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大概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的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同样的氏未必是同一个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8 08:3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明代官式建筑中的藻井艺术

张磊

明代官式建筑是由官方主持或按照官方规则建造的建筑。官式建筑上的某些构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如华丽的藻井,就被作为封建皇帝至尊至贵的一种象征性构件。

藻井是用在宫殿、坛庙、寺庙建筑当中,安置在帝王宝座上方,或佛堂佛像顶部天花中央的一种“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特殊装饰。

藻井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它是“礼”的象征,如唐代就规定“非王公之居不施重栱藻井”。宋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有所放宽。以后各代对建筑的等级规格都作了一定的限制,如明代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另根据《风俗通》记载:“今殿做天井。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

除此之外,藻井还有中国文化中更深层的褒义,即是“天圆地方”及“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藻井多为上圆下方,正合乎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于是藻井有了象征“天”的意味,有的藻井还绘制了天体图。皇宫中皇帝宝座上的藻井,用来将天庭世界与人间帝王相比附,表明皇帝是“天”的代言人,可以替天行道。

隆福寺正觉殿藻井是我国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整个藻井的结构为方井内含圆井,圆井内又含方井。圆井悬挂于方井之内,由六层主框架叠落而成,每层框架均细雕云纹图形。第六层为盖井层,顶盖上绘有一幅沥粉贴金的彩绘天文图,以此衬托藻井广阔的无限空间。藻井内绘制天象图,可能也是以此代表天体,成为人与上天沟通的途径。

宋代是藻井基本定型时期,制作规范化。在宋代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的基础上,明代藻井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角蝉数目增加,宋式斗八藻井的角蝉为四且无斗栱,明代的角蝉成倍增加,如明代的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角蝉兼具菱形及三角形,周围且施小斗栱,雕刻龙凤更极工巧。其次是由阳马构成的穹顶被半栱承托的彩绘浮雕圆井所代替。明代在八角井内侧角枋上安雕有云龙图案的随瓣枋,将八角井归圆,这样就将宋代的斗八形式转变为明的圆井。再次是宋代藻井的顶心和明镜都较小,有的几乎没有明镜。而明代明镜的范围越见扩大,如明代隆福寺正觉殿次间藻井的明镜。另外,宋代藻井虽已用彩绘为装饰,但整体效果尚较简素。而明代藻井装饰趋于华丽,全部以木雕花板装饰,在角蝉、压槽板及圆井部位大量采用雕刻工艺,并大量运用贴金技法,装饰意味更加浓厚。

除去这种四方变八方变圆的常见形式外,明代实物中也有形式独特,不拘成法者。如北京隆福寺正觉殿明间藻井,外圆内方,如制钱状。圆井作三重天宫楼阁,自上下垂,雕以斗栱、云卷及不同形式的楼阁,中心顶端方井上亦刻楼阁,穷极精巧。

清代藻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之能事。一是雕饰工艺明显增多,龙凤、云气遍布井内,尤其是中央明镜部位多以复杂姿态的蟠龙为结束,所以藻井在清代又称作“龙井”。二是用金量大增,不仅宫廷藻井遍贴金饰,即是一般会馆、祠堂,也大量贴金,使藻井在室内小木作中形成突显的地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装饰的发展,从汉代的斗四藻井到宋代的斗八藻井,再到明代的藻井,最后到清代的龙井,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疏朗到繁密,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与建筑形制的发展是同步的,可以从藻井的发展中看见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建筑技术成熟后,形式便会在稳定的技术支持下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形式追求将会使形式与功能脱节而独立发展,走向为形式而形式的极端。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置在皇宫中帝王宝座上方的藻井建筑华丽,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成为封建皇权至尊至贵的象征性构件。
B.古代藻井的使用极为严格,各个朝代对藻井建筑的等级规格都作了一定的限制,王公大臣的住处都禁止绘建藻井。
C.隆福寺正觉殿藻井是我国现存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结构复杂,顶盖上的彩绘天文图,可能暗含人与上天沟通的想法。
D.古代藻井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其技术越来越成熟,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有时也走向过分追求形式的极端。
【小题2】请概括明代藻井的作用。
【小题3】本文题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藻井艺术”,其“艺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文化形态区分,人类的历史可以分为狩猎采集、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生产三个阶段。农业生产阶段的起点是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社会等级、统治者)等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终结,文明诞生。
对中国文明根基的追溯,通常多止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然而,根据现代史前考古学研究,这种追溯至少可以提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确切地说,就是距今两万年前后。
两万年前的中国还处在末次盛冰期。在末次盛冰期到来的四五千年之前,华北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石器技术,人们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我们现在称之为细石叶技术,这是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细石叶技术是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技术,大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后达到极盛,之后走向衰落。现代史前考古发现,同一时期,华北地区太行山东侧的山麓、盆地地带,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人们的流动性降低了。我们从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看到陶器(不适合长距离搬运)、耐用的磨制工具(比较重)、长时间使用的火塘、更多样活动的痕迹、更复杂的居址结构等等,这表明该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在西侧的黄土高原之上则没有看到类似的变化。
在中国南方,大约距今2万年前,岭南地区就相继出现陶器、磨刃的工具、穿孔的石器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稻作的起源地。从考古发掘来看,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显示稻作是如何从强化利用到驯化栽培的,因此水稻最早的驯化要归功于中国南方的先民。
中国南北两大农业生产起源中心形成了中国文明根基的基本特征:南北相依。长期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史观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仿佛是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然而对已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认识。当然,当我们说到中国史前史的时候,显然不只有华北与中国南方。目前就广大的西部、北部来说,我们的了解远不如东部与南部。
回到中国文明形成格局本身,我们除了看到南北相依之外;的确可以看到多元融合的过程。那种视中国史前史的发展如无物,简单地对比东西方的相似性,就提出中国文化西来的说法是离谱的。近代上百年的殖民史导致的心理残留并没有随着政治的独立与经济的发展而消散,建立一个文化上自强的中国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摘编自陈胜前《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字、复杂的社会组织等文明要素相继出现,宣告新石器时代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
B.细石叶技术利用细腻的优质石料生产细小的两边平行的石刃,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适合高度流动生计的新的石器技术。
C.依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中国文明根基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比历史学界通常所认为的要早得多。
D.在太行山东侧的史前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陶器、耐用的磨制工具、长时间使用的火塘等,是当时那里人口流动性降低的重要证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据现代史前考古发现,相比于黄土高原,太行山东侧更早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意味着中国文明的根基不仅仅局限于黄土高原。
B.现代史前考古学充分证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稻作的起源地,这为中国文明根基“南北相依”提供了重要证据。
C.传统的中国史观以中原为中心,将南方视为蛮夷之地,这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五胡乱华、北方士族南迁之前南方文明的发展情况。
D.无视中国史前考古发展,简单对比东西方文明,主张中国西来论,这导致了我国文化研究仍有殖民史的心理残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石器时代属于狩猎采集阶段,当时社会形态比较简单,没有文字、没有统治者、没有社会等级之分。
B.细石叶技术由盛而衰时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狩猎采集为主渐渐转向以农业生产为主。
C.现代史前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两万年前岭南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文明诞生比华北地区更早。
D.随着对我国广大西部、北部地区的史前史研究的进展,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多元融合”说可能会获得更多证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政治派分、权力攘夺,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
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了。毕生向往佛门、多次舍身出家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梁武帝的《敕答》,经王公大臣会览,六十余人群起诘难范缜,但范缜毫无退缩。而之所以这样,也和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有关。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缜实在大勇,倘亦有恃梁武之大度而无所恐欤?皆难能可贵者矣。”由此可知,在当时能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不是偶然所至,而是自有渊源。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寻根索源起来,关键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曹操其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活脱脱的奸雄形象,但后世的文史研究者,欲还曹阿瞒历史本真的也不在少数。郭沫若写过《替曹操翻案》;早在郭老之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文章里,就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对曹操给予特殊评价的还有大史学家陈寅恪。陈寅恪在研究魏晋思想的一篇文字里也说:“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肯定曹操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作用。
这个“转移数百年世局”的历史作用,得从曹操的“求才三令”说起。所谓“求才三令”,指的是曹操在建安年间接连颁布的三道广招人才的诏令。
第一令主要表明思贤若渴、求贤之急,迫切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因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鲜明口号。等于说,只要是人才就好,其他条件均可暂置而不提。
第二令是补充第一令所不够具体者,特别说明,不要怕用有缺点的人才,尤其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所以如是,道理在于:“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如果由于人才的某些“偏短”,而废弃这个人才,那么苏秦、陈平都不必用了。
第三令网开更大,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此令词赫然写道:“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甚至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并非不可以起用。
此三令一出,各类人才、各种人物,河满江泻矣。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氏颁此三令,目的是破除汉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其打破陈规的作用自必可观,并最终酿成汉魏六朝的人才鼎盛之局。
(摘编自刘梦溪《魏晋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虽时有激烈的争辩,但也不失包容之雅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与臣子的争辩也是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B.尽管魏晋南北朝政治派分、权力攘夺,有残酷的杀戮,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不可否认,那却是一个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
C.范缜敢于以一己之身面对六十余人的诘难,毫不退缩,这与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不无关系。
D.范缜的勇敢和梁武帝的大度,二者都难能可贵,作者由此认为,魏晋南北朝形成我国历史上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是有渊源的。
【小题2】下列对曹操“求才三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即是说,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任用,其他条件可暂时不考虑,这反映出曹操在用人方面把才能看得最为重要。
B.在曹操看来,人很难有十全十美的,德行和能力兼而有之的人才并不多见,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无需求全责备,不需要考虑人的德行。
C.曹操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他反对揪着人的出身不放,如果这个人有治国用兵的能力,即使有“污辱之名”,甚至不仁不孝,也可以起用。
D.作者认为,曹操为了破除汉代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颁布了广招人才的“求才三令”,对汉魏六朝人才鼎盛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鼎盛的南朝,虽然政治权利斗争非常激烈,但是当时尊重对手,允许人们表达反对佛教的声音,所以才出现了辟佛勇士范缜。
B.大名鼎鼎、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闸门打开的关键人物,他的“求才三令”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C.虽然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形象,但是后世希望还其本来面目的人不在少数,郭沫若、鲁迅、陈寅恪等都对他有正面的评价。
D.曹操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比如陈平有缺点,傅说出身低贱,但任用了他们,最终能成就江山大业,声著千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9月下旬,我不仅在佛蒙特州有时会发现前面讲到的植物开花的现象,而且在缅因州树林中的营地附近,至少发现了另一种植物,即御膳橘也有开花的现象。御膳橘开着闪亮的白花,每年5月会在两周内开遍整个北方的树林。而在整个夏季,都不会看到它们开花。如今在落下的红色、棕色和黄色的树叶之中,在鲜红色的浆果旁再看到这些花,不免令人感到非常好奇。
但是这些御膳橘不会结果,很多花朵出现了畸形。这让我想起这段时间鸟类发出的“不完美的”含糊歌声。我怀疑是与秋季这个季节不符的温度(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温度本身并不足以导致开花,因为在夏季的前几个月,温度比现在高很多,但却没有看到开花的反应。
是不是夏季的结束包含着春季的种子?夏季和冬季在平均温度和每日光照时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初夏与夏末这两个时段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它们均为一年中较凉爽的时段。而在秋分和春分——分别是9月22 日和3月20日左右——光周期是相同的:12个小时对12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夜晚也是12个小时)。
有些花在春季开放,有些花在仲夏开放,还有一些花在秋季开放。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地缩短白天的方法来诱导植物开花,也有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光照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同样地,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能够诱导鸟儿产卵或停止产卵。在北方繁殖的野生鸟类在光周期的影响下,也会按顺序开始自己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在自然光周期平均至少为白天13个小时、夜晚11个小时的夏季,我们养的鸡会产卵。但如果要想让鸡在隆冬时节产卵,我们只须每天将鸡舍中的灯多开几个小时即可。在春分之时,即近3月末,光周期迅速接近13个小时比11个小时,这也是很多生物开始为夏季作准备的时候。既然它们使用光周期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那么对于同样的光周期,即在9月下旬的秋分和在3月下旬的春分,它们如何区分春季与秋季呢?
温度的变化太过无常,不能作为可靠的方法来区分夏季的开始与结束。植物和动物不仅需要知道夏季什么时候出现或到来,还需要预测它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因此,任何特定的光周期都不是唯一的依据。所有生物都能够测量光周期,并几乎都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的表现看上去已经很出色了.但它们仍需要一种附加机制来确定光周期变化的方向。这个要求似乎是过高了。当植物在不恰当的时间开花时,这样的效应常被归因于“压力”或不正常的高温。压力可能的确是一个影响因素,而秋季出现春季的光周期便是一个压力因素。
错误或不完美为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提了所需的多样性,进而实现进化。如果没有多样性,便不可能有进化。如果物种是神灵创造的,那么所有的物种便只是其祖先的克隆体。正是一次可遗传的突变,导致中欧的黑顶林莺弄错方向,在秋季向西飞,而不是向南飞往非洲。这些鸟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目前在英国兴旺地繁衍。某些原因可能误导长尾霸鹟放弃悬崖,而在房子上筑巢,因为这里更安全。鲑鱼在产卵洄游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回家的路,而意外地进入其他河流,最终在新的河流中安家并繁衍生息。也许一时迷糊的啄木鸟在秋季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啄开了一个假巢穴,但却发现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中用来过夜非常不错;相比于那些看起来没有受到误导的啄木鸟,它们拥有多一线的生存机会。同样地,蓝堇菜很罕见地在秋季开花,也让我想起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但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得以进化并最终长期存在。
(节选自贝恩德·海因里希《夏日的世界·恩赐的季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御膳橘花朵出现畸形以及鸟类的含糊歌声为例子,引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光周期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B.作者先是怀疑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随后推翻了这个猜想。
C.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影响鸟类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
D.若只是克隆祖先,中欧的黑顶林莺可能就不会有在英国兴旺繁衍的一个新群体。
E.本文作为科普读物,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多处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拟人的手法。
【小题2】生物如何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4分)
【小题3】请结合本文的例子,探析大自然“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意义。(6分)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我国主题公园的建设  。其中,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 ,资源极其丰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山东,虽然近几年旅游项目不断 ,但山水圣人这条黄金旅游线在国内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到冲击,接待的游客数量连年创新高。
对主题公园来说,( ),而不是单纯地去恢复原貌、恢复历史。要通过科技、创意等手段将文化内容通过景区建设很好地展现出来;某种文化的内涵往往较为丰富,但不可能  ,所以文化旅游项目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点,像部落文化、神话故事、遗址探秘等具有神秘性的文化内容就能增强吸引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小题1】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B.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
C.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决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D.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惟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B.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既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C.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是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D.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就是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小题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改头换面   包罗万象
B.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改头换面   面面俱到
C.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推陈出新   面面俱到
D.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推陈出新   包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