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①人们常常谈论艺术家的气质,很少想到做哲学家也需要一种特别的气质。其实,追究人生的根本,是人类本性中的固有冲动,当这种冲动在某一个人身上异常强烈时,他便是一个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了。一个好的哲学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他自己受着某些根本性问题的苦苦折磨,不倦地寻找着答案,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他的问题。他的问题属于我们大家,属于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
②哲学本意是“热爱智慧”,智慧虽然无法转让,然而,对智慧的爱却是能够激发起来的。我们读一位哲学家的书,也许会对书中聪明的议论会心一笑,但最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的大困境的观察和揭示,以及他寻求解决途径的痛苦而又不折不挠的努力。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着人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这样的哲学也必定闪放着个性的光彩。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由作品想见作家的音容笑貌、爱憎好恶。可是,读哲学著作时,我们面前往往出现一张灰色的概念之网,至于它由哪只蜘蛛织出,似乎并不重要。
③诗人无保留地袒露自己心灵里的每一阵颤栗,每一朵浪花,哲学家却隐瞒了促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中的悲欢,只把结论拿给我们,连同事后追加的逻辑证明。谁相信人生问题的答案能靠逻辑推理求得呢?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亲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灵魂深处的暴风骤雨,危机和觉醒,直觉和顿悟。人生最高问题对于一切人相同,但每个人探索的机缘和途径却千变万化,必定显示出个性的差别。哲学不是一份真理的清单,而恰恰是寻求人生真理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与寻求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密不可分。
④哲学的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在于寻求者的个性的魅力。最后,如果一位哲学家有足够的语言技巧的话,还应该加上风格的魅力。从源头上看,哲学和诗本是一体。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他们受同一种痛苦驱逼,寻求同一个谜的谜底。
【小题1】下列对哲学家的特点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艺术家一样,哲学家也需要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他们往往带有一种异常强烈的人类本性中的固有冲动。
B.好的哲学家不倦地寻求人生的根本的答案,能够提出属于大家、时代、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大问题。
C.哲学家们往往思维缜密,客观理性,力求用严密的逻辑阐明自己的思想体系,不为情感左右。
D.真正的哲学家对人生具有深刻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也能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带着泪和笑去感受和思考人生,人们就能真正地领略到哲学的魅力。
B.哲学家常隐瞒促使他思考的动机和思考的悲欢,只将思考的结论和逻辑证明展现出来。
C.哲学本质上并不依靠逻辑推理而必须依赖寻求人生问题答案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
D.诗人激情洋溢,哲学家含蓄客观,二者风格截然不同,但都可以在各自领域获得成功。
【小题3】根据文意所做的推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即使人们并不赞同某哲学家的结论,但只要他进行了真诚的探索,他的哲学结论也依然能够吸引我们,震撼我们。
B.哲学著作需要放射着诗意的光辉,诗歌里也应回荡着哲学的喟叹:二者是可以做到心灵相通的。
C.读者可通过作品感知文学家的心灵与智慧,但哲学著作中只能看到灰色的概念之网,所以它的作者似乎并不重要。
D.哲学的魅力既来自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更来自于寻求者的个性的魅力,二者是紧密结合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5-22 07:5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艺批评首先要敢于“亮剑”
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而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则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
在谈到当下的文艺批评生态时,有人强调“重要的是立场而非姿态”,接着就有人反驳,“立场和姿态都不具有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重要的是“批评家通过审美来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的品格和认知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其实,“姿态”也好,“立场”也好,“价值判断”也好,在文艺批评中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概念,它们都属于中性词,无好坏褒贬之分。只有追问下去,这个批评家是以什么样的“姿态”、“立场”从事批评,用什么样的“价值观”进行判断,我们才能对批评的品格做出优秀、平庸或低劣的评判。
面对当下批评界存在的最突出的症候,有什么样的批评“姿态”是首要问题。试想,如果一位批评家写了一辈子表扬文章,却从来不敢拉下脸来“批评”作家和作品,我们是否该称呼这样的批评家为“表扬家”?或许这样的批评家可以自辩:“我表扬的都是好作品,我说好都说到了点子上……”但从整个文艺生态来看,真的满目都是硕果而无杂草吗?那些从印刷厂里印出来的书,那些发布在各种新媒体上的作品,真的无赝品无瑕疵吗?那些顶着作家、艺术家桂冠的人,就没有平庸的乃至欺世盗名的?面对复杂的文艺生态,而只知道一味说“好”的批评家,难道不觉得自己是严重失职吗?
遗憾的是,现在只知道说“好”的好好先生式的“表扬家”比比皆是,而斗士式的敢于拿起外科医生“手术刀”的批评家则凤毛麟角,真正敢于“亮剑”的批评家少之又少。如果连指出问题、直面真相的起码的批评“姿态”都没有,那还用得着讨论“立场”和“价值观”问题吗?跟一个满嘴“伪词”的批评家讨论“是非”有何意义?
究竟是哪只“无形的手”扼住了批评家的激情和说真话的良知?是精于利害计算的“聪明”,擅长关系权衡的“圆滑”,抑或本身就不具备批评家的基本素质,只是混迹于批评家队伍,以“批评”作稻粱谋而已?不妨请广大的读者来观察,请批评家反躬自省。
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而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则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因而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这种才能表现在“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批评家追求真理的“信仰”,“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东西的信仰”,因此他说,“任何力量都不能迫使我写出一行违背信仰的文字来”。
当有人记起今年是别林斯基逝世165周年时,可有人记得,今年也是中国一位天才级的批评家金圣叹诞辰405周年?这位早于别林斯基近两个世纪出生的中国批评家,在批评理论上的贡献迄今尚未得到学界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他对小说文本的解构式分析,“晰毛辨发,穷幽极微”,不知比西方文论中的解构理论早了多少年。他那著名的腰斩《水浒传》的一刀,堪称是精准而绝佳的“手术”。他因“哭庙案”而受牵连时,在临难前的《绝命诗》之一中写道:“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他在生命即将终结时,脑子里念念不忘的却是他计划中尚未完成点评的几部“才子书”。对于金圣叹这样的天才批评家,也许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但他这种为艺术而献身的激情、勇气和胆魄,后进的学人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汲取养分,以垫实自己的精神底蕴呢?
(摘自2013-11-01《人民日报》)
【小题1】下面对“批评家”有关内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批评家往往需要通过审美来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的品格和认知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B.批评家如果一直写表扬文章,却从来不敢拉下脸来“批评”作家、作品,我们就可称呼这样的批评家为“表扬家”。
C.批评家面对复杂的文艺生态,如果只知道一味的说“好”,这样的批评家就是严重失职的、平庸的“伪批评家”。
D.批评家就需要一些敢于拿起“手术刀”式的斗士,这样的“斗士”却凤毛麟角,而真正敢于“亮剑”的更是极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因此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就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
B.要对批评家批评的品格做出优秀、平庸或低劣的评判,需要从他们从事批评的“姿态”“立场”以及进行判断的“价值观”等角度评判。
C.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应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它表现在“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等方面。
D.金圣叹在批评理论上的贡献迄今尚未得到学界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但他为艺术而献身的激情、勇气和胆魄值得后进的学人们学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文艺批评中,文艺批评的“姿态”“立场”“价值判断”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概念,无好坏褒贬之分。
B.从整个文艺生态来看,作者认为那些从印刷厂里印出来的书、那些发布在各种新媒体上的作品大多是充满瑕疵的赝品。
C.在作者看来跟一个满嘴“伪词”的批评家讨论“是非”没有任何意义,倒不如从一些敢于“亮剑”的批评家身上汲取养分。
D.对那些缺乏批评的激情和说真话的良知的批评家,作者建议批评家们应反躬自省:是因为精于利害计算的“聪明”、擅长关系权衡的“圆滑”呢,还是因为不具备批评家的素质而以“批评”作稻粱谋?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风电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前景广阔,但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弃风限电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地区,已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弃风限电现象的根本在于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我国应加快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因为风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今,从西北、华北、东北到东南沿海,到处耸立着风机,我国风电呈现快跑态势,装机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5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1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年发电量186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3%,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风电已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专家认为,我国风电能迅猛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持续性、补贴的力度大、投资者涌入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与风电疾驰发展的脚步相挟而来的是弃风限电问题十分严重。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全国弃风率为10%;2012年全国弃风率达到高峰,为17%;2014年全国弃风率为8%,同比下降4%。但今年以来,风电弃风现象加剧,上半年全国弃风电量175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8%,同比上升6.8%。
“造成风电发展双面性的原因是风电消纳问题严重。”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而在2005年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仅为126万千瓦。10年间,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增加100多倍。风电发展速度过快、电网建设跟不上等是导致我国风电消纳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此外,风电也存在着波动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缺陷。“三北”地区是风电消纳问题特别严重区域,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风电消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关乎风电发展的生死存亡。对此,《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消纳优先,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优化风电建设布局,大力推动风电就地和就近利用。
(本文作者叶伟,节选自2016年12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风力发电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现如今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和东南沿海,都很重视风力发电。
B.要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我国就必须加快推动风电这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C.2015年我国风力发电并网装机容量是十年前的100多倍,可以说我国风力发电是疾驰发展的,呈现出快跑的态势。
D.波动性、随意性、不稳定性等是风力发电存在的缺陷,这些缺陷也造成了风力发电的消纳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风力发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经过五年的迅猛增长,已经达到9800万千瓦,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也是逐年提高的。
C.虽然2014年全国风力发电过程中的弃风率仅为8%,但是在风电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全国弃风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D.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三北”地区,风力发电的消纳问题就特别严重,这已经严重制约了风力发电的健康持续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来看,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愈大,风力消纳问题也就愈加严重。
B.风力消纳问题是指风力发电发出来的电接入电网、再输送出去加以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不理想状况。
C.国家对风力发电所给予的持续性政策、大力度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再加上投资者的资金投入等,都推动了我国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
D.我国认为,要想让风力发电摆脱风电消纳问题而顺利发展,就必须要坚持消纳优先,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推动风电的就地与就近利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读韩愈
梁衡
①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②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③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④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⑤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⑥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小题1】本文题为《读韩愈》,说说“读”字的妙处。
【小题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简要概括第④段加线句中,“可憎的顽固面孔”和“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小题4】本文的结句“一片江山尽姓韩”值得玩味,请从其字面意义和内涵上加以简要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相见以诚
郭沫若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最有普遍性而且有永远性的格言。不根据事实,或甚至违背事实,或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究骗不了人;即使能收到一时的效果,待到事实一揭穿了,那效果会成为逆效果的。到这时言语逾花巧,逆效果得便愈大。
欺骗有时似乎也有必要。所谓“兵不厌诈”,便肯定了诡诈的效力。其实,尽管你是怎样善于用兵的人,你能够出奇制胜,但总要有兵可用。所以用兵的原则依然是忌“巧速”而贵“拙迟”。这一次世界大战,苏、德之间的旋乾转坤的战役,便是这一原则的最具体的说明了。当希特勒对苏联突然发动了闪击战时,他是多么“巧”,多么“速”。1942年打进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小胡子不知道会心地微笑了好多次,然而结果怎样了呢?
专门靠欺诈便能打胜仗,专门靠欺诈便可以收到任何大小事件的成功,天地间决没有那样的事情。要说靠着欺骗便可以治国平天下,那更完全是笑话。那些搞政治的人似乎都中了些苏秦、张仪的毒,说到政治就好像只有几套骗人的纵横捭阖。
今天应该是大家相见以诚的时候了。自己拿出真正的责任心,大胆地照明自己的丑态,彻底地荡垢涤污。不是骂人丑便可以掩盖得了自己的丑。千层的粉饰也把污垢掩盖不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污垢根本还是存在。
有诚便能有勇,所谓“真金不怕火烧”。这种人,他能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勇于接受批评,更勇于对抗外的一切横逆、诬蔑、诱惑、冷视。要怎样才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要全靠一个“诚”。老老实实的做人,说话,做事,不存一点损人利己的私心,这样便能产出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这样便能够大无畏。我有什么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骗自己!
没有诚意的人便没有勇气,这种人鬼鬼祟祟,专门损人利己,做不一件堂堂正正的事,说不一句堂堂正正的话。一耍装腔作势,立刻便露出了自己的尾巴,但他们也有一项外的资本,便是靠他人也没有诚意,只要你有一毫私心,有一点软弱,他们便抓到了你这项缺点,于是威胁,利诱,千层的蜘蛛网便罩到你的身上了。这样的现象四处都是,而以黑字写在白纸上的特别明显。但今天是应该相见以诚的时候了,拿出诚意,大家正大光明地做些对得住人民,也对得住自己的事。(选自《沫若文集》第十三卷,有删节)
注本文作于1945年年底。
【小题1】“相见以诚”中“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杜甫很忙我们无须紧张
最近,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爆红网络,而今年又恰逢唐朝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因而,这一组让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的图片,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因为,被恶搞的是诗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诗中圣哲,我们怎能如此作践呢?但是,我们的这种紧张,是不是“反应过敏”了?
从看到的“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嫁接”到这位诗人身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因而,当我们要批评这些年轻人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
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的情况,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坦然。“杜甫很忙”只是一种调侃,一种放松,或者是一种宣泄,我们没有必要将其上升到糟蹋圣贤的“高度”。
“杜甫很忙”,但我们用不着很紧张。国外,对兴师动众地调侃诺贝尔奖都能宽容,对调侃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能够宽容,我们对学生的即兴涂鸦,为什么就视如洪水猛兽呢?成熟的文化,本身就必须具有包容性与多元性,只要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不变调,“杜甫很忙”,总比“杜甫很闲”要好得多。
(选自2012年第6期《国学》)
【小题1】下面关于“杜甫很忙”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认为“杜甫很忙”是对圣贤的糟蹋,因为这只是一种调侃、放松,或者是宣泄。
B.不能否认的是,通过恶搞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想像力非常丰富。
C.在社会道德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对“杜甫很忙”应该持一种包容的态度。
D.恶搞诗圣杜甫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学生,从恶搞的情况来看,他们能够摆脱低俗。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批评这些年轻人本身也是一种矛盾,因为我们哀叹他们没有想像力,但他们稍出格又忍受不了。
B.既然以前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画像长相差不多,那么,其实杜甫只是一个符号。
C.作者认为被恶搞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是诗圣,这是一种亵渎,所以很是痛心疾首。
D.“杜甫很忙”之所以显得更为社会所知,是因为有网络的推助,其实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小题3】根据文章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学时,在自己的教材上给人物随便添加几笔,可能是个眼镜,也可能是绺胡须,其实一般是闲来无事或好奇。
B.当学生有稍微出格的行为时,不要一棒子打死,因为这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应该提倡。
C.杜甫被恶搞也只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一种另类的表达,应该合理引导,不要视为洪水猛兽。
D.调侃、搞怪名人的情况出现,如果不是恶意,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应该本着一种包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