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是“‘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百家讲坛”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成了“国学”的讲坛。
B.“百家讲坛”号称“百家”,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C.“百家讲坛”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D.“百家讲坛”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小题2】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
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所以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证明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社会学结论”没有必
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
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
学科的真正“百家”。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
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
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
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1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谋杀身边的好人
尼古拉斯·帕蒂
这桩谋杀案很奇特,死者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小镇的人甚至说他这辈子都没跟人斗过嘴。
没有仇人,没有妻子儿女,每天本本分分地在不远的一所私立学校教书,按时上下班,周末去做礼拜,虽然没有太多人喜欢他,但也从来没有人讨厌他。
没有病史,更不是意外,谁会对这样一个人下狠手,竟然一刀直插进胸膛,毫不留情的手法。
警察调查了小镇所有录像,全是熟人,有一两个陌生人也能提供充分的不在场证据,所以,这是一桩棘手的谋杀案。
电视台天天在报道,小镇居民惶恐不安,警察局压力很大,只好整天跑到死亡现场取证,寻找线索,可惜,这一切都是徒劳。
这个案子一直悬了三十年,而且,三十年后也并不是警方成功破案,而是凶手无意间泄露了天机,我要讲的重点便在这里。
那是在伊顿公学的开学典礼上,学校请来了著名的商业大家艾维尔先生作励志演讲,他一生坎坷,从一名乞丐奋斗到如今的成就,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他的事迹。
可他为什么会被警察盯上?只因为伊顿公学的一位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艾维尔先生,你那么富有,可为什么不做慈善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连伦敦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马森都曾公开调侃过,说艾维尔先生真像莎士比亚戏剧里的一个男主角,是谁呢?夏洛克。
哦,对不起,回到伊顿公学的问题上。当时,艾维尔先生迟疑了片刘,接着便说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段话:“如果我去做慈善,那么,我会杀死很多人,或者,我被很多人所杀。”
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人能理解艾维尔到底在讲什么,最后还是一旁的主持人打了圆场:“艾维尔先生,您能给我们的孩子们讲得更具体一点吗t”
“当然!”艾维尔的演讲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他非常自信地站在演讲台上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不满足,只有不满足于现状,面临着生存压力,他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量,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不满足,所以我才有今天。”
全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确实,艾维尔先生用一生的奋斗证明了他的价值,可是,这与慈善有什么关系?所以,主持人趁着全场热烈的气氛,立马追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做一点慈善去帮助那些难以生存的人呢?”
“你错了,如果我是一个没有生存空间的人,我就不希望任何人施舍我。因为别人的慈善会让我觉得满足,觉得不争取也能活下去,谁这样对我,就是在害我,我宁愿把身边这样的好人杀死。”
就是因为这段话大过震撼,虽然其中不乏真谛。但当电视台热播出来时,一位当年的老警察觉察出了一丝端倪,艾维尔曾经就是一位乞丐,二十年前,他就在那起谋杀案现场附近乞讨,只不过,谁都没想到他会是凶手。
谋杀案告破之后,报纸上一行叙述触目惊心:“他每天都会给我一点钱,我讨厌他这样子对我。如果他不死,我就永远站不起来,他要杀死我的希望,我就要杀死他。”
这是发生在英国温莎小镇的一起真实谋杀案,因为这桩谋杀案,当地居民特意在小镇立了一块“自省碑”,上面是当地一位著名绅士亲手刻的碑文: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3期)
【小题1】“艾维尔先生,你那么富有,可为什么不做慈善呢?”这一句话在这篇小说中起
什么作用?(6分)
【小题2】根据小说的相关内容,分析艾维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3】举两例分析小说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法。(5分)
【小题4】请在文章最后一段横线上填上一句揭示主旨的话,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8
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出了些许小事: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它太老了。看样子,它的存在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已几经倒塌,几经修补。由于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这三十多米的围墙便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昨夜的一场风雨!
第二天早晨,吴所长召开每日一次的碰头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呷了口水,“可我总觉得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查了:“现在看起来围墙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的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特有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的朱舟双手捧着茶杯:“我们考虑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身处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长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干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瓦的灯泡把马路照的灼亮。砖瓦、石灰、玻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飞,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很香……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个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带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啊,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了,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帮着寻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美很美。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赞不绝口。会议便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正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会场进进出出,忙得飞飞,不知道有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们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刻画出“变色龙”的形象。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里,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维修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较高的审美水平。
D.一张不让人放心的娃娃脸,衣冠楚楚,活没少干,身上不见泥污,马而立的相貌衣着使人们产生了错觉。
【小题2】马而立有哪些性格特点?写吴所长等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以“围墙”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绝妙深刻,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丹柯(节选)
高尔基
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但是有一次,艰难的时候来临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出现了另外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因为这座森林非常古老,在那儿尽是泥沼和黑暗,树枝又这样密层层地交缠在一起,透过这些树枝都看不见天空,而太阳的光线也好不容易才穿过浓密的树叶,为自己打穿一条照到泥沼的路。但是当它的光线落到泥沼的水面上时,泥沼就升起一阵恶臭,而人们就因为这种恶臭接二连三地死掉了。那时候,这一族人的女人和孩子们都开始哭泣起来,而父亲们则在沉思着,天天堕进了忧愁。必须走出这座森林,要这样做那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后退,——在那儿有着强悍的和凶恶的敌人;还另有一条路是前进,——但矗立着巨人似的树木,它们用粗大的树枝互相紧紧地拥抱着,把交错的树根深深地插进泥沼的粘滑的污泥里面。白天的时候,这些像石头一样的树木,静默无语地,动也不动地在灰暗的暮霭里矗立着,可是每当夜晚人们燃起篝火时,它们就更加密实地在人们的四周围紧逼过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始终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把这些人包围住,它好像要压倒他们。而这些人本来是习惯于草原的空旷的。可是还有更可怕的,就是当风吹打着树梢,整个森林都阴沉地喧响起来的时候,就像是在威胁他们,为这些人唱送葬的歌似的。但无论怎样说,这毕竟是些强有力的人,他们能够和那些曾经一度战胜过他们的人们作殊死的斗争,他们知道不能在斗争中死掉,因为他们有着许多先人的遗训,假如他们轻易死掉的话,那么他们的遗训就也和他们同归于尽了。因,他们在漫漫的长夜里,在森林的阴沉的喧响之下,在泥沼的毒臭之中坐着想着。他们这样坐着,而篝火所照出来的影子,就在他们的四周围跳着无声的舞蹈,这一切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森林和泥沼的恶毒的幽灵在狂欢胜利……大家还是坐着和想着。但从没有一种东西,无论是工作、或者是女人,比这些忧愁的思想更能使这些人的身体和心灵困乏。大家都因为想得太多而困惫无力了……恐怖在大家的心里诞生,用坚强的手把他们束缚住了。女人们为那些死于恶臭的人们的尸体和那被恐惧所束缚住的活人的命运而哭泣,更加引起了恐慌,于是在森林里面开始可以听见懦怯的话语了。最初这还是胆小的和低声的絮语,但是后来声调越来越高了……他们想走到敌人那里去,向敌人献出他们自己的自由,被死所威吓住了的人,再也不害怕奴隶的生活了……但就在这个时候,丹科出现了,他一个人救活了所有人的性命。
丹科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漂亮的年轻人。美丽的人时常都是勇敢的人。现在他就向他们,向自己的伙伴们这样讲道:“只靠空想,是推不开挡在大路上的石头的。谁什么事都不做,谁就会毫无办法。我们为什么要把精力都浪费在空想和忧愁上呢?起来吧,让我们走进森林,穿越过它,要晓得,它总有个尽头的,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有个尽头的!走吧!喏!嗨!”大家都看着他,看出他是所有人中间的一个最优秀的人,因为在他的两只眼睛里面,闪耀着无穷的力量和活生生的火光。 
“你带领着我们走吧!”他们说道。
那时候他就带领着他们向前走…… 
丹科带领着他们。大家都友好地跟在他后面走——大家都深信他。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呀!他们走了很久……森林是愈来愈浓密了,大家的气力也愈来愈小了!于是大家开始埋怨丹科,说他是个年轻而没有经验的人,正把他们带领到死亡城去。但丹科始终是走在他们的前面,勇敢而又泰然。但有一次,一阵大雷雨在森林的上空震响起来,树木阴沉地、威严地喧嚣着。那时候,森林里变得非常黑暗,就好像自从世界诞生以来的所有的黑夜,一下子都聚集在它里面一样。这些渺小的人,在巨大的树木之间和在闪电的威严的咆啸之下走着,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那些被它折磨够了的人们都丧失了勇气。不过他们羞于承认自己的无力,于是他们就把怨恨和愤怒发泄到那个走在他们前面的人——丹科身上。他们开始责备他没有能力带领他们,——瞧,他们就是这样的!大家都停下来了,在森林的胜利的喧扰之下,在战栗着的黑暗之中,这群疲倦了和凶恶的人们就开始审问丹科。他们吼道:“你是个对我们毫不足道和有害的人!你带领着我们,把我们都弄得疲惫了,为了这,你就应该死!”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叫道。
森林还是在怒吼着,怒吼着,重复着他们的叫喊声,而闪电则把黑暗撕成一块块的碎片。丹科看着那些他费力所带领的人,看见这些人就好像是群野兽一样,站在他的周围,他们的面孔上找不到一点高尚的品格。丹科知道绝不能得到这些人什么宽恕,这时候他的心里沸腾起一阵愤怒之火,但因为怜悯这些人而又熄灭下去了。他爱人们,他想:也许没有了他,这些人真会毁灭掉的。于是在他的心里就迸发出了一阵想要拯救他们的愿望的火光,要把他们带领到容易走的路上去,这时候在他的眼睛里就闪耀出一种强烈的火焰的光线……当人们看见这种情形的时候,以为他要发狂了,所以他的眼睛才这样明亮地燃烧着。可是他们像狼群一样地准备起来,等待着,猜疑他会同他们搏斗,因此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了更容易抓住和杀死丹科。而他也早已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也燃烧得更加明亮,因为他们的这个心思,在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忧虑。森林还是在唱着它的阴沉的歌曲,雷还在轰响着,雨还在下着……“我要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呢?!”丹科比雷声更有力地狂叫道。他忽然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那颗心正像太阳一样明亮地燃烧着,而且比太阳还更明亮,整个森林静默无声了,都被这个对于人类伟大的爱的火炬照得通亮,而黑暗也因为它的光亮向四面八方逃跑了,躲进森林的深处战栗着,或者堕进到泥沼的深洞口里去。人们呢,大惊失色,变得像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科高叫着,他冲到所有人的前面的位置上去,高高地举着那颗炽燃的心,给人们照亮着道路。
他们都像着了魔似地跟在他后面走。这时候森林又重新咆啸起来,惊奇地摇摆着树梢,但是它的咆啸声,全被奔跑的人们的脚步声所淹没了。大家都迅速地勇敢地奔跑着,为这颗炽燃的心的惊人的景象所吸引着。现在即使有人毁灭了,但是他们也会毫无怨言和眼泪地死掉。丹科始终是走在前面,他的心始终在燃烧着,燃烧着!
森林闪避不及地在他们前面让开路来,待他们走过却又仍然是密层层的和哑默的留在后面。而丹科和所有的人,立刻就像沉浸在充满着阳光,有着新鲜的空气和被雨水所洗刷过的大海中。雷雨还在那儿,在他们后面,在森林的上空;而这儿太阳照耀着,草原透散着清鲜,草儿带着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耀着,大河也泛着金光……这正是黄昏的时分,由于太阳落山时的光线,大河变成了红色,就好像是从丹科被撕开了的胸膛里所流出的热血一样。 高傲的勇士丹科,向出现在自己前面的草原的空旷投射出视线,——他向自由的大地投射出快乐的视线,并且骄傲地大笑起来,然后他倒了下去——就死掉啦。
那些快乐的和充满了希望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亡,也没有看见那颗勇敢的心还在丹科的身体旁边燃烧着。只有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注意到这件事,他害怕得什么似的,就用脚踏在那颗高傲的心上……于是它就碎散成为许多火星而熄灭了……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柯作为一个成功的英雄形象,除了作者精心设置的情节结构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外,还得益于这一人物一心为公的高贵品格和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的性格特点。
B.面对族人的困难处境,丹柯果敢而自信地站出来,在众人还在为可能面对的困难彷徨失措的时候,他指引并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在遇到密林时,他不急不躁,依旧葆有乐观的天性。
C.在大雷雨来临之时,因疲惫和软弱丧失了斗志的人们众口一词地诋毁他,他们不去战胜森林的黑暗反而开始围攻引路的丹柯,丹柯孤身一人面对自然界和族人的双重“大雷雨”,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丝毫的动摇。
D.族人的出尔反尔并没有改变它继续为众人引路的念头,恰恰相反,当族人在咆哮的雷声中掏出了他的心之后,他还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为众人照亮通往希望的道路。
【小题2】下列对小说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B.丹柯和鲁迅《药》中的夏瑜都是悲剧人物,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夏瑜却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
C.这篇小说的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的表达,在效果上有加强作用。但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违反了小说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
D.小说结尾,一颗勇敢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
【小题3】下列对小说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B.丹柯和鲁迅《药》中的夏瑜都是悲剧人物,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夏瑜却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
C.这篇小说的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的表达,在效果上有加强作用。但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违反了小说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
D.小说结尾,一颗勇敢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
【小题4】下列概括丹柯领导族人遇到的困境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    )
A.在森林的恐惧的压迫下,族人开始犹豫、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丹柯却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
B.遇到密林时,人们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
C.大雷雨来临时,人们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抱怨指责甚至要弄死他,可他掏出自己的心来为人们引路。
D.树林分开了,广大的海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灵魂。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的追求。上古神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最为质朴的记录。 
袁坷说:“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神话大多数是口头创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虽然我国上古神话受到种种破坏,但人们依旧能够从中看到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理想。上古神话中精彩纷呈的故事,光芒四射的智慧,大胆奇特的想象,浪漫瑰丽的色彩使得上古神话具有非凡的文学魅力,也使得它成为了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之一。 
上古神话在民族精神方面具体表现为一种悲剧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意志与积极奋进的精神。精卫填海的故事可以说是上古神话中悲剧情怀的代表。为了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一个女子甘愿衔木石以填海而不辍,她的崇高举动表现出悲怆之力。小小的精卫,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要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和微不足道的力量填平茫茫的大海,这是多么执着的抗争,多么悲壮的场景。除此之外还有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为着追赶太阳而渴死在路上,他是为了心中的梦想而追逐不已。巴金先生曾说:“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场谷。”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想到,在现实的生存困境中,古代先民在与大自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在鲧禹治水的故事中,“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埋,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的行为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鲧死后集其精力生下禹,禹秉承父志,最终使得洪水消退,万物重生。这体现的更是一种伟大的斗争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信念。上古神话中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与脉络,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这里,恩斯特•卡西尔十分肯定了神话对于民族历史的影响。同样,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能看到上古神话的影响。毋庸置疑,上古神话故事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原始神话中,人类从何而来?包容人类和万物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原始先民们思考过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它对于今天愈发迷茫愈发找不到归宿的人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不屈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的威力,幻想通过神力战而胜之,正是神话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神话中所表现的这些人类的先祖与大自然积极抗争的生动场景,至今仍能给人们一定程度的力和美的享受,这或许就是神话至今仍具有某种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一种表现。
人不应当因为有了更加科学的思维而抛弃上古神话。上古神话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历史的,是有价值的。就如一个成年人不能够否认自己的童年的价值一样。如果武断地否定上古神话,岂不是和吃饼的大汉一样觉得只有最后一块饼有价值而前面吃的都没有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适时地回头看看历史的东西,经历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必然会发出金子般的光芒。现在的人们太过盲目,追求了半生却发现迷失了方向。一个牢固的精神根基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强大的根基,人生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焕发生机。而一旦缺失这样的根基,人就会枯萎,以致迷失在滚滚人流中不知所以。 
通过研究上古神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因为由神话开创和奠基的精神特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它们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只要秉承这些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精神品质,一个崇尚道德、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摘编自豆丁网文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它是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和周围世界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之一。
B.神话是人民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是最为质朴的记录。    
C.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斗争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是一种民族英雄勇于担当民族责任的精神写照。 
D.神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原因就是神话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的场景,至今仍给人带来力和美的感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上古神话想象大胆奇特、色彩浪漫瑰丽,其非凡的文学魅力使得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不竭的源泉。
B.上古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与大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故事是上古神话中悲剧情怀的代表。
C.上古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和脉络,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上古神话是民族精神文化之魂。  
D.上古神话开创和奠基的精神特质以及所起的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神话中不具有悲剧情怀的是(   )
A.盘古开天 B.神农尝百草 C.仓颉造字D.刑天舞干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6分)
?
寒风嗖嗖地吹着,我跳下自行车,双手握拳抱在一起,哈着气,跺着脚,走到小亭子跟前。里面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脸面上毫无表情的瘦高男子,头发白了一半,脸上的皱纹靠在一起,很拥挤,眼睛浑浊,但仔细看去,又透着一种倔强的光芒。我告诉他要买的报纸名称,他抽出一份递给我,我掏出五毛钱,随意一拍放在了亭子窗口前的平台上,我是告诉他钱在这里的意思。没想到,他突然把我手中的报纸抽回去,也啪地一声拍到了平台上。“没教养!”三个冷冰冰的字从他嘴里飞出来,一下子划到我的脸上,我感到好似一阵更大的寒风吹了过来,脸上感觉不到冷,却热辣辣地烧起来,心里又羞又恼,气愤地说:“你怎么回事,不就是买你一张破报纸吗?”他倒是声音平平的,但更冷了:“我把报纸递到你手里,你把钱拍在我面前,就是没教养的表现。报纸是新的,一点儿也不破。请你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要了。”我抓起报纸一摔,气哼哼地拿起那五毛钱转身就走。“不买拉倒,你这样的人我还不卖给你呢。”我已经推起自行车,但又停下了脚步,本想再说几句损损他,可想一想,忍了,带着一股气,一抬腿,骑上车走了。
从那以后,下班回家必定经过的这个亭子我就再也不去光顾它了。买报纸也是绕路,到别的报刊亭去买。但只要经过这个地方,还是不自觉地扭头看一下。大多时候亭子里坐着的是一位妇女,估计和他是夫妻。她倒是慈眉善目的,一见人就笑着热情地招呼着。
这天下班,我又一次经过这个亭子,大老远就看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用右手食指戳着窗口里面,生气地大声嚷着。一看,又是那男子坐在里面,脸依然倔倔的。我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停下脚步,想看这人的热闹。听了半天,我听明白了,仍然是那么回事,这男子啪地拍下五块钱,要一本杂志,他不卖给他,竟非要他拿起来递他手里不可。这男子急着走,不昕他的,就跳了起来:“哪这么多酸事?我没工夫和你拽,快给我拿杂志!”虽然是两个人的争执,这男子起了半天高腔,那人却照旧冷着脸。
周围人越来越多。这时,人群里走出一个中年男子,快步来到窗前打起了圆场:
“您快消消气,别和他一般见识。老陈他是一头倔驴,从来就这样。”这时我才知道窗口里的男人姓陈。他又转向老陈:“快,给拿出那本杂志来。”老陈抬头看了一眼,头接着扭向了一边。看来这人和老陈关系不错,从侧门进去,拽出一本杂志,交到那人手上,赔了一大堆不是,终于把那人打发走了。
这时他又转过身去,指着老陈斥责起来:
“你呀,你真行,咱不是做买卖吗,和气生财啊,你怎么就这么犟呢?”
老陈的脖子梗起来:“我伺候他,他就得尊重人。”
这时,以前见过的那个慈眉善目的妇女来到了,看到有不少人在这里,就急步来到亭子跟前,焦急地问:“你说说你这死老头子,又跟人家吵架啦?”
别人都不说话,她疑惑地眨眨眼睛:“今头晌怎么样,卖了多少?”
“一分钱也没卖!”老陈的脖子继续梗着。
她的嘴唇哆嗦起来,脸色逐渐变得蜡黄,眼睛越来越潮湿,泪水不断线地唰唰淌下来,声音带着哭腔:“你能你能就你能。”她似乎忍无可忍了,转身面向了众人:“您说说这死老头子,怎么就邪了门啊,不管自己的生意,左挑骨头右挑刺,动不动让人家尊重他,非把来买东西的人都气跑不可啊?”
人又走散了一部分,她仍然气得不行,继续哭诉着:“你有本事也行啊,那样的话咱俩人也下不了岗。下了岗还改不了驴脾气,弄个儿子瘫在床上,又得了肾病,整天要花钱。好不容易弄起这么个亭子,抓紧挣几个钱。我在家里拾掇一下,洗巴洗巴儿子的衣服,让你看这一时半晌,你怎么又给我惹是生非啊?你说说,你说说啊。”
有人劝她:“嫂子别生气了。”又转过去哄他,“老陈啊,得改一改了。”
“死老头子,快滚,快滚吧。”她气呼呼地拉开侧门,哭着把老陈拽了出来。
老陈也气哼哼的:“我、我……”终于一跺脚,走了。
我看到,他梗着的脖子一点儿也没有弯曲,照样直直的。
下午路过时,我看到那妇女已能满面笑容地招呼着从亭子跟前走过的每一个人了。可很多人根本不理她,更没有停下光顾的意思。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突然抽动了一下。
以后的日子里,要是这位妇女在,我也又过来买东西,并特意把钱递到她的手上。但只要老陈在,我是宁愿绕道也不在这里买的。不过,我不得不承认,老陈的指斥使我的一些毛病逐渐得到了改正。
由于对这些事印象深刻,别人的一些议论很容易进入耳朵,不久就知道了他们儿子的病情在不断加重着,已经发展成了尿毒症,他们需要花的钱更多了。
这天由于我急需买一本文学杂志,在其它亭子里没买到,尽管走到这里时老陈坐在窗口里,我为了不漏掉这期刊物,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来。老陈那一头直竖着的头发更白了,里面仅存很少几根黑发,脸上的皱纹更深,皮肤也更粗糙了,人好象也矮了一些。
我刚在窗口站定,老陈猛地站了起来,脸上突然堆满了笑容,讨好地问道:“您要点儿什么?”说着,往一边闪了一闪,好让我看得更全面一些。
我要了杂志,把钱递到他的手上,他没有立即找零,而是紧紧地攥着,又向另一边侧了侧身子:“您还需要点儿什么?”
眼前忽然阴了一下,老陈的热情竟让我心里产生了一种恍惚感。
看着老陈那讨好的笑容,我眼睛一热,好似有一股水要决堤……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小说开篇对寒冷环境的描写即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特定季节,又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中几次写到主人公老陈与前来买报纸的“我”和他人的口角纠纷场景,使得主人公老陈“缺乏涵养、暴躁冷漠”的性格暴露无遗。
C.小说十分注重借助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D.文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抒情性,拉近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E.小说使用双线结构,一是老陈卖报的态度转变,一是我对老陈的态度转变,主次偕行,相辅相成,突出了对自私自利的老陈的批判主题。
【小题2】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老陈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这篇小说的标题新颖独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以“?”为题的作用。(6分)
【小题4】本文的结尾处“我眼睛一热,好似有一股水要决堤……”耐人寻味,这里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与哀痛,还是对事件主题的更为深入的思索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