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疾病与演化进程
英理查德·道金斯
动物的躯体是一个精巧而且往往有效的自然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叫免疫系统。当身体感觉到危险的寄生虫时,它会激发起来,生成特殊的细胞,像战士那样乘着血液奔向战场,攻击那群特别的寄生虫。通常是免疫系统获胜,身体恢复健康。然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为那场特殊战斗生成的特殊分子武器,于是,以后任何相同寄生虫的感染,立刻就会被消灭在无形之中。因此,只要你得过麻疹、腮腺炎或水痘,就不大可能得第二回了。免疫系统认得死病菌或病原的感染,能提前武装起来,一旦疾病真的到来,它就能投入战斗。
免疫系统的一道难题是“决定”哪些是应该驱除的“外来的”,哪些是可以为身体所接受的。在妇女怀孕时,这可能是特别费心的。肚子里的宝宝是“外来的”,因为从遗传学看,宝宝与母亲是不同的,有一半的基因来自父亲。但免疫系统是不能攻击宝宝的,在哺乳动物的演化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它解决了——毕竟,那么多宝宝在子宫里活下来而且出生了。但也有很多流产了,这说明演化遇到了困难,而解决不是很彻底。
免疫系统出错的另一种情形是对假想的“攻击者”打击太狠了。过敏就是这么回事儿:免疫系统不必要地、过分地、甚至破坏性地伤害了无害的东西。例如,空气里的花粉通常是无害的,但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过激反应——那是你会得所谓的“花粉症”:打喷嚏、流眼泪,浑身不舒服。
有时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竟然会对本人过敏!这引起所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秃头症(头发成片脱落,是因为你的身体会攻击毛囊)和牛皮癣(过激反应的免疫系统在皮肤上引起鳞片状斑块)。
免疫系统不时产生过激反应。因为有时该进攻而没能进攻,有时不该进攻却进攻了,免疫系统摇摆在两者之间,就像走钢丝一样。羚羊看见草动时,是不是该逃跑呢?它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那是潜伏的美洲豹还是清风在吹着牧草沙沙作响?是危险的细菌还是无害的花粉颗粒?这类“平衡”问题简直太普通了。它可能对“风险规避”太机警,每看一次风吹草动都危险,对无害的花粉甚至本人的组织都释放出浑身的免疫反应。它也可能太“齐心”而对真危险毫无反应,或者在真正危险的寄生虫出现时不能产生免疫反应。在钢丝上行走是困难的,不论偏向哪边,都会遭到惩罚。
癌是坏事的极端情形,一个很奇异的例子,但很重要。癌是我们体内的一群细胞从它们本来要做的事情中脱离出来,并且扩增,然后变成了寄生者。癌细胞通常聚集在“肿瘤”里,肿瘤无限制地长大,吞噬部分身体。接着,最坏的癌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叫癌细胞转移),最终毁坏整个身体。如此扩展的肿瘤叫恶性肿瘤。
癌如此危险的原因是,它们的细胞是直接从我们身体的细胞里衍生出来的。它们是我们自己的细胞,只是略有改变。这意味着免疫系统很难将它们判别为外来者。那还意味着很难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方法,因为你能想到的任何方法——如毒药——都可能杀死你的健康细胞。杀死细菌很容易,因为细菌的细胞与我们自己的不同。能杀死细菌细胞而不伤害自己细胞的毒药叫抗生素。化学疗法能毒死癌细胞,但也能毒死我们自己的其他细胞,因为他们太相似了。如果过量运用毒药,也许能杀死癌细胞,不过先已经把可怜的患者杀死了。
我们又回到了和前面一样的平衡问题:攻击真正的敌人(癌细胞)而不误伤朋友(我们自己的正常细胞),这也就是羚羊在草地里遇到的问题。
自体免疫性疾病是否可能是无数代祖先们为了抵抗癌细胞而展开的演化战所传下来的副产品?免疫系统在与癌变之前的细胞的战斗中赢得了多场胜利,使它们来不及变成恶性的。我的想法是,因为免疫系统对癌变前的细胞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也许偶尔会误伤无害的组织,攻击自己的细胞——我们就说这个是自体免疫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也许证明了生命在演化进程中不断生成对抗癌变的有效武器,会是这样的吗?
(选自《自然的魔法》,有删改)
【小题1】免疫系统出错有哪些情形?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了科普文怎样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有人评价《自然的魔法》这本书“将带你去未来,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观”,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阐述。(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莫言三影
从维熙
这年的年节前的12月28日,友人们在我家中欢聚,迎接九十年代的文学之春。那天,来的友人很多,我的同辈人自不必说,该来的都来了;在比我年轻一代的作家中,莫言也来了。在我记忆中,他当天说话很少,酒却喝得不少。在我的认知中,文人有两种酒态:一种是酒后忘我,一种是酒后沉默。莫言属于后一种,当他与在座的王蒙、叶楠碰杯时,只是往嘴里倒酒,没有叶楠等友人酒后的高声喧笑。最有意思的是,当友人们离开我家之后,妻子才发现莫言带来了年节的礼物:一个竹编篮筐里,蜷卧着两只颜色相异、绒布做成的小猫。
“这有点像他今天的肖像,今天他的话很少。”
“应当说人家十分腼腆。”妻说。我笑了:“老虎醉酒后也是腼腆而无声的!”
妻说:“你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莫言。”为了论证出一个真实的莫言来,我对妻子说:“你看他的《红高粱》,是不是充满了人性中的野气?蔫人出豹子。这个山东高密小子,骨子里藏有豪气、义气、霸气和匪气。”
妻子笑个不住:“你别侮辱我们军人。”“怎么是侮辱呢,这是最高的褒奖。你没看见文坛上那些‘排排坐,吃果果’的乖乖们,骨头里最缺的就是这种钙质吗?”
她无言了———她对文坛缺乏起码的了解。大概是第二年的早春,一位山东的编辑来我家组稿。言谈之间,他从背包里拿出了一瓶酒,说是奉莫言之命给我带来的家乡烈酒。那瓶酒的名称,今天我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是酒瓶上的商标,我却一直记忆在心:那是《水浒传》中的汉子武松,在景阳冈上打虎的画面。没等这位编辑多费唇舌,我立刻应下为他们报纸副刊写稿。他连连对我表示感谢,我说你感谢莫言去吧,只要是莫言的委托,我一定尽己所能。之所以如此,我当真觉得莫言的躯体里,蕴藏着打虎人的阳刚之气。事隔不久,华艺出版社找到我的家里,说是要突破一下文坛的沉闷局面,要我出面找上几个有创作实力的作家,出一套实力派作家的书。在比我们这代人更年轻一代的作家里,我找上了莫言、刘震云和陈染。现在回头一看,那套丛书外观上虽已陈旧失色;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华艺”能把这些作家捆绑在一起,在建国门外的一家饭店聚会,事后又出了一套“当代小说大系”,也算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行为了。
在我的认知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批吃狼奶长大的后来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并只为自己活着———莫言与那些狼孩泾渭分明,他行文做人的野气里,始终不失中国传统中的忠厚。这是我尊重并深爱莫言的又一因素。
我们很少通电话———除非有事要谈。记得,偶尔通电话时,莫言常劝我写写家族史。我说我不能,因为多年来让我梦里也相思的东西,是劳改队褴褛的衣衫,是一条茫茫的驿路。生活坐标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决定了各人笔墨驰骋的领域。可以这么说,从莫言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特别是他的《红高粱》问世之后,我就觉察出这是一匹挣脱了笼头的野马。基于这种认知,我除了激动地写下《五老峰下荡轻舟》,对莫言告别文学惯式,另辟蹊径的艺术之勇表示赞美之外,还在我主持的一家出版社,责令编辑迅速将其几篇处女作,纳入“文学新星”丛书出版。当时,进入那套“文学新星丛书”的青年作家有四十多位,历经十多年时间的磨砺和检验,莫言不仅是其中长明之星,而且创作势态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纵观莫言三十多年的创作,近年来又多了些他昔日作品中没有的幽默,这绝非莫言自作多情,而是他生命中的野气升华和挥发。
谈及莫言作品的幽默,不禁使我想起两件往事:其一,1987年中国作家访德期间,因为德国汉学家顾彬有辱中国作家尊严之举,莫言曾将其比喻为“玻璃耗子琉璃猫”,此话曾引起同去访德作家们的大笑;其二,1998年10月,他在台北图书馆,与两岸同行们共议21世纪文学命题时,莫言曾让在场听众捧腹大笑不止。他似乎不是在发表讲演,而是与在场的听众诙谐地对谈。他那张憨态毕露的熊猫之脸,使会场上笑声一直不绝于耳———在那一刻,我就认定这个山东高密小子,越来越向平民型的作家靠拢。之所以如此,在于童年生活高密田园,对他的影响太深远了。如他笔下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包括《蒜苔之歌》《檀香 刑》和近两年的长篇新作《生死疲劳》和《蛙》在内,都深深地蕴藏着山东民间文化对他的雕塑。他从不作高深的哲理思考状,更鄙视故作深沉的假道学,如果硬是把学院派作家与生活流的作家分开的话,他地地道道属于后者。
在人品上,莫言绝不是文苑中的跳蚤之类,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二十世纪的一天,我与莫言在电话中聊天时,告诉他一件事:我们这儿正在粉刷楼房,其中一个打工仔得知我是个作家,有一天他乘升降梯上攀经过我家楼窗时,突然问我是否认识莫言。我不置可否,反问他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那装修工告诉我他是山东高密人,他们那方水土出了个莫言;既然我也是个作家,想必我也认识莫言。我没有正面回答这小伙子的问题,只是把一包“红塔山”香烟,递到他的手里,这个高密小子脸上溅满了白灰点子。其实这只是我与莫言聊天时,信马由缰说出的一件生活趣事,没想到几天之后,快递公司的投递员按响了我家的门铃,原来是莫言送来两条“红塔山”和一瓶“五粮液”。 我打电话给莫言,说我不解其意。他说这是出于对老哥的友情。事后,我仔细想了想,怕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友谊, 更包容了对高密土地一草一木的一往情深。以此生活细节来探讨莫言的创作源泉,以及他的为人之道,不是比枯燥的评论文字,具有更形象的说服力吗?这就是从文到人的一幅莫言肖像。我想,去年全国作代会后,莫言虽出任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一职,他也不会因此而忘记给他文学营养的北国山河地脉,还会像马拉松长跑那般, 续写出更富有中国品味的好作品来的。然否?读者和我都在拭目以待!
(选自2012年3月9日《文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莫言的作品深深地蕴藏着山东民间文化对他的雕塑,他是一个从不作高深的哲理思考状的越来越向平民型的作家靠拢的生活流作家。
B.从维熙曾责令编辑迅速将莫言的处女作纳入“文学新星”丛书出版,说明了他慧眼独具,表现了他的喜才爱才思想。
C.莫言虽然平时说话不多,但他发表演讲时十分幽默,常常让会场上的笑声不断,这种幽默同样呈现在多年来的创作中。
D.莫言去从维熙家做客,明明带去了礼物,却一声不响,只是放在一旁而已,这表现了莫言的腼腆,也表现了他不事张扬的品质。
E.从维熙在行文中,通过细节的刻画,人物对比,还有自己独到思考后的叙述,让一个具体可感的莫言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2)莫言深受作者从维熙的尊重,从人品的角度来说,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3)为了写出一个立体的莫言,作者在行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4)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试结合文本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工夫专家
黄宗英
①我是冒雪出城的,公共汽车啃着盖脚面的大雪蠕动着,车子走走停停拱了个把钟头,不是路遇素不相识的四十五中学的郑老师,她自告奋勇在大雪飘飞中把我送到余家门口,我会迷失在香山山麓已经因季节而关闭大门的植物园里了。我只不过想看看花卉专家——北京植物园的园林老将余树勋在大雪天干什么。
②看着书桌上满满的、参差的笔记、稿纸、图片、文摘卡,我真觉得自己太莽撞了。
③他笑着向我说:“Good Morning(早安)。”
④已经是下午3点28分了,怎么还早安?
⑤他风趣地说:“我一天有3个早晨,现在刚好是睡午觉后的第2个早晨。”
屋外头的杭白菊也冻蔫了余树勋的眼睛没离开冒雪拿进屋来的插在茶几上小圆锥体玻璃瓶里的一小束杭白菊。“今年有了,明年才能有。”这是他的原话,小杭白菊们依偎着,羞涩地听余教授的禅语偈言。
⑦惆怅凝溢在斗室书壁之间。我实在不忍心以世俗的所谓采访去切断这超越时空的惆怅。我真希望自己像雪人向阳般融化,悄悄然。
⑧“光是幻灯片有一大立柜——几千张。没工夫整理,时间不够啊!”古往今来这世上唯一不能通融的是时间——对任何人和物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时间。
⑨他正在书写词条:唐菖蒲Gladiolus鸢尾科……正是我打乱了他的时刻表,两天后他将去苏州参加全国花卉会议,他同时正在写荷花和水莲。他不是整天匍匐书斋的人,整个植物园是他的试验室,并不是一切植物都在冬眠。他的讲堂远涉欧美东瀛北京郊区的花农也每周接他去讲课;在世界公园附近花儿香花木公司花农种花卖花却不懂花艺不知什么花适合种在屋后什么花该放在窗前……
⑩花——上帝的恩宠;花卉专家——美的传播者,把人间巧妆打扮。
“养鱼的不会做熘鱼片,种花的不知道该把花摆在哪儿好看。”余树勋年轻时先在浙江大学园艺系学种花、种草、种树;后来在国外学园林设计——学“熘鱼片”。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时间是个调皮捣乱的顽童。对闲人,那永日长夜难消磨;对忙得带劲的人,时间像攥在手心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没了。
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48年怎么去的北欧。
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79年又去北欧。
1980年余树勋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植物园待了两年,以提高栽培种类的识别。
他更没工夫说1991年他挨家挨户地拍摄花卉的幻灯片。余树勋连生气也没工夫:《花卉大辞典》4年前辑了稿,资金也集了,主编吴应祥教授都81岁了,人已经去了香港,一生希望看到这本辞典。《花卉》花期难卜……
余树勋当然也没工夫说百花摧残的“文革”中,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直到在一片肃杀中女儿把他找了回来。像一株蔫了的杭白菊流年回转他又挺起来了
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他一天说3个Good Morning,除了孙儿辈喊爷爷看电视里说相声外,他苦写“余氏家规”。
早晨起床。Good Morning,进入工作。中午1点~2点午休,打盹醒来,Good Morning进入工作。
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上床睡至9点起床,Good Morning,是最佳伏案时间,一口气工作到凌晨1时。
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见面余教授跟我说Good Morning。
余教授尽管神不守舍,脑子里还花花着,但也并没忘记热情待客。下雪天黑得早,当我向他告辞时,他横竖留我吃云南圆子。让搞桑蚕专业的云南籍的余师母像喂蚕似地煨细圆子。我急急忙忙吞下是8个还是10个滚烫的圆子,立即勒马回程,踩着“没工夫”的韵律上路了。
我觉得我也没工夫了。
是没工夫了。
好个没工夫。
(选自《湖南文学》 第174 期1995年10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段用“啃”“蠕动”“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汽车缓慢行驶的场景,衬托出雪下之大,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余老的心情。
B.第⑨段画线句用概括叙述的手法突出了余老作为一个花卉专家工作的繁忙,表现其学问的应用价值。
C.“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余老有珍惜时间的紧迫感。
D.第⑥段与第段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杭白菊,前者是为了侧面烘托余老对花的痴迷,后者是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
E.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溜”的意思,简要分析三次运用“溜”字的表达效果。(4分)
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第~段,请探析这样结尾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他有诚挚广大的爱
韬奋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韬奋精神是伟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包含着他诚挚而广大的爱。他不仅爱家人,爱朋友和同仁,更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韬奋作为家长和父亲,是非常爱家庭爱孩子的,不论工作多忙,他总要抽点时间和孩子玩。有一次嘉骊趴在地上哭闹,怎么劝她也不行,于是,父亲也趴伏在地板上陪她假装哭,一直到孩子破涕为笑。对儿女在学业和精神方面的培养,尤其注意。
“推吾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是韬奋的思想。这种爱,直接表现在他对工作和事业的爱,那是投入了他几乎全部精力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就是他内心最真诚的想法,这句话至今镌刻在三联书店的墙壁上,作为座右铭,激励着现在的三联人和全国的出版人。
韬奋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一个刊物,他曾说:“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每篇看完了都觉得时间并不是白费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从确定刊物的方针,到组稿,到编辑定稿,一直到最后出版付印,乃至发行,他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心血。他除了在文字内容上投入精力,刊物和书店的经营和人员管理他也是殚精竭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在这些工作当中,他又培养了不少青年一辈。在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他把对同仁的关爱,对事业的热爱都倾注其中。许多青年人在生活书店的工作中,在他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下,迅速成长起来。以至于在那个时期,全国出版界、新闻界的不少骨干人物都是从生活书店走出来的。
当然,最能体现他的爱之诚挚与广大的,就是他对民族和祖国的爱。他说:“中国人的浴血奋战,抵御日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的当然是要抢救我们的祖宗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祖国,和千万世子孙的福利。只就这一点说,已经值得我们牺牲一切,为我们的祖国而苦斗。”他从日常的工作入手,从他擅长的领域出发,一篇文章,一件事情地,他把他热爱的工作,与民族解放紧密联系起来,与争取人民民主、促进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他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曾题词说:“在民族危机十分深重的今日,统一的目标就是抗敌救国,离开了这目标,就无法统一起来。”即使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看守所中,他仍用笔表达他的决心:“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光明地位,是要我们用热血代价去换来的,是要我们肩膀紧接着肩膀,对着我们民族的最大敌人作殊死战去获得的。”
在韬奋人生最后的时间里,他的病情日趋严重,疼痛难忍,每天靠打止痛针维持。尽管如此,他还是强忍病痛继续在病床上写作。重病期间,他仍“心怀祖国,眷念同胞”。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仅有一点微薄的能力,提着那支秃笔和黑暗势力作艰苦的抗斗,为民族和大众的光明前途尽一部分的推动工作。”
当年,韬奋先生称赞鲁迅先生:“有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鲁迅先生的伟大,“是在于他对一般民众的普遍而深入的影响”,“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遗产,是他那样始终不懈的积极的斗争精神”。“保卫祖国,为民先锋。”“鞠躬尽瘁,努力救国。”当年韬奋先生的这两幅题词,还有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既是韬奋先生追求的目标,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韬奋先生因为有这样一种对人民对祖国的大爱,才会有坚定的行动,有贯穿一生的坚持,有广大的胸怀。当年,他们“七君子”获释出狱后,在群众欢迎会上,韬奋当场题词:“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放是真正的胜利。”也因此,他才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本文选自邹家华《他有诚挚广大的爱》)
【注】邹韬奋,伟大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正义的爱国者。作者邹家华、文中的嘉骊分别是邹韬奋的长子、幼女。
【相关链接】
①那时的家庭,对韬奋来说,就好像一个美丽而平静的港湾,他安静地泊在那里仍然按照自己的路子,专注地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自己心爱的感兴趣的工作,编辑他的《生活》周刊,一直要到他摸索着前进的道路上走不通的时候,他从原来狭隘的圈子中震惊过来……从此毅然走出小家庭“和煦平静的港湾,迎着风暴,一直往前,再也没有回头”。
(摘自陆其国《韬奋的婚事、家事和国事》)
②“九一八事变”前夕,战争的腥风血雨正在日日逼近……韬奋在这方面是与人民大众同仇敌忾的,他在《生活》周刊上连续发表多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恶行为的文章。“九一八事变”发生及“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生活》周刊的抗日和救亡的呐喊声响彻中华大地的上空……《生活》周刊洛阳纸贵。
(摘自聂震宇《韬奋的经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家长和父亲,邹韬奋对孩子付出了极大的爱心,趴在地板上哄女儿的细节,生动形象,让人想起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B.作为伟大的出版家,他有明确的办刊理想,《生活》周刊在他的努力下顺利发展,为此他对子女学业和精神的培养有所疏忽。
C.邹韬奋关爱年轻人,在刊物和书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培养的人后来都成为当时全国出版界、新闻界的骨干。
D.“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说是邹韬奋一生的写照,他不同于个人的小天地,始终关注着时代风云,与人民大众同仇敌忾。
(2)文末说;“也因此,他才是—个伟大的爱国者”,请结合材料,简析他为什么能成为—个伟大的爱国者。
(3)作为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对“父子—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认,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廉”,即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一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 
“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供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在个体意义上,孝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这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有的“反哺”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这使“孝”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将“孝”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庸俗社会学”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敬畏与顺从,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强烈的审美感情——“爱”,并不必然导致“孝”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我们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时,往往忘记了野兽的护崽之情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它们会为保护幼崽而自不量力地攻击任何目标,不会想什么养儿防老的问题。 
因此,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对“孝”进行道貌岸然地掩耳盗铃和无限绑架。人的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其前提是要有“恩”可感;而当情感内化为道德习惯时,便拥有了难以抗拒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到底,“孝”不仅是一种光荣的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 
(节选自《当孝道遇上法律》) 
【小题1】下列关于“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父子—君臣”的隐喻关系存在着联系。
B.现实中,“孝”体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与文明力量之间的差别。
C.现代社会的“孝”已非崇高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D.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孝”的侧重点经历了由社会议题向宗教议题的转变。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没有对长辈内在的敬畏与顺从,而仅仅出于“爱”这种强烈的审美感情,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B.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守制和奉养行为,曾经基于“反哺”机制而确立的“孝”,包含着对晚辈自身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C.汉代“举孝廉”表明,“孝”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并由家庭伦理规范变成了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
D.与野兽具有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的护崽之情相比,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孝” 的功利基础,否则可能对“孝”作出曲解。
【小题3】本文对孝所持的观点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