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5分)
果戈理
果戈理!少年、青年、男子和妇女,掌握知识为时不久的中学生和熟悉生活、聪慧颖悟的老者的永恒旅伴。
一俟果戈理渗入我们的心灵,他已然永不离去,永久在我们的意识和心中定居,并且像在家里那样在那里生活着—一异常果敢,从容安适。
仿佛这全然不是他——机敏过人,既谦和又凶猛的诗人——以各种怪诞的、高尚的、忧郁的、温柔的、可怜的、可笑的人物和容貌丰富我们的想像力。
仿佛这是我们亲眼看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亲自在米尔哥罗德和波尔塔瓦,在季坎卡、基辅和彼得堡,现实主义地作着非凡的表演。
“好一个诺兹德廖夫鬼东西!”有一次我们感叹道,甚至都不曾去想,是谁在我们的观念中一下子形成了一个被塑造的狡诈的无赖汉诺兹德廖夫的形象。
每个这样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世界里,有如一个单独的、与其他概念分离的、兽类模样的东西。而果戈理本人像主人,仿佛独自在他们一旁生活着,打开鸟笼,若有所思地观察着自己那些毛色不一、形状各异的小动物。
把如此大量的、不胜枚举的形象化概念引入日常生活,以便人们能利用这些概念 ——这样的工作只有天才才力所能及。
须知他的典型们的名字好像成了俄语词汇本身,光说它们己经成为普通名词是不够的。它们是人的品质最常见的文字符号的最常见的同义词。
比如我说:“喂,你知道吗,这就是个泼留希金!”——谁也不会想问,这是谁,或是泼留希金究竟是什么?就像我说:“喂,你知道吗,这就是最最吝啬的吝啬鬼!”
没有一个作家能像果戈理那样,在自己死后永远保留那么多数量的活生生的主人公。
我们把对果戈理的、对他令人异常激动的创作那火热的、满怀激情的爱献给他。他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他活在我们中间,我们与他永不分离。
继普希金之后,果戈理塑造了一个光荣的文学时代,成为俄国艺术小说的导师,并且至今仍然是。他仍然不仅是受读者欢迎的艺术家,而且是教导写作的艺术家。
果戈理的一封书简中提到了《死魂灵》第二部的人物,称他们为“有缺陷的主人公”,前苏联文学是在生活的各种“善与恶”的矛盾中,在生与死的斗争中揭示生活的文学,它不可能回避我们现实生活的“有缺陷的主人公”。
果戈理的不可思议的天才就在于此!他超越时代,把手伸给我们当代作家,召唤他们描绘各种面目的敌人,如同召唤伟大的俄国文学的经典作家如斯做那样。
他确实是我们永恒的旅伴。
注:“诺兹德廖夫”和“泼留希金”都是果戈理小说《死魂灵》中的人物。
【小题1】下列关于果戈理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5分)
A.果戈理的天才在于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B.果戈理作品中的每个重要人物形象都典型地体现了人的某种品质
C.果戈理创作丰富了俄语词汇,人们时常使用他所使用的新鲜词语
D.果戈理作品中的“有缺陷的主人公”,是各个时代作家描写的共同对象
E.果戈理超越时代地启发并教导着作家应该描写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小题2】第八段中说:“他们是人的品质最常见的文字符号的最常见的同义词。”根据文章内容举出两个具体实例。(6分)
【小题3】文章的首尾说果戈理是我们的“永恒旅伴”,根据文意,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两大具体理由。(6分)
【小题4】果戈理称《死魂灵》第二部的人物为“有缺陷的主人公”,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这一特
点,本文作者在评价中也多有提及,请逐一指出。并请根据文意简要指出这样的人物与鲁迅笔下的类似人物(如孔乙己、华老栓、祥林嫂、阿Q)有怎样的不同。(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从线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过浓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当然,所有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画树,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线条、水墨、造型、构图的种种对立要素和各种要求,但在一幅画中只要运用其中一部分要素,满足某些要求从而达到某一种统一的效果,即显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有的画偏重于精细,有的画偏重于简约,有的雄浑,有的清奇,有的恬静,有的飘逸。为表现某种风格或特点,画家在笔墨运用、造型构图上就有所侧重。画家们常常采用夸张手法,以突出其特色,与这种特色不协调的东西就大胆舍弃。为了追求这种统一性,画家常对次要的、细小的情节省略或简单概括。我们有时看到一幅画的细节似乎很粗糙、很随意,可是当观看整幅画时,立时感受到它的确气韵不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整体美。
和谐与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有机结合的。只有和谐,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而统一也不是毫无差别、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中国传统绘画由于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上,可以看到“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印迹俯拾皆
是。
B.“统一”的观念常常支配着中国传统画家的创作,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C.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韵味独特的形式美和气韵不凡的整体美。
D.如同“和”不是完全的同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统一”也不是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
 
【小题2】下列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通过绘画技法中的一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
B.在绘画的笔法、线条、用墨上,对其中要素的均等运用,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和”的思想。
C.画山石大小相间,画鸟一栖一飞,画人物有动有静,这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方面的“和”的表现。
D.讲究布局,讲究对称,注重主次衬托,重视虚实对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的“和”的表现。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上讲求“和”,但布局上并不要求画得四平八稳,对称上也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完全一样。
B.作画时,画一叶扁舟,而不画水波纹;画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这种虚实对照的特点,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为显现某种独特风格,中国画家在一幅画中选用笔墨运用的种种对立要素时,会有所侧重,甚至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
D.为追求统一性,突出自己画作的特色,画家们就将某些次要的、细小的情节,以及与风格或特色不协调的东西舍弃省略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文学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认识内容还是人。一个时代的文学可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这各个方面的状况其实都是人的状况。文学成为人用来反照自身的镜子。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界的历史就是人的自我认识的历史。
在古希腊的文学中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关于人的观念。古希腊人对人充满着乐观的信念,认为人同神是相通的,人在灵魂和肉体两个方面都能达到像神一样完美。他们庄严地宣告,“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语),“人是第一重要的”(伯里克利语)。因此,正如希腊神话里的神都具有人性一样,《荷马史诗》中的人也无不放射着神性的光彩。那些人间的英雄们,无论是奥德修,还是阿喀琉斯,都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强健的体魄,他们敢于同神斗智、同神搏力,在神的面前也毫不逊色。《荷马史诗》所奏响的正是这样一曲赞美人的意志、力量和智慧的颂歌。
但是中世纪的文学却表现出了对人的另外一种认识。在中古的那些用拉丁文写成的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里,人被解释成带着“原罪”降生到人间,人无力自救,只有信仰和崇敬上帝,仰仗上帝的力量在来世获得拯救。在这种解释里,人完全沦为上帝的附庸,这种前所未有的对人的贬低是人类自我认识史上的大倒退。
文艺复兴时期再度发现了人,再度把人提升到与神并驾齐驱的地位,而且还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个性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充分反映了人的自我认识的这种新进展。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都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塑造了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格,表现了人的各种世俗的情欲,颂扬了人的各种品性和美德,体现出反对神权统治和封建压迫、激励个性的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里的这种人的观念被后来的新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所继承,并分别向两个极端发展。新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的是人的理性,主张人的个体性要服从人的群体性。高乃依的悲剧《熙德》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观念,它描写了在悲剧主人公身上责任感如何高于爱情、理性如何战胜情感的。与此相反,浪漫主义文学强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个体性的一面,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可从拜伦描写的那些以孤独的个人反抗社会的“英雄”们看出。
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又可以看到关于人的一种新见解。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里,人身上的神性光彩已经消褪,人成为现实的人,成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人的现实的社会性造成了人各种各样的遭遇,形成了人各种各样的性格。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巨大成就就在于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映着现实人的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通过人来说明社会,又通过社会来说明人如何改造、如何提高和如何发展。
如果说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是从抽象的人转向社会的人,那么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人则从社会的人再次转向抽象的人。但又不是转向古希腊的那种放射着神性光辉的完美的人,而是转向一种丑陋的、残缺的、畸形的、孤独的、充满着各种阴暗心理和罪恶冲动的人。现代主义作家完全丧失了对人的乐观信仰,被一种悲观的、绝望的情绪所代替。在他们眼里,人不仅褪尽了神性的光辉,甚至连人性也没有了,完全变成了“物”和“魔”。“我是谁——我是心灵驱使的小丑”,“我永远是多余的”,“他人就是地狱”,“使我感到荒诞的不是任何社会制度,而是人本身”,这些话最能代表现代主义作家对人的基本看法。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与人”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的认识,从本质上说,文学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B.文学认识的主要内容是人,是人用来反照自身生存、发展状况,认识自我的镜子。
C.文学对人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形成了对人的正确而全面的看法。
D.文学中的“人”都是虚构的,任何时期的文学都不可能真实地揭示“人”的本性。
【小题2】下列对各种文学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马史诗》放射着神性的光彩,其中的人物都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强健的体魄,奏响的是一曲赞美人的意志、力量和智慧的颂歌。
B.中世纪文学认为人是带着“原罪”降生到人间的,只有仰仗上帝的力量在来世获得拯救,把人完全沦为上帝的附庸,是对人的贬低。
C.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充分反映了人的个性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体现出反对神权统治和封建压迫、激励个性的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D.现代主义文学把人妖魔化,人在作家笔下,褪尽了神性和人性的光辉,成了丑陋的、充满着各种阴暗心理和罪恶冲动的物和魔,这和把人完全神化同样有害无益。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希腊人对人充满着乐观的信念,表现了人神相通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人的地位比神更尊贵。
B.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观念都是继承文艺复兴时期激励个性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文学观发展而成的。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映现实的不朽的典型形象,刻画了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格,是对人的认识的理性回归。
D.拜伦描写的那些以孤独的个人反抗社会的“英雄”,强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个体性的一面,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文人的牵扯。
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
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 “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选自《藏在草间》,贵州人民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2段中划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6段中“报应”“它就给你脸色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
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
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述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小题2】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 “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6分)
【小题3】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第4段和第10段中划线的句子。(6分)
【小题4】《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 “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朵朵白云
刘国星
老牧人身着天蓝色蒙古袍,古铜色脸庞,皱纹堆叠,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老牧人一年四季放牧一群羊,行走于草原的坡坡岭岭间。无论春夏秋冬,老牧人的长调都伴着他的羊群。
老牧人父母辞世早,他终身未娶。也有人说,是老牧人穷怕了,怕花钱。老牧人不置可否。
塞北草原的五六月份,雨水丰沛,草长花开,调皮变幻的云成团了。老牧人就赶着羊群,向那一大团一大团的云朵走去。
有人礼貌地打招呼,喂,牧羊哩!
老牧人笑笑,说,做神仙哩!
老牧人也常向牧人讲牧羊经:要春放沟膛,冬夏放山梁,秋季草丰满地跑。春季沟膛里地势低,水分足,草先出来,羊就容易吃到草;冬天要放阴坡,天冷,羊一停,就冷,要运动着,肉就长得瓷实;当然,夏季放阳坡,太阳毒,热,羊也待不住;秋季呢,满世界都是草,还结了籽实,香哩!运动着吃,身条就会长得美!这叫抓“肉膘”。
牧人们听着,啧啧称赞。也有不以为然的,哎,那你咋没发财哩?老牧人脸色一灰,就赶着羊群走远了。
大家也都知道,老牧人的羊群永远都是58只。每年羊出栏,来了羊贩子,他的羊出完栏,都是这个数。而别家的羊群却挤挤搡搡,哪群也有几百只,他们都发了“羊”财。他们看见老牧人省吃俭用的样,就有点不屑。
一再要求养羊的嘎查达也不理解。
老牧人也曾奔走呼号,别超牧,草场扛不住。嘎查达说,要做跨越式发展,你懂啥!老牧人却管住自己,他说,我这片草场58只羊日子过得很好;若多了,就成了遭罪啦!羊贩子们也爱收老牧人的羊,数九寒冬,别家的羊瘦骨嶙峋,老牧人的羊,却还是滚瓜溜圆!羊羔是在腊月生的,牧人们就都慌了神,羊瘦没奶,母羊见着羊羔就躲;不躲的,乳房就被吃出了血……老牧人家的母羊和羊羔,却很和谐——母羊亲羊羔,羊羔跪乳。
那天,嘎查达领众牧户参观,却见一只母羊躲开欲吃奶的羔子,跑到远处吃草。人群里就有七高八低的笑声。老牧人不慌不忙地走进蒙古包,拿出马头琴,边拉边唱:
柴格,柴格,柴格/你的白羔饿得慌呀/你快发发软心肠吧
反复地唱,那母羊竟停住吃草的嘴,慢慢向羊羔走来。
嘎查达和牧人们很惊奇。老牧人说,这羊生的是头胎,不是没奶,是还没有做母亲的经验!
就在那个早晨,嘎查达大手一挥,再不能过度放牧啦!
还是一个早晨,老牧人赶着羊群穿梭于云朵之间。
可太阳升起来了,云朵不和羊群玩耍了!羊群出来了,老牧人却倒在高高的山梁上。
三天之后,牧人们才发现了这群没人牧放的羊。找老牧人,却见他的尸身已被野狼和神鹰带走了。
于是,就有人带着哈达、奶酒来山梁祭拜。忽一日,竟来了一辆车,下来许多孩子,一数,竟是58个——是城里的孤儿,老牧人养活他们五六年了!
于是,哭声一片。
有牧人说,最近半年,老人身上常带着黄油和奶食品。他可能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倘若迷糊过去,黄油和奶的香味就会引来野狼和神鹰,带走他!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人,说老牧人“仙风道骨”,颇能引人入胜。开头二段主要交代了老牧人的外貌、职业、身世以及他人对老牧人的看法,为小说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中三次提到“58”这个数字,既与老牧人奔走呼号不要超量放牧的情节相呼应,又与文末老牧人资助的58 个城市孤儿相扣合。
C.小说篇末点睛,运用插叙手法,借其他牧人之口,交代了老牧人从容逝去,融入自然的情形。
D.小说先抑后扬,当老牧人飘然而逝后,58 个城市孤儿前来祭奠时,老牧人每年都养58 只羊的悬念才全部解开。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老牧人大善大美的形象至此也逐渐丰满起来。
E. 小说大量使用对比手法,使老牧人善于牧羊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表达了作者对圈地养羊这种急功近利现象的批判和痛心。
【小题2】文章以“一朵朵白云”为题,文中也多次出现“云”或“云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老牧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季羡林说:“人生于世,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本文围绕老牧人叙述了牧羊、资助城市孤儿等故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意蕴丰富,启示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对人与自然关系有哪些丰富的思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最富诗意的职业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中,留下了诸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其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名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最富诗意的职业。而正是这个职业的出现,才让我们今天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这个职业有个动听的名字――采诗官。

在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中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因为长年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秦朝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西汉刚刚建立之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了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汉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采诗官的工作主要是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采诗官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事实上担当了国家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和国家诗歌记录者。《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采诗官》一诗中也写道:“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由此可见,采诗官为古代诗篇的流传和采集做出了很大贡献。

采诗官是一个以诗歌的名义走遍天下的职业,因此其本身也充满着诗意。民间的疾苦往往通过采诗官收集整理的民歌为统治者所了解。可惜,历史久远,我们已无法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名字,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我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但是他们或许想不到,他们在那些沉沉的夜里刻下的象形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学头,正如蜜蜂在采花的时候也从没有想到过,它们会带一个声势浩大的人间的春天。

【小题1】下面关于“采诗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如果没有这种最富诗意的职业“采诗官”,我们今天就很难品读到更多当时精彩的诗篇。
B.在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悠久历史中,采诗官是最古老的一种职业。
C.采诗官以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为主要工作,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为目的。
D.采诗官的职业富有诗意,与其走遍天下时凭借着诗歌的名义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采诗官在诗歌方面贡献很大,可惜在古代时这个职业却不为人知。
B.采诗制度历史久远,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中断,汉武帝时,开始恢复并逐渐光大。
C.历史上有文献资料记载过采诗官的工作,可证明其在古代诗篇的流传方面的作用和采集诗歌时的艰辛付出。
D.采诗官通过收集整理民歌让统治者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
【小题3】下面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的许多经典名篇中,有不少是通过采诗官才呈献给后人的。
B.采诗官的成就,与统治者的重视、社会的稳定繁荣程度,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C.采诗官的工作虽然是采诗,但因为他们接触基层,往往能够发现反映重大社会问题。
D.采诗官的名字在古代是保密的,而且也要化装蒙面,所以他们其实是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