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美食传承与健康
《舌尖上的中国2》的第一集和第二集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各地的特色美食,如徽州臭豆腐、陕西挂面、苏式小方糕等,也展示了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徽州古法榨油。但是,后者也随即遭到了批评,因为徽州的古法榨油方法落后,保质期短,还可能会产生癌症诱变剂苯并芘。
能入选“舌尖中国”的美食有四个标准:一要健康,二要真实,三要相对日常,四要解馋。所谓美味的真实时,又有两个标准,一是好吃,二是有传承。
对照这些标准,徽州的古法榨油就有些不符合。因为,如果经常食用古法榨取的油,难免会对健康有害。食用油并非是一种食品,而是烹制食品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更需要注意这种食材是否健康。好在经过多年的健康传播,一些人已经知道这种古法榨出的油对健康不利,而且现在公众消费的食用油也是经过精炼处理,减少了烹调时的油溶烟雾(其中包含多种致癌物,如苯并芘和多环芳烃),从而把致癌的危险降低了许多。这集的导演陈磊表示,之所以要表现古法榨油是为了表现祖先智慧的传承。
如同任何领域的传承一样,美食中的传承代表了某种传统和智慧。但是,传统也未必就是合理和健康的,经过现代实验科学的验证,无论是国人的饮食还是国外的饮食,都有很多传统食品与健康并不相符,好吃和传承就会出现矛盾。
一般来说,美味或好吃是一种食物能获得人们青睐并传承下来的第一个关口,这在人的进化中已经得到验证。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体内都有一种苦味基因TAS2R16,但是,在中国人的身上这一基因表达得更充分,因而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吻合。苦味基因的形成和充分表达在中国人身上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所以,只要是苦味的食物,人们就会排除掉,以避免中毒,而美味的食物才会被人们选择,包括种植、培育、捕获和烹调。所以,食物的美味的确是传承中第一位的要素。
但是,好吃未必就有利于健康。虽然美味的食物大多有利于健康,但却还有一些美味的食物并非如此。中国人的“冒死吃河豚”就是对美味与健康互相矛盾的一种经验解释。推而广之,就美味食物的传承来看,中国人的饮食也有很多被现代实验科学证明是不健康的。
比如,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饮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研究人员发现,尽管鼻咽癌的诱因有遗传、病毒和环境等因素,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鼻咽癌的发病与饮食制作和习惯有更大的关系。咸鱼粥是广东家庭在婴儿出生以后最常吃的食物,意在唤起和培养婴儿的食欲,并终生保持对美味的口感。但是,长期吃咸鱼、咸菜等腌制咸食却容易诱发鼻咽癌,因为咸鱼的制作方法导致了致癌物的产生。
广东沿海地区有一种待鱼变质、发胀、发臭以后加盐腌制的咸鱼,这样的鱼含有大量亚硝胺类物质,如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能直接诱发癌症。可以看到,咸鱼粥就是广东沿海地区的一种美味食物,而且具有传承,但是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却不利于健康。因此,这样的美味和传统饮食方式就需要改变,如此才有可能摘掉“广东癌”的帽子。
由于没有剧透,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多少类似徽州古法榨油的美味饮食。如果在剧中除了表现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和深远的传承外,能在科学上把关,顺带手进行健康饮食的科学传播,意义会更大,也会更好看。
【小题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徽州的古法榨油遭到了批评,因为方法落后,保质期短,还可能会产生致癌诱变剂苯并芘。
B.徽州的古法榨油不太符合“舌尖中国”的美食标准,它不属于美食,常食用对健康有害。
C.徽州的古法榨油入选“舌尖中国”不是为了展示一种榨油技术,而是为了表现祖先智慧的传承。
D.徽州的古法榨出的油由于没有经过精炼处理,其中包含多种有毒有害物质,食用对健康不利。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食用油并非是一种食物,只是烹制食品不可或缺的一种原料,因此徽州的古法榨出的油就有些不符合入选“舌尖中国”的标准。
B.人们会主动排除掉苦味,选择美味的食物,食物的美味第的确是传承中第一位的要素。
C.鼻咽癌的发病与饮食制作和习惯有更大的关系,咸鱼等腌制品含有大量亚硝胺,能直接诱发癌症。
D.是广东家庭在婴儿出生以后最常吃的咸鱼粥,意在唤起和培养婴儿的食欲,并终生保持对美味的口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食中的传承代表了某种传承和智慧。但是,传承也未必就是合理和健康的,好吃和传承需要兼顾才可取。
B.美味或好吃是人们选择食物的首要标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从选择自然美食到人工制作美食的过程。
C.徽州的古法榨油和广大咸鱼属于传承美食,但加工方式落后,因而类似的美食加工方法需要及时改进。
D.此类节目除了要表现中国饮食和博大精深和深远的传承外,还要能科学传播健康饮食,这样一来,节目才有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7 03:45: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它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鲜食品如不能及时加工,损失可达20%-30%,抗氧化剂等可以防止腐败变质。压榨出来的果汁有果渣,澄清剂等就能使残留物迅速沉淀,果汁清澈。时间缩短了,降低了难度,成本也就降低了。维生素C之类的还能调整食品的营养构成,提高营养质量。人们都更喜欢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这些感官性状的改善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例如增味剂能使火腿肠又香又嫩。糖尿病患者不能摄入果糖、蔗糖,甜味剂是可以的。
但是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似乎都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科学调查、分析告诉我们,问题并不是出在添加剂本身。浙江金华查处了剧毒农药加工火腿事件,敌敌畏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农药!可是有些生产厂家的违法成本往往不高,罚点款了事,《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之类的法律法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约束。100%原汁葡萄汁居然是添加剂勾兑的,馒头白得吓人,超剂量、超范围添加的现象屡见不鲜,是为了牟取暴利。黑心厂家添加点假的、劣质的、过期的添加剂,怎么不伤害消费者呢!
食品添加剂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普通人每天可能摄入几十种,例如食盐。我们大可以不必谈“添”色变,只要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会更好地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
——节选自《中国科技成果》2011年第12期,有改动。
【小题1】从本文看,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2】本文谈及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每点不超过12个字)(3分)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食品添加剂问题。(6分)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美学曾经被人称感觉学,在我们中国人的感觉中,一切美得东西似乎都可以用一个“和”字来加以统摄。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等,举凡视、味、听、嗅、触诸觉,皆以和为美。“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无论艺术鉴赏,抑或居家行旅,皆追求“和”与“谐”的境界。
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着以“和”为美的观念。那真可说是一个和美的音乐的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伯牙、师旷、师涓都出现在那个年代。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孔子所在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以致季札赏乐成为艺术史上的盛事。那一年,孔夫子年方八岁。在那种弥漫着音乐气氛的环境中,老子、孔子都必然受到艺术的熏染。所以,老子的著作中会有“音声相和”的提法,孔子更不用说,他称得上是一位音乐家。据史书记载,孔子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的深厚,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孔子所处的时代对于音乐的观念,一直强调着“和”。如《左传》和《国语》都详细记载了公元前521年左右周景王准备铸造无射之钟的故事。是时,周景王向乐官州鸠询问关于铸钟之事。州鸠回答说,“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这位乐官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皆从“耳之察,和也”的观点出发,不赞成铸造“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的大钟。可周景王就是不听劝阻,依然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
由乐和,渐渐而伸延为政和、民和、人和,一直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伦关系的理想,不能不说明,我们的艺术哲学的观念与生命哲学的观念是多么的紧相契合。“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尧典》)。既和且谐,我们的艺术美学的旗帜,就是我们人民心灵的旗帜,这是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   
(选自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中和篇》)
【小题1】下列关于“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体现在人的视、味、听、嗅、触各种感觉之中,光色的柔和,滋味的软和,声音的谐和,气味的清和,环境的温和等都给人以美感。
B.“和”就是美,这是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中的 “外适内和,体宁心恬”,是居家行旅的“和”。
C.以“和”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远溯历史,老子、孔子所处的时代即已具备,这一时期出现了伯牙、师旷等著名的音乐家及和美的音乐。
D.为了体现“和”这一音乐理念,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孔子所在的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特别的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审美意绪是以“和”为美,孟浩然《听郑五倍弹琴》中的鉴赏诗句“予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也不例外。
B.孔子懂音乐,他曾师事师襄学琴,又由于他从小接受民间音乐的濡染,故而其音乐素养相当深厚,既能鉴赏,又会演奏,并一直强调“和”的音乐观念。
C.《国语》中记载的乐官州鸠回答周景王询问关于铸钟之事时说的“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将音乐的“和”与政治联系到了一起。
D.“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是从音乐的角度讲“和”;“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则是从“和”可以产生的心理作用的角度讲“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启用乐队,演奏多种乐章,其中鲁国演奏古乐的水平似乎还特别的高,这就为孔子等人受到艺术的熏染提供了客观条件。
B.周景王铸制大钟,以致没过几年就蔫然谢世,正说明了乐官州鸠以及景王的卿士单穆公等人“耳之察,和也”的观点,认为周景王不适合铸钟。
C.人们对“和”的认识,由乐和,到政和、民和、人和,再到今朝的“和和美美”,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人伦关系的理想,是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的。
D.既和且谐,作为值得世人为之欣羡的一种民族心态,可以说从《尚书·尧典》“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话语中就有所体现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
科学家发现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表情
据美国《每日科技新闻》报道,国际生物进化学界一直认为,除了人类和黑猩猩的婴儿具有表情模仿能力外,其它灵长类动物的后代均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意大利的研究人员们日前却发现,在猕猴刚刚出生时,它们也同样可以模仿人类或成年猕猴的面部表情。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研究人员皮埃尔·F·法拉利通过试验发现,小猕猴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也能够模仿人类和成年猴子的表情。这种表情模仿的能力,被认为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进化,因为通过脸部表情模仿,婴儿就可以与成年之间进行沟通。在试验中,小猕猴在出生后的3到7天时间里,竟然能够神奇地模仿试验者的面部表情,做出各种诸如张嘴或闭嘴的动作。通过对自由放养的猕猴的观察,法拉利研究小组发现,刚出生的小猕猴都会模仿它们母亲的唇部动作和伸舌头的动作。法拉利说,“我觉得这种模仿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这种模仿,婴儿与成年人之间建立了一种主导性的沟通方式。”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们此前认为,在群体交往中,只有人类和猿类具有模仿的能力。但是法拉利小组却质疑这种说法,因为近期在猕猴的大脑中发现一种镜像神经细胞,这种细胞同样存在于人脑中,当人类在做动作或模仿动作的时候,这种细胞就会活跃起来。研究人员分时段对猕猴进行试验,发现许多刚出生几天的小猕猴看到人类的张嘴闭嘴动作后,也会立即舔吸自己的嘴唇,但是除了面部动作之外,它们对于所看到的其它动作都熟视无睹。这一研究表明,模仿能力在灵长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此前所认为的时间,应该在猕猴祖先同人类分离之前,也即在2500万年前。
皮埃尔·法拉利说,在进行此次试验时,研究人员们发现在16只刚出生3天的小猕猴中,有7只都会模仿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但是到了第七天,这种表情模仿能力就逐渐消失了,只有4只还有舔嘴唇的动作,而到了第十四天,所有的模仿动作就都停止了。法拉利说,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灵长类动物的婴儿不能模仿表情。法拉利和他的研究小组将一直观察猕猴到它成年,以观察是否模仿者和被模仿者会因为后天的脾性而产生不同的表情。该小组也会通过观察,以判断是否幼年猕猴会通过模仿,自己创造出一些特殊的表情。
在此前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动物们不但有自己的语言,还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它们远比人类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意大利的科学家们表示,研究人员们进行研究的动物种类范围极广,从灵长类的黑猩猩、狒狒到海洋生物海豚、海狮、鲸鱼直至像鹦鹉这样的鸟类动物。他们第一次把对不同动物的研究结果汇总并加以归纳,从而证明动物也经常交谈和相互倾听,它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婚姻习俗,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还表示,灵长类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高等哺乳动物,它们的大脑非常发达,四肢灵活、行动敏捷,模仿能力也比较强,是这个地球上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物种。以灵长类动物猩猩为例,它们组成的社会就具有比较严格的婚姻制度,与人类非常相似。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会议上说,雌猩猩一般只与几个自己中意的雄性猩猩交配,其他雄猩猩知道它们不同寻常的关系后,会尊重它们的婚姻。在黑猩猩社会中,雌猩猩嫉妒心较重,它们在与同类争吵后,易生怨恨。但雄猩猩之间发生争斗后,会很快向对方作出各种和好的姿态,所以科学家们说,也许具有暴力倾向的年轻人有必要向雄性猩猩们学习。
猕猴在婴儿期能够模仿人类的面部表情,这在人类进化学研究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意大利生物进化研究所博朗尼·拉弗茨博士说,“这一新发现给人类进化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但这距离我们彻底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选自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关于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表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猕猴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能够模仿成年猕猴的面部表情,但是这种表情摹仿能力在不长的时间就会逐渐消失。
B.小猕猴能够模仿人类和成年猴子的表情,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进化,通过脸部表情模仿,小猕猴就可以与成年猴子之间进行沟通。
C.幼年猕猴会通过模仿,自己创造出一些特殊的表情。它们也能经常交谈和相互倾听,它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婚姻习俗,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
D.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和成年猴子的面部表情,但除了面部动作之外,它们对于所看到的其它动作都熟视无睹。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灵长类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高等哺乳动物,它们的大脑非常发达,四肢灵活、行动敏捷,从婴儿期就具有表情模仿能力,是这个地球上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物种。
B.国际生物进化学界过去一直认为,除人类和黑猩猩的婴儿具有表情模仿能力外,其它灵长类动物的后代均不具备这种能力,意大利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改变了这一结论。
C.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表情这一发现表明,模仿能力在灵长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应该在猕猴祖先同人类分离之前。
D.动物们不但有自己的语言,也经常交谈和相互倾听,还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有自己的文化和婚姻习俗,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它们远比人类想象的要聪明得多。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猕猴在婴儿期之所以会模仿人类表情,是因为猕猴的大脑中的一种镜像神经细胞。当猕猴在做动作或模仿动作的时候,这种细胞就会活跃起来。
B.灵长类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高等哺乳动物,是这个地球上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物种,除了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具有模仿能力外,其它动物均不具备模仿能力。
C.小猕猴表情摹仿能力的逐渐消失,有可能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因为后天的脾性而产生不同的表情。
D.猕猴在婴儿期能够模仿人类的面部表情,这一新发现有助于我们彻底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
王蒙
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
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
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
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装饰化的糊弄。
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
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
(2012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6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内地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往,不仅表现在各种物品的输入与输出,更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内地有大量的戍卒、使节、文士、商贾等进入西域,而更多的还是西域人受到中华各地的吸引,纷纷前来通使,贸易、留学,甚至入仕、传教,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佛教至唐代达到鼎盛。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共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乌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西域独特的自然景现、文化艺术、丰富物产及民俗风情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想象空间,唐代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及时地将这些文化养料有选择地吸收到具体作品中去,创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之文学”。另一方面,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西域音乐逐渐传入,并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配合这种音乐用以演唱的长短句也开始出现,这就是曲子词。因此,总体而言,唐代律诗与曲子词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摘编自郭文庭《唐诗中的丝路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每一个进入西域的人都是委派的文化使者。
B.唐代诗人以汉喻唐,不仅因为对唐王朝国家实力的自信和对民族历史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
C.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延伸,这可从唐代诗歌中出现的“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等地理名词中找到印证。
D.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丰富了唐代诗作和内容。扩宽了诗人的想象空间,造就了李白、杜甫等一批优秀诗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从向外延伸和向内省视两个层面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及佛家对唐诗产生的影响,笔墨到最后集中到佛教的影响上。
B.文章列举了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C.作者为了论证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护这一论点时,使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D.第四段阐述了西域自然风情与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影响,不是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而是影响格律和四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盛行的佛教,使唐代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灵万物的终极关怀。
B.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认为我国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逐步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
C.岑参的《赵将军歌》写出了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多元发展状况。
D.唐代律诗与曲子词是在西域宗教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