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文人的牵扯。
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块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
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 “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地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选自《藏在草间》,贵州人民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2段中划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6段中“报应”“它就给你脸色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
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
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述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小题2】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 “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6分)
【小题3】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第4段和第10段中划线的句子。(6分)
【小题4】《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 “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9分每小题3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小题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小题2】(小题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小题3】(小题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矛能、肴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在传统时代,他们被认同为乡土社会里德行高尚,且于乡里公共事务有所贡献的人。通常来说,乡贤与乡绅即乡村绅士概念具有较多的重合性。
“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具有功名身分、学品、学街和啻职而退居乡里者,是乡贤阶层的基本构成;他们拥有高于平民的身份地位,退居乡村后成为乡村社区里具有社名文化威权的阶层。乡贤构成必备的条件是:第一,在家世方面得有一个值得乡人景仰羡慕的经历,清白而没有劣迹。第二,乡绅们照例有一份丰厚的财产,属于耕读之家。其家族对地方社会有所贡献,尤其在维持地方风习,主持节令庙会,救助旅寡贫弱,推动地方公益事业方面赢得乡里声望。第三,功名身份、官位职衔之外,有一定的年资,拥有乡族长老资历。第四,借助功名身分和官职形成社会网络资源,可以为乡村社区争得更多的利益,保障乡里免受差役吏胥扰害。明清以来,虽然平民乡贤的所占分量渐有增长,但总体上乡绅仍然是构成乡贤的主体力量。
乡贤的地位是通过取得功名、学品和官职而获得的。传统时代的身分等级制度是赋予他仍拥有独特地位的制度性基础。科举制度下,乡土绅士的身分具有双重身份,即 “士”——读书求功名者,“仕”——为官或准备为官者。士为“四民之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绅士是整个封建官僚或国家机器的社会基础。科举制度以其具有外显标志和社会文化内容的“功名”身份,把社会力量的绅士同政治力量的官僚紧密结合在一起。
乡绅作为一个居于乡村领袖焱位和享有特权的社会集团,在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官、绅、民三种力量中,使自善所扮演的角色更为重姜也竟为多样。在以“士农工商”简单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农耕社会里,技术知识及其进步是微不足道的。社会秩序的维系和延续依赖于“伦理知识”。因此,无论社会怎样动荡变乱,无论王朝如何起落兴废,维系封建社会文明的纲常伦理中心却不曾变更。然而,居于这个社会文明申心位置的却恰恪是乡绅阶层。
在传统农耕社会里,乡绅层是唯一乎有教育和文化特权的社会集团。“其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著,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户,礼吐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如何使一个幅员广大而又彼此隔绝的传统社会在统一的儒学教化下,获得“整命”,使基层社会及百姓不致“离轨”,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清王朝在乡村社会中,每半月一次“宣讲由十六条政治——道德准则组成的‘圣谕’的目的,是向百姓灌输官方思想”。然而,这一带有“宗教”形式却毫无宗教内容或宗教情感的活动仅仅依靠地有官却根本无法实行。乡绅们事实上承担着宣讲圣谕的职责,。“十六条圣谕”以“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为主旨,成为农耕时代浸透着浓郁的东方伦理道德色彩的行为规范。重要的是,反复向村民百姓宣讲这一规范的是乡绅。他们拥有文化,拥有知识,成为农耕时代一个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重要角色。
(摘选自《乡贤:维系古代基层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
【小题1】下列关于“乡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时代,乡贤不仅因自身的德行、才能、声望而被本地民众所尊重,而且对于本乡本土的公共事务有一定的贡献。
B.乡贤的主体力量是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学衔、官职等退居乡村后而成为乡村中的权威阶层的乡绅。
C.乡贤在古代社会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与传统时代的身份等级制度关系密切,尤其是封建科举制度。
D.乡贤的社会声望极高,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社会资源,对本乡土的百姓生活产生积极层面的影响。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通常出身于对地方社会有所贡献的耕读之家,他们品性清白且拥有乡族长老的资历,往往热衷于本乡土中的集体事务。
B.绅士阶层是整个封逢官僚或国家机器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士成为“四民之首”的根本原因。
C.在社会变廷与朝代更替中,相较于处于中心地位的纲常伦理,技术知识及其进步的作用微乎其微。
D.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为了让基层社会和百姓接受统一的儒家教化,仅仅依靠地方官员是行不通的。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阶层在社会分工较为简单的农耕社会里,一直处于社会文明的中心位置,享有教育和文化特权。
B.清玉朝所列出的由政治一道德准则组成的“圣谕”,本身就是统治阶级借由乡绅们代为宣讲的官方思想。
C.“十六条圣谕”是清政府推广的百姓的行为规蒗,带有宗教的性质,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D.多绅居于乡村领袖地位,在农耕时代扮演着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及稳定神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父亲与粮仓   田机耕
父亲与粮仓,是我打小时候起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件事。
粮食于父亲,就像命根子。
当时家里的粮食囤在楼上,是一个长方型的大木柜子。粮仓落盖处锁了一把瘦长型的旧式锁。惟一能打开这把锁的人就是父亲。只有当父亲从他的裤腰带上取下那把同样是瘦长型的钥匙时,锁才能打开,仓储里的稻谷才会被舀出来挑下楼,成为全家人的食粮。
因此,每到家里米缸没米了,母亲就会对我喊:“满伢,快去把你爹唤回来,叫他开仓。”
于是我便咚咚咚一溜小跑出去,满街满巷地寻找父亲。父亲回到家,往往并不立即去上楼,而是先问娘一句:“真没米了?”说着就去掀米缸盖看。看过,有时他会一声不吭径直上楼,有时则边走边唠叨:“吃得太快了,要省着点。”
我们村一带,有逢年过节用米做各种小吃的习俗,像米糕、米粉、米豆腐。这无疑是诱惑我们小孩儿的食物。但有无福分享用,那还得看父亲的脸色。若父亲的脸上写着“晴”,我们便会陡然一喜,不用说,父亲会端起撮箕上楼去取谷;若父亲的脸上布着“阴”,我们心会重重一沉:这回肯定没戏了!果然没错,这个节我们只能“吃”到父亲的一句话:“粮食紧,就省了吧。”
正因为父亲粮食抓得紧,管理有方,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没断过一天炊。哪怕年成再差的歉收年。那些年,搞大集体,田瘦得皮包骨也没人心疼,就像人家的孩子再瘦不关自己的事一样。因此一年只有半年粮是常有的事。每每遇上这种情况,父亲在秋后就会对家里的用粮作出调整。我记得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大忙时一天两干一稀,稍忙时一天一干两稀,冬闲时一天两稀,外加一小锅红薯芋头。这样安排,虽然我们的肚子常会在半夜里鸣冤叫屈,但看到别人家过罢年就断了炊,我们家则还能“细水长流”,我们便深感父亲的这一决策是何等英明伟大。
父亲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一年中难得有几回笑。但队里分粮这天,父亲的笑容早就会挂上脸。这天他会比平日里更起得早,笑盈盈地,提一把扫帚上楼扫谷仓,准备进粮。分粮一般要进行一整天,一整天中父亲的笑容似乎从没离开过脸庞。如若年成好,分得的粮食颇丰,父亲还会哼起他极喜爱的“花鼓”,晚饭还会兴致悠悠地饮上两杯小酒。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很长一个时期只有一个粮仓。直到我上初二那年,家里才又添了两口小仓储。那年的初夏,父亲像有些迫不及待地请来木匠师傅,打好两只仓储,并高高兴兴安放上了楼。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年上面放宽政策,队里栽种了不少杂粮作物。结果这年秋后,家里除分得稻谷外,还囤积了两小仓储的杂粮。
但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这条好政策便被收回去了。从此那两只小仓储就一直闲搁在楼上。只是每年,父亲往大仓储里进谷的时候,都不免要过去望上两只小仓储一阵,脸色阴沉沉的。
终于有了让父亲舒展眉目的时候。那是我到县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春天,村里的田地责任到了户。望着大块大块的田地从此归自己掌管,父亲高兴得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为了精确落实栽种计划,父亲没日没夜地去田地转悠,还邀来几个亲戚共同合计。这年父亲除栽种主粮稻谷外,还栽种了多个杂粮品种。如同失落在外的孩子抱回了家,父亲每日里精心伺候着庄稼。随着庄稼不断长高、长大、长旺,父亲也变得愈来愈兴奋,整日里“花鼓”不离口。有天我回到家,正赶上父亲荷锄从外边回来,乐不可支的样儿,母亲就打趣说:“瞧你爹,这样下去怕要乐癫喽。”这一逗,父亲更是喜上加喜,说道:“到了秋天收回大担大担的粮食,别说我,就连你们也会一块乐癫呢。”确如父亲所言,这年秋收打下的粮食不仅装满了家里所有仓储和器皿,还从姐姐家搬过来一个大谷仓。翌年秋收又到来的时候,家里还有满满一仓谷原封未动。这是我们家盘古开天地首次有了余粮。
往后几年,粮食愈积愈多。父亲先是又打了两口仓储,后又添养了些牲畜,粮食仍是没法打发完。终于,父亲下定决心卖粮了。当一担一担的粮食换成一叠叠钞票攥在手里的时候,我看见父亲激动不已,眼里还闪耀着晶莹的泪花。
父亲与粮仓,这个令父亲,也是令父亲他们这一辈人感觉沉重无比的话题,终于从生活中落下了。就像家里的那把旧式瘦长锁,永远地从谷仓上落下了一样。
(选自《散文百家》2004年第9期)
【小题1】简要概括父亲难得有的几回“笑”。(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3】“粮仓由一变三,由三变多,终于盛不下了,以至出现了余粮”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置身“微时代”,不仅艺术作品本身发生着变化,整个审美系统也因此发生了嬗变。
近期大卫·霍克尼来华办展,这位善于描绘日常生活的当代油画大师,七八年前居然开始用手机画画。他说用手机绘画并不是向技术投降,因为手机不过是个艺术媒介,可以让画画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艺术家顺应了技术潮流,使绘画回归生活。然而谁会用手机来绘画呢?当然更多的是普通大众。这就是当今“生活美学”的两个面向: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显然,“生活美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介技术的普及。在自媒体时代,人们的审美方式变得既小(微博被压缩到140个字符)且快(网络传播的翻新率被提升)又即时(微信让大众即时分享)。这种技术特性是把双刃剑,既让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也使审美变得愈加“虚薄化”。因此有人悲叹,艺术已经被“祛魅”:艺术的光环消失了。
我倒觉得不必如此悲观,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家,这不正是审美教育的初衷所在?人们要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他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权利和潜力,现在更加具备了条件。人们既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他们像艺术家创作艺术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进行了审美教育。
微时代的“审美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审美教育。在美术馆与音乐厅里,艺术品与观众或听众之间形成了等差关系,艺术品高高在上,充当老师,受众则好似学生。区别于这种“园丁教育”模式,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人们与文化对象形成了既开放又对话的动态关联,而非来自他人的等级教育。在美术馆与音乐厅度过的“审美时间”,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中断,审美结束后还要回到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微时代的美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都是延续而贯通的。日常生活是大众的常态,在其中进行的美育才是长久之计。
在微时代,人们越来越接近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现大众的“审美人权”,进而将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艺术家。审美作为一种权利,其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水平,通过审美创造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逐渐累积成为社会的“审美财富”,从而为广大的公众所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审美品,人们也未必能够参与其中。而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则有赖于借助新技术推动“生活美育”全面深入的展开。
换言之,微时代“生活美学”所造就的大众的审美生活,不仅带来了“文明素养”,更在于实现了“文化人权”。因此,艺术并未终结,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民主化时代。
(《人民日报》刘悦笛2015年5月12日14 版,有删减)
【小题1】下面对“微时代的审美嬗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时代能让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B.在微时代,人们已经实现了大众的“审美人权”,人人都塑造成为了生活的艺术家。
C.在微时代,借助新技术能“生活美育”全面深入展开,也能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
D.微时代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延续而贯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油画大师大卫·霍克尼认为手机绘画可以让绘画回到我们的生活。
B.媒体的艺术特性使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同时更加“虚薄化”。
C.人们具有权利、潜力和条件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
D.作者认为艺术被“袪魅”的结果是人人都能成为生活艺术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时代的“审美教育”与传统审美教育不同在于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
C.微时代实现了大众的审美教育,只要提供更多的审美品,人们都能进行审美。
D.微时代的“生活美学”是一种大众化的、自我的、终身化的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长久之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心墙
万吉星
小区有些年头了,密密麻麻的防盗笼、蜘蛛网似的线路爬满了红砖墙。每个单元门楼前的空墙上,除了偶尔有几张水电费催缴通知外,贴满了代办信用卡、疏通下水道的牛皮癣广告。
小王两口子带着刚满月的孩子搬了进来。老人从乡下老家带的土鸡蛋太多,直吃得小王媳妇看见鸡蛋就想吐。小王心里着急,天气太热,鸡蛋时间一长就放坏了。
媳妇说:“要不给邻居送点吧,我们刚搬来,少不了要麻烦人家。”
小王提了一篮鸡蛋去敲对面邻居的门,厚厚的防盗门阴沉着脸。
门后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小王知道这是主人家正对着猫眼往外观察呢。他对着门里说:“我是刚搬来对面的邻居,家里有些乡下带来的土鸡蛋,给你们送几个过来。”门内沉默了几秒钟,传来一个女人冷冰冰的声音:“谢谢,不用了,我们家都不喜欢吃鸡蛋。”话音一落,便有脚步声渐渐远去。
小王感到有些失落,他抬腿上了楼,敲了敲楼上邻居家的门。
里面探出来一颗男人的脑袋,粗声粗气地问道:“你找谁?”小王忙将手里的篮子往面前送了送,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男人一愣,打量一下小王,又看了看篮子里的鸡蛋:“谢谢,不用了,我们家冰箱里还有很多。”说完便“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小王站在阴冷的楼道里,感觉心里很冷。
没过几天,孩子变得不安生了,一到深夜就哭闹不停,吵得小两口不得安宁,也搅得楼上楼下都睡不好觉。小王媳妇说:“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要不你去给大家道个歉,伸手不打笑脸人,等人家骂上门来,不如咱先去陪个笑脸。”小王一想到前次吃的闭门羹,心里就一万个不愿意。
最后两口子一合计,用小纸条统一给大家表示一下歉意吧!
第二天天一亮,单元门前的空墙上出现一张手写的纸条:“各位邻居,我们刚搬到这个小区,孩子太小晚上吵闹,影响了大家的休息,深表歉意,感谢大家这些天来对我们以及孩子的理解和包容,在此真诚地感谢大家!”在小纸条的最后,还印上了孩子的小脚印。
第二天,纸条旁边多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谁家都有孩子,我们也是过来人,能理解!”纸条的后面,画了一颗小小的爱心。
第三天,又多了一张小纸条:“是不是尿不湿让孩子不舒服,我家用的是××牌的,孩子晚上睡得很香,你们可以试试!”
第四天,再次多了一张纸条:“是不是奶水不够,孩子没吃饱?花生炖猪脚能催奶,我女儿刚断奶,家里还有很多花生,我给你们拿一点来吧!”
第五天、第六天……
最后有一天,在那面贴了无数张爱心小纸条的墙上,又多了这样一张小纸条:“我们在这个小区住了很多年了,大家都不认识,中秋节快到了,我们就在院子里搞一次联欢吧!”
关了电视,放下手机,二楼的抱来一箱苹果,三楼的提了一篮花生,四楼的拿出一袋核桃,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一轮明月慈祥地挂在夜空,皎洁的月光倾泄在每个人开心的笑脸上。“好长时间没有这么悠闲地赏月了,真美啊!”“哦,原来那张纸条是你写的啊!”“你就住在我对面?搬进来几年了,愣不知道我对面住的是什么人,哈哈哈……”爽朗的笑声打破了小区原来的死气沉沉。
夜深了,但大家还意犹未尽,临进家门,还不忘回头叮嘱一声:“这个周末每家出两个拿手菜,在院子里搞长街宴哦,不要忘了!”
这个小区出名了!这面墙出名了!居委会主任来了,办事处主任来了,区长来了,市长也来了……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一个老旧小区乱糟糟的生活环境,为人物活动设置了场景,引起并衬托了下文所写的邻居之间冷漠的人际关系。
B.新搬来的小王两口子对邻居间冷漠的关系感到疑惑和不舒服,家里鸡蛋快放坏了,想趁给大家送鸡蛋的机会拉近一下人际关系。
C.小说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及比喻、比拟、对比的运用,洋溢生活气息,生动鲜活地表现出邻居关系的变化。
D.小王夫妻和邻居之间发生的故事令人感动又引人深思,表现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朴素的生活道理。
【小题2】以小王两口子给邻居送鸡蛋为开端,邻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出现由“冷”到“热”的变化的?请联系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这个小区出名了、各级领导纷纷前来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