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出了些许小事: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它太老了。看样子,它的存在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已几经倒塌,几经修补。由于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这三十多米的围墙便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昨夜的一场风雨!
第二天早晨,吴所长召开每日一次的碰头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呷了口水,“可我总觉得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美观大方,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查了:“现在看起来围墙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的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特有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的朱舟双手捧着茶杯:“我们考虑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身处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也是有先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长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干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瓦的灯泡把马路照的灼亮。砖瓦、石灰、玻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飞,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很香……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个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带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啊,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了,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帮着寻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美很美。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赞不绝口。会议便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正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会场进进出出,忙得飞飞,不知道有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们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刻画出“变色龙”的形象。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里,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维修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较高的审美水平。
D.一张不让人放心的娃娃脸,衣冠楚楚,活没少干,身上不见泥污,马而立的相貌衣着使人们产生了错觉。
【小题2】马而立有哪些性格特点?写吴所长等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以“围墙”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绝妙深刻,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11 10:2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个口袋,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大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是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粥棚救济,但是他规定,领粥要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B.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衬托了周老爷子的心狠无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
C.水灾过后,周老爷子名声很快变得臭不可闻,而他的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对“持家”“行善”等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小题3】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写一本书
郝景芳
她从一站坐到另一站,从一个终点站坐到另一个终点站。她坐在座位上,春夜的凉风让额头清凉到麻木。路上空寂的灯光像没有内容的故事。车穿过飞驰的夜,穿过暗夜中沉睡的工地大门,穿过繁华富丽和苍茫困顿。夜晚的苍茫从四面八方包裹而来。说不出哪里难过。学校里静默的雪。读书。写作。身体的藤蔓。有这么多不归的车,都在匆匆奔向什么。
她仍然记得姐姐的那些句子。姐姐的书有信马由缰的快意。姐姐说小说要有力有些人比喻奇妙,但读久了却觉得不够有力。姐姐不喜欢伤春悲秋。
阿阑靠着窗户,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茫然。马路延伸着像是无尽头的长廊,一辆辆小车闪过,车窗映出阿阑的影子。她像是看到自己穿过这一切丰沛变幻的不属于她的风景。
姐姐说她穿上她的衣服就像她,可是她看不出来。她怎么可能像她?姐姐的身体那么美。而自己这么瘦而平,这么羞涩。回忆如水从四面冲击,现实交杂在回忆中间,切割阿阑的心。
她意识到自己在姐姐说出不再写作的那一瞬间,她心里升起的复杂情绪。她有那么一瞬觉得愤怒和解脱:你也就是沽名钓誉,最终还不是这么轻易放弃,我还是比你走得远。但是下一瞬间她又意识到自己的悲伤:我写书,我送书给你看,我走了那么远,就是想和你站在一起啊。
阿阑突然跳下车,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她看到一座正在拆的房子。一座小小的古建筑,在一大片在建的广场之中,在大刀阔斧建设的中央,像洋流湍急环绕的一座孤岛。水流中的孤岛。它的房檐、它的灰墙、它的窗棂。从容、古旧、孤立无朋。
她向它走去,不知为什么,莫名被吸引。危险而又静谧。
她走着,忽然在墙上看到了姐姐。一个清晰的身影。她向那影子跑去,离近了才发现,那是自己映在旁边工地里靠墙放置的大玻璃板里的倒影。路灯将人映得澄亮。黑色的裙子,黑色的鞋,金属的项链,镜子里的脸。
她再仔细看,发现镜子里是姐姐。她看到姐姐的眼睛和笑容。
是你吗?姐姐。
阿阑伸手碰触清楚映照着倒影的大玻璃,玻璃很凉。
是的,是你。我知道是你。她好像松了口气似的笑了。
我知道,你没有离开,你一直都在的。
她看到镜子里的人向她笑了一下。她心里有一种酸涩的释然。她站在大玻璃前面,落满石灰的废墟台阶上,抬起手,轻轻触摸镜子里的人的脸庞。镜子里的人眼神怜爱而忧伤。她的指尖没有触感。背后夜行的汽车呼啸而过,刮起她的头发和衣角。
你一直都在对不对?姐姐。我知道你一直在。
这才是真正的你。你没有走。阿阑的手继续抚摸镜子。
姐姐,你知道吗?我很想你。
突然一瞬间,镜子里的风景变了。玻璃尽头出现高二那年的铁道边,杂草茂盛,头顶是明亮的阳光。姐姐在前面轻捷地跑,头发一甩一甩,阳光照在头发梢上,金棕色发亮,穿着黑色短裙。姐姐就那么跑着,像一头小鹿,背影轻捷,脚步悦动,却并不真的跑远,像是在等她。
阿阑感到天启。她抬起右脚,轻轻跨越镜子的边界,走进去。镜子的波纹悠荡了几下,很快回到平静如湖。她感觉进入了真正的自己,在镜子里奔跑起来,脚下的杂草触感柔软。黑色的短裙在阳光下发亮。她觉得身体充分解放了,心也变得轻盈。她的眼睛被照亮了。她很快乐,从来没有这样快乐。她的脸上充满笑容。她飞了起来。她笑了。她回头看。她知道自己很美。
第二天早上,有人在拆迁的土地庙前,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女孩。
在她昏倒的地方,身边的玻璃上出现一个漂亮女孩在奔跑。画面印在玻璃上,面容很像前几年出名的一个写作的女孩。人们来往经过,都没有发现奇异,都以为那就是一面原本就印了画的玻璃。
(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阿阑的意识流动为线索,将不同的时空进行交织,串联起阿阑姐姐的故事:曾经是坚定的文学青年,如今却打算放弃文学梦。
B.小说中多处用到象征手法,如正在拆迁的古建筑正是阿阑心中的孤岛,也是现实中的孤岛----文学:它从容、古旧孤立无朋。
C.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通过车辆穿梭于城市,营造出光怪陆离的氛围,既烘托了阿阑内心的迷茫,也暗示了人生中存在的神秘性。
D.小说以两个文学女青年的故事,表现了人们的迷茫: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对于似乎不入流而孤高的文学,我们是放弃,还是坚守?
【小题2】小说中的“姐姐”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阿阑灵魂出窍,固着于一块玻璃,如此荒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前面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800块钱。是借给他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怎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还上欠别人的2万块钱,早点还上欠救命恩人的八百块钱,并且早点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的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把生意做大些,救命恩人会更高兴的。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800块钱,而是八千块钱,八万块钱。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三年后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他在各个城市间穿梭,忙的不可开交。他经常会想起山村里的救命恩人,可是,身为总经理的他,几乎没有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想再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坐飞机到市里,从市里转车去县里,再从县里转车去村里,也不过两天的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子还在,恩人的草房还在,只是已经不见了恩人。他的房子被另外的村里人买走了,那个村里的人说,他离开了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的很苦。”
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800块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假如恩人多了这800块钱,也许他不会去县城捡垃圾吧?
村里人只给他一个模糊的地址。拿着地址,乘坐当天的公共汽车,他去了那个闭塞的县城。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的问。
“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你是说他已经走不动了吗?”
“是的,走不动了。没办法啊,他儿子那年刚刚大学毕业,哪有钱替他治病?其实需要的钱也不多,听说那时候花三四万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可是去哪弄三四万块钱?还听说他和儿子在省城过的也并不轻松,似乎这几年他的病又重了。”
当着那个人的面,他流下了眼泪。五年前,他已经有好几个三四万,他也很愿意拿出很多个三四万块钱为恩人治病,可是他总是把见恩人的时间一拖再拖。是的,他忙,他很忙。他总以为自己有好多时间来偿还恩人。
其实,当一个人有意将一件事情无休止的拖下去,那么,他肯定会寻找出一个恰当的将自己说服的借口。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下定了决心,哪怕生意再忙,也要找到他。
(拿着一个更模糊的地址,他去了省城。)是打出租车去的,他一刻都不敢耽误。可是在省城里寻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是省城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的旁边放着很多这样的毛线衣和很多这样的纽扣。她在为某个外贸成衣厂做着外活,那活很辛苦,而且收入很低。
“他在医院里。今天儿子在照顾他。他的病很重,医生说治不好了。”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有十万块钱,也许……”
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他说:“我愿意出钱帮他治病,出多少都行,因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恩人向他打招呼,示意他坐到床边。恩人说:“知道你会来。”然后他把头扭向身边的儿子,对儿子说:“我说的没错吧?我说过,总有一天他会来找我。”
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你能够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说主人公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待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
E.“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2)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一处,并加以分析。
(3)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老八杂

迟子建

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烂的盲肠,不切不行了。

老八杂不是街名,而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这是一带狭长的房屋,有三十多座,住着百余户人家。房子是青砖的平房和二层的木屋,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们倚着南岗的马家沟河,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这儿原来叫四辅里,只因它芜杂而喧闹,住的又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有阅历的人说它像“八杂市”。因有过“八杂市”和“新八杂市”,人们就叫它“老八杂市”。不过缀在后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时间久了,它就像蝉身上的壳一样无声无息地蜕去了,演变成为“老八杂”。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中新起的幢幢高楼。楼体外墙有粉有黄,有红有蓝,好像老八杂背后插着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杂的清晨比别处的来得要早。无论冬夏,凌晨四五点钟,那些卖早点的、扫大街的、开公交车的、卖报的、拾废品的、开烟铺的、修鞋的、打零工的,纷纷从家里出来了。他们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夜晚,他们会带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惫地回家。别看他们辛劳,他们却是快乐的,这从入夜飘荡在老八杂的歌声中可以深切地感悟得到。   老八杂的人清贫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后那些高档住宅小区却把它当成了眼皮底下的一个乞丐,怎么看都不顺眼。春天的哈尔滨风沙较大,大风往往把老八杂屋顶老化了的油毛毡和院落中的一些废品刮起,树静风止时,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会看见哈尔滨这条几近干涸的内河上,一带垃圾缓缓地穿城而过,确实大煞风景。

老八杂除了在风天会向城市飘散垃圾,它还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度。由于这里没有采暖设施,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煤取暖,烟囱里喷出一团团的煤烟,逢了气压低的日子,这些铅色的烟尘聚集在一起,呛得人直咳嗽,好像盘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压压的乌鸦。还有,由于电线的老化,这里火灾频仍,而老八杂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车出入困难,一旦大火连成一片,后果不堪设想。

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

政府经过多次论证,下决心要治理这处城市的病灶了。工程立项后,实力雄厚的龙飘集团取得了对老八杂的开发权。丁香花开的时节,他们就派人来对现有住户的住房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并将动迁补贴的标准公示出来。如果不回迁,按照每平方米两千五百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如果回迁,每平方米要交纳四百元的小区“增容费”。也就是说,将来你若想在老八杂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积,每户至少也要交纳两到三万元,人们对此牢骚满腹。

卖烧饼的张老汉说:“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笼子,被他们给吊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

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在高层住宅的下面,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说:“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时腿都软了,那些健身器材,谁他妈用啊!”   王来贵说:“这地段的房价如今涨到四千块一个平方了,他们才给我们两千五,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

“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嫌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人会生病;有人嫌自家赖以为生的架子车没处搁,耽误生计;还有人嫌坐电梯头晕,等于天天踩在云彩上,不会再有好胃口了。   动迁通知在六月份就张贴出来了,限老八杂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须迁出。但大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

老八杂的人,但凡遇见难事,都爱凑到丢丢那儿请她拿个主意,虽说她是个女人,但却是老八杂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头,长脖子,瓜子脸,细眯的小眼睛,喜欢戴耳环和梳发髻。喝松花江水长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她有一米七,双腿修长。她的小腿圆润,大腿结实却不乏柔美,似乎你摆到她面前一双舞鞋,她就能踮起脚尖,轻盈地起舞。丢丢有着男人一样的剑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凌厉和豪爽;她又有着敦厚的嘴唇,让人能感觉到她为人的厚道。   老八杂那些暗淡破旧的房子,据说是旧哈尔滨的“马市”。那时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市”也就兴起了。“马市”在,就有养马人。有了养马人,就要有娱乐。老八杂现存的半座米黄色的小楼,过去就是舞场,是一个俄国商人开的。它位于老八杂的腹地,主人就是丢丢。

(节选自中篇小说《起舞》)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把老八杂比成一截糜烂的盲肠,既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它的问题。
B.老八杂居民对开发商的意见很大,所以,虽然动迁通知早就张贴出来了,人们却不愿搬迁。
C.小说详细描写了老八杂对城市风景和空气的污染情况,一方面突出了改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
D.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作品语言方面的特点。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请探究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私有财产

美国威·德米勒

秋天,满山的树叶都变黄了,唯有枫树叶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呈现一片红色,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凉爽,没有一丝风。山脚下的小湖湖水清澈平静。但由于水凉已不能游泳了,就是说到了该离开避暑山庄返回都市的时候了。贾德森的妻子马西亚正在卧室里打点包裹,贾德森自己站在室中端详着手中的一瓶酒。

“我收拾完了,”马西亚在卧室里边说,“亚历克取钥匙回来了没有?”

亚历克住的地方离这别墅不远,冬天由他代为照管别墅。

“他到湖边弄船去了,大约半小时后就回来。”贾德森回答说。

马西亚进屋来拿她的皮包,当她看见丈夫手中的酒瓶时,愕然地停住了脚步。

“贾德森!”她大声叫着他的名字,“你怎么上午就喝起酒来了?”

“不,亲爱的。”他望着她笑眯眯地回答道,然而她并不喜欢他这种笑脸,“你错了,我不是想往外倒酒,而是要往里面放点什么。”

他张开手让她看手中的一些白色粉末,他的笑容收敛了,脸色变得十分严峻。这使马西亚感到有点害怕,尽管她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怕什么。从他说话的声调,她感觉出一定要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她对他的判断不曾错过一次,因为每当他要打什么鬼主意的时候,总是那样说话,不知这次他又要打什么人的算盘。

“这是什么?”她问。

“毒药,”贾德森镇定自若地回答,“我们每次春天回到这里,我总发现瓶子里的酒在减,肯定是有人进来偷喝了酒。这个贼!这就是我要往瓶子中放毒药的原因,我们走后那个偷酒喝的贼还会来的,这回让他再喝!”

女人的脸刷的一下变白了。“使不得,贾德森!”她大声地说,“太可怕了,那要出人命的!”

“要是我毒死了一个用暴力进入我的住宅的贼,按法律不能定我犯有杀人罪吧,”他回答道,“我们的别墅上了锁,如果有谁撬开门锁进来喝酒的话,那我可就管不了了。”

他把粉末倒进瓶子里,然后将瓶子和一个杯子放到桌子上,他看着瓶子笑起来,“看上去真馋人。”

“不能那样做,贾德森,”她又说了一遍,“法律也不能判一个小偷死刑啊,你有什么权利……”

“当我不得不保护自己的财产的时候,我有我自己的法律。”他现在说话的那种腔调就好像一条大狗在向另一条前来抢肉的狗狂吠一样,她熟悉这种声音,厌恶这种声音。

“他们充其量不就是喝了你一点酒吧?”她说,“那可能是在附近滑雪的孩子们干的,他们又没有拿你的别的东西。”

“我管不了那么多,”他说,“假如一个人截住我,抢我五元或五百元钱我认为都是一样的,贼就是贼!”

她还是想劝丈夫不要那样做,“我们明年春天才能到这里来,把这个瓶子放在这里,怎么能让我安心睡觉呢?你且想想,要是我们出了什么事,别人又不知道,那不可怕吗?”

贾德森又说了一遍他管不了那么多,而且斥责她不要再说废话了。她知道再多说也没用,他一向心狠手辣。

她朝门口走去,一边走一边说她要去和亚历克的妻子玛丽告别。她决定把酒瓶子的事告诉给玛丽,玛丽是能理解她的,她会从亚历克那里拿到钥匙,将瓶子中的酒换掉。

马西亚离开了别墅。过了一会儿,贾德森出去取他晒的猎靴,他看见马西亚下山朝亚历克的家走去,亚历克正从湖边上山来。贾德森喊亚历克快一点,然后便拿起靴子回屋,走着走着,一不小心绊倒了,他因为脑袋撞到门框上面而昏了过去。过了一会儿,他半睁开眼睛想弄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他听见亚历克说:“你只是摔了一跤,老爷,不要紧,喝了这个马上就会好的。”说完将一杯酒递给了他,他迷迷糊糊地连眼睛都没睁就喝下去了。

【小题1】小说第一段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马西亚的形象特点。
【小题3】赏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技巧。
【小题4】小说题为“我的私有财产”,主人公贾德森对待侵犯自己私有财产的人采取下毒报复,请你结合小说内容对他的这一做法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