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6分)
?
寒风嗖嗖地吹着,我跳下自行车,双手握拳抱在一起,哈着气,跺着脚,走到小亭子跟前。里面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脸面上毫无表情的瘦高男子,头发白了一半,脸上的皱纹靠在一起,很拥挤,眼睛浑浊,但仔细看去,又透着一种倔强的光芒。我告诉他要买的报纸名称,他抽出一份递给我,我掏出五毛钱,随意一拍放在了亭子窗口前的平台上,我是告诉他钱在这里的意思。没想到,他突然把我手中的报纸抽回去,也啪地一声拍到了平台上。“没教养!”三个冷冰冰的字从他嘴里飞出来,一下子划到我的脸上,我感到好似一阵更大的寒风吹了过来,脸上感觉不到冷,却热辣辣地烧起来,心里又羞又恼,气愤地说:“你怎么回事,不就是买你一张破报纸吗?”他倒是声音平平的,但更冷了:“我把报纸递到你手里,你把钱拍在我面前,就是没教养的表现。报纸是新的,一点儿也不破。请你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不要了。”我抓起报纸一摔,气哼哼地拿起那五毛钱转身就走。“不买拉倒,你这样的人我还不卖给你呢。”我已经推起自行车,但又停下了脚步,本想再说几句损损他,可想一想,忍了,带着一股气,一抬腿,骑上车走了。
从那以后,下班回家必定经过的这个亭子我就再也不去光顾它了。买报纸也是绕路,到别的报刊亭去买。但只要经过这个地方,还是不自觉地扭头看一下。大多时候亭子里坐着的是一位妇女,估计和他是夫妻。她倒是慈眉善目的,一见人就笑着热情地招呼着。
这天下班,我又一次经过这个亭子,大老远就看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用右手食指戳着窗口里面,生气地大声嚷着。一看,又是那男子坐在里面,脸依然倔倔的。我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停下脚步,想看这人的热闹。听了半天,我听明白了,仍然是那么回事,这男子啪地拍下五块钱,要一本杂志,他不卖给他,竟非要他拿起来递他手里不可。这男子急着走,不昕他的,就跳了起来:“哪这么多酸事?我没工夫和你拽,快给我拿杂志!”虽然是两个人的争执,这男子起了半天高腔,那人却照旧冷着脸。
周围人越来越多。这时,人群里走出一个中年男子,快步来到窗前打起了圆场:
“您快消消气,别和他一般见识。老陈他是一头倔驴,从来就这样。”这时我才知道窗口里的男人姓陈。他又转向老陈:“快,给拿出那本杂志来。”老陈抬头看了一眼,头接着扭向了一边。看来这人和老陈关系不错,从侧门进去,拽出一本杂志,交到那人手上,赔了一大堆不是,终于把那人打发走了。
这时他又转过身去,指着老陈斥责起来:
“你呀,你真行,咱不是做买卖吗,和气生财啊,你怎么就这么犟呢?”
老陈的脖子梗起来:“我伺候他,他就得尊重人。”
这时,以前见过的那个慈眉善目的妇女来到了,看到有不少人在这里,就急步来到亭子跟前,焦急地问:“你说说你这死老头子,又跟人家吵架啦?”
别人都不说话,她疑惑地眨眨眼睛:“今头晌怎么样,卖了多少?”
“一分钱也没卖!”老陈的脖子继续梗着。
她的嘴唇哆嗦起来,脸色逐渐变得蜡黄,眼睛越来越潮湿,泪水不断线地唰唰淌下来,声音带着哭腔:“你能你能就你能。”她似乎忍无可忍了,转身面向了众人:“您说说这死老头子,怎么就邪了门啊,不管自己的生意,左挑骨头右挑刺,动不动让人家尊重他,非把来买东西的人都气跑不可啊?”
人又走散了一部分,她仍然气得不行,继续哭诉着:“你有本事也行啊,那样的话咱俩人也下不了岗。下了岗还改不了驴脾气,弄个儿子瘫在床上,又得了肾病,整天要花钱。好不容易弄起这么个亭子,抓紧挣几个钱。我在家里拾掇一下,洗巴洗巴儿子的衣服,让你看这一时半晌,你怎么又给我惹是生非啊?你说说,你说说啊。”
有人劝她:“嫂子别生气了。”又转过去哄他,“老陈啊,得改一改了。”
“死老头子,快滚,快滚吧。”她气呼呼地拉开侧门,哭着把老陈拽了出来。
老陈也气哼哼的:“我、我……”终于一跺脚,走了。
我看到,他梗着的脖子一点儿也没有弯曲,照样直直的。
下午路过时,我看到那妇女已能满面笑容地招呼着从亭子跟前走过的每一个人了。可很多人根本不理她,更没有停下光顾的意思。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突然抽动了一下。
以后的日子里,要是这位妇女在,我也又过来买东西,并特意把钱递到她的手上。但只要老陈在,我是宁愿绕道也不在这里买的。不过,我不得不承认,老陈的指斥使我的一些毛病逐渐得到了改正。
由于对这些事印象深刻,别人的一些议论很容易进入耳朵,不久就知道了他们儿子的病情在不断加重着,已经发展成了尿毒症,他们需要花的钱更多了。
这天由于我急需买一本文学杂志,在其它亭子里没买到,尽管走到这里时老陈坐在窗口里,我为了不漏掉这期刊物,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来。老陈那一头直竖着的头发更白了,里面仅存很少几根黑发,脸上的皱纹更深,皮肤也更粗糙了,人好象也矮了一些。
我刚在窗口站定,老陈猛地站了起来,脸上突然堆满了笑容,讨好地问道:“您要点儿什么?”说着,往一边闪了一闪,好让我看得更全面一些。
我要了杂志,把钱递到他的手上,他没有立即找零,而是紧紧地攥着,又向另一边侧了侧身子:“您还需要点儿什么?”
眼前忽然阴了一下,老陈的热情竟让我心里产生了一种恍惚感。
看着老陈那讨好的笑容,我眼睛一热,好似有一股水要决堤……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小说开篇对寒冷环境的描写即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特定季节,又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中几次写到主人公老陈与前来买报纸的“我”和他人的口角纠纷场景,使得主人公老陈“缺乏涵养、暴躁冷漠”的性格暴露无遗。
C.小说十分注重借助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D.文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抒情性,拉近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E.小说使用双线结构,一是老陈卖报的态度转变,一是我对老陈的态度转变,主次偕行,相辅相成,突出了对自私自利的老陈的批判主题。
【小题2】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老陈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这篇小说的标题新颖独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以“?”为题的作用。(6分)
【小题4】本文的结尾处“我眼睛一热,好似有一股水要决堤……”耐人寻味,这里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与哀痛,还是对事件主题的更为深入的思索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5分)。
忆飞飞
韩少功
①姐夫是一个从国企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动手能力强,做鸡舍,挖粪池,打竹椅,把每件事都当军工业务定货,力求优质品率百分之百。听着满院子的鸟声,他似乎又有了一笔订单,拿来锯子、锤子以及卡尺,精心设计,紧张施工,用几块木板打造了一个尖顶鸟舍。里面铺设草须,相当于鸟类的席梦思。圆拱型门窗和门前的阶台,更有五星级宾馆气派,可供童话中王子和公主优雅出入。
②我们兴冲冲将它固定在一棵大树上,一心等待粉红色童话的来临,等待一排排的鸟脑袋在窗口出现。可好几个月过去了,这鸟舍一点动静也没有。很多鸟倒是来过的,也把它打量过的。但它们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很快又拍打着翅膀飞去,对欧式高尚住宅不屑一顾。
③我们怏怏地颇为沮丧。
④一天,地上有一片落叶在飘动,引来狗和猫的围观和大呼小叫。我们凑上前一看,发现那不是落叶,是一只羽翼未丰的乳鸟,眼睛还不能打开,两只脚也站立不稳,嘴巴倒是奇大,以致整个脑袋就是一张嘴,一支向天空开放着的浅红色肉喇叭,等待着救命的食物。我们查看它的全身,倒没有发现什么伤——大概是被鸟它娘不小心遗落了。
⑤妻子把猫和狗赶走以后,往它大张的嘴巴里滴了几滴水,又掰开米饭,喂入几个半粒,算是给它聊解饥渴。做完这一切,再把它装进一个纸盒,放回室外显眼的地方,希望母鸟回来时能够一眼看到它。
⑥一天过去了,院子里的鸟叫特别多,不知在传告和争议着什么。不过鸟妈妈一直没有出现。妻子不免有些失望:“这妈妈怎么当的?胖大嫂回娘家,半路上把娃娃丢了还不知道啊!”
⑦两天过去了,院子里的鸟叫还是特别多,不知在传告和争议着什么。不过还是没有大鸟来认领。妻子更是气愤:“怎么这样狠心呢?这样的蠢婆娘虐待未成年子女,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⑧我说:“你是不是要到林子里去给它们读几篇《人民日报》社论?”
⑨我们将它取名“飞飞”,取飞来之义。喂养几日以后,见它脱离了危险期,声音渐宏亮,小翅膀开始扑动,便把它送到树上的鸟舍里。那里有大鸟来往。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显著目标,引起大鸟们的注意,尽可能把消息带给它的母亲。我们希望它在同类的亲情之中,至少能少一点孤独和恐惧。
⑩后来的事实是:它的嘤嘤叫声在树上消失了。我们以为它已经飞走,以为它已经回到母亲身边。但我们很快就发现飞飞的尸体飘浮在一个水池里。根据现场的迹象来看,它曾经想飞走,但还不太会飞,可能扑腾了两三下,最终一头栽入了水池。
⑾它是一个日日夜夜想找回母亲的孩子。是一个日日夜夜想进入天空的飞飞。
⑿我后来从书上知道,动物有时也会遗弃甚至吞食自己的孩子——如果它们觉得这是淘汰弱小的必要,是保证种群强旺生命力的需要。根据这个说法,我不能不设想飞飞的另一种死因:它不是自己落入水池的,恰恰是被它母亲发现以后,被母亲有意投入水中。这个病弱的小家伙,终于死于一次崇高而决绝的谋杀?
⒀一个暗夜里有种种可能。
⒁几天后,夜深人静之时,百鸟归巢息声,但有一只鸟总是在树梢上发出呱呱大叫,每叫必高低两声,声声相续,久久不歇,一心要喊破天似的。以致它何时停止叫喊,是否停止了叫喊,我都印象十分淡薄。我开始以为独鸟孤鸣是为了求偶,后来奇怪其它求偶者为何不鸣。最后,我终于听出了叫喊中的凄切,觉得它更像一种母亲寻找儿女的苦苦呼唤。
⒂一个夜晚因为有了这种呼唤,有了这种凉透心底的忧伤和绝望,才会成为真正的山乡之夜。
【注】本文选自《山南水北》,该书收录了99篇介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章,被誉为中国版《瓦尔登湖》。作者韩少功,海南省作协主席,曾隐居湖南乡村六年,该书即写这段隐居生活。
【小题1】第一段写鸟舍,主要突出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2】“妻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关于飞飞的死因,文中写了哪几种可能?作者更倾向于哪种死因?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他,使他年过五十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的双手搁在膝盖上,于是身体就垂在手臂上了。他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灰蒙蒙,就像前面的道路。这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从远方伸过来,经过了他的身旁以后,又伸向了远方。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
“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
这时候有几个人向水果摊走过来,孙福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不再去看那个离去的男孩。那几个人走到孙福的对面,隔着水果问他:
“苹果怎么卖……香蕉多少钱一斤……”
孙福站了起来,拿起秤杆,为他们称苹果和香蕉,又从他们手中接过钱。然后他重新坐下来,重新将双手搁在膝盖上,接着他又看到了刚才的男孩。男孩回来了。这一次男孩没有站在孙福的对面,而是站在一旁,他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儿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
“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
“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
“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的声音又响起:
“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他看到一辆长途客车停在了道路的另一边,车里的人站了起来。透过车窗玻璃,他看到很多肩膀挤到了一起,向着车门移动,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从客车的两端流了出来。这时,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他看着男孩,心想男孩为什么跑,他看到了男孩甩动的手,男孩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什么,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
“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男孩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逃跑,他听到了后面的喊叫,他回头望去,看到追来的孙福。他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他觉得自己快要跑不动了。他再次回头望去,看到挥舞着手喊叫的孙福,他知道孙福就要追上他了,于是他站住了脚,转过身来仰起脸呼哧呼哧地喘气。他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嘴里的苹果在两腮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
“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
“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
“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
“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儿。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
“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男孩的嘴闭上后,孙福又用手将他的嘴掰开,蹲下身体往里面看了看后说:
“还有,还没有吐干净。”
于是男孩继续往外吐,吐出来的全是唾沫,唾沫里夹杂着一些苹果屑。男孩不停地吐着,吐到最后只有干巴巴的声音,连唾沫都没有了。这时候孙福才说:
“别吐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与后文的悲惨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痛了读者的心。
B.男孩起初用脏手去触摸孙福的苹果时,已经表现出了偷盗心理和侥幸心理,而后来的“我饿了”则表现了他乞讨的心理。
C.男孩偷到苹果后,“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说明他内心十分恐慌,也间接地表现了他饥肠辘辘,身体虚弱。
D.这篇小说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抒情和议论,作者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露了人性的丑陋与阴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之感。
E.男孩和孙福身上都展现了人性的弱点,映射不良的社会现状,也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忧虑,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孙福的形象特征。
【小题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4】孙福抓到男孩后,一直逼他把吃到嘴里的苹果吐出来,这个过程有很多人在围观,却只有一个人劝说孙福。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㈠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小题1】下列对本段中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王熙凤放诞无礼、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种“宣告”: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老祖宗,我迟到了。
B.“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
C.“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体现出凤姐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也显示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仪。
【小题2】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㈡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地走开。
……【捐了门槛后】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节选自鲁迅的《祝福》
【小题3】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
【小题4】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吟 唱
①屈原庙脚下集合了一山坡的秋蝉,鬼柳树、杜仲树和柑橘树上都是,仿佛全世界的蝉都团结起来,在屈原庙下嘶鸣,像骚坛诗人们的吟唱。乐平里整个被蝉鸣覆盖了,秋天也被蝉鸣包裹。
②我原以为秋天村子里会安安静静,却不料吵声一片。大虫、小虫都吵,白天吵,夜里还吵。打开窗子,虫鸣涌进来,让人耳鼓齐鸣;关上窗子,村庄似被这些声音抬了起来。我枕着虫鸣睡觉,虫鸣像无数只手,抚摸着我;又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着我,让我热热乎乎。我似睡非睡,觉得整个村子都梦幻起来。虫在吟唱,骚坛的诗人们也在吟唱,恍惚中我分不清,这种吟唱究竟是痛苦呢还是快乐。
③实在说,虫鸣千篇一律,只有那些诗人们的吟唱像呼唤,又类似欢庆秋天的丰收。朦胧中一个个吟唱诗人开始在我的眼前浮现。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徐正端开始登台了。他也是老态龙钟,现在中气不足,哮喘不断,神韵暗淡,但他的吟唱挺有味道,只是需间隔、要停顿,把咳咳嗽嗽掺和了进来。李盛良也飘飘渺渺地来了,他不是故去多年了吗?难道他的魂儿又回归骚坛了?他有一个好看的鼻子,红红的脸庞,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卢学俊亮相了,耳朵大如一只勺子,他写诗不如儿子卢琼,吟唱却是高手,声音洪亮得像村里的大喇叭……
④凌晨三点,我被虫鸣闹醒了。清醒过来后,忧虑却装上了心头。李国杰九十岁了,他的吟唱不会永远,会随时中断,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都不能上场了。徐正端离九十也只有一拃长的距离,病魔缠身,诗会如在庙里举行,他还可以参加,如在村外,他就只有在庙里吟唱了。李盛良已故去多年,吟唱之声还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他飘荡的魂灵,但已不可复制,吟唱来去无踪。卢学俊已得了肾病,吟唱开始喑哑。
⑤关于吟唱,有人说,哼哼哈哈摇头晃脑的,是远去的古音,毫无诗意;有人说,这是最美的诗歌。
⑥骚坛是屈原故里一个古老的诗社,传统就是吟唱。几年的中秋诗会,年轻娃娃们的吟唱并不成功,各唱各的腔,各吹各的调,有的像山歌,有的像丧事闹夜的调子,也有的像蝉像小虫子,没有起伏,干吼,韵味都没出来,老一辈精髓的东西没有学到。庙里的守社人、骚坛社长徐正端看着着急,跟我说他要带个徒弟。培养骚坛传人,我给他推荐了聪明伶俐的明月。立秋那天,我和明月一起到了庙里。房间里暗淡,我们便把方桌抬到天井里。徐正端掏出本泛黄的书,那是他的宝贝《韵学津梁》,油渍斑斑的,老师传给他的,他从未示人。他一页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讲,他吟唱一句,明月跟着学一句,整整一天。教明月之前,他还在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气来,奇怪的是传艺过程却很平静,他只是偶尔咳嗽那么一两下。在教明月一句一句地吟唱《橘颂》时,突然来了一阵风,庙前所有的树呼啸起来,接着撒下一阵雨。看天上,还有阳光从云雾中透射出来。那这阵雨是从哪儿来的呢了大概是屈原听到《橘颂》的吟唱之声要魂归故里吧。风雨过后,师徒俩又接着吟唱。直到天色已晚,看不清字了。他把《韵学津梁》递给了我,吩咐我把这本古旧的书多印些,在中秋诗会上发给诗友。我心里一热,以为这本书他会送给明月,送给嫡传的弟子,没想到他考虑得更多。
⑦这天晚上,虫儿的吟唱更加声嘶力竭,田园里,山坡上,树丛中,都在喧嚣。这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千军万马。
⑧为了将骚坛现状探个究竟,我和骚坛秘书长择日又去探访了卢学俊。有一次遇到卢学俊的儿子卢琼,他把诗从手机里翻出来,就像从地里翻土豆一样。不是让我看诗,而是让我听诗,那是他父亲的声音,仿佛从远古传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写的诗都让你父亲给吟唱出来,以后出诗集,就出吟唱版的。这次卢琼也在家,对于我们的造访,爷俩儿既吃惊又感动。现在写诗的人不多,吟唱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学吟唱了。现在竟然有人登门听他们吟唱诗歌、交流诗歌。卢学俊祖上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教书人,潜移默化,他吟唱的根便扎了下来。现在老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吟唱不能断根,诗歌要进行到底。卢琼有良好的文化基因,能把诗歌和吟唱的事业进行下去,我毫不怀疑卢琼已写了很多诗,吟唱也在起步。
⑨从卢学俊家出来,我的心特别爽快。村庄漆黑一片,空中却是满天的星星。乐平里晚上的天空和白天迥然不同,但虫鸣是一样的。卢学俊家里很弱的吟唱之声隐隐传来。虫子们是要鸣叫的,骚坛的诗人也要吟唱,这是天性。
(取材于周凌云的同名散文)
(注释)①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平里的夜晚因为虫鸣而吵声一片,作者难以人睡,感到非常苦恼。
B.文章写徐正端传艺时下了一阵雨,意在体现老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
C.把卢琼找诗歌比喻成翻土豆,说明他的作品较粗糙,还需进一步打磨。
D.本文从虫鸣写起,引出骚坛吟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关注。
【小题2】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小题3】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除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唐代陆上海上的交通也很发达,唐的政治文化影响越出了国境。沟通中西的丝路空前繁荣,唐三彩的骆驼俑和人俑中的胡商形象就是丝路繁荣的记录。除了丝织品,瓷器也从陆上与海上输出到国外。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和落后地区的开发,都为陶瓷制品准备了市场。陶瓷考古发现的唐瓷窑址之多是空前的,特别是北方瓷窑的增加超过了长江以南各地,这为日后北方出现众多的名窑和南北制瓷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分别伐表了南方瓷业与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这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历史较短,没有陈规可以墨守,因而敢于作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虽然在南方没有发现白瓷窑址,只是在唐墓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但这是白瓷向倾向于保守的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评诗家说唐诗有所谓盛唐气象。陶瓷艺术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的三彩釉陶。这不仅因为三彩釉器绚丽斑斓,富于浪漫色彩,釉色的富丽热烈能反映唐人的生活意趣;还因为凤头壶、龙首杯这些有异邦色彩与趣味的新的器物造型,表现了唐人对异域文化广收博采的自信与气魄;而且三彩陶俑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是一幅唐代长安与洛阳贵族风习与生活情趣的风情画。那些丰腴的贵妇,那些射猎的贵族,那些恭谨的文吏与女侍,那些牵驼的胡商,还有那些负重的骆驼,那些马,那些狞猛的武士与天王。记录了开元盛世的安富与尊荣、豪华与放纵。
在制瓷工艺上,唐人的贡献是不少的。他留给后世的一份厚礼是在烧成工艺中普遍使用了匣钵装烧。匣钵创制使用可能早于唐,但大量使用并作为工艺的常规,则在中唐以后。唐人凭借高超的工艺烧制出高质量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
“纷纷五代乱离间”。五代、十国的纷争是唐王朝各种固有矛盾发展的结果。但各地割据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唐末地方经济有了发展,可以作为割据者的依凭。一些割据政权为保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使得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开发。所以在五代十国时期,在二些地方政权割据的地区,包括陶瓷在内的手工业仍然有所进步和发展,吴越的青瓷就是其例。但是也正因为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使得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至市场竞争变得异常困难,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瓷业的新的发展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摘编自冯先铭等《中国陶瓷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大运河沟通南北,海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丝织品和陶瓷远销海外,政治文化影响越出了国境。
B.陶瓷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北方窑址,说明北方瓷窑在数量上超过南方,并为形成新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C.唐代北方瓷窑以烧制白瓷为主,但很多瓷窑因历史较短,没有陈规旧制,所以勇于探索,烧制出花色各异的产品。
D.唐代北方瓷窑制胎可以使用两色重叠拉坯技术,釉色雅素富丽并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瓷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和中西文明的频繁交流和碰撞,各种因素相互融合,诞生了唐三彩这一艺术瑰宝。
B.随着沟通中西的丝路的空前繁荣,异国的驼队和牵驼的商人往来其间,他们的形象出现唐三彩陶俑中。
C.凤头壶、龙首杯等瓷器的烧制吸收了异国的制瓷技术,表现了异域文化日益影响着唐代艺术品。
D.唐代三彩陶俑艺术地记录开元盛世唐人的生活情景,陶俑的形象身份各异,造型多样,栩栩如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之前,南方青瓷占据陶瓷业的主流地位,但在南方唐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说明青瓷的地位正在受到冲击。
B.匣钵装烧是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技术,唐人的这一创制技术,得到广泛推行并作为工艺的常规,烧制出高质量的陶瓷。
C.吴越地方割据政权采用保境息民的政策,经济得到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陶瓷业的进步和发展。
D.唐朝社会安定,瓷业兴旺;五代时期,国家分裂,瓷业发展受到限制;北宋统一全国,将迎来瓷业新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