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共15分)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小题1】作者用“平凡”“原始”等词语表现《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生活的特点,请再从原文中找出类似的三个词语。(3分)    ▲     
【小题2】第二段末尾作者这样写到:“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修辞效果和作者要表达的真正含义。(4分)   ▲
【小题3】文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若干名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睢》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斧头”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9: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他,使他年过五十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的双手搁在膝盖上,于是身体就垂在手臂上了。他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灰蒙蒙,就像前面的道路。这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从远方伸过来,经过了他的身旁以后,又伸向了远方。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 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
“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
这时候有几个人向水果摊走过来,孙福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不再去看那个离去的男孩。那几个人走到孙福的对面,隔着水果问他:
“苹果怎么卖……香蕉多少钱一斤……”
孙福站了起来,拿起秤杆,为他们称苹果和香蕉,又从他们手中接过钱。然后他重新坐下来,重新将双手搁在膝盖上,接着他又看到了刚才的男孩。男孩回来了。这一次男孩没有站在孙福的对面,而是站在一旁,他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儿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
“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
“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
“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的声音又响起:
“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他看到一辆长途客车停在了道路的另一边,车里的人站了起来。透过车窗玻璃,他看到很多肩膀挤到了一起,向着车门移动,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从客车的两端流了出来。这时,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他看着男孩,心想男孩为什么跑,他看到了男孩甩动的手,男孩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什么,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
“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男孩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逃跑,他听到了后面的喊叫,他回头望去,看到追来的孙福。他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他觉得自己快要跑不动了。他再次回头望去,看到挥舞着手喊叫的孙福,他知道孙福就要追上他了,于是他站住了脚,转过身来仰起脸呼哧呼哧地喘气。他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嘴里的苹果在两腮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
“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
“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
“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儿。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
“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男孩的嘴闭上后,孙福又用手将他的嘴掰开,蹲下身体往里面看了看后说:
“还有,还没有吐干净。”
于是男孩继续往外吐,吐出来的全是唾沫,唾沫里夹杂着一些苹果屑。男孩不停地吐着,吐到最后只有干巴巴的声音,连唾沫都没有了。这时候孙福才说:
“别吐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与后文的悲惨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痛了读者的心。
B.男孩起初用脏手去触摸孙福的苹果时,已经表现出了偷盗心理和侥幸心理,而后来的“我饿了”则表现了他乞讨的心理。
C.男孩偷到苹果后,“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说明他内心十分恐慌,也间接地表现了他饥肠辘辘,身体虚弱。
D.这篇小说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抒情和议论,作者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露了人性的丑陋与阴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之感。
E.男孩和孙福身上都展现了人性的弱点,映射不良的社会现状,也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忧虑,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孙福的形象特征。
【小题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4】孙福抓到男孩后,一直逼他把吃到嘴里的苹果吐出来,这个过程有很多人在围观,却只有一个人劝说孙福。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从漫漫长夜里走向黎明、走向辉煌,在生死存亡之际获得新生、永续发展。
道德是国家之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治理的根基。以德治国,强基固本,乃是国家、民族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良方。章炳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稍稍浏览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就可知道,封建王朝没落之际,莫不是礼崩乐坏,道德式微,统治者腐朽无德,官僚集团贪婪无度,人心涣散,民意背离。“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
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灵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栋梁。
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语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不是假仁假义,不是作秀与点缀,不是“吃人”的虚伪的“道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道德没有大小高下之别,只要抱有善念,不舍善行,人人皆可圣贤,人人皆可舜尧。
(摘编自管斌《道不孤单,德不孤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是民族之根。
B.道德是国家的基石,而以德治国则是治理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良方。
C.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中可以看出,一旦道德由盛转衰,统治者就会腐朽,王朝就会没落。
D.“栋莫如德”意思是道德如同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这个栋梁,那它必定亡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巾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开篇表明道德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文章论证道德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时,既摆事实讲道理,又注重正反对比。
C.文章在论述“人无德不立”时,先引用他人言论,后辅以形象的比喻,说服力强。
D.文章结尾强调个人立德重要性,并认为个人只要注重道德修养,就可以做个贤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曾遭遇黑暗,但是道德让中华民族走向黎明、走向辉煌。
B.无论是抗日战争这样的苦难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我们不缺少道德的楷模。
C.因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所以人不能离开道德这个社会基础,更不能依靠“吃药’维持生命。
D.道德对于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道德”不是伪道德,而是崇高的道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不说谎的人
老舍
走出街门,他更觉出自己的能力本事。刚才对太太的一言不发等等,他作得又那么简净得当,几乎是从心所欲,左右逢源。没有一点虚假,没有一点手段,完全是由生平的朴实修养而来的一种真诚,不必考虑就会应付裕如。想起那封信,瞎胡闹!
公事房的大钟走到八点三十二分,他迟到了两分钟。这是一个新的经验,十年,他至迟是八点二十八分到,一向是八点半“这”边的人;生命是习惯的积聚,新床使人睡不着觉;周文祥把自己丢失了,丢失在两分钟的外面,好似忽然走到荒凉的海边上。
他应当自动的先找经理去,别等着传唤。一个忠诚的人应当承认自己的错误,受申斥或惩罚是应该的。他立起,想去见经理。
又站了一会儿,他得想好几句话。万一经理要问有什么理由呢?迟到的理由不但应当预备好,而且应当由自己先说出,不必等经理问。有了:“小春,我的男小孩——肚子疼,所以……”他并且想到向经理请半天假,因为小春的肚子疼也许需要请个医生诊视一下。
他去见了经理,把预备好的言语都说了。正如他所期望的,经理并没有申斥他,只对他笑了笑。“到底是诚实人!”周文祥心里说。
“那么,经理以为可以的话,我就请半天假,回家看看去!”这又很得体而郑重,虽然不知道儿子究竟是否真害肚疼。
经理答应了。
周文祥走出公司,心中有点茫然。即使是完全出于爱儿子,这个举动究竟似乎差点根据。但是一个诚实人做事是用不着想了再想的,回家看看去好了。
走到门口,小春正在门前的石墩上唱“太阳出上学去”呢,脸色和嗓音都足以证明他在最近不曾犯过腹痛。
“小春,”周文祥叫,“你肚子怎样了?”
“还一阵阵的疼,连唱歌都不敢大声的喊!”小春把手按在肚脐那遛儿。
周文祥哼了一声。
见着了太太,他问:“小春是真肚疼吗?”
周太太一见丈夫回,心中已有些不安,及至听到这个追问,更觉得自己是处于困难的地位。母亲的爱到底使他还想护着儿子,真的爱是无暇选取手段的,她还得说谎:“你出去的时候,他真是肚子疼,疼得连颜色都转了,现在刚好一点!”
“那么就请个医生看看吧?”周文祥为了证明他们母子都说谎,想起这个方法。虽然他觉得这个方法有点欠诚恳,可是仍然无损于他的真诚,因为他真想请医生去,假如太太也同意的话。
“不必请到家里了吧,”太太想想,“你带他看看去好了。”
他没想到太太会这么赞同给小春看病。他既然这么说了,好吧,医生不会给没病的孩子开方子,白去一趟便足以表示自己的真心爱子,同时暴露了母子们的虚伪,虽然周家的人会这样不诚实是使人痛心的。
他带着小春去找牛伯岩——六十多岁的老儒医,当然是可靠的。牛老医生闭着眼,把带着长指甲的手指放在小春腕上,诊了有十分钟。
“病不轻!”牛伯岩摇着头说,“开个方子试试吧,吃两剂以后再诊一诊吧!”说完他开着脉案,写得很慢,而字很多。
小春无事可做,把垫腕子的小布枕当作沙口袋,双手扔着玩。
给了诊金,周文祥拿起药方,谢了谢先生。带着小春出,他不能决定,是去马上抓药呢,还是干脆置之不理呢?小春据他看,没有什么病。那么给他点药吃,正好是一种惩罚,看他以后还假装肚子疼不!可是,小春既然无病,而医生给开了药方,那么医生一定是在说谎。他要是拿着这个骗人的方子去抓药,就是他自己相信谎言,中了医生的诡计。小春说谎,太太说谎,医生说谎,只有自己诚实。他细想今天早晨所作过的那些事,所说过的那些话,也都无懈可击,因为所作所说的事都是凭着素日诚实的习惯而发的,没有任何不诚实的地方,只有自己能认识自己
他把药方撕碎,扔在了路上。
(摘自1936年5月3日《盖世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周文祥为视角,从心理、语言、动作、服饰、细节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周文祥把自己丢失了……好似忽然走到荒凉的海边上。”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周文祥对自己迟到的慌张与无措。
C.作者在文中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对周文祥撒谎的讽刺与批判,同时也体现了对他身处撒谎成风的环境的无奈与同情。
D.作品中除老板外其他人物都撒了谎,尽管出于各种原因:避免老板责罚、逃避上学、对孩子溺爱……但都是不诚实的行为。
E.小说标题揭示文章内容,“不说谎的人”具有讽刺意味。全文紧紧围绕是否撒谎这一线索展开,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小题2】“只有自己能认识自己。”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章写老儒医牛伯岩给小春诊病、开药方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妙趣横生,请联系全文,从情节设置的角度探析其原由。(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一根绳子
[印度]塞素·BSR·夏马逖
街上空荡荡的,夜幕笼罩着大地,到处是黑沉沉的,陌生人独自一人走在这空荡荡的街上。今天他的计划落空了,这世界似乎一切都跟他过不去。就在前天,他将父亲的遗体送去火化了。他父亲生前的那些所谓至亲都纷纷前去吊唁。他们无不对这位逝去的老人交口称赞,颂扬他对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真诚友善、和蔼可亲。毕竟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也没有带走。唯一被他和他们遗忘了的“遗物”是他这个四十岁的儿子。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陌生人心中暗想。多少次他死里逃生,但总算幸存了下来。如今,摆在他面前的不是什么问题。每当从铁路站台上他那临时凑合的床上醒来,他便面临一个不得不继续面对的严峻的现实世界。他是受过教育的,可是没有满足求职所需要的证书。他向很多部门递过自己的简历,但总是石沉大海。他原本可以谋到一份船员的差事,不料,那船却在一次撞击中沉没了。在这赤贫的年月里,知识又有何用?他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
远处传来的一阵哨声打破了他的沉思。
“嗨,伙计!这个时候你在街上干什么?你不知道这一带实行宵禁了吗?”一个穿卡其布的警察挥动警棍吼道,“你应该待在家内。”没等陌生人回答,警察在他的身上乱搜了一阵,结果只在这个陌生人的后衣口袋里搜出了一根绳子。
“这绳子是干什么用的?”他问道。
“长官,这根绳子是用来把我的灵魂从身体带走的!”陌生人一本正经地答道。
“别胡说!我相信你也没什么可申报的。”穿卡其布的警察也一本正经地说。
“是的,长官。现在我是身无分文,我所有的钱都买火车票给花光了。我想找份工作。”陌生人只得改口。
听了这话,警察动了恻隐之心,邀请陌生人一起去吃饭。虽然只是四块厚厚的煎饼、一块烤土豆外加一点洋葱。陌生人吃了其中两块未加咖喱粉的煎饼。吃完后,陌生人对警察千恩万谢。
空荡荡的街上,依旧黑沉沉的,一阵寒风扫过街道。
突然间,一辆吉普车在路边嘎然而止。从车里走出一个看上去级别更高的警官,显然是奉命到此检查是否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
在警官巡视过程中,陌生人蜷缩到沿街一家早已关门的铺面屋檐里去了。他将衣领裹得严严实实的,以此来阻挡那凛冽的寒风。
无意中,上级警官的话飘进了他的耳里。“你听到最新消息了吗?一枚炸弹在邻近地区爆炸了,所以千万要提防那些陌生人,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罪犯。”如此交代了一番,上级警官匆匆上了车,之前还诡秘地丢了一句,“这是个机会,别错过。”
警察又回到陌生人身边,点燃一支烟。借着火光,警察仔细审视着陌生人的面孔,似乎觉得有点不对劲。这个人会不会是那个本市发生的一系列爆炸案件的幕后制造者?这可是一次近在眼前的机会,警察心里盘算着。他的面孔有点像,但身材不像。看他那副模样似乎在过去一整年里没有哪一天吃过两顿丰盛的饭菜似的,身上没有一丁点脂肪。他的下巴更是瘦得皮包骨,上面胡子拉碴的,可能有好几天都没有刮过了,就像是特意为了突出他的下巴似的。
“你是谁?你是干什么的?你从哪儿来的?有谁可以证明你的身份?”警察煞有介事地盘问道。
陌生人指着苍天,答道,“瞧,我的父亲就在那天上。他给了我生命,但生命却没有了灵魂;他给了我一副身骨,然而它却没有什么肉体;他让我接受了教育却没起到任何作用;他教给了我做人的道德准则,却没有给我留下任何财富。我的口袋只剩下一根绳子还被你搜去了。”
警察不由分说抓住陌生人的手,用那根原先装在他口袋里的绳子捆住了他。
“别动,我想肯定没错的,你具备成为一名罪犯的所有条件。”警察坦率而肯定地说道。
陌生人叹息了一声,他后悔自己带着一根绳子。于是他得出一条颇具哲理性的结论: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有,他什么都可以夸耀;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有,那么他最好就什么也别带。
哪怕只是一根绳子!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
【小题1】小说没有直接交代陌生人的自杀念头,但在情节中却有暗示,请从文中找出。(4分)
【小题2】文中两次写到街上“空荡荡的,黑沉沉的,寒风吹过”,请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小说中的警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身上揭示了怎样的主旨?(6分)
【小题4】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不仅情节上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而且采用了倒叙、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对丰富文章内容与表现人物都有重要作用。
B.小说中陌生人的父亲去世,他一贫如洗;无人帮助,孤独流浪;一心想要自杀,却被警察诬蔑为罪犯被抓,他最终后悔的是带着这根绳子。
C.小说中警官言语不多,却至关重要,当警察对陌生人产生恻隐之心时,警官的出现为情 节制造了波澜,直接造成了警察对陌生人态度的转变。
D.作者以“一根绳子”为题目,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既表现了主人公一贫如洗的境遇,又体现了主人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卑微与可怜。
E.小说开头写陌生人的父亲去世后,父亲生前的至亲去吊唁,他们对父亲的颂扬赞美成为小说中唯一体现社会温情的人性美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