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他有诚挚广大的爱
韬奋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韬奋精神是伟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包含着他诚挚而广大的爱。他不仅爱家人,爱朋友和同仁,更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韬奋作为家长和父亲,是非常爱家庭爱孩子的,不论工作多忙,他总要抽点时间和孩子玩。有一次嘉骊趴在地上哭闹,怎么劝她也不行,于是,父亲也趴伏在地板上陪她假装哭,一直到孩子破涕为笑。对儿女在学业和精神方面的培养,尤其注意。
“推吾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是韬奋的思想。这种爱,直接表现在他对工作和事业的爱,那是投入了他几乎全部精力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就是他内心最真诚的想法,这句话至今镌刻在三联书店的墙壁上,作为座右铭,激励着现在的三联人和全国的出版人。
韬奋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一个刊物,他曾说:“要使读者看一篇得一篇的益处,每篇看完了都觉得时间并不是白费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从确定刊物的方针,到组稿,到编辑定稿,一直到最后出版付印,乃至发行,他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心血。他除了在文字内容上投入精力,刊物和书店的经营和人员管理他也是殚精竭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在这些工作当中,他又培养了不少青年一辈。在培养和管理的过程中,他把对同仁的关爱,对事业的热爱都倾注其中。许多青年人在生活书店的工作中,在他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下,迅速成长起来。以至于在那个时期,全国出版界、新闻界的不少骨干人物都是从生活书店走出来的。
当然,最能体现他的爱之诚挚与广大的,就是他对民族和祖国的爱。他说:“中国人的浴血奋战,抵御日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的当然是要抢救我们的祖宗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祖国,和千万世子孙的福利。只就这一点说,已经值得我们牺牲一切,为我们的祖国而苦斗。”他从日常的工作入手,从他擅长的领域出发,一篇文章,一件事情地,他把他热爱的工作,与民族解放紧密联系起来,与争取人民民主、促进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他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曾题词说:“在民族危机十分深重的今日,统一的目标就是抗敌救国,离开了这目标,就无法统一起来。”即使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看守所中,他仍用笔表达他的决心:“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光明地位,是要我们用热血代价去换来的,是要我们肩膀紧接着肩膀,对着我们民族的最大敌人作殊死战去获得的。”
在韬奋人生最后的时间里,他的病情日趋严重,疼痛难忍,每天靠打止痛针维持。尽管如此,他还是强忍病痛继续在病床上写作。重病期间,他仍“心怀祖国,眷念同胞”。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仅有一点微薄的能力,提着那支秃笔和黑暗势力作艰苦的抗斗,为民族和大众的光明前途尽一部分的推动工作。”
当年,韬奋先生称赞鲁迅先生:“有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鲁迅先生的伟大,“是在于他对一般民众的普遍而深入的影响”,“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遗产,是他那样始终不懈的积极的斗争精神”。“保卫祖国,为民先锋。”“鞠躬尽瘁,努力救国。”当年韬奋先生的这两幅题词,还有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既是韬奋先生追求的目标,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韬奋先生因为有这样一种对人民对祖国的大爱,才会有坚定的行动,有贯穿一生的坚持,有广大的胸怀。当年,他们“七君子”获释出狱后,在群众欢迎会上,韬奋当场题词:“个人没有胜利,只有民族解放是真正的胜利。”也因此,他才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本文选自邹家华《他有诚挚广大的爱》)
【注】邹韬奋,伟大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正义的爱国者。作者邹家华、文中的嘉骊分别是邹韬奋的长子、幼女。
【相关链接】
①那时的家庭,对韬奋来说,就好像一个美丽而平静的港湾,他安静地泊在那里仍然按照自己的路子,专注地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自己心爱的感兴趣的工作,编辑他的《生活》周刊,一直要到他摸索着前进的道路上走不通的时候,他从原来狭隘的圈子中震惊过来……从此毅然走出小家庭“和煦平静的港湾,迎着风暴,一直往前,再也没有回头”。
(摘自陆其国《韬奋的婚事、家事和国事》)
②“九一八事变”前夕,战争的腥风血雨正在日日逼近……韬奋在这方面是与人民大众同仇敌忾的,他在《生活》周刊上连续发表多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恶行为的文章。“九一八事变”发生及“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生活》周刊的抗日和救亡的呐喊声响彻中华大地的上空……《生活》周刊洛阳纸贵。
(摘自聂震宇《韬奋的经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家长和父亲,邹韬奋对孩子付出了极大的爱心,趴在地板上哄女儿的细节,生动形象,让人想起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B.作为伟大的出版家,他有明确的办刊理想,《生活》周刊在他的努力下顺利发展,为此他对子女学业和精神的培养有所疏忽。
C.邹韬奋关爱年轻人,在刊物和书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培养的人后来都成为当时全国出版界、新闻界的骨干。
D.“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以说是邹韬奋一生的写照,他不同于个人的小天地,始终关注着时代风云,与人民大众同仇敌忾。
(2)文末说;“也因此,他才是—个伟大的爱国者”,请结合材料,简析他为什么能成为—个伟大的爱国者。
(3)作为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4 03:4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清静淡泊的宗璞
徐小斌
当代女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当推宗璞。很早便读过她的《红豆》,后来又被她的《三生石》“赚”走了许多眼泪,一个简单的故事竟有如此强的魅力,不能不归结于作品的“真性情”。
成为朋友后,我们聊文学,但更多的是聊一些琐事、新鲜事或烦恼事。我絮絮叨叨地讲着,她静静地听着,时而为我出一些十分聪明的“高招儿”。那些招儿,没有一颗童心便想不出来。我偶尔也愧悔无端耗了她的时间,她却说:“我对这些很感兴趣,我倒是觉得,你很有真性情的。”——大概她把这“真性情”看得十分要紧。许多人爱把宗璞描述成一个书卷气很浓的大家闺秀,我倒觉得她是个童心浓厚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她就写不出像《贝叶》《总鳍鱼的故事》等当代童话精品。她说:“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旅途中难免尘沙满面,也许有时需要让想象的灵风吹一吹,在想象的泉水里浸一浸,那就让我们读一读童话吧。”我以为,她童话中的那些哲理是深可咀嚼的。
宗璞的小说量虽不多,然而每一篇都有她苦心孤诣的探求。她的《我是谁》《谁是我》《蜗居》,可算是我国探索小说的“开山祖”了,然而却又始终保持着中国气味,决不像某些上穿西服、下着抿裆裤的“现代派”们。她作品的格调和色彩是协调的,她把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嚼得那么碎,揉得那么细,融合得那么和谐、那么美——这不能不归功于她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我想,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恐怕首先应当是一个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的人。谈到她的作品,更可贵的是她的韵味。这一点,不具备“道行”的人便无从学起。 
宗璞为人清静淡泊,一般女性有的心胸狭隘、嫉妒、矫情、做作等痼疾在她那里影迹全无。在写作长篇巨制《野葫芦引》的过程中,她曾数度病倒,抱病修改,其艰辛自不待言,然而第一卷《南渡记》发表后,评论界却相当冷淡,对此,她处之泰然。而《东藏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她虽高兴,也绝无得意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点,恐怕只有“修炼”到了某种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吧。难怪连汪曾祺也称她为“宗璞道兄”呢!宗璞的写作间里挂着一幅写意荷花,就是汪曾祺所画。荷花设色单纯,古朴典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大概是汪老的深意所在吧。
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冯老十分关心女儿的文学创作。第一卷《南渡记》出版之后,他曾在女儿生辰时兴致勃勃地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长篇原名《双城鸿雪记》),又特别写上“璞女勉之”几个字。宗璞也十分珍视父亲这份期望,但是,为了帮助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她料理家务,照顾父亲,无法再腾出时间精力来继续自己的写作。多年来,宗璞一直守候在冯老身边,做他的秘书、管家、医生和护士。1982年,宗璞陪冯老赴美参加一个东西方著名学者荟萃的盛会。会上,学者们对冯老的学术成就做了高度评价,宗璞对此深感欣慰。1990年夏,在为女儿撰写的最后一幅寿联中,冯老写道:“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好一个“莫让新编代双城”!包含了父亲对女儿多么深厚的期许。
进入80年代后,宗璞便每年都要为渐至耄耋的父亲办一次寿诞会。在九十华诞会上,冯老说:“长寿的重要在于能多明白道理。五十岁以前,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理解周易道理:五十岁以后,如果老天不给寿数,就该离开人世了。所以必须‘假我数年’。若不是这样,寿数并不重要。”冯老的这种达观,无所求于外界的内心,永远是稳定和丰富的。宗璞同样有这样稳定和丰富的心,有了这样的心,在世事面前便可宠辱无惊、乐观洒脱。
如今,宗璞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像过去一样智慧而洒脱。我期待着《野葫芦引》早日完成,看看那葫芦中究竟“装的什么药”。(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的《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计划中的《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竞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
②1928年,冯宗璞生于北京。水木清华的一石一水,燕园的浓荫僻径,滋润、陶冶着宗璞的心灵。抗战时,宗璞跟父母到了昆明,她坚持每天看书,哲学、自然科学无所不看。50年代初宗璞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1960年以后,她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工作。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宗璞早期的探索系列小说《我是谁》《谁是我》《蜗居》等,既具有西方现代派艺术特点,又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
B.宗璞创作实践多样化,涉及童话、小说和散文,且每方面都成绩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她一直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C.在写作《野葫芦引》多卷系列时,宗璞的创作艺术逐渐成熟,第一部《南渡记》受到冷遇,而第二部《东藏记》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汪曾祺称宗璞“道兄”,给宗璞送写意荷花画,这既表现了他对宗璞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宗璞人品的肯定与敬重。
E. 宗璞重视真性情,不仅把真性情融人她的作品《三生石》中,就是在与“我”的闲聊中也能发现和欣赏“我”的真性情。
【小题2】宗璞与冯友兰深厚的父女之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3】宗璞的“清静淡泊”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回答。
【小题4】宗璞的文学作品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成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20分)
渴望生活——梵高传(节选)
五月下旬的一个下午,上完曼德斯的课,温森特①提出:“德科斯塔先生,您能抽空同我一起散散步吗?” 
曼德斯对温森特内心的斗争已经有所察觉,他预感到这个年轻人此时已到了应当马上作出抉择的时刻。 
“好的,我本来也打算出去走走哩!雨后的空气真是清新得很,我倒乐于陪你走一程。”他往脖子上围了一条毛围巾,穿起高领的黑色外衣。两人来到街上,从那座三百多年前曾把巴鲁克·斯宾诺莎驱逐出去的犹太教堂旁经过,又穿过几条街道,走过伦勃朗在齐斯特拉特的故居。 
“他是在贫困和耻辱中死去的。”当他们从那幢旧房子旁边过去时,曼德斯淡淡地说。 
温森特迅速抬头望了他一眼。曼德斯习惯于在别人尚未提出问题之前,就把问题一语道破。此人思想深沉,心胸豁达得很。对别人说的事情,他总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回答。而在约翰叔叔和斯特里克姨夫那里呢?别人的话就像撞在硬邦邦的墙上似的,很快就反弹回来一个“是”或“不是”的答复。在曼德斯那里,你的想法总要先被他放进他那蕴涵着丰富学识的深井中浸一浸,才奉还给你。 
“但是,他死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不幸。”温森特说。 
“是的,”曼德斯答道,“他已经充分表达了他内心的一切,他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价值。在他的时代,他是唯一做到这一点的人。” 
“那么,了解到这个事实就使他完全满足了吗?假如他一向做的都错了呢?假如社会对他所持的冷落态度是对的呢?” 
“至于社会如何对待他,那是无所谓的。伦勃朗不得不画。他画得好坏与否是无关紧要的,有了绘画他才成其为一个人。艺术的主要价值,温森特,在于艺术家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得怎样。伦勃朗实现了他所认定的生活目的,而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无价值,他作为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比他放弃自己的愿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 
我懂了。” 
“今天,伦勃朗的作品给全世界带来的艺术享受全部都是无偿的。”曼德斯仿佛在沿着自己的思路自言自语,“他死去时,他的一生堪称是完美成功的一生,尽管他是惨遭迫害离开人世的。他的生命的史册就这样合上了,然而这却是制作完美的一部书。重要的是他忠实于自己的理想并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的品质,而不是他的作品的优劣。” 
他们停下来,观看正在造船厂附近装卸沙车的人们工作,然后又穿过许多道旁有爬满青藤的小花园的狭窄街道。 
“但是,一个年轻人怎么能知道自己的抉择是不是正确呢,先生?譬如他认为应当用自己的一生,去从事某项特别值得做的工作,而后却又发现自己根本就不适合于这种工作,那怎么办呢?”
曼德斯的下巴颏儿从大衣领子里伸出来,黑眼睛一亮。“看哪,温森特,”他喊叫起来,“夕阳给那些灰色的云块儿抹上了一层红色!” 
他们已来到港口旁。船只的桅杆,滨水的一排古老房屋和树木,在天色衬托下显得分外醒目,这一切都倒映在须德海的海面上。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默默无言地走着,风把他们喷吐的烟雾吹向身后。
“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和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结果也许会证明你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这才是重要的。我们应当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后任凭上帝对它的价值做出最终的判断。如果你此刻已经决定要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为我们的造物主服务,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动的唯一指南。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曼德斯说,“人人都有一种正直的品格,温森特,如果他们保持这种品格,那无论做什么,最终都会有好结果的。如果你还在做画商,那么,那种把你造就成这种人的正直的品格,就会使你成为一名成功的画商。这也适用于你正在接受的教育。不论你选择哪种途径,总有一天,你会把你内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现出来的。” 
【注】①温森特:画家梵高。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对于未来该走怎样的路,梵高感到很迷惘,为此,他向曼德斯讨教。曼德斯用伦勃朗的际遇含蓄地提醒梵高应坚定地以绘画为事业。
B.伦勃朗生前穷困潦倒,蒙受耻辱,惨遭迫害;离开人世后,他却赢得了身后荣誉。这在于他能坚持自己的风格,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选文主题部分重点写了曼德斯对伦勃朗的介绍,既承接了上文“走过伦勃朗在齐斯特拉特的故居”,又为结尾的一番议论做好了铺垫。
D.曼德斯认为人不可能有把握做好任何事情但只要尽心尽力了,即使没有做成功也无可厚非;如果人有了正直的品格,都会取得成功。
E.梵高担心自己会用尽一生的精力去从事某项自己认为特别值得做的工作,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对此疑问,曼德斯没有解答。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文中,梵高说:“我懂了。”梵高懂得了什么呢?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从曼德斯和梵高的对话来看,曼德斯对梵高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脉诗心,九畹滋兰——记学者叶嘉莹
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种气质的练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与纳兰性德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几抹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哦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其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个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后面的衣服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持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被怀疑是匪谍而入狱。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在拿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友人。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她想起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她忽然觉悟了,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这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要有一个更广大的理想才能超越“小我”之狭隘和无常——而这理想不正是研究和传播古典诗词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是帮助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祖国。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中国“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讲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年老后将定居天津南开,决定给她捐助,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注:叶嘉莹,笔名迦陵。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足( )( )
A.叶嘉莹空谷幽兰般气质的炼成主要源于有着深厚背景的家族渊源。
B.叶嘉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渎,并且贯穿到行动中去。
C.叶嘉莹一生坎坷,遇人不淑,丈夫有暴力倾向;女儿女婿遭遇车祸。她靠诗词排解悲痛,乐观生活。
D.叶嘉莹发现当时中国“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于是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祖国。
E.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以讲台为根,把对古典诗词的满腔热爱播撒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心中。
【小题2】叶嘉莹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有哪些特质是值得尊敬的?
【小题3】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结合文本概括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小题4】古典文学总是源源不断地给予叶嘉莹力量,请结合文本举例简析。并举例谈谈你从中国古典文学中获得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二十五年了。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而去。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小题1】请说出文段塑造老贝尔曼形象所用的具体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老贝尔曼的性格。
【小题2】老贝尔曼画出的杰作是什么?作者没有实写相关的情节,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莫名。
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我已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的先生还在回望一生,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只有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她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人生的智慧于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不断地追问,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世纪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的确,先生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只有追问与思考才能让我们认清一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如果说正文是理性的,它就是感性的;正文部分是抽象的,它就是具体的。这是一组从容大气的散文,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恰恰印证了正文里面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她的自述》里,秀秀讲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不就是“人生实苦”吗?可爱的劳神父不正是锻炼自己灵魂的典型吗?最令人唏嘘的是《比邻双鹊》,那对喜鹊夫妇在一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其内容呈现的善与恶、是与非,又无不与前半部的文本相契合照应。
杨绛先生,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在《我们仨》中,先生用“古驿道”暗喻人生似旅途;在《走到人生边上》中,作者同样喻人生为渐行渐远的旅程。《我们仨》,是先生对亲情的追忆;《走到人生边上》,是她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哲学命题。《我们仨》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歌哭,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走到人生边上》是至理之作,读者要用心去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在《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平生所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是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没有令人头疼的概念,更没有复杂曲折的逻辑推理,先生只坦率明白地问与答、追问与思考,解自己的惑。在生命的通道里,她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听一听她的话语,我们会找到关于人生的新的答案。
相关链接
①我成名比钱钟书早,我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他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但我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价值。他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仅赞成,还很高兴。我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我辞掉女佣,做“灶下婢”。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圆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我们仨》经典语录
②《我们仨》出版后,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严欣久《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钟书先生认为人生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他的夫人杨绛续写着,与已逝的先生灵魂长相守望,“夫唱妇随”。
B.《走到人生边上》是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的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坦率解惑,显示了她不竭的生命活力和过人的人生智慧。
C.回忆录《我们仨》出版后,杨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由此可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和对这本书的喜爱,但也因此给杨先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D.《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思考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之作,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心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E.钱钟书先生还完全不为人知的时候,杨绛就已经成名,特别是她写的几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后,钱钟书先生在文化圈里被人介绍为“杨绛的丈夫”。
(2)“《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阅读全文,说说杨绛先生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具体有哪些哲理的思考。
(4)钱钟书说夫人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联系材料谈谈杨绛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