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屋檐三境
梦天岚
①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者挂着,你的乡村童年就在矮矮的一处干禾上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②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你欢乐的眼里,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也懒得放在心上。
③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④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那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在岁月蹒跚里滋滋地亮,时间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你的追求开始像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一颗不安分的心容不得片刻的依恋,你还不懂得沧桑的滋味。
⑤而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青春的背影。只是在你的辞别的回眸里,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也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⑥生活过得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你感受到了磨难与艰辛。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⑦这大抵也算是一种境界。
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寂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回首中悄无声息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见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岁月里坍塌。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的宽广大地一样的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地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⑨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正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⑩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⑾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一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⑿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你用长者的达观与淡泊抚慰眼前的每一道街景,或者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⒀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⒁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6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⑤段的“仓促而又灿烂”一句中,“仓促”可以理解为对前程中的困难没有充足的准备,“灿烂”可以理解为前程的美好。
B.第⑧段的“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指的是在生活的困苦和磨难中,对家园和生活往事的怀想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C.第⑨段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漫长的岁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抒发的是人生易老而事业未成的悲哀。
D.作者认为人在历经沧桑后才能走向成熟,走向对人生过程的欣赏,才能有一种达观的胸怀。“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正是对这种胸怀的形象描绘。
E. 本文在写作上视角新颖,文章层层递进,情节跌宕曲折,哲理和状物在文章中融为一体,含意隽永而意味深长。
【小题2】所谓“屋檐三境”,在文中指的是人生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人生境界又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6分)
【小题3】请你简述下列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意思。(6分)
①于是你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
②以后的日子渐渐地老迈,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说:“屋檐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越发模糊了。”而在第⑩段中,作者又说:“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这两句话都写到“屋檐”,但前后不一致,是否矛盾,请你作简要分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虽然为苦难民众伸张了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C.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D.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王大珩

我的小名叫膺东,生于1915年。那年的大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25日袁世凯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当时激起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把5月7日称为“国耻纪念日”。父亲因此给我起了“膺东”这个小名,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

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20世纪初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母亲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欠发工资的事常有发生,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从小就引导我学科学,激发我爱科学的兴趣。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当看到筷子半截斜插入水杯中,出现挠折现象时,父亲就指出,这叫折光现象;在小学时,父亲就带我去看他亲自做地磁观测;在初中时,带我进行气象观测实习。在父亲的教育辅导下,我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

193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的教育熏陶下,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长辈们的道德为人、爱国思想、对事业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进取精神。

在留学英国期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几乎是工人和被雇佣者的生活,有机会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交往过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也见到过市侩气十足的学术人物;同时还体会到一些处世之道,即只有通过自己的钻研实践,才能成为知识里手;只有做出贡献,并争取出人头地,才能被同行看得起,才能交上朋友,并在学问知识上得到互益。同时也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清主次,洞察现象,发现、分析问题而不受陈规约束,这也是科学发展和前进所必行的。这些思想上的认识和收获,对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8年,我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正值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经济上通货膨胀到天文数字。当时,英国的公司曾打电报来,欢迎我再回公司任职。与此同时,吴有训老师通过地下党组织,引导我到解放区去创办大连大学。在这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上,我选择了到解放区的道路,我的路子走对了。

在党的培养下,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加理解了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实践相适应的道理;人民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人,要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并深感由于专业决定,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群策群力来完成,一切要服从祖国的需要。

这些思想引导我努力做到先公后私、不计个人名利、爱惜人才、培养后进、团结协作以及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等,同时也要敢于同错误做斗争。在多年的实践中,我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除了上述因素外,说到底,还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因素。1994年,我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首届大奖,在颁奖大会上致辞中曾谈到,我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同志们集体智慧的体现,同时还因为我的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对我的精心照顾,以及在教育、培养子女方面承担了主要家庭责任,使我得以全心致力工作。

现在我已年逾八旬,身体还算健康,愿以喜看祖国日益昌盛,迎接21世纪的欣喜心情继续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大珩很小的时候就有灵气,因此他的父亲激发他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给他指出折光现象,让他看地磁观测并带他进行气象观测实习。
B.王大珩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科学知识,又从清华名师那里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道德为人和爱国思想,这为他后来成为光学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C.王大珩在英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使他在思想认识方面收获很大。作者突出地表述这一点,说明这些对于他的成长和后来建立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D.作者在自述中以时间为序,运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很少涉及自己在科学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出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与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出生于1915年,那一年日本侵略中国,他的小名叫膺东,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可见他的爱国情怀。
B.作者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个作为科学家的父亲,能从小受到他的影响并得到正确引导与辅导,母亲也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可见家庭是作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C.作者在清华、英国学习期间,得到名师的教育熏陶,收获颇丰,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懂得了处世之道,同时又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D.1948年,面对国民政府的邀请、英国公司的欢迎,作者还是在吴有训老师的引导下去创办大连大学,最后取得较大的成绩,可见一个人的选择对一个人的成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E.作者把成就归功于集体智慧、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的精心照顾,同时年逾八旬喜看祖国日益昌盛,仍愿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见作者虚怀若谷和乐观的情怀。
【小题3】王大珩说:“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你认为王大珩获得机遇的主观条件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中,我们发现国企总体经营状况不佳仍是影响东北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国企比重高、民营经济不发达的格局没有明显改变。国企发展不好是影响东北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东三省不少地区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或几个国企,当这一个或几个企业因为资源或市场原因进入调整期或下降通道时,整个地区的增长动力就会明显下滑。国企比重高、活力弱还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资源,僵化了体制,影响了营商环境,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辽宁省有7家上榜,吉林和黑龙江各只有1家上榜。东北地区每年都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财政经费用于补贴养老金缺口,制约了地方对创新创业、新产业新经济,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降低了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东北普遍面临养老保险基金压力较大的问题。由于传统工业比重大,退休人员多,加上人才外流、新增劳动力较少等因素,东北地区多地出现了养老金缺口。

(摘编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北调研組《发挥三个杠杆作用,加快促进东北振兴》,《中国经济时报》)

材料二:

材料三:

东北的问题谈了十多年了,根本问题没解决。东北困局的突破口在哪里?经过20年的长期跟踪和调查研究,我最新的观点是:改变原有机制,采用“共享式分红”。

什么是“共享式分红”机制呢?它起源于300年前的晋商票号。晋商票号就是银行,银行不能在一个地方办,要到全国各地办。当时晋商票号的东家派出几十个掌柜子(分银行长)带着资金出去办银行分号,最大的担心就是这些人是不是忠诚可靠、会不会携款外逃、会不会贪污腐败、偷奸耍滑?老祖宗的智慧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解决,就是“身股银股制度”。“身股”是干活的掌柜们和伙计们以自己的劳力拥有的股份。“银股”就是东家出钱拥有的股份当有了利润之后,六成是掌柜子、伙计们拿,出资的东家老板只拿四成。这样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干活的人不再认为是给东家干活,而是给自己干活。正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双方利益取得平衡。委托代理中的根本性的矛盾,通过利益共同体解决了。当时山西票号的坏账率只有1‰,300年长盛不衰。

(摘编自《东北营商环境太差?看参与过东北振兴的专家怎么说》,网易研究局)

材料四:

经济增长的潜力不等于经济增长的现实。这需要持续不断地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通过转型升级、挖掘潜力将其变成现实。然而,遗憾的是,吉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与东北地区一样,即尚未从根本上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这妨碍了其经济增长。对吉林省这样省情的区域而言,符合比较优势的工业化顺序,必须是先充分发酵轻工业,而后才可大力推进重工业。

事实上,不仅仅是湖北省与重庆市近年来快速的经济增长得益于把握住了消费电子信息业转移的杋会,而且长三角、珠三角曾经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包括服装纺织、家电、消费电子等产业在内的轻纺工业的充分发展。只有在轻纺行业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即轻工业的比重要超过重工业之后,重工业才能具备自生能力,快速地健康壮大。

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长”是由其禀赋结构及其长期沉淀的产业基础所决定。过去振兴东北的战略思路是侧重“加长避短”(提升重工业忽略轻工业),然而在当今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东北与吉林如何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进行“扬长补短”,是其转型升级的根本。东北的轻纺产业集群、农业加工产业以及与之配套的轻工业所构成的基层社会和最基础层次的工商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摘編自《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林毅夫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GDP总量在2015年以前是持续增长的然而在全国的占比却从2012年开始呈现下滑态势。
B.从东北的产业增长趋势来看第二产业最高增长率出现在2007年,但2011到2013年第二产业总量呈现下降态势。
C.机制不合适是造成东北振兴的困局的原因之一,要想让东北尽快走出现在的困局,创新机制,“共享式分红”的做法可以作为参考之
D.对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战略来说抛弃“加长避短”的战略,转而向“加长补短”,大力发展轻工业才可能实现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辽宁上榜的民企比吉林和黑龙江上榜的总和还多,说明辽宁国企所面临的的压力要小于吉林和黑龙江两个省份
B.东北很多地区的增长动力明显下滑,这和本地经济往往依赖一个或几个国企的经济结构是有较大相关性的。
C.东北的重新振兴可以采用产权不动,改变收益权的办法解决委托代理中存在的矛盾,从而取得利益平衡。
D.加快轻工业集群建设和完善相应商业网络,有助于东北走出困局,也有助于加强重工业的自生能力。
【小题3】在对影响东北振兴的原因的分析中,材料一与材料四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从全文看东北振兴的出路在哪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概念突然火爆起来,成为业界人士舌尖上滚烫的话题。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大数据”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对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动描述。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
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数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这类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都是数字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数字数据超过98%。面对数字数据的大量扩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方式。
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
(节选自2013.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规模巨大,信息严重过剩,总量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值而成为社会的负担。
B.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
C.精英与贵族的知识垄断被冲破,传统知识主体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
D.“机械复制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被颠覆,呈动态、多向和空前的不确定性。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的占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认识,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
B.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数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
C.从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超过98%,说明了传统媒体被新媒体取代。
D.印刷革命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 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意,写出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两点建议。(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失 眠
前苏联A·卡聂夫斯基
今天我很早就上床了,可是睡不着。妻子对我说:“你数数吧,好像有点作用!我每晚都数到100万。”那好吧,我也来试试。
l……2……3……昨天校长把我叫去3次:为什么迟到?为什么朝同事们发火?为什么不交计划?要是他也和我们一样睡不着,就不会提出这么蠢的问题了!把人弄得长期失眠,又来挖苦人!
……8……9……l0……我在学校干了10年,却叫莫萨金当小组长。你想想看,我晚上连觉都睡不着,还得忙着搞副博士答辩,也许我也像科学院院士那样睡不着吧。
……17……18……19……19个人都得到奖金。除我之外,全组都得了。而且他们还那么若无其事的。那你就放心地睡吧,我亲爱的同志。
……30……31……32……一共32平方。但是巴巴扬却有48个平方,3个房间。你说他有3个孩子!我哪怕能美美地睡上一次也行嘛,那样,我也会有孩子的。
118……119……120……这只是算出来的数目罢了,扣除后就只有104了,比所有的人都少。金娜才从学校毕业,就拿140卢布,全用来买化妆品了。她的钱往哪儿花嘛,但我每个月光安眠药就得花10卢布。
……6000……7000……8000……8000个白血球。医生说,我已经到极限了,却让纳哥涅奇去休假。我的专业知识还少了不成!就是让我到结核病疗养院去也好嘛,我得自我拯救一番呀!这不,思维迟钝了,眼也花了,脑子嗡嗡乱响。你瞧,已经早上7点了,我才有睡意。又要睡过头,又要迟到,校长得来那套老生常谈了……去他的吧,身体重要!
静极了……我就睡吧。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荟萃300篇》,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小说的主要构思技巧。(80字左右)(3分)
【小题2】这篇小说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120字左右)(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