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叶企孙,中国科技基石的大师
叶企孙,又名鸿眷,1898年生于上海。叶企孙自幼聪颖过人,其父叶景沄一向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及应用,并具有革新思想,叶企孙深受影响,“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
1911年初,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的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师从实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获得博士学位后,教授W.杜安主持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个学者参加,叶企孙在试验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1925年5月,清华大学部正式成立,开始招生。8月,叶企孙应聘物理系副教授。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化物理系作为自己 的终生事业,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有人说,叶企孙能一网打尽天下名师。他为数学系聘请杨武之、熊庆来,为物理系聘请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为化学系聘请张子高、萨本铁。不到十年时间,清华理学院和物理系均成了全国第一。叶企孙没有门户之见,以培养中国科技人才为己任。为清华大学聘请了一大批名师。正验证了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28年叶企孙请吴有训到物理系任教时,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以示尊重。1937年,叶又辞去理学院院长之职,荐吴有训接任。叶企孙的辞职,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众人反对,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职时年仅38岁。正是叶企孙的无私举贤,使吴有训脱颖而出,成为后来的中央大学校长,解放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第一副院长。
1929年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这期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71人,其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21人, 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的2人,成才率之高,实为历史罕见。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王淦昌、钱三强,赵九章、何泽慧,王大珩、彭桓武、林家翘、戴振铎、钱伟长……
叶企孙在西南联大时期,发现并培养了后来获得诺贝尔学奖的李政道,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有一张李政道当年理论课的试卷,卷面只扣了两分,总分却只有83分。李政道因为总是拿满分而在学校小有名气,但实验成绩不好,叶企孙把他的两门功课加起来算分,提醒他,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叶企孙终生未娶,以一生心血培养出大批高科技人才。叶企孙的侄子叶铭汉对叶企孙为何一拖再拖、以致终生未娶进行解释:叔父就任于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物理系并为此殚精竭虑,为清华网罗人才而奔波。在短短的几年内, “中国物理学的栋梁泰半出自清华”。这期间极少有时间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掀起了改造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有的学者学会了察言观色,落井下石。疾风知劲草,叶企孙的独立观点和自由思想一直没有被改造掉。一直到1951年,叶企孙还在倡导“高校教学与科研要自由、民主”,而与“集体主义”、“阶级斗争”、“一边倒”等官方理念格格不入。他遇事都要“独立思考”一番。1968年4月,70岁的叶企孙被逮捕关押。1969年,叶企孙获释仍然接受隔离审查,一直过着悲戚乃至乞讨式的生活。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在北医三院昏睡中去世。他离那个姗姗来迟的科学的春天只有一步之遥。
叶企孙一手创建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在1982年恢复了建制。叶企孙一手创建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在1982年恢复了建制。1984年,在各界的强烈呼吁之下,清华大学物理系正式复系。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并成立“叶企孙奖”基金,在首届授奖仪式上,钱伟长深情地说:“叶先生一辈子大公无私视学生如儿女。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了大批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把叶先生那种伟大的人格、真正为国为民的品德继承下来。”1995年在清华大学举 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仪式。叶企孙先生的铜像安放在门厅一侧,或许,只有那些已经步入暮年的人才知道,当年,先生就是这样看着他们的。
(选修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叶企孙受父亲影响,认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将物理学的科研与教育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B.叶企孙网罗天下名师创建清华物理系,被梅贻琦赞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C.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化物理系,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数十位知名科学家,可以说叶企孙在其中功不可没。
D.叶企孙将李政道卷面只扣了两分的试卷评为83分,不仅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更体现出叶企孙实验重于理论的思想。
E.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更有卓越的风骨。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小题2】叶企孙被称为中国科技的基石,他为物理学事业做出了哪些卓越的贡献?(6分)
【小题3】本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叶企孙被称为清华四大哲人之一,请结合全文探讨在叶企孙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伟大的人格?并就其中一方面,谈谈你的启示。(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12 02:5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哲中一生塑造的许多舞台艺术形象深受广大秦腔观众的喜爱。他独创的“高亢悲愤、激越缠绵”的唱腔风格表现了民族沧桑,抒发了民族情感,唱出了民族筋骨和性格。
1925年生于永寿县监军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饱尝了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疾苦。1939年,兴民剧社在永寿演出《五典坡》。散场后,只有十多岁的父亲悄悄溜到后台,站在扮演王宝钏的班主晁天民身后,唱道“前容儿未曾瞧得见,后影儿好像奴夫还……”,喜得晁天民当下便收父亲为徒,专攻小旦,并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兴华。后来他接受名小生施学易的建议,改习生角。任哲中后又考入了乾县晓钟学社,师从封至模、刘毓中等。在晓钟学社,任哲中排练了范紫东写的《盗虎符》、《软玉屏》等十多出戏,表演技巧提高很快。1941年,西安易俗社上演《周仁回府》,晓钟学社派人到西安观摩学习,回去后排演该剧时,范紫东先生提议,由任哲中扮演周仁,首场演出便轰动乾县县城,连演不衰,“活周仁”的美称便传播开来。
1945年,晓钟学社进了西安,刘毓中亲自为任哲中重排《周仁回府》,使他的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此《周仁回府》成了任哲中先生的看家戏,而任哲中与《周仁回府》也成了一对孪生兄弟,剧团无论走到哪里,有任哲中,必有《周仁回府》。那时任哲中走到哪里,只要被人认出,住宿、吃饭都不要钱,非要听他唱两句《周仁回府》。
1954年,任哲中被调进省戏曲研究院。此后,先生的唱腔和表演更加炉火纯青。在艺术实践中,先生把生旦的唱法,中、西路的唱腔以及山西梆子、歌剧等特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表演上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任派艺术,并把《周仁回府》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除《周仁回府》外,先生还以其娴熟的演技,深厚的文化内涵,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花亭相会》的高文举,《软玉屏》中的丁守梅,《和氏璧》中的张仪,《紫金冠》中的吕布,《双蝴蝶》中的梁山伯,《血泪仇》中的王东才,《祝福》中的贺老六,《十五贯》中的熊友兰等,其唱腔同样是精彩绝伦的,长期以来,在广大戏迷中广为传唱。
任哲中一生做戏十分严谨,每天早上都要坚持练唱,尽管那些唱段对父亲来说已经烂熟于心。不管什么戏,不管大小角色,不管什么场合,只要让任哲中来演,他都认真对待,而且是第一个到化妆室,提前一个小时做准备。有一次下乡演出,赶上下大雨,剧团决定砍掉一部分戏,但任哲中并没有那么做,他加快了唱速和表演,20分钟演完全折《悔路》。
文革中先生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伤害,嗓音一落千丈,而且嗓子还做了好几次手术,所以嗓子更加沙哑!大家能听到的磁带,有《红銮僖》、《法门寺》、《哭祖庙》、《软玉屏》、《木楠寺》等剧目,效果不甚理想。想研究任派艺术,就必须听50年代的录音,那时的《悔路》简直是绝版,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超越他。
任哲中的名望在西北很大,尤其是在西安周围的农村,影响要超过其他著名老艺人,据一位老陕说任到了周围的县,认出他以后,住宿、吃饭都不要钱,非要听他唱两句,有次在一个饭店应大家要求唱几句(没有伴奏),很快饭店门口聚集了几千人,惊动了当地公安局疏导人群。
任哲中先生,用老陕的话说就是“他的苍苍之声,谁也学不了”,任的嗓子带些沙哑,他的唱腔主要突出人物感情,他宁可牺牲了戏曲表演演唱的美,也不能损人物的感情,追求人物精神和筋骨的表现,把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坚定自信的性格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这才是他备受人民爱戴的真正原因。
相关链接
①在旧社会,我不过是一个穷戏子。今天群众这样关心我,爱戴我,我要竭尽全力,把自己全部的余热奉献给我钟爱的秦腔艺术和父老乡亲。(任哲中语)
② 任晓路感叹道,“这是父亲长期练就的功夫,父亲一直认为,演员演戏一定要对得起观众,这是一名演员最基本的品德”。(任晓路和妻子回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任哲中独创的“高亢悲愤、激越缠绵”的唱腔风格表现了生命沧桑,抒发了民族情感,唱出了民族筋骨和性格。
B.任哲中被晁天民收为徒弟之后,专攻小旦,后来他听取了施学易的建议,改习生角,后在晓钟学社排练了范紫东写的《盗虎符》、《软玉屏》等十多出戏,表演技巧很快提高。,为他获得“活周仁”的美称奠定了基础。
C.《周仁回府》之所以成了任哲中先生的看家戏,不仅因为在刘毓中亲自为任哲中重排《周仁回府》时,使他的演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一个处于两难境地的周仁刻画得活灵活现。。
D.任哲中一生做戏严谨,处处为观众着想,不仅每天早上都要坚持练唱,也不论演出场所如何,所演角色大小,都能认真对待。
E.任派艺术具有细致哀婉、悲壮凄楚、激越慷摡、优雅缠绵的唱腔风格,融合了生旦唱法,中、西路的唱腔以及山西梆子、歌剧等特点,最突出的是在表演上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小题2】任哲中艺术成长有哪些关键点?请分条回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任哲中“唱出了民族筋骨和性格”?其中的“筋骨”是什么意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泽厚自传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困顿。做小学教师的母亲为供我兄弟二人上学,惨淡经营,备尝艰苦。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求收获。”此话今犹在耳,却不幸竟成谶语。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免泫然涕下。每当年春节,亲戚家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母子三人,冷冷清清,相依为命。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初中时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鲁迅教我冷静地、批判地对待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和温暖;而母亲“只问耕耘”的话语,则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我最近讲,搞美学应具备两方面条件: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我放弃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搞上了美学,不知是否也应追溯到自己那个孤独的、清醒的、感伤的少年时代?
1945年秋,我初中毕业,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那个时代进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局日趋动荡,学校却充满复古气氛,死气沉沉,保守到连《大公报》都少见。我只好每星期天,到城里的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书报,其中主要读物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我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就是在书店里站着读、在课堂上偷着读、甚至冒险读着“禁书”得来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在这样的阅读中,我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不喜欢人云亦云,比较注重科学上的争议、论辩,这恐怕要追溯到自己的这个时期。
1950年,我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时期,我生活仍然非常穷困;加上得了肺结核,我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我独住在宿舍顶楼的一间“阁楼”里,利用藏书极为丰富的北大图书馆,翻阅、抄录和整理了许多原始资料。我1979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还利用了当年所作的资料卡片。
我虽已发表不少文章,但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非议颇多。下乡劳动和工作,我是单位里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是最多的一个。这使我抑郁和孤独的性格一直延续下来,但也让我学会了思想不受外界影响。我沉默而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文革”时我在干校,读书非常困难,只能偷偷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972年回家后,我便利用在干校时偷做的笔记暗暗写起来。因为我坚信政治灾难终会过去,只要一念及“只问耕耘”的话,我就会坚持干下去。1976年发生地震,我就在条件简陋的“地震棚”里写完了《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
有人说,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里,我的好些思想远没有充分展开,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语焉不详”的还包括我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美学三题议》等。因为我喜欢先画一个“粗”线的轮廓和框架,等有时间和机会再去“工笔细描”。“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也”。我也曾搞过“小”的试验,结果愈积愈细,不能自拔,与我的兴趣、个性颇不合。治学之法有多途,各人宜择性之所近。“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虽都有偏颇,但毕竟要有所偏重。科学事业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不能一人独揽,不妨各就性之所近,发挥所长。
也有人说我“杂”,说我又搞中国思想史,又搞外国哲学,又搞美学等等。今天固然不可能再出现像如亚里士多德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科学分工愈来愈细。但也要看到,如今边缘科学方兴未艾、各科知识日益融合。社会科学亦然。中国文史哲素来不分,就是好传统。当今学界主要问题,恐怕也不在于杂。古今中外,第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都是知识极为广博,能多方面著书立说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节选自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吾友黄振中,治中国哲学有年。其于并世之学人,独服膺于李泽厚,且誉为半世纪以来,气象最博大之学人。每问余之意见,吾则以为不然:夫李氏者,乃思想界之陈涉也,非学术界之项王也。——选自困学纪闻、荆楚风云《与友人论李泽厚》,来自李泽厚的博客
②李泽厚是中国大陆当代人文科学的第一小提琴手,是从艰难和充满荆棘的环境中硬是站立起来的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像大石重压下顽强生长的生命奇迹,他竟然在难以生长的缝隙中长成思想的大树。——选自《二十四名学者眼中的李泽厚》之刘再复评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
A.李泽厚放弃了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选择从事美学研究,他少年时代的家庭环境和母亲的言传身教起了决定性因素。
B.李泽厚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时代已在变化,而学校的教学仍笼罩着死气沉沉的复古气氛,教学方式仍是灌输式的。
C.李泽厚是单位里下乡劳动时间最长的一个,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折磨也最多,这反而使他成为中国最清醒、最有才华的学者和思想家。
D.有人说李泽厚著作里的思想没有充分展开,而是点到为止,李泽厚承认这固然有“见木不见林”和“见林不见木”的偏颇,但却认为是科学分工的不同。
E.有人认为李泽厚的治学特点是“杂”,可李泽厚认为自己追求的是“博”,他把知识广博的第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名家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2)李泽厚的治学观念主要有哪些?请简要分析概括。
(3)本文作为学术性质的自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李泽厚是我国著名学者,根据全文,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李泽厚的治学道路。

同类题3

舒乙谈父亲老舍
作为一个父亲,他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首先他自己是个十分严肃的人,是个非常勤奋的作家。他把写作当成终身事业。每次看到他房间里的灯光,就会让我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
他对创作十分严谨,每天只能写二千字,现在许多年轻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对于他们简直不可想象。
他在生活中并不像他的作品那么幽默,风趣。老舍十分好客,有很多朋友,特别能与贫苦人民友好相处。这些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使我们对下层人民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他的读者多,他去世之后(“文革”期间不算),他的书的出版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在现代作家中不是很多,有的作家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忘却了。即使在“文革”期间,他的书有很多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而且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对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有所批判,在老舍的作品中的确是有的。在30年代,老舍周围有很多人,包括他的一些朋友,他们一方面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旧的婚姻习俗。像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的婚姻,都是屈从于父母的安排,娶了一个旧时女子,同时他们的思想又非常激进。一方面是围着他们的年轻貌美有学问的大学生,一方面是没知识、不识字的太太,可想而知他们的痛苦。这些旧时女子有的虽然也是出生于地主家庭的女儿或其他,但与丈夫却往往没有共同语言。老舍的作品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写照。婚姻生活的确是令人痛苦和无奈的。老舍基本上抱独身主义,直到30多岁后才自由恋爱娶了一位大学生,他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有些人认为老舍在前期的作品里表现了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而在他结婚后却产生出了不满和失望。现在有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我想他们那时候也是很复杂的。
多数评论家喜欢把老舍和《四世同堂》里的祁天佑当成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他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尊严扫地,老舍不一样。如果发生在国民党时期,老舍就不会去死。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有信心,无论如何的打击他都能经受。老舍已经虔诚地皈依了这一套意识形态,完全是以它的褒贬为褒贬,以它的荣辱为荣辱,这时候突然给他一个打击,这对于心理淳朴的老舍来说肯定是接受不了的。老舍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论水平,他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他对政体不是清晰的。他的一切是为人民好。他并不是单纯为个人尊严。所以当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他感到一种失去,这种失去是他不可以理解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老舍对待工作,勤奋严谨,对孩子的要求也极其严格,既是一个好作家,也是一个好父亲。
B.老舍每天只能写二千字,而现在有些年轻的作家每天能写上万字,通过对比,更突出了老舍创作态度的严谨。
C.老舍婚后对婚姻生活产生了不满和失望,表明他后来也意识到了自己对周围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批判有不妥当的地方。
D.老舍对政体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他之所以虔诚地皈依了一套意识形态,是因为他认为“这一套”意识形态是“为人民好”的。
E.老舍同《四世同堂》里祁天佑是一类。祁天佑是一个没有政治信仰的人,老舍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信仰。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舍是因为政治信仰的失落而自杀的,并不是为了要保持个人的尊严而死的。
B.“文革”期间,老舍的书在国内不能出了,但国外还在大量翻译他的作品,掀起了很大的老舍热。
C.老舍是享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的,而那时候很伟大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却都没有享受到这种幸福。
D.根据现在一些关于作家情感的说法,作者对老舍批判自己周围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这件事是有所反思的。
【小题3】作者说老舍是个“十分严肃的人”,从全文看,他的“严肃”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 
崔树强
①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系的倪妮,因参演《金陵十三钗》而一夜走红,这再一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而在一些家长看来,参加“艺考”,就读艺术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报考各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从1998年到2011年,13年间,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整整扩大了60倍。而提供艺考机会的院校,也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拓展到数百所大学。
②但考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招收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可以说,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生源的文化素养状况堪忧。很多艺术类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于是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的。艺考成了他们高考的捷径,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③艺术作品是人造产品,所以,艺术创作需要技巧,它和技艺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人的精神灌溉的结果,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都有一颗伟大的心。所以,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技之锤炼,更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在中国,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
④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并不是超过或提升,而是否定和消解。只有否定了“技”,才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当中国传统艺术虚静空明、平淡天真的精神,不知不觉中涵融了自然,并且当主体精神和客体自然互相融合升华为浑融一体的世界时,这对现代人的偏激乖戾的心灵,正是一种极好的救赎。而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恰恰是在陶冶性情、潜移默化中实现理想人格。
⑤今天的中国艺术教育,一开始就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以及一种精神的熏陶,导致学生过多地以艺术技巧为对象来加以考察和体认,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去认识古典文化和艺术,把我们的灵魂从单一的物质和技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中国的艺术要求平衡、壮大、健康、充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要求,被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格,也自然是完满的、充实的。
⑥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尤其要努力避免由于机械工业合理化、社团组织规范化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等带来的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等所有可能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因为艺术创造的最后动力,一定是来自人的内心深处,来自于人的自由感和充实感。艺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完善人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颐养人的生命,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⑦艺术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真正的“文而化之”的过程。然而,目前艺术类学生普遍的文化素养,却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这样,就很容易使艺术教育蜕变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而这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又在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
【小题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门槛的降低,导致生源文化素养状况堪忧。
B.当今的艺术教育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C.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竞争激烈等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D.艺术教育至关重要,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指出当前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考成了考生高考的一条捷径,导致当前艺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遭遇瓶颈。
B.③段由艺术作品的内在特点人手,指出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学习绝不是一技之锤炼,应该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
C.④⑤段先指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技近乎道”,进而强调当前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D.⑥⑦段紧承第⑤段,先明确艺术能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最后表达了对当前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的担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倪妮的一夜走红,再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一些家长也认为参加艺考,就读艺术类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一条有效途径。
B.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一颗伟大的心。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
C.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就是否定和消解,只要否定了“技”,就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
D.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人民网开展的2015年两会热点调查显示,食药品安全以以428845票位居热点排行第四,关注度仅次于收入分配、重拳反腐、经济新常态。两会上有关食品安全的提案议案非常多,代表们的提案议案高度聚焦食品安全,回应了网民对食品安全的高热关注,食品安全的官民舆论场达到“最大公约数”。
附表“最关心哪些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摘编自《2015年全国两会舆情速递》,2015年12月17日人民网)
材料二: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但由于食品安全领域的积弊由来已久,彻底解决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普遍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监管设施。企业缺乏规模直接导致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盲目降低价格、放松生产监管、忽视食品质量。恶性竞争的后果是出现大量低劣食品的挤出效应,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秩序。
除了故意的恶性竞争带来的食品危机外,还有一些食品安全事故是由于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缺乏相关生产知识,不了解食品添加剂的限制等原因出现的非故意的食品安全问题。
土壤重金属超标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则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一类新问题。我国每年因污染超标影响的农产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些农产品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最近几年来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群体性事件。
除了企业自身的问题外,现行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存在缺陷,这种管理机制上的问题造成了食品安全更大的漏洞。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应摸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底数,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既要切断污染源,减少农产品产地的新增污染,又要对污染地进行治理修复,对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试点。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监管权限分属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监督、质检、工商等多个部门。各监管部门容易从自身利益出发,遇到好处抢监管,遇到难题齐推诿。
有识之士提出,食品安全应该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加大对不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在监管模式方面,探索国家全程监管、地方重点监管和民间参与监管的三位一体模式。首先,对米面粮油肉蛋等老百姓日常必备的食品和婴幼儿食品实行全过程监管,从源头加大检查力度,对各环节严格把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对地域性较强的食品,由地方政府组织力量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重点监管。另外,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建立民间监督体系。
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部门的投入。目前食品安全基层监管部门面临经费、设备、人员三不足的困境。有的县级检验机构已经处于半停止状态,几年前政府投资建设的蔬菜残留药检测中心,实际上已经没有运作。
另外,相关部门应摸清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底数,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同时,加强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源的治理。既要切断污染源,减少农产品产地的新增污染,又要对污染地进行治理修复,对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试点。
(摘编自《农田到餐桌安全如何监管》,2016年3月1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食品安全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安全是民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并且也得到了两会委员的高度重视和媒体积极回应。
B.图表显示,6项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中“奶制品和奶源”问题关注度略低,其他大致相当。
C.各个食品生产企业的恶性竞争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D.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模式存在缺陷,由此也导致了食品安全漏洞的频繁显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显示了食品安全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并指出了民众最关心的6个方面,材料二概括了食品安全存在的原因。
B.尽管政府重视,法律具备,但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方面存在积聚已久的弊,想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难以实现的。
C.目前我国食品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许多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因此难以保证食品生产的安全系数。
D.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大多与食物赖以生长的土壌重金属超标有一定的关系, 由此也导致一些地区出现群体性亊件。
E. 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的原因,既有生产环节农产品受到污染的因素,又有流通环节明知故犯、恶意造假的因素。
【小题3】就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文章提出了哪些合理的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