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的人文主义
林语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他们从目的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于是目的论又转向来生来世,把今生的世俗生活看作为来世所进行的准备。另外有一些人,像尼采那样知难而上,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认为人类的进步不过是一种循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而不是去市场采购,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然而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它就像海浪一样不断冲击着堤岸:“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他们进而认为佛教所谓升入涅槃境界,也过于玄虚。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仅代表片刻的诗意般的快乐心境,并且是追求人生幸福的目标。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我必须说,这是一种异常简单的理想,简单到非中国人老实巴交的头脑想不出来。
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中国与欧洲的不同,似乎在于西方人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和创造,享受事物的能力则较小,而中国人享受仅有一点东西的决心和能力都比较大。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由此生发出一个人文主义,它坦白地宣告了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并规定一切知识都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然而知识同人类的结合并非易事,因为人类一旦动摇起来,就会被自己的逻辑所左右,成为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由于机器的迅猛发展,人类无暇享受自己创造的一切。美国管道工人的荣耀使人们忘记了没有冷热自来水我们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法国和德国,许多人伴随着自己的水壶和老式脸盆,也照样在他们安逸而漫长的一生中作出了重大的科学发明,写出了不少宏篇巨著。人文主义只有坚定地把握住人生的真谛才能保佑自己,无论如何,人类的一切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小题1】请简要概括西方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第三段“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这句话?(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9 04:0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以下小題。
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大学是一种文化机构,其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因此,文化是大学教育的生发之根、立命之本,大学教育是文化繁荣与兴盛的承载与依托。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狭义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更多指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系统。文化通过介入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规则、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具有“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在这种天然禀赋下,自大学这种教育形式诞生之日起,大学便具有了文化属性,并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永恒的精神动力,形成独有的精神品格。
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引领和文化融合是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的永恒使命。大学教育是高深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层次、系统化、学科化的特点。大学教育要求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知识,其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特别是在文化以知识的形式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文化的再生和新文化的涌现,这是大学教育的文化创造使命最为集中的体现。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在于它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高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大学教育的内容仅仅能够回应社会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教育活动从知识和制度以及道德和精神的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大学教育的内容还可以是不同质、不同源的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融合”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法则之一。
先进文化的生产是大学教育的制高点。凡是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关的科学知识都相对集中于大学,而科学知识正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的每一次创新,包括新成果、新学科知识体系,都提供了先进文化孕育的土壤。大学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轻学生们,他们直接创造着新文化的各种元素和因子。同时,大学通过培养人才,发表著作、文章和举办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将所创造的先进文化输入社会,争取外部系统的认同。
大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首先,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和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求真务实态度在先进文化中起着激励作用。其次,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过程中执著于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正是先进文化产生的不竭动力源泉。此外,文化批判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特殊功能,大学按照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通过教育活动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展开分析,并作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先进文化得以彰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它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B.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健全的、完善的人,它通过继承、传播和创造文化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
C.大学教育的根本是文化,只要文化被不断地介入和渗透,就会起到对人教化、塑造、熏陶的作用,将社会规则规范迅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D.一定的社会群体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构成了狭义文化,它更多指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系统。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学教育传承高深文化,其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实现着文化的再生和新文化的涌现。
B.大学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传承、创造、引领和融合文化的使命,而大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各种文化融合而成的新文化。
C.大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回应社会的变化,还必须通过教育活动从知识、制度等层面上有针对性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
D.先进文化的发展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推进,大学是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关的科学知识重要集中地,它对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聚集了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能够创造新文化的诸种元素,并在教育上作出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知识的要求。
B.大学具有先天的文化属性,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中获得恒久的精神动力,形成特有的精神品格,其精神也成为了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
C.理想主义是先进文化产生的不竭动力源泉,它不仅源于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还源于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求真务实态度。
D.大学在先进文化的创造和输出上地位很重要,它不仅要创造先进文化,而且还将它们输入社会,争取得到外部系统的认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人杰鬼雄(节选)
梁衡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④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⑦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小题2】从本文看,韩愈言行一致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3】第6小节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结合全文韩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极有价值的著作。《人间词话》虽是词论,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逸出词的范围,而且有普遍性的诗歌美学意义。尤其是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思想之集大成者。王国维吸收、学习了德国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尤其是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把它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结合起来,使之中国化,“境界”说便是这样的产物。
“境界”(也可称之为“意境”)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诗人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画面。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境界”(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并非从叔本华美学中来的,也并非王国维的首创,而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早已有之的。在诗学范围中,金圣叹批评杜诗,偶尔用过这个概念。叶燮和刘熙载也都在其诗学论著中使用过它,但都较为零散,且并未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王国维之所以堪称“境界”说的“集大成者”,在于他将“境界”从诗的功能论上升到诗的本体论,同时又予以系统的理论构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即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不惟是词,这也是王国维对诗的根本看法。他认为自己“拈出”的“境界”,比严羽的“兴趣”和王士祯的“神韵”更能说明诗的本体。
“境界”并非仅指景物画面,同时也指诗人的“真感情”。在“境界”说中,王国维反复论述了“心中之境界”,使诗歌创作鉴赏不只停留在状物写景。他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特地指出了“境界”也包括“真感情”这个方面的内涵。
何者为“有境界”?何者为“无境界”?在王氏诗学中,“不隔”与“隔”是关键的分野。在他看来,诗词“不隔”,方可称为“有境界”。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称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两句,妙处唯在不隔。”在王氏看来,自然天成者“不隔”,而镂金错采者为“隔”。“不隔”的作品,还应是“语语都在目前”,意象鲜明生动。所谓“有境界”的诗词佳作,便应是“不隔”的。
王国维的诗学,当然还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最突出的便是“境界”说,这里只阐释了其中最主要的内涵,大致可以看出其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近代美学性质了。
(摘编自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第一卷》)
【小题1】下列对“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境界”是产生于诗人内心和外物相契合基础上的,带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自然、人生画面,它是诗人主观理想和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
B.“境界”这一概念,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也不于西方哲学,而是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只是历史上的论著使用得比较零散。
C.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是其吸收借鉴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使之与中国本土古典诗学传统结合后的产物。
D.“境界”不仅是词范畴的理论,也是诗范畴的理论。有无“境界”是王国维评判一首诗词品格高低的标准。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对意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将历史上散见的“境界”理论加以系统的整理建构,并使之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B.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尤其是他提出的“境界”说,可以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C.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与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状物写景上,还应写出诗人“心中之境界”,要在自然景物中融入诗人的喜怒哀乐。
D.王国维认为诗词“不隔”不仅指诗人创作自然天成,不会刻意雕琢文词,还指创造的意象要鲜明生动、宛在眼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国维的诗词理论中,倘若诗词“隔”便不会产生“有境界”的佳作,而只要做到“不隔”诗词便能自然天成,进而成为“有境界”的佳作。
B.之所以说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是因为他在对中国古代诗学文化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理论。
C.在王国维心中,苏轼、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词大多“不隔”,且“有境界”,所以其品格普遍要比颜延之、黄庭坚的来得高些。
D.除了系统地阐释了“境界”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诗学价值还有很多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诗学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也是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退到西周时代。其实不然。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且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美是音乐非常重要的功能,所以无论是评价《武》乐的尽美,还是《韶》乐的尽善尽美,美始终是孔子关注音乐的重要视角。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
B.孔子的正乐提倡雅乐精神,主张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
C.孔子认为,礼乐的外在规定不重要,内在文化精神才重要,复礼必重正乐。
D.正礼与机械复古不是同一概念,孔子正礼但也对泥古不化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比较的角度来阐释孔子是资深雅乐爱好者,并举例证明孔子是一位歌者。
B.文中从两个维度分析“乐坏”的表现,接着指出“乐坏”的实质并论证了孔子的文化使命。
C.在论证礼与乐的关系时,文章先分析乐的文化功能,然后分析乐的审美功能。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以“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再次强调孔子是歌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陈绝粮而弦歌不绝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
B.雅乐精神的失落表现在礼与乐的分离上,孔子认为礼与乐只注重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对。
C.孔子始终关注音乐蕴含的审美特质,表现了孔子对音乐审美功能的高度重视。
D.孔子评价《武》《韶》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的,强调二者音乐审美上的完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网的下半场规则由谁来定
当前,整个网络空间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了,大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以美国为中心,以发达国家为重点,逐渐转变为以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中心的新阶段。
当然,接下来的动力在我们这里,势能还在美国那里,像苹果在高端市场很长时间都会有竞争力,我们目前不可能去超越它,但是在中低端市场,我们有华为、小米这样的企业,苹果肯定没法和我们竞争。所以中美在网络空间会形成一个错位竞争,实际上也是互补的,而且无论从产业还是从能力上,包括规则制定,基本将是中美两国主导整个网络空间。而且美国主流IT企业以后的中国市场收入会超过美国本土市场收入,这些也都是我们的筹码。未来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它有它的优势,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这样就可以进行比较对等的博弈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型大国关系。
网络空间话语权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美国在上半场制定的规则和下半场的规则可能会有相当大的不同。上半场的规则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基本上以英语网民和西方价值观为主导。在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是高收入、高教育水平和高科技素养的“三高”群体,有着相对的一致性。而下半场的主力是新兴国家,它们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包括网络使用的行为和习惯以及这些网民的文化背景,和上半场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是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和低科技素养的“三低”群体。这个群体多元而复杂,他们使用互联网的行为特性和需求偏好,与上半场的群体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美国还希望下半场的30亿网民能够接受上半场的规则,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目前的网络空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地位完全不对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下一个30亿网民的代表,应该倡导一种有利于互联网全球化的新规则,让全球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进入到网络时代。很多人在理解互联网时都有一个误区,把美国政府的价值观等同于互联网的价值观,实际上这是偷换概念。互联网在美国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实际上它的文化基因都是反美国政府、反工业时代的。所以它的很多理念,和美国政府“开放、自由、平等、共享”的政治话语实际上不是一回事。互联网精神才是真正代表着人类共享的价值观。美国政府的价值观只代表它的国家利益和政治利益,其实并不符合互联网精神。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下半场的规则制定,塑造一个更加普世、普惠的互联网世界,有利于互联网在全球的渗透,不能说美国已经达到80%-90%的普及率,整个互联网革命就结束了,应该是全球各个国家,包括很多欠发达国家的人都能上网,都能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革命才算完成。这些国家进入网络时代,不是用美国的一套价值观,而是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发展互联网。所以我觉得,从上半场到下半场的这个转换过程中,原来的那套规则已经不适用,但是新的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既要认可美国的那套规则,同时也要让美国认识到将来它对这种趋势和变化也是无能无力的。
改变规则,不是说下半场一定要颠覆上半场,而是上半场的很多东西已经不适合下半场了,那么该调整的调整,该改变的改变。对于美国来说,它独占了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与核心资源,在下半场里,它最大的痛苦就是把很多权力分出来,从它的角度来看,这和割肉一样,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空间的大格局已进入从原来的以美国为中心、以发达国家为重点转变为以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为中心的新阶段,说明整个网络空间的重心已经下移了。
B.网络空间上半场的规则基本上以英语网民和西方价值观为主导,而下半场则是以新兴国家的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和低科技素养的“三低”群体为核心。
C.由于在目前的网络空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地位完全不对等,中国作为下一个30亿网民的代表,有责任倡导一种有利于互联网全球化的新规则。
D.网络空间在下半场要塑造一个更加普世、普惠的互联网世界以利于互联网在全球的渗透,应该是全球各个国家都能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革命才算结束。
【小题2】【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个网络空间的大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虽然美国还保持着强大的势能,但动力是在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
B.美国在网络空间上半场的规则将因网络空间上、下半场的主要群体的差异而难以继续推行,其话语权也势必将改变。
C.把美国政府的价值观等同于互联网的价值观是一种误解,因为美国的价值观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并不符合互联网精神。
D.网络空间进入下半场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发展互联网,在美国的那套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规则。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美在网络空间形成的错位竞争实际上是互补的,两国在产业、能力上包括规则制定上基本将主导整个网络空间。
B.我们可以把美国主流IT企业以后的中国市场收入超过美国本土市场收入作为筹码,和美国在各有优势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对等的博弈。
C.网络空间下半场的“三低”群体多元而复杂,他们使用互联网的行为特性和需求偏好是制定网络空间下半场规则的重要依据。
D.改变并不意味着颠覆,但在下半场美国要调整或改变上半场的很多东西,并把它独占的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资源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