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纽扣
他还记得,那年他过十二岁生日时还在上学,老师自然没有理由为他放假。一大早,母亲就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他躲闪着母亲冰凉的手,还想再赖一会儿床,就听母亲说:“你看这是什么?”
他睁开眼睛,面前是一件新衣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种军装式样,有排铜纽扣,肩上有三道蓝杠,这是在同学们中正“流行”的。他一下子兴奋起来,三下两下穿上衣服,连长寿面都吃得慌慌张张——他要去学校里跟同学们炫耀一下,他也有一件自己的新衣服了,而且是最“时髦”的!要知道,从小到大,他都是穿哥哥的旧衣服,补丁摞补丁呀。   
果然如他所料,当他—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眼光都瞪直了,他们都没想到,一向灰头土脸的他也有这么光彩夺目的时候。
他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情愉快地上完第一节课,课间时分,同学们都围拢在他的周围,翻看他的新衣服。有个同学忽然问:“咦,你的纽扣怎么跟我们的不一样呢?”他这才认真看起了自己的纽扣,还真的不一样,别人的纽扣是双排平直的,而他的纽扣却是斜的,两排成倒八字形。
同学们翻看他的衣服,忽然都笑了起来,原来他的白衣服被纽扣扣住的地方,是—块黄色的旧布。他也明白了,一定是母亲买的是一块布头,布头不够做衣服,只好在里面衬上一块别的布,为了怕看出来,纽扣只好歪到了一边;而为了别人看不出来,母亲又别出心裁地把另一排纽扣也钉斜着,自然就成了倒八字形。
知道了真相,同学们“轰”地—下全笑了,眼里又恢复了往日讥诮的神色。那片目光激起了他心里的—片怒火。中午回到家,当着来客的面,他剪碎了自己的新衣服。
母亲冲到他面前,高高扬起的手,终于没能落下来,他瞥到母亲的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转头跑了……   ,
他分明地感觉到,从那天起,母亲像是变了个人似的。父母做的是磨豆腐的生意,母亲平时都很少闲过,那以后就更是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给自己留。他眼看着母亲削瘦下去,眼看着母亲倒下去……他很想对母亲说一句“对不起”,可再也没机会说了。
但他继承了母亲的傲骨和勤奋,他努力地学习,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拥有很多很多的钱,把母亲的坟墓修葺了一遍又一遍。
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服装展示会,那都是世界顶极的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中间有一个男模特走上场,他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脑子里面嗡嗡乱响——那白色的衣服,倒八字的铜纽扣,里面是不是?他情不自禁地冲上了舞台,翻开那个男模特的衣服,里面衬的竟然也是—块黄布!
他跪在那男模特的面前放声痛哭。
当听他讲完了他的故事后,全场的人都沉默良久。最后,—位设计大师说:“其实,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
(摘自《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母亲的纽扣”为题,表达了“他”年少时剪碎了母亲做的与同学们不一样的倒八字纽扣衣服的愧疚之情。
B.母亲“高高扬起的手,终于没能落下来”,一方面说明母亲对“他”的行为非常愤怒,一方面说明母亲怕在客人面前打孩子丢面子。
C.母亲“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给自己留”,母亲这样的变化,是要通过拼命劳作,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件完整的新衣服,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D.把母亲的坟墓一遍又一遍的修葺,是要告诉躺在地下的母亲,“他”有钱了,母亲如果活着,就不用再没日没夜的辛劳了,可以享儿子的福了。
E、小说以“他”为主线,以“他”过十二岁生日时穿新衣服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的事情为叙述内容,深刻的揭示了人不能好面子这一主题。
【小题2】请分析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6分)
【小题3】“其实,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他”的故事发人深思,这个故事是否也让你想起了你的母亲呢?会该你今后的人生带来什么启示呢?请结合现实加以说明。(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从影院之内火爆到影院之外。有人“入戏太深”,跟电影中的科学设定较起真儿,我们不妨找科学家们来科普一番,然后再回味这部电影,定会别有一番意思。

《流浪地球》中最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是,利用成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这就得说说让地球离开太阳系需要多少能量了。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分析:地球要能够摆脱太阳的引力势能束缚,所需能量可以计算得到,大概是2.65×1033焦耳。而2017 年全球总发电量大概是25571 TWh,大约合9.21×1013焦耳。也就是说,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

总之,带着地球去流浪,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行星发动机要承担这一任务,那得无比厉害才行。而且行星发动机实现上述任务所运用的重核聚变技术,从现代核物理知识来看目前没理论和实现条件,只能出现在科幻中。

(摘编自《“流浪地球”靠谱吗?》)

材料二: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奎恩女士曾经说过,未来之所以对作家们具有吸引力,正是因为它不可预知,“什么都可以写,不用害怕发生矛盾”。

但是许多作家会在写作时精心研究物理或者计算方面的最新发展;有些作家为了配合故事情节,会发明出一些“不可能”的科技产品(例如厄休拉,勒奎恩在1966年发表的小说《劳卡诺思的世界》中首次出现了一种名叫“安塞波”的超光速通讯设备,该设备可让相隔天文距离的人之间进行即时通讯);还有的作家则像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那样,用时间机器将读者带到遥远的未来去见证人类的不幸命运,以便引发社会舆论。

有时候,一些看似怪异的想法也会成为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科幻小说的能力,让那些拥有科技知识的读者能够激发想象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设想。例如法国小说家、科幻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儒勒·凡尔纳(1828-1905)在1865年发表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提出了利用光能推进宇宙飞船的想法。而今天,世界各地的技术人员正在积极研究用于太空飞行的太阳帆。

(摘编自《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塑造未来?》)

材料三:

科幻文学之所以在20世纪十分兴盛,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科幻相对于科技的超前地位。今天许多科学的新发现,在几十年前的科幻作品中就出现过。不少科技的进展,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科幻的启迪、促进。正是科幻领先于科学的这段距离,造就了科幻文学的“惊异感”,构成了这一类型文学的最大魅力。

但今天,科幻正在,甚至已经被科技赶超。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吴岩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在不久的将来,科幻文学将不复存在。”刘慈欣则认为不要夸大科幻文学的转现作用。科幻作品不可能走在科技前面,因为它们的所有科技元素都来自现实的科技知识。如果说科学探索的是自然规律,那么科幻则注重创造出一种既震撼、又有美学空间的想象力。没有科学的存在,科幻不可能有那么疯狂的想象力,它的想象力还停留在传统的想象力。传统的想象力、神话中的想象力不但在空间、时间、能量级别上,而且在涉及物质的尺度上,比起科学所描述的都差得很远。一个国家科幻文学的水平发展到什么状况,受众多少,取决于受众对科学的了解。因为只有当科学的教育、普及做得越好,大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越深,科幻作品才越有生命力。

当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而文学观察的对象是人与社会。科幻不仅想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关注在技术应用之下,社会将如何演变。在西方,至少一个世纪以来,科幻作家就在遵循这种纲领——反思科学给人类带来的问题、困感和灾难。

(摘编自《当科技进步超越了想象 科幻文学的价值何在?》)

材料四:

(资料于《关于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阅读调查》)

【小题1】对科幻作品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更多指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而不是现有的科学理论。
B.科幻作品不仅要普及科学或对科学技术进行解释说明,还要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
C.科幻作品的意义在于启示性,开拓人们的思想和视野,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反思。
D.科幻作品范围跨越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它与科学之间相互启发,又彼此促进。
【小题2】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尽管科学和科幻都一样需要想象力这个助燃剂,可它们基于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科幻因科学而更具想象力。
B.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科幻一度被看成是科学的先导;但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科幻作品不可能永远走到科学的前面。
C.科学是科幻小说的故事资源,可以推动目标情节得以实现,创作科幻小说需要较为深厚、广博的科学知识,并紧跟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发现。
D.科幻作品并不一定能预测未来,它的社会功用在于希望人类通过思索对未来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不在于它的警示性。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应具有哪些因素?

同类题2

阅读《炮兽》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头儿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子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站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小题1】请鉴赏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小题2】“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这一场景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小题3】“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请结合上述语段加以分析。(4分)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陆谷孙:低调的“老神仙”
曹刚 刘建芳
74岁的复旦大学教授、博导陆谷孙,被学生们昵称为“陆老神仙”。
如今,年过古稀的陆先生保持着非常规律而忙碌的生活节奏——每天早晨7时左右起床;早餐后,快速浏览当天英语新闻;紧接着,开始为明年即将付梓的《中华汉英大词典》审改校样。从这个学期开始,74岁的陆先生不再给本科生上课,他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这件让他牵挂了20多年的事。
提及陆先生,他的得意门生、词典编纂团队亲密战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高永伟的语气里充满敬意。“陆老执教四十年,一直坚持为本科生开课,直到本学期才因身体问题,暂时离开复旦的讲台。他的英美散文课是很多复旦毕业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2012年,陆先生以最高票被学生选为“复旦十大杰出教授”。在其荣誉无数的一生里,这是他最看重的一顶桂冠。高永伟介绍,陆老一直认为教书育人,哪怕只能影响到一两个人,也是一件乐事。几年前,为了通晓世情,与时代接轨,陆老曾把讲台搬上微博,在那里化身“陆老神仙”,与网友探讨“小清新”“萌”等新兴词汇的准确英译。无论在网上还是生活中,他都是那个乐观的老顽童,与弟子们亲密互动,是活词典,也是教科书。去年11月开始,他回归内心,独享静思,专注于词典编纂,不再更新微博。
“陆老神仙”负责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时,《英汉大词典》刚编完,这一干又是20多年。从“文革”期间被“发配去与字打交道”——编新《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便开始与词典结缘,一编就是一辈子。1991年出版《英汉大词典》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一字一句的苦心斟酌的背后,是一个求索者青丝变白发的不懈追求。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词典,而在陆先生眼里,这份极为枯燥而漫长的工作,却乐趣无穷。
在复旦从教数十载,陆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言传身教,给弟子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回忆起当年跟随老师编纂《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的经历时,高永伟仍然记忆犹新。
“那是2001年底,我跟随陆先生读博,他首先让我们新人通读第一版,那时我们会把一本词典拆掉,随身带着,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他想让我们培养对词典的感觉,包括一些微观结构、布局……先仔细通读,综合多方意见,参考众多资料,反复补充、修订、审定,然后还有层层审稿和校稿。”说这些话的时候,高永伟的语调不自觉地变得温和起来,他说,“有陆老在,我们做得很安心。” ,
让高永伟印象最深的,是陆先生的淡泊名利——他很少接受采访,颁奖也是避之不及。四年前的师德标兵奖,就是高永伟代领的,“他太忙了,不想生活受到过多打扰,也不愿把时间费在领奖典礼上”。最近荣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陆先生一如往常般低调,就像他面对媒体时反复强调的那样:编词典的影响没那么大,而且是集体功劳,不能一个人顶着一组人的名义去拿奖。
孜孜不倦的“陆老神仙”,一直保持着活跃的创新思维,对词典的未来发展也有自己的构想,他认为,以后的词典应该充满互动性,使用者同时也是编写者,互动性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他说自己编词典是寻章摘句老雕虫,时下也需要更多精通科技的数字化人才。
修订、审定、审稿……一部词典在问世前要经历层层打磨,编纂者若无兴趣,无疑会深受煎熬。在陆先生身边耳濡目染,高永伟早已学会享受这一份沉默、低调而内涵丰富的工作。“要培养对新词的敏感,你或许是第一个找到它最准确中文释义的人,你无形中会成为一个新词的发明者,这种乐趣难以言表。词典是文化的忠实记载者,看词典就像在看一幅历史画卷,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么?”说这话时,高永伟眼中闪动着灼人的光芒。
(摘编自《新民晚报》2014年12月17日)
相关链接
①陆谷孙个性鲜明、敢于高调议论说猛话,比如近几年有人建议降低高考英语权重时,已古稀之年的他“不合时宜”地反驳,中国人的英语学得多却粗燥,“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称”,不该减少而应加强;《英汉大词典》修订发布,他直截了当说估计每一百页就有一处错。 (人民日报《陆谷孙,还是太少》)
②我要说的是,我、你们——任何人,都要“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请注意是“更好”,不是“最好”。这是一种强调个人终生修养并提升自己的“精英主义”,如果让我解释,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追求超越——注意:是‘超越,而非‘卓越’,超越的当然是自我”;第二句,“求智向善”;第三句,“不断抵近一—抵近的目的地自然是彼岸”。如果我说我们需要这样的精英主义,在座的“愤青”会反对吗?我这三句话其实只是给柏拉图转述的苏格拉底的名言“悟到自己无知才是最大的智慧”作了个脚注而已。
(陆谷孙2009年为复旦大学青年学生演讲《高等教育不应只批量生产拜物教徒》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是( )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陆谷孙人生的最好写照。陆谷孙教本科生、编词典等工作,为低调的他赢得了他并不怎样看重的各种荣誉。
B.陆谷孙教书、编词典四十年,年龄虽大了,但思想依然年轻。他把讲台搬上微博,与网友交流,甚至设想将来的词典要有互动性。
C.陆谷孙最初是被“发配”去编新《英汉大词典》的,但最终这份极枯燥而漫长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
D.陆谷孙教书,得到学生的髙度认可;编辞典,获得社会给予的很大荣誉,他做这些事很快乐,并且把这种快乐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们。
【小题2】陆谷孙的“低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一贯“低调”的陆谷孙,为什么会有“高调”的议论?你如何理解“低调”和“高调”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论虚荣
[英]培根
①“苍蝇坐在战车的轮轴上说道,我扬起了多少尘土啊!”伊索氏这 个寓言说得实是巧妙。类此,有些个妄人,无论任何事情,或是事情自动,或由大力者推动,只要他们在其中有一点关系,他们就以为这些事情是完全依仗着他们的 力量的。好夸之人一定是好党争的,因为一切的夸耀都是靠着比较的。这种人也必然是过分的,因为如此方可以支持自己种种的夸耀。他们又不能守秘密,所以他们是没有什么实际上的用处的。
②然而在政事中这一种品 性也是确有其用的。每逢人们需要造成一种大才或大德的名声的时候,这些人就是很好的吹鼓手。例如,一个人在两位君王之间交涉,想引他们联合起来向第三者作 战,他就对两方面都言过其实地夸张对方的兵力;又如在两个私人之间交涉的人,他对双方都夸张他在对方的影响,结果是把他自己的声望提高了。所以在上述的以 及类此的事件中,往往会由无物之中竟生有物;盖谎言足以引起意见,而意见能引起实行也。
③在将帅与军人方面,虚荣心乃是一种不可缺的性质;因为如同一块铁由别的铁而磨得锐利一样,由于夸张而人们的勇气就互相磨利了。在冒着资财或身体之危险的大事业中加入一种天性好夸的人可以使事务更有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庄肃的人则有似压舱物而不类风帆。在学问的名声方面,若没有一些夸耀的羽毛,则这种名声的飞腾是很慢的。写《虚荣之轻视》一书的人也不反对让自己的名字出现于题页上。
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 德、盖伦,都是富于夸耀性的人。虚荣心确是使一个人留名的一种助力,而才德之所受于人性的酬劳其直受于人类的好德之心者决没有受之于才德自己的努力者为多 也。西塞罗、塞奈喀、小普利尼的名声若不是与这些人本身的某种虚荣心连在一起的话,也不会经久如新的;这种虚荣心就如同天花板上的一层油漆一样,它使得那 天花板不但能够发亮而且能够持久。但是说了这么多,我用“虚荣”这个字眼儿的时候,却并不是指泰西塔斯说缪西阿努斯有的那种性质,所谓“他有一种能够漂亮 地炫耀他的一切言行的本领”:因为这种性质并非是出自虚荣心的,而是出自天生的豪气和见识的;并且这种性质在有些人方面是不但漂亮而且优美高尚的。因为逊 谢、退让与节制得宜的自谦,都不过是炫耀之术也。在这些炫耀之术中,没有比小普利尼所说的那一种更好的了,那就是在你自己所长的某方面,如果别人也有一点 长处,当不吝惜地多多地赞誉称扬那人。因为普利尼说得很巧妙:“在称扬别人的时候你其实是替自己做好事;因为你所称扬的那人在那一方面若不是比你还强就是 不如你。如果他是不如你,那么他既然值得称扬,你自然更加值得称扬了;如他是胜过你的,那末假如他不值得称扬的话,你就更不值得称扬了。”好自我炫耀的人 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小题1】作者对“虚荣”的态度充满了思辨色彩,请结合“虚荣”的本质作简要说明。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③段末尾画线句的理解。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消失的河流
沈 念
“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
世界上每一秒钟的“嘀嗒”声里都有事物消失或诞生着。每天我们身边有多少事物悄然地消失着,就有多少记忆蒙上尘土。可能有的是一瞬间消失的,而有的是在眼皮底下一点点消失的。
对于那些消失的事物我们只会留恋。躲在温暖的房间里空空地回忆。几个人聚在一个用记忆搭建的平台上叹息。哎,要是它(消失的事物)还在,多好!
一声笨重的叹息只会加剧一个人心态的衰老。时光的飞速、人事变化的剧烈、知与不可知的遭历都会像一道道皱纹刻满一棵树光滑的身体。于是,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数也数不清的痕与迹,就隐藏着众多纷纭的故事。在我们生命的河流里像泥沙一样沉淀,被一层又一层土遮盖。
更多的消失,连熟知的我们也无从知,消失就是消失,没有喇叭高声的通知,没有纸上肆意的宣传。你在某天遇上了,就勾起你的想念,在心里怪怪地存放好一段日子。比如我离开的出生地,比如一个曾经交道很深的人,以及某地的整体变化,总是悄悄地改变着,就是说不太清楚,心中的疙瘩是有的。就像家乡那条曾经清澈的河流,傍着偏僻的小镇日日夜夜地游走,穿过我14岁之前的一切生活。我也像河流一样匆匆地穿过存储着我声语与脚印的小镇。许多小镇底下掩埋的事与物被少年时的我忽略,像忽略河流曾带来的快乐。在我写下的大部分文字中,对小镇的描述微乎其微,我和小镇都互相把对方省略了。
重新勾起我对河流的惦记,缘于去年腊月故地重游,去看望旧日的老师和同学。单一的交通扼杀了小镇的发展空间,但无法阻挠时代的进程。两三层的楼房交叉拔地而起,拥挤的农贸市场是气味的发酵罐,伸展的篷帐把街道压缩成巷子,翻新的路面与破败的路基都无法激起我低落的怀旧情绪。我的记忆在零乱的事物与嘈杂的声响里消失为负数。
几个同学绕着小镇兜圈,想找又没找到什么。后来上了加固加高了几次的大堤,空旷与萧索一齐涌来。眼皮子下的河流,它的影子一闪而过,然后呈现出来的是河洲。在河水退去的大片河洲之上,我们像回到少年时代一样地狂奔,追逐,像一片片叶子追逐风的方向。河洲上的人稀少,我们的纵情可以毫不掩饰。这是城市里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快乐。稍远处的一片叶已落尽的杉树林,我们曾在那里逮过两只野兔,见识过好几种已忘记名字的昆虫。都过去十几年了,我们还骑上现代牧羊人的瘦马,心情忐忑地迎风颠簸。仿佛只在此时,我们才寻到“回去了”的感觉。
风是一阵隔一阵地吹来的,陡然间增添人心底的凄凉感。树林里除了牧羊人临时住的小木房子,坑坑洼洼的路与草,被一群等待着养肥变卖的羊踩过来啃过去,几百上千只鸭子交错地在污水里聚餐。
听一直生活在镇上的同学讲,河床越来越高,每年夏季汛情到来前,河堤也筑得越来越高。县政府正在考虑将河流改道,拉直拓宽另一条河道,以扩大水上运输。而这片河洲有人提议搞成一个娱乐场所。越来越窄的河流像个即将被抛弃的孩子可怜兮兮地紧紧靠着小镇,却把大片的河洲留给了对岸属于邻县的农民们开发、养殖。钱都让别人赚跑了。
我淡淡一笑。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人所不能一一预见的。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那些出生、成长、逝世在小镇上的人们,在河流的视线里也一天天消失。我心里紧张的是,再过些年月,是否连现在这条窄窄的河也会见不到了呢?
有河流的地方是幸福的。我庆幸自己在河流生命力旺盛的日子里与它相依为伴,我也是幸福过的人。可将来,我想看见这条河流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继续地干枯,或者是被开发利用成另外的消费场所,把城市流行过的娱乐方式统统地堆积在一条河流的上面?
我又一次把自己陷入思想的泥淖里,低咕着“消失的河流”,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
【小题1】为什么说“‘消失’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在回乡行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条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
(2)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
【小题4】文章结尾说“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结合全文,探究“现实”与“梦想”的多重涵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