护使用者免受一些细菌的攻击,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避免医院内患者交叉感染,可以提高老人和患者的免疫力,还可以防止纤维受损、保护衣物少受腐蚀。由于抗菌剂具有杀灭黑曲霉菌、结核杆菌等各种霉菌,可以防止衣物腐蚀、变质、变色等,易于贮藏。
抗菌纺织品由于有这么多优势,被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所以各国大公司纷纷瞄准这一产品。如今,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研究开发,我国的台湾、香港和沿海发达地区也不甘落后,抗菌纺织品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小题1】下列对“抗菌纺织品”的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以减少细菌繁殖。B.能够避免人体微生物的感染。
C.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D.可以延长衣物的贮存时间。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含有金属银纤维的织物,不仅能抗真菌,而且也能抗其他任何种类的细菌。
B.我们从经常不洗澡的人的身上闻到一股异常气味,这就是细菌代谢的气味。
C.抗菌纺织品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抗菌纺织品的生产技术在不断地完善、提高。
D.抗菌纺织品占据了各大商场的重要位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不可避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抗菌纺织品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不断的开发研究,我国也将生产出更好
的抗菌纺织品,使其在生活中得以使用。
B. 如果抗菌纺织品在医院得到普及,那么,就可以完全避免病人治疗期间在医院
发生的感染。
C. 抗菌防纺织品使用含有金属银的纤维会产生抗菌的神奇功效,因此,在未来的
抗菌纺织品制作中,会更多地运用含有金属银的纤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7: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风岭往事 
田际洲
扛着一袋衣物翻过清风岭,我到清风村时已是晌午了,可我还是顶着烈日不停地叫卖。大婶大姐小妹,买衣服裤子。随着我那脆亮的叫卖声,一下惊动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娘直朝我招手,我快步跑过去。老娘立即将我领进屋,问我吃了午饭没有,我说没有,老人家就叫我在她家吃饭。
一听老娘请我吃午饭,我十分感动,马上答应下来,并说只要老娘喜欢哪款,只管挑就是。
老娘告诉我,她本姓刘,婆家姓彭,儿子在村里当村长。老娘说时,显得十分自豪。不一会儿,彭家老娘就端出两盘菜子油炒的土豆片,外加一盘菜油炒的山鼠肉,山鼠是老人远房一个堂孙套来孝敬他的。我吃了午饭,就对老人家说,您看中哪款,随便挑就是,我少收两块算是饭钱。
看到我吃完饭,老人家打开我的行囊,拿出我卖的衣裤一件一件地上看下瞧,既喜爱却又迟迟不开口。我一时没有搞明白,如果老人不想买,那为什么要招呼自己过去,还请自己吃午饭。我跟老人家说,大妈真想要一套,一套女装二十块,我就收十六块,刚好保个本钱。那时我们当地大米的市场价是八角钱一斤。
看到我这么年轻,而又如此诚恳,彭家老娘就说。你可不要笑话,我上了年纪旧点儿破点儿没关系,可我就是想为我的儿媳买一条裤子,我的儿媳很勤啊,她一天下地干活,裤子破了好几个洞,连屁股都露了出来。可我手里没有现钱,但我儿子又不让给她买,我想用大米与你换,就怕你不干。
我很是感动,心想这位彭家老娘真好,这么关心自己的儿媳。但我又想不明白,为啥老娘的儿子还是村长,不给自己老婆买裤子不说,又不让老娘给她买。二话没说,我就答应下来,用两套女式衣裤换下老大妈的四十斤大米,一看时间不早了,我扛着就往回走。那段时间我患了一种眼疾,一过傍晚就看不清东西。
一爬上山梁,火红的晚霞把巍峨的清风岭涂抹得更加壮丽多彩。早已在山垭等侯多时的妹妹见我一到,马上接过我的背包觉得很沉,问我装的啥,为何这么沉。我说是大米,是一位大妈没有钱,就用大米换了一套衣裤,要我帮她带过来卖的。妹妹嘟着嘴说,你就不怕爸妈骂。
我说不就花一点儿力气,帮大妈扛过来卖一下一样是钱嘛。我们攀着山石,沿着来时的山道下了山。
回来不久,我的眼疾竟不治而愈。据当地一老中医讲,说我视力的恢复,完全得益那山鼠肉,那可是上等的滋补品,比天麻、人参、燕窝凑效多了。
过了几个月,我碰到中学同学陈一山,他从外面打工回来,他的家也是住在清风村,他的话更是让我吃惊。彭姓在清风村是大姓,彭立富又是村里唯一个高中生。选村长时,彭家老娘就以长奶的身份向全村的孙儿,孙女跪说好话让大家投他的票。
那时候的村干部待遇特低,一年就那六百来块钱的补贴,凡是有点儿文化的年轻人都跑到外地务工去了,没人愿当。彭姓一些孙儿孙女不敢不听长奶的话,只好都在彭立富的名字上画上圈儿。
三年之后,我在镇上开了一家百货批发部,这才与彭家老娘当村长的儿子彭立富和已当村女主任儿媳的刘玉玲见上一面,他们一家三口一起来这边镇上赶场,先到信用社取款,后到我开的百货批发部,付前次他为清风村几百名留守娃赊购鞋袜衣帽的货款。一些在外的家长都是将小孩的生活开支打在彭立富帐户上,由他代付。
你过去为啥不给你婆娘买新裤子,还不让你老娘给她买?递上一支烟,我笑着问彭立富。
他又摸出打火机,给我点上烟。不瞒你说,我就是怕她跑广东上海打工,她跑了咱村那两百多个娃咋办?他们的父母都出去了,他们每天都是要吃要穿,而且还要上学,我不委屈她又委屈谁去?是有点儿不近人情,可又有啥办法?我问,那她理解你吗?他说以前不理解,后来理解了。我又问,你现在还当村长。他说我不当谁又有来当,人都跑光了。但我没告诉他,自己不久前也接手了咱村的村主任一职。
雨过初晴,我远远地望着他们一家三口在赶场的人流中隐没,又抬头望了一眼左前方那座巍峨的峻岭,岭上跨着一道绚丽的彩虹。我仿佛望见,彭村长扶着老娘拉着媳妇背着沉重的背篓,一直沿着那条连接彩虹的山道一步一滑地向上爬行。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彭家老娘请“我”吃饭,用大米换衣服裤子的行为,既体现了老人对晚辈的关心和体贴,也流露了老人不谅解儿子苛刻对待儿媳妇的情绪。
B.小说对彭家媳妇刘玉玲的描写笔墨不多,主要采用了侧面介绍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一个生活简朴、勤劳坚韧、识大体的留守农村的妇女形象。
C.村长彭立富有担当的精神,有坚定的信念,为大家舍小家,造福于村民,在他的鼓动和影响下,“我”也勇敢接手了自己村的村主任这一职务。
D.文中多次出现景物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渲染了气氛,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强化了人物形象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E.发生在清风村里的故事很感人,甚至略带悲怆。其反映的当下农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与教育问题,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清风村,文章为何以“清风岭往事”为题?请简析作者的用意。
【小题3】请简要分析“我”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4】“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小说情节设计的重要技巧,请在文中找出四处这种技巧的运用并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证   明
耕 堂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像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
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
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
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
老周把前后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了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
富丽华大酒店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作者不厌其烦地对县政府和国税局的这条路的介绍看似闲笔,实则交代了环境,为下文这条路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不是赘述。
B.“我”与老周的身份、关系及不同境况的介绍在文中起到铺垫的作用,“进步”一词似乎不仅仅只是体现在经济上,在其他方面也有“进步”。
C.在车祸发生后,“我”和老周的表现迥然不同,揭示出了“我”与周围的“看客”共同的心理,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袖手旁观说风凉话。
D.小说第六段中“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交代了社会环境和大众的普遍心理,也为“证明书”的拟写做了解释。
E.小说语言精当、详略有致。其中,对“皮夹克”的描写虽然很简略,但运用了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令“我”非常不满的人物形象。
【小题2】有些读者认为老周这人物,让人感觉“很有温度”。请结合文本,对老周的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以“我很纳闷,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为结尾,让人有点不解。请结合全文,探究一下老周兴奋的缘由及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的人文主义
林语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他们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于是目的论又转向来生来世,把今生的世俗生活看作为来世所进行的准备。另外有一些人,像尼采那样知难而上,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认为人类的进步不过是一种循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而不是去市场采购,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然而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它就像海浪一样不断冲击着堤岸:“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也过于玄虚。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我必须说,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简单到非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似乎在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享受事物的能力则较小,而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决心和能力都比较大。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由此生发出一个人文主义,它坦白地宣告了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并规定一切知识都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然而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就会被自己的逻辑所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由于机器的迅猛发展,人类无暇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美国管道工人的荣耀使人们忘记了没有冷热自来水我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法国和德国,许多人伴随着自己的水壶和老式脸盆,也照样在他们安逸而漫长的一生中作出了重大的科学发明,写出了不少宏篇巨著。人文主义只有坚定地把握住人生的真谛才能保佑自己,无论如何,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小题1】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第三段“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这句话?(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美食传承与健康
《舌尖上的中国2》的第一集和第二集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各地的特色美食,如徽州臭豆腐、陕西挂面、苏式小方糕等,也展示了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徽州古法榨油。但是,后者也随即遭到了批评,因为徽州的古法榨油方法落后,保质期短,还可能会产生癌症诱变剂苯并芘。
能入选“舌尖中国”的美食有四个标准:一要健康,二要真实,三要相对日常,四要解馋。所谓美味的真实时,又有两个标准,一是好吃,二是有传承。
对照这些标准,徽州的古法榨油就有些不符合。因为,如果经常食用古法榨取的油,难免会对健康有害。食用油并非是一种食品,而是烹制食品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更需要注意这种食材是否健康。好在经过多年的健康传播,一些人已经知道这种古法榨出的油对健康不利,而且现在公众消费的食用油也是经过精炼处理,减少了烹调时的油溶烟雾(其中包含多种致癌物,如苯并芘和多环芳烃),从而把致癌的危险降低了许多。这集的导演陈磊表示,之所以要表现古法榨油是为了表现祖先智慧的传承。
如同任何领域的传承一样,美食中的传承代表了某种传统和智慧。但是,传统也未必就是合理和健康的,经过现代实验科学的验证,无论是国人的饮食还是国外的饮食,都有很多传统食品与健康并不相符,好吃和传承就会出现矛盾。
一般来说,美味或好吃是一种食物能获得人们青睐并传承下来的第一个关口,这在人的进化中已经得到验证。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体内都有一种苦味基因TAS2R16,但是,在中国人的身上这一基因表达得更充分,因而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吻合。苦味基因的形成和充分表达在中国人身上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所以,只要是苦味的食物,人们就会排除掉,以避免中毒,而美味的食物才会被人们选择,包括种植、培育、捕获和烹调。所以,食物的美味的确是传承中第一位的要素。
但是,好吃未必就有利于健康。虽然美味的食物大多有利于健康,但却还有一些美味的食物并非如此。中国人的“冒死吃河豚”就是对美味与健康互相矛盾的一种经验解释。推而广之,就美味食物的传承来看,中国人的饮食也有很多被现代实验科学证明是不健康的。
比如,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饮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研究人员发现,尽管鼻咽癌的诱因有遗传、病毒和环境等因素,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鼻咽癌的发病与饮食制作和习惯有更大的关系。咸鱼粥是广东家庭在婴儿出生以后最常吃的食物,意在唤起和培养婴儿的食欲,并终生保持对美味的口感。但是,长期吃咸鱼、咸菜等腌制咸食却容易诱发鼻咽癌,因为咸鱼的制作方法导致了致癌物的产生。
广东沿海地区有一种待鱼变质、发胀、发臭以后加盐腌制的咸鱼,这样的鱼含有大量亚硝胺类物质,如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能直接诱发癌症。可以看到,咸鱼粥就是广东沿海地区的一种美味食物,而且具有传承,但是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却不利于健康。因此,这样的美味和传统饮食方式就需要改变,如此才有可能摘掉“广东癌”的帽子。
由于没有剧透,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多少类似徽州古法榨油的美味饮食。如果在剧中除了表现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和深远的传承外,能在科学上把关,顺带手进行健康饮食的科学传播,意义会更大,也会更好看。
【小题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徽州的古法榨油遭到了批评,因为方法落后,保质期短,还可能会产生致癌诱变剂苯并芘。
B.徽州的古法榨油不太符合“舌尖中国”的美食标准,它不属于美食,常食用对健康有害。
C.徽州的古法榨油入选“舌尖中国”不是为了展示一种榨油技术,而是为了表现祖先智慧的传承。
D.徽州的古法榨出的油由于没有经过精炼处理,其中包含多种有毒有害物质,食用对健康不利。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食用油并非是一种食物,只是烹制食品不可或缺的一种原料,因此徽州的古法榨出的油就有些不符合入选“舌尖中国”的标准。
B.人们会主动排除掉苦味,选择美味的食物,食物的美味第的确是传承中第一位的要素。
C.鼻咽癌的发病与饮食制作和习惯有更大的关系,咸鱼等腌制品含有大量亚硝胺,能直接诱发癌症。
D.是广东家庭在婴儿出生以后最常吃的咸鱼粥,意在唤起和培养婴儿的食欲,并终生保持对美味的口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食中的传承代表了某种传承和智慧。但是,传承也未必就是合理和健康的,好吃和传承需要兼顾才可取。
B.美味或好吃是人们选择食物的首要标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从选择自然美食到人工制作美食的过程。
C.徽州的古法榨油和广大咸鱼属于传承美食,但加工方式落后,因而类似的美食加工方法需要及时改进。
D.此类节目除了要表现中国饮食和博大精深和深远的传承外,还要能科学传播健康饮食,这样一来,节目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