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 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 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 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 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 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 ,”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 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 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 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 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 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小题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小题3】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4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9: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途中
梁遇春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天,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外面的蒙蒙细雨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是车窗上不断地来临的小雨点同河面上错杂得可喜的纤纤雨脚。外面的景色,既没有像春天那娇艳得使人们感到它的不能久留,也不像冬天那样树枯草死,好似世界是快毁灭了,却只是静默默地,一层轻轻的雨雾若隐若现地盖着,把大地美化了许多,我不禁微吟着乡前辈姜白石的诗句,真是“人生难得秋前雨”。
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我现在每天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总在两点钟以上,这是已经有好几月了,我却一点也不生厌,天天走上电车,老是好像开始蜜月旅行一样。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诠,便非真谤,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
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泥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了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所以有时因公外出,在火车中所瞥见的田舍风光会深印在我们的心坎里,而花了盘缠,告了病假去赏玩的名胜倒只是如烟如雾地浮动在记忆的海里。
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在九霄云外了。再去细看一下,好景早已过去,剩下的是闸北污秽的街道,明天再走到原地,一切虽然仍旧,总觉得有所不足,与昨天是不同的,于是乎那天的景色永留在我的心里。自己培养有一个易感的心境,那么走路的确是了解自然的捷径。
因为“行”是这么会勾起含有诗意的情绪的,所以我们从“行”可以得到极愉快的精神快乐,因此“行”是解闷销愁的最好法子。我们有时心境染了凄迷的色调,散步一下,也可以解去不少的忧愁。
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够一再重走了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也许这条路有一天也归于毁灭。我们还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选自《与大师感悟人生》,有删改)
【小题1】作者描写自己上班途中的见闻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作者的这个观点是如何由有关看风景过渡到有关人生的?(4分)
【小题2】文章使用什么描写手法描写上班路上的风景?描写了秋景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3】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4分)
(1)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
(2)我们还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的观点“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的看法。(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我想请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恁大的热情吗?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业界将苹果如今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象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势微了,在成都买iPhone、iPad既不抢购也不排队。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中心,苹果同样享受极高的知名度。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
【小题1】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谈论营销的人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出了苹果成功的两大经验,即“少数派”和“神秘感”。
B.由于盖茨的支持,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C.离开乔布斯的苹果,成功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乔布斯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D.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苹果在当下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
【小题2】(小题2)下列相关椎断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说,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B.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因为它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而非科学流程。
C.中国的北京、上海,对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热烈的追捧,表明他们还不明白“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这个道理。
D.只“创新,才能使苹果取得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而这一切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分三点概述苹果的成功经验。(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轼在黄州
林语堂
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已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要横过黄泥坂,那不过是一段脏泥路,却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他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坂词》。其结尾部分如下:
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臾之我嫚。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他那篇牛肉与酒,记的就是一件异乎寻常的荒唐夜游行径。
今日与数客饮酒而纯臣适至。秋热未已而酒白色,此何等酒也?入腹无脏,任见大王。既与纯臣饮,无以侑,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肉。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春草亭而归。时已三更矣。
当代有人说春草亭位于城外,由此篇文字足以证明苏东坡喝私酒,杀耕牛,在城门已关闭之后,乃醉醺醺爬过城墙而回。“难道纯臣也是个荒唐鬼?”
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这谣言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次年,发生了一个更严重的谣言。苏东坡胳膊上患有风湿,后来右眼也受了影响,有几个月他闭门不出,谁也没见到他。那时,散文大家曾巩在另一省死亡。于是,又一个谣言传开,说苏东坡也在同一天去世,二人同返天庭了。皇帝听说,向一位大臣询问,那大臣是苏东坡的亲戚。他回奏说也曾听到此一消息,但不知是否可靠。那时皇帝正要吃午饭,却无口味吃,叹了口气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于是离桌而去。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倘若问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我不知道我们能否称此种笑为神性的笑。倘若希腊奥林匹亚圣山的神也犯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人具有的弱点,他们一定常常自我嘲笑吧。但是基督教的神与天使,则绝不会如此,因为他们太完美了。我想,若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
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调寄《浪淘沙》;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
相关链接
苏轼……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摘自《辞海》)
‚“乌台诗案”后,虽然对政治未能完全忘怀,但佛老思想发展成为他处世哲学的主导思想,也是他在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他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摘自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史》)
ƒ在苏东坡完全松弛下来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时,他所写的随笔杂记,既无道德目的,又乏使命作用,但却成了最为人喜爱的作品……我们若认识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外在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精神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摘自林语堂《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于苏轼每天往返农舍和城中住所时,都要横过一条叫黄泥坂的脏泥路,于是,这条脏泥路便成为文学史上最出名的路。
B.在黄州期间,苏轼常常夜游饮酒,欣赏月色美景,也常常酩酊大醉,正所谓景引文思,酒助诗兴,因而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C.某夜三更,苏轼喝醉了酒回家,敲门不应,他虽然非常懊恼,却毫不计较,干脆不进家门,而泛舟江海,去聆听江涛之声。
D.总结苏轼的创作经历,作者认为,只有不强调道德目的和使命作用,我们才能创作出为社会、为人们所喜爱的文学作品。
E.苏轼的仕途起起落落,令他壮志难酬。但黄州的经历,让他能以宁静旷达的心态坦然面对,因此虽在谪所,却过得潇洒快乐。
【小题2】作者认为苏东坡写出不朽杰作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小题3】文章用大量篇幅写了几个谣言,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认为苏轼虽被贬黄州,但这段日子仍是“快乐”、“幸福”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及所学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十字街口
李德霞
昌顺路十字街口,有个自发的劳务市场。
每天从早到啤,等活儿的男人们聚在这里,多则五六十人-少則二三十号。雇主一来,男人们“呼啦”围上去,争先恐后,生怕错过了机会。而大部分的时间里,这些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聊天,或下棋,或甩扑克,借此消磨时光。人群中,只有二崔似乎有点另类,独自坐在市场边上的那棵冬青树下,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看看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二崔来这个市场也快两年了,按理说也是个老资格了,可是,二崔的一条脑受过伤,人长得瘦弱,话语又少,所以显得很不入流,好多不错的活儿轮不到他,他也不争不抢,心甘情愿干一点别人不愿干的活,赚点儿小钱。
日子水一样流淌。
这天一早,一辆大货车从远处轰隆隆而来,车没停穗,前面的男人们便一窝蜂涌了上去。车上装着雪白的卫生纸,一袋一袋码得齐整。大家伙都知道,卸卫生纸这活儿不错,不用下苦力,赚钱还不少,谁都想把这活儿揽到手。
站在最前面的大老黑伸出粗大的手,把几个人扒拉到一边,然后扭脸朝市场边那棵冬青树下看,边看边喊,二崔,你过来!
二崔已半蹲起身,正朝着这边张望。想一想,他已经有三天没揽到活儿了,巴不得司机冲他招招手,说一句就你了。听到大老黑的叫声,二崔伸了伸脖子却没有动。前边的六子不乐意地冲他喊,你个瘟鸡,聋啦?黑哥叫你呢!
大老黑是市场公认的头儿,黑不溜秋,壮得像铁塔,大家伙都叫他黑哥,好多事情都是他说了算。二崔忙不迭站起身,诚惶诚恐地来到大老黑跟前,不相信地说,黑哥,你叫我?大老黑说,这活儿适合你干,你去吧。二崔还是有点懵,甩手一指自己的鼻子,我?大老黑推他一把说,别磨叽了,快上车!直到这时,二崔才算真正明白过来,大老黑是要把卸卫生纸这活儿让给他干。之前,大老黑可是从不多瞧他一眼的。二崔心里一热,有泪在眼眶里转悠。二崔冲着大老黑弯一下腰,转身连滾带爬地上了车。大货车一溜烟驶离了市场。
站在大老黑旁边的三毛左一眼右一眼地盯着大老黑看,看了半天说,黑哥,不对呀,这么抢手的活儿你咋让给了二崔那货,你没弄错吧?嘿嘿,该不是二崔跟你攀上了啥亲戚?
大老黑一摆手,扯淡!我跟二崔八种子打不着。
号称算破天的四平咧一下嘴,一脸坏笑地说,嘻嘻,黑哥八成是看上二崔的老婆了吧?听说,二崔的老婆长得不赖,很有几分姿色哩……
大老黑一张黑脸更黑了,放你娘的屁!再敢胡咧咧,老子叫你爬着走你信不信?四平吐一下舌头,赶紧闭了嘴巴。
三毛不惧大老黑,不服气地说,黑哥,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你把弟兄们绕糊涂了。这么好的活儿你让给二崔,总得有个原因吧?
大老黑摸出一支烟点燃,根报地吸一口,一脸严肃地说,以前我不知道,昨天晚上,我儿子告诉我,说他和二崔的女儿是高中同学……
三毛一撤嘴,就为这?
大老黑接着说,弟兄们都知道,我儿子今年高考。昨天分数下来了,我儿子跟我这个当老子的一样没出息,使出吃奶的劲儿连个二本也没考上。你们知道吗?二崔的女儿考得是啥?北京大学!
啥?北京大学!大老黑的话像一块石头丢进湖里,荡起一圈圈涟漪。人群一下子骚动起来。四平瞪着两眼说,乖乖,北京大学,这么牛!我侄儿连考三年,连个大学的校门都摸不着。三毛翻着眼皮儿说,我的妈呀,北京大学,咱这城皇能有凡个上得去?
大老黑把烟头一丢,拍拍手,看着众人很庄重地说,二崔的女儿考上北京大学,不光是他的荣耀,也是咱大家伙的荣耀,谁叫咱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呢!你们说是不是?从今天起,弟兄们让着点二崔,咱不为别的,就为他那考上北京大学的女儿……
(选自《短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十字街口的等活人的生活画面,一方面表明他们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消磨时光、无所事事的生活态度。
B.文中说“二崔似乎有点另类”,是因为他总是心事重重,独自坐在树下,从不与其他人聊天、下棋、打扑克等,显得十分不合群。
C.文中三毛等人对大老黑把“好活”让给二崔做法的猜测过程,表现出他们人性中恶劣、粗俗的一面,与大老黑的形象相成鲜明对比。
D.小说前半部分以大老黑的行为给全文设置了悬念,之后再通过劳务市场中的人物对话解开了悬念,情节虽然简单,但不失起伏。
E. 小说短小精悍,通过描写二崔女儿在考人北大之后给劳务市场的人们带来的影响,揭示出他们内心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可。
【小题2】小说中大老黑把活让给二崔的过程,二崔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如何刻画的?
【小题3】大老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而二崔的女儿却迈进了名校。结合结尾处大老黑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王国庆  阙爱民  童浩麟
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过去的半年里,马保东一再约马奋勇来河南做事,马奋勇也打算在河南建立新疆名优产品展销中心,投资物流和生态农业。马年结束之前,马奋勇如约而至。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他几乎托遍国内认识的做肠衣生意的朋友,最后,总算知道马哥去了蒙古国,但就是联系不上。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马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马保东告诉马奋勇,是他激励着自己奋斗了这些年,自己现在已是河南东信建设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东’是我的名字,‘信’就是诚信。”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小年的开封已有了浓浓的年味。
饭时已过,马氏“兄弟”谈兴未阑。马保东向马奋勇介绍了东信公司今年向物流和生态农业拓展的打算。
“这真是不谋而合!我们公司的展销中心上半年就要在河南18个市铺货。”马奋勇说。
“哥,开封这一块儿可得交给我呀。咱马氏‘兄弟’的合作可绝不止90万!”马保东说。
“有保东弟这样的朋友,我来河南发展就这样定了了!”马奋勇说。
(选自2015年2月15日《河南日报》)
相关链接
①人无信不立。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大美的力量。构建诚信社会,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河南日报》短评)
②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于2016年11月2日揭晓,《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获得“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俩又因“诚”重聚。诚,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B.马氏“兄弟”一个是回族、一个是汉族,一个居河南、一个住新疆,却都认一个理儿,那就是:做人和做事是画等号的。
C.马保东能仗义疏财、急人所难,马奋勇能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由于做人实诚,两“兄弟”的事业也蒸蒸日上。
D.故事时间跨度20年;空间跨度几千公里,从河南开封到新疆哈密,又跨出国门到蒙古国;故事主题却很简单:借钱还债,诚信做人。
【小题2】下列对这篇新闻报道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能体现出当下“仗义互助”的新闻元素。
B.两马“兄弟”失联后,两“兄弟”的事业都蒸蒸日上,就连两人今后在河南的业务规划都是不谋而合,这充分体现了诚信为本的主题。
C.“‘哥,……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写得真挚感人,是因为前文有“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一‘敲’就是近4年”等处的铺垫。
D.本文白描手法灵动自如,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说教评述,陈述事实,讲故事,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表现出主人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很有“可视性”。
E. 本作品虽时空跨度大,但作者立足新闻事实,支持手法创新,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刻画马氏“兄弟”性格,展现故事情节。
【小题3】这篇报道曾经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文字通讯”项目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将给出怎样的获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