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①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②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③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④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⑤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⑥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⑦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⑧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⑨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⑩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⑪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⑫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⑬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⑭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⑮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小题1】这篇文章的标题颇具特色,请试加分析。
【小题2】请根据第6段中“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和第7段中“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的细节描写,分析“我”和“中年儿子”共同的心理感受。
【小题3】赏析第16段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小题4】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
【小题5】这篇散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7 11:3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南山风格
钟南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病专家。早年从英国学成回国后,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步一步走出了“奉献、开拓、实干、合群”的“南山风格”,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2003年春天,中国突发SARS疫情,这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疾病首先令医护人员陷入被传染的险情,有战友在钟南山身边倒下,但他自始至终站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并且勇敢、诚实、科学地观察、研究这一突发的不明疫情。2003年2月18日,当***高度评价钟南山说:“你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始终战斗在最前列,作出重要贡献,全国人民都会记住你,感谢你!”
医者父母心
在抗击非典中的突出贡献令钟南山名满天下,其实,早在更多的人认识这位敬业、高尚的医生之前,钟南山的名字早就一一印在了他救治过的患者的心上。
他的病人们谈论着这样一件件事:每到冬天,他给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自己的手;他对病人永远带着亲切的笑容;每次看专家门诊,为了满足更多病人请他看病的愿望,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开诊,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省内外不少医院常请他去会诊急救,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高官百姓,他从不推诿;他去查病房,不管病人病得多重,身上的异味多大,他都会和蔼地拉着病人的手问候,上前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
广州市邮政局女工阿琼一说起钟南山院士就会说:“假如不是遇上钟院长,我早就没命了。”8年前,阿琼反复咳嗽、气喘了好长时间,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病越来越重,后来慕名找到了钟南山。根据阿琼的病史和症状,钟南山给她做了哮喘检查,结果呈阳性。一般而言,诊断已经明确,剩下的就是对症下药了。而钟南山却不放心,继续细心地观察了一段时间,终于从一个细微的症状里发现了新问题,怀疑是气管肿瘤。钟南山亲自为她做了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得到证实后,又亲自安排了手术。术中一看,好险,那隐蔽得很深的肿瘤竟已堵住气管的4/5,什么时候填满了,阿琼就没命了。
有一位潮州农村的病人住进了病房。他反复咳血,心理负担很重,非要见钟南山不可。钟南山出差回来听闻此事,马上去看望了这位重病人,并亲自主持了7次会诊,制订手术方案。之后钟南山到北京开会期间一直惦记着,几次打长途电话回医院询问病情,回穗后又立马上病房看望。这位病人十分感动:“我与钟院长无亲无故,他待我却比亲人还好。”
医学教育的忠厚长者用“著述等身”、“声名显赫”这样的词形容钟南山并不过分,在自己重点研究的医学攻关项目中,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多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他的著述有《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现代呼吸病进展》、《Asthma》《医学科研设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等。他主编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
十几年来,钟南山无论是担任呼研所所长,还是担任医院院长、学院院长,走到哪儿,都有计划地建立技术骨干和人才梯队,花费大量心血培养他们成长。一次,钟南山看完专家门诊后,顾不上吃饭就审改起学生的一份实验报告。他发现这份报告有多处马虎的地方。于是,一直等出去吃饭的学生回来。学生回来后,没想到这么晚了,老师还在等他。听钟南山一一指出报告中的疏漏之处时,又是佩服又是惭愧。他从此记住了钟南山的话:“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钟南山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其中很多已成为研究所或医院的业务骨干,先后有多人的医学成果获得国家级、省市科技进步奖
(选自《搜狗百科》节选)
【小题1】什么是“南山风格”“南山风格”对青年学生有哪些直接的影响?(4分)
【小题2】“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句话在钟南山身上有哪些具体表现?试概括表达。(5分)
【小题3】文中多处引用钟南山、温家宝和一些病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简析之。(6分)

同类题2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
世界出版大国的阅读尴尬
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出版大国。但平均到每个人,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5.2册,2009年为5.6册。20年只增加了不到1/2本。包括中小学教材在内,农村人均图书消费在20元左右,城市大概是其2倍。尤其是一般图书的消费,城市所占的比重达到90%。与此相对,农村图书市场持续萎缩。据统计,2001年城乡图书零售比为74∶26, 2009年为82∶18。
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让他们在生活之余拿出几百元来买书是不现实的。图书营销渠道也不健全,县以下的书店大都不卖书了,农民为了买一本书跑上几十里路很常见。
据调查,对于目前的图书价格,有51%的读者认为“比较贵”,仅有31.8%的读者认为图书价格合适。因此,有人认为,书价太高是阻碍我国人均购书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人不这么看。这30年我们的收入增长了50倍,但图书价格只上涨了20倍至30倍。1980年我们看一场电影是0.15元,现在一般是50元,上涨了300多倍。和国外图书相比,我们的书价只有人家同类图书的1/3或1/5。偏低的书价自然难以激励人们写书著述。原创的优秀图书太少了。
计划经济时代极低的图书定价和大量的免费宣传性图书使人们养成了不愿为阅读付费的习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也抢走了很大一部分传统纸质图书的读者。有人建议,国家可分别对“上游创作,中游发行,下游零售”,均给予相关税收政策的倾斜。此外,政府、媒体、家庭、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阅读,提高人们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观念改变了,图书消费自然就会上去。
【小题1】从第一段看,我国的“阅读尴尬”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小题2】试概述关于书价的反方观点及其理由。(5分)
【小题3】依据本文,为增加农村的图书消费,你有什么合理建议?(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下列关于“过传统节日”意义的表述,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
A.和谐天人,亲近自然。
B.和谐人事,呼唤人情。
C.和谐身心,关怀生命。
D.和谐肠胃,吃饱喝好。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也在时间上体现了国家意识。
B.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自然密切相连的。
C.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依然是当今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D.“摸秋”故事,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2分)
答:异

【小题4】根据下列诗句中提到的“节物”和“习俗”,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4分)
(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6分)
①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实现。为了说明中国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思维的思想,我曾经对中美的文化思维差异进行过系统的比较,使得很多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说,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人对犹太谚语“小心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深以为然,美国人则感到莫名其妙。可见,中国人能够普遍运用辩证思维,美国人不太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大智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一种辩证思维,而这种辩证思维,对人类的认识和判断大有助益,能解决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②如果让美国人看一些矛盾信息,那么他们的态度就会出现极端化,比如,你告诉美国股民有一支股票比他买的更好,他更加坚信自己买的是最好的;你向支持死刑的人展示反对死刑的证据,他愈发认定应该支持死刑。反之,中国人容易妥协,倾向于折中。美国人的思维误区导致他们往往把真实信息排除掉,中国人的问题则在于对错误信息的包容,虽然善良,却轻信盲从。
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首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句即为超越自我意识的表达,是“无我”之境。你很难跟外国人解释“无我”,但我们发现中国人的这种“无我”思维有具体的行为体现,甚至可以找到神经定位,就在我们大脑的背侧前扣带回。“无我”概念不是玄幻的宗教概念,而是人类处理矛盾信息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找到生理依据,而且具有积极的心理效果。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重塑、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文化形象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我发现,东方人整体知觉的意识,亦表现在文化艺术形象上。我们擅长使用45°角俯瞰技术展示世界,绘画长卷、留白之韵、移步借景……都符合国人整体知觉的心理习惯。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美丽无比,此图将我国艺术中形象塑造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大量的散点透视,没有消失点,没有焦点,任意切割仍可独立存在。反观西方画作,采用焦点透视,目标大背景小,人物肖像尤为出色。此外,我做过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都证明了美国人的视线喜欢专注于一点,受目标刺激;而中国人的眼睛喜欢到处“乱跑”,受整体刺激。所以,东西方审美差异确实存在,而且能以科学的阐述直接说明两者间差别何在、各自妙在何处。
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提出人类两大理性:分析的理性和综合的理性。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美国人偏向关心从属关系的前者,中国人偏向关心相关关系的后者。举例:鸡、牛、草“三选二”,美国人会选鸡、牛——都是动物,中国人会选牛、草——牛吃草。很多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事物本质来归类是高级的,根据事物关系来归类是低级的,此等论调显然错误——妈妈、婴儿车、汽车“三选二”,当然应该把妈妈和婴儿车放在一起,婴儿车和汽车虽可划为交通工具而归于一类,但这有任何意义吗?
⑤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方式,不光可以让外人容易理解中国文化概念,也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平时不可能知晓的本民族文化特性。比如中国人特别擅长类比思维,却经常不讲逻辑。“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所比喻的道理让老外糊涂,纠结于怎么突然就从上句的“人”跳到下句的“狗”了,逻辑上不通。所以,国人必须注意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传播的科学性、现代性、可比性。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帕斯卡说过,我们与他人交流时,一定要让他们自己主动找到相信你的理由,而非滔滔不绝强行灌输“应该相信”的理由。这就是文化形象重建在心理科学上的建议。
(选自彭凯平演讲稿《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形象重塑》。有删节)
【小题1】联系上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犹太谚语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证明东西方都有辩证思维。
B.列举六祖惠能的偈子意在说明“无我”之境很难向西方人解释。
C.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散点透视比焦点透视更有审美价值。
D.“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看出中国人擅长类比却不讲逻辑。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体现中国人辩证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4分)
A.盛极则衰,否极泰来。B.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C.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小题4】概述作者对中国人思维特点的评价。(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武侠的起源是很早的,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探讨。比如说,有人认为武侠的精神最早于墨家的精神、墨子的精神。墨子的精神就是“兼爱”,翻译成现代话就是牺牲自己为别人谋福利。这是比儒家还能牺牲自己的,儒家还要讲一点中庸之道。而墨家、墨子的行为则是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最早论述“侠”这个概念的也有一些著作。其中著名的有《韩非子·五蠹》中对“侠”的否定,韩非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他反对“侠”,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他说“儒”和“侠”都是坏东西。也就是说在统治者眼里,“侠”和知识分子一样都是讨厌的东西,都是扰乱社会秩序、不让统治者好好睡觉的人:知识分子经常提意见,“侠”不提意见而直接捣乱,这些家伙都属于社会的蠹虫,是应该好好镇压的。韩非子的观点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但是他从反面指出了“侠”的一个功能:“侠”的社会功能和文人是相近的,都是为社会鸣不平的,都是对社会持批评态度的,从批评的角度来推动社会前进的。所以说,虽然说文人和武人是两端,恰恰文人和“侠”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北大的陈平原先生有一本书就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恰恰是文人最喜欢做侠客梦,“侠”和“文”的联系是非常紧的。司马迁《史记》中的有些篇章,被认为是武侠文学的最早的源头。司马迁是怎么论述“侠”的呢?《史记》里有<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他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承,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司马迁这段论述,是对武侠精神非常好的概括。但是我们注意一点,司马迁这里没有提到“武”,就是说“侠”是可以没有“武”的。我们现在受武侠小说影响,认为侠客一定要身怀绝技,一定要有点什么过人的搏击本领——不是这样的。所以我有一个著名的谬论:中国20世纪最大的侠是谁呢?就是雷锋,雷锋是当代的大侠。我第一次说的时候,北大学生也不理解,说雷锋也不会武功啊,虽然是个解放军,不过也只是个开汽车的解放军,也没打过机关枪啊。我说“侠”跟会不会武功没有关系,只要他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谋利益,而且不以此来自傲,这就是“侠客”。
司马迁还说过:“游侠救人于厄,赈人不赡,仁者有采”……
就是说能够救人于困厄之中,这就是“侠”的精神。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伟大,不仅仅是由于文采,更在于司马迁人民性的立场。司马迁写《史记》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批判不公正的社会、批判统治者;他写了很多布衣人物,写了很多普通人;他把孔子这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写到《世家》里去,把他写到帝王将相的队伍中去;把许多刺客、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写到历史中去,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后来的历史著作为什么不能跟《史记》比?就像鲁迅批评的那样,以后的历史著作成了写皇帝的家谱。立场变了,价值自然就变了,所以司马迁的伟大还在于他的人民性的立场。
——节选自孔庆东《中国古代武侠小说概况》
【小题1】韩非子对“侠”的否定从反面指出了“侠”的____的功能,而司马迁的话是对   的形象诠释。(4分)
【小题2】下列各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学术界对武侠的起源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探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武侠的起源是很早的。
B.韩非子认为:“侠”和知识分子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扰乱社会秩序,是需要镇压的。
C.“侠”的社会功能和文人是相近的,都对社会持批评态度,从批评的角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D.因为“侠”和“文”的联系紧密,所以《史记》中的某些篇章被认为是武侠文学的源头。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武侠精神包括讲义气,说话算数,不过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愿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救助别人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等内容。
B.在司马迁看来,“侠”是一种精神,而不是武力,真正的“侠”是不应该动武的。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
C.中国20世纪最大的“侠”是雷锋,这是作者根据个人对侠的理解作 jLI_I的判断,作者并不是真的认为这是谬论。
D.根据文章对武侠精神的论述,晚清的鉴湖女侠秋瑾,愿意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谭嗣同都是具有武侠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