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失 眠
[前苏联]A·卡聂夫斯基
今天我很早就上床了,可是睡不着。妻子对我说:“你数数吧,好像有点作用!我每晚都数到100万。”那好吧,我也来试试。
l……2……3……昨天校长把我叫去3次:为什么迟到?为什么朝同事们发火?为什么不交计划?要是他也和我们一样睡不着,就不会提出这么蠢的问题了!把人弄得长期失眠,又来挖苦人!
……8……9……l0……我在学校干了10年,却叫莫萨金当小组长。你想想看,我晚上连觉都睡不着,还得忙着搞副博士答辩,也许我也像科学院院士那样睡不着吧。
……17……18……19……19个人都得到奖金。除我之外,全组都得了。而且他们还那么若无其事的。那你就放心地睡吧,我亲爱的同志。
……30……31……32……一共32平方。但是巴巴扬却有48个平方,3个房间。你说他有3个孩子!我哪怕能美美地睡上一次也行嘛,那样,我也会有孩子的。
118……119……120……这只是算出来的数目罢了,扣除后就只有104了,比所有的人都少。金娜才从学校毕业,就拿140卢布,全用来买化妆品了。她的钱往哪儿花嘛,但我每个月光安眠药就得花10卢布。
……6000……7000……8000……8000个白血球。医生说,我已经到极限了,却让纳哥涅奇去休假。我的专业知识还少了不成!就是让我到结核病疗养院去也好嘛,我得自我拯救一番呀!这不,思维迟钝了,眼也花了,脑子嗡嗡乱响。你瞧,已经早上7点了,我才有睡意。又要睡过头,又要迟到,校长得来那套老生常谈了……去他的吧,身体重要!
静极了……我就睡吧。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荟萃300篇》,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小说的主要构思技巧。(80字左右)(3分)
【小题2】这篇小说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120字左右)(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王静安先生所有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无疑的《人间词话》乃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因为他早期的杂文只不过是他在西方思想的刺激下,透过他自己的性格上的特色,对传统之中国文学发生反省以后所产生的一些概念而已。其较具理论体系的《<红楼梦>评论》一文,则是他完全假借西方之哲学理论来从事中国之文学批评的一种尝试之作,其中固不免有许多牵强疏失之处。至于《人间词话》则是他脱弃了西方理论之拘限以后的作品,他所致力的乃是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会到中国旧有的传统批评中来。所以《人间词话》从表面上看来与中国相沿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式,虽然也并无显著之不同,然而事实上他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也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然而可惜的是《人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的限制,只做到了重点的提示,而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形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评词之精义,遂都不免于旧日诗话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在立论和说明方面常有不尽明白周至之处。
关于《人间词话》的内容,根据现在流传的搜辑最备的王幼安校订本来看,其中词话共有三卷一百四十二则之多。在这三卷词话中,后二卷之删稿及附录,盖多出于后人之搜辑,其编排之次第则全以搜辑时所依据之资料为主,并未经过系统化之整理,当然我们也就难望其有什么明白的体系和次第。至于其上卷所收的词话六十四则,则曾经过静安先生自己之编订,早在他生前便以曾于《国粹学报》刊行发表。这一部分词话从表面上看来与其他词话之分条记叙者虽也并无不同,然而只要我们一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这六十四则之编排次序,却是隐然有着一种系统化之安排的。
概略地说来,我们可以将之简单分别为批评之理论与批评之实践两大部分。自第一则至第九则乃是静安先生对自己评词之准则的标示。这九则词话实在乃是《人间词话》中主要的批评理论之部。这是我们在研读《人间词话》时首当掌握的重要纲领。从以上九则词话以后,自第十则至第五十二则乃是按时代先后,自太白、温、韦、中主、后主、正中以下,以迄于清代之纳兰性德,分别对各历代名家作品所作的个别批评。此一部分乃是《人间词话》中主要的批评实践之部。此外,在其上卷之末,自第五十三则以后,尚有数则词话分别论及历代文学体式之演进、诗中之隶事、诗人与外物之关系、诗中之游词等,则是静安先生于批评实践中所得的一些重要结论。最末二则且兼及元代之二大曲家,可见其境界说之亦可兼用于元曲,为其《人间词话》作了一个馀意未尽的结尾。从这种记叙次第来看,《人间词话》上卷虽无明白之理论体系,然其批评理论之部与其批评实践之部,透过各则词话之编排安置,却仍是颇有脉络及层次可寻的。
节选自叶嘉莹《<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师,一生著述颇丰。在他所有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无疑是《人间词话》。
B.《<红楼梦>评论》一文,虽较具理论体系,但就因为是他假借西方之哲学理论来从事中国之文学批评之作,所以其中有许多牵强疏失之处。
C.《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摆脱西方理论之局限,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将中国传统批评的重要思想融入到西方文学批评体系中的一个尝试。
D.《人间词话》因为受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限制,欠缺精密的理论发挥,所以其理论雏形与某些精义,都不够细致,立论和说明也常不尽明白。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与与中国相沿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式,并无什么不同。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它们都不免于旧日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
B.流传的搜辑最备的王幼安校订本共有三卷,在这三卷词话中,后两卷多为后人补写,且未经过系统化之整理,对于我们分析人间词话的体系并无大用。
C.上卷一至九则是人间词话中最主要的批评理论之部,也是我们在研读时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纲领。
D.《人间词话》上卷虽无明白的理论体系,但是透过各则词话的编排安置,我们可以找到其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的脉络层次。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根据作品受西方理论局限的程度判断,王国维先生的作品《人间词话》应完成于《<红楼梦>评论》之后。
B.《人间词话》上卷53则以后,主要是批评实践中所得的一些重要结论,“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便出自这一部分。
C.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这句当选自上卷第63或64则。
D.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造诣很高,其中境界之说影响尤大,所评虽多为词,但其实对元曲也同样适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20世纪3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通过质能守恒原理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之后又经过20多年中微子才被真正探测到,而这项发现直到39年后才为发现者赢得了一项诺贝尔奖。科学家们认为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它一开始被命名为中子,后来才改名为中微子,意思是极微小的中子,性质类似于中子,并不带电。粒子物理学家们之前一直以为中微子没有质量,后来才发现它有极小的质量,可就是因为质量实在太小,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测量出中微子的精确质量,只知道它的质量还不到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中微子只与其他物质在极短距离内发生弱相互作用,因此它可以穿越一切而如若无物。这个确实存在却让人难以把握、甚至无法理解的中微子行如鬼魅,科学家们常说它如同“幽灵”一般。
②2011年9月22日,位于意大利的国际研究小组OPERA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向全世界公布:从瑞士的欧洲核子中心到意大利的约730公里的比赛中,中微子以微弱的优势跑赢了光速;比光快了60纳秒(0.00000006秒),超出了每秒2.99792458亿米的宇宙速度极限。
③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仍然持否定态度,这并不是顽固守旧,而是相对论自从诞生以来经受了无数次实验的检验,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有任何违反相对论的物理现象,中微子的速度是否可以超过光速还需要反复的实验来证实。匹兹堡大学的物理学家亚瑟科索斯基说,听说中微子比光速快100倍恐怕都比这个结果听上去更容易让人相信,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使测量出现如此微小的误差。
④精确测量中微子的速度绝非易事,可以重复这种实验的地方屈指可数。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MINOS研究组之前也曾经测量到中微子的速度稍微高于光速,但是因为可信度比较低,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测量系统的误差所致,所以并没有公布他们的实验结果。听说了OPERA研究组的实验结果后,MINOS研究组已经打算尽快重复这个实验。 
⑤爱因斯坦在1905年得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个被人们沿用至今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极限,任何有质量的粒子速度都无法达到或超过真空中的光速。现代人类科技文明全都是建筑在量子力学和狭义、广义相对论这几块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上。如果真的存在超光速粒子,就说明现代物理学理论需要修正,从实验到理论,必将引发出更多基础物理定律的发现。
【小题1】关于中微子,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微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
B.顾名思义,中微子是极微小的中子,它的质量非常小,科学家们难以测量其精确质量。
C.中微子可以穿越一切而如若无物,因为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中微子虽然难以把握,科学家对它的了解也还不够深入,但它确实存在。
【小题2】关于国际研究小组OPERA的实验,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了中微子的速度超越了光速。
B.这个实验与MINOS研究组实验的结果一样,反响很大。
C.对于这个实验取得的结果,科学界的反应不完全相同。
D.这个实验结果直接向现代物理学基础发出了挑战。
【小题3】中微子的速度超过光速还不太令人信服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简要作答。(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血乳   于中飞

灾难来临的那—刻,她正给孩子擦洗身子。月的阳光很灿烂,从门缝窗棂间挤进来,在浴盆里跳跃成一片耀眼的自。孩子咯咯笑着,舞动着滚滚的小胳膊,憨态可掏。抚摸着孩子白甴嫩嫩的肌肤,她心田里漾起阵阵温热的涟

起来。桌上的洗澡用具稀里哗啦撒了一地,接着,门窗变形了,墙壁裂开了,房顶上的漆皮大片大片地脱落。地震!她脑子里念头一闪,俯身抱起孩子朝门口跑,不想,脚下一滑,她跌倒了。还没等她爬起来,轰隆一声,房顶便坍塌下来了……

孩子嘹亮的哭喊声惊醒了她。借着透过楼板缝隙的一丝微弱的光线,她看 到眼前一片狼藉,残砖断瓦,灰尘弥漫。洗澡间窄小的空间救了她和孩子。—块楼板斜刺里架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夹角,使她和孩子幸免于难^但她的双脚 却被楼板死死地卡住了,疼痛难忍,丝毫动弹不得。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后,她吓坏了,扯着嗓子喊救命,又腾出手来疯了似的拼命去推那楼板,但都无济于事。

废墟中到处是哭喊声、呼救声、呻吟声。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她也禁不住失声痛哭。她才22岁,她不想,死。

孩子哭累了,在她怀里酣然入睡,她被压的双脚开始变得麻木,嗓子干得冒烟,原本清醒的大脑也变得昏昏沉沉。

不知什么时候,孩子又醒了,挥舞着小手在她怀里乱抓乱挠。她知道,孩子饿了,可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她摸索着擦去孩子脸上的泪水,指尖拂过孩子的小嘴时,被孩子一口含住,吧唧吧唧地吮出响来。她鼻子一酸,眼泪又出来了:可怜的孩子,你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命运不该对你我如此残忍啊!

天,黑了又亮,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双脚已完全没了知觉,脑袋嗡嗡作响,眼皮沉甸甸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正一点、—滴地从身体里流逝。

四十多个小时后,救援队在瓦砾堆里发现了她的尸体。她趴在地上,双肘撑地,整个上半身向前匍匐着,样子很古怪。当人们搬动她那还温热的身体时, 突然惊奇地发现,她的怀里竟然抱着一个四五个月大的孩子。孩子毫发无损, 闭着眼睡得正香。就在人们惊叹于生命的奇迹时,有武警战士发现,孩子妈妈的十个手指尖竟都结了血痂!

原来,做妈妈的咬破了自己的指头,用鲜血延续了孩子的生命!再次审视 弱小的她,人们的内心被什么东西触动着,泪水在人们的脸上恣意纵横,几个年轻的武警战士背过脸呜呜地哭出声来。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她只是医院的实习护士,上岗才3天。她没有结婚,甚至,连男朋友都还没找。那个孩子,是她的一个普通病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二自然段对为孩子洗澡情景的描写和笫三自然段对地篪时环境的描写,都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B.“她”的双脚被楼板卡住,疼痛难忍。她拼命喊救命,腾出手来发疯似的推楼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都反映了 “她”的坚强。
C.救援队发现“她”的尸体,“半身向前匍匐着,样子很古怪”,孩子毫发无损,闭着眼睛睡得正香。这其实是从正面和侧面赞颂了 “她”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
D.小说直到最后一段才点明,“她”和孩子并没有任何血缘联系,更不是 孩子的妈妈,如果事先有所交代,全文的结构就会更加严谨完整。
E.整篇小说并没有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只是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但她的形象却非常鲜明而且感人。
【小题2】文章结尾写到:“原来,做妈妈的咬破了自己的指头,用鲜血延续了孩子的 生命”,虽然作者并没有描写“她”咬指哺乳之事,但其实前文为这一情节的最后交代做了三次含蓄的铺垫。请找出来。
【小题3】这篇小说以“血乳”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之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表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但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则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分别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约公元9世纪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850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世纪左右使用汉字,15世纪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多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约公元9世纪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世纪左右使用汉字之后,在15世纪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文言的最高成就。
C.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汉字形、义稳定,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生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1909-2004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显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选择了“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在“为人”与“治学”上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