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工夫专家
黄宗英
①我是冒雪出城的,公共汽车啃着盖脚面的大雪蠕动着,车子走走停停拱了个把钟头,不是路遇素不相识的四十五中学的郑老师,她自告奋勇在大雪飘飞中把我送到余家门口,我会迷失在香山山麓已经因季节而关闭大门的植物园里了。我只不过想看看花卉专家——北京植物园的园林老将余树勋在大雪天干什么。
②看着书桌上满满的、参差的笔记、稿纸、图片、文摘卡,我真觉得自己太莽撞了。
③他笑着向我说:“Good Morning(早安)。”
④已经是下午3点28分了,怎么还早安?
⑤他风趣地说:“我一天有3个早晨,现在刚好是睡午觉后的第2个早晨。”
屋外头的杭白菊也冻蔫了余树勋的眼睛没离开冒雪拿进屋来的插在茶几上小圆锥体玻璃瓶里的一小束杭白菊。“今年有了,明年才能有。”这是他的原话,小杭白菊们依偎着,羞涩地听余教授的禅语偈言。
⑦惆怅凝溢在斗室书壁之间。我实在不忍心以世俗的所谓采访去切断这超越时空的惆怅。我真希望自己像雪人向阳般融化,悄悄然。
⑧“光是幻灯片有一大立柜——几千张。没工夫整理,时间不够啊!”古往今来这世上唯一不能通融的是时间——对任何人和物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时间。
⑨他正在书写词条:唐菖蒲Gladiolus鸢尾科……正是我打乱了他的时刻表,两天后他将去苏州参加全国花卉会议,他同时正在写荷花和水莲。他不是整天匍匐书斋的人,整个植物园是他的试验室,并不是一切植物都在冬眠。他的讲堂远涉欧美东瀛北京郊区的花农也每周接他去讲课;在世界公园附近花儿香花木公司花农种花卖花却不懂花艺不知什么花适合种在屋后什么花该放在窗前……
⑩花——上帝的恩宠;花卉专家——美的传播者,把人间巧妆打扮。
“养鱼的不会做熘鱼片,种花的不知道该把花摆在哪儿好看。”余树勋年轻时先在浙江大学园艺系学种花、种草、种树;后来在国外学园林设计——学“熘鱼片”。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时间是个调皮捣乱的顽童。对闲人,那永日长夜难消磨;对忙得带劲的人,时间像攥在手心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没了。
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48年怎么去的北欧。
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79年又去北欧。
1980年余树勋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植物园待了两年,以提高栽培种类的识别。
他更没工夫说1991年他挨家挨户地拍摄花卉的幻灯片。余树勋连生气也没工夫:《花卉大辞典》4年前辑了稿,资金也集了,主编吴应祥教授都81岁了,人已经去了香港,一生希望看到这本辞典。《花卉》花期难卜……
余树勋当然也没工夫说百花摧残的“文革”中,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直到在一片肃杀中女儿把他找了回来。像一株蔫了的杭白菊流年回转他又挺起来了
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他一天说3个Good Morning,除了孙儿辈喊爷爷看电视里说相声外,他苦写“余氏家规”。
早晨起床。Good Morning,进入工作。中午1点~2点午休,打盹醒来,Good Morning进入工作。
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上床睡至9点起床,Good Morning,是最佳伏案时间,一口气工作到凌晨1时。
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见面余教授跟我说Good Morning。
余教授尽管神不守舍,脑子里还花花着,但也并没忘记热情待客。下雪天黑得早,当我向他告辞时,他横竖留我吃云南圆子。让搞桑蚕专业的云南籍的余师母像喂蚕似地煨细圆子。我急急忙忙吞下是8个还是10个滚烫的圆子,立即勒马回程,踩着“没工夫”的韵律上路了。
我觉得我也没工夫了。
是没工夫了。
好个没工夫。
(选自《湖南文学》 第174 期1995年10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段用“啃”“蠕动”“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汽车缓慢行驶的场景,衬托出雪下之大,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余老的心情。
B.第⑨段画线句用概括叙述的手法突出了余老作为一个花卉专家工作的繁忙,表现其学问的应用价值。
C.“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余老有珍惜时间的紧迫感。
D.第⑥段与第段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杭白菊,前者是为了侧面烘托余老对花的痴迷,后者是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
E.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溜”的意思,简要分析三次运用“溜”字的表达效果。(4分)
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第~段,请探析这样结尾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下列关于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西溪的晴雨》中,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雨中游西溪,以“微雨”为背景,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
B.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C.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的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D.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与雨中游西溪相同的笔法,描写了晴日游西溪的经历。
E.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2)、文章开头说“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请概括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哪些“野趣”。(6分)
(3)、作者在表现雨中游西溪的野趣时,大量写景状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从动静结合、拟人、比喻中任选两种,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4)、有人说,本文记叙的两次赏游,无论是雨中,还是晴日,都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洪业:季世①儒者
美陈毓贤
洪先生生于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谱名正继,学名业,号煨莲,煨莲谐音于他英文学名,是他二十二岁到美国留学时自己取的。
洪业曾发表《失败者》一文。他从小经淘汰过程而成为“胜利者”,但他因受儒家传统思想熏染而深感野心与操守是对立的。他一生中好几次有机会可青云直上,大有作为,但每次都本能地往后退。
一九二二年,司徒雷登到美国聘洪业为燕京大学教会历史学助理教授。洪业答应在美国多留一年,帮助燕京大学副校长路思义为学校募款。每到一处,洪业便先演说,讲中国丈化、中国语言、中国在历史上的地位等等,解除一般美国人的误解。他讲完了,路思义便要求听众捐钱资助北京这新设的基督教大学(即燕京大学)。洪业笑说:
“换句话说,我是在街头演戏的猴子,路思义是拉着手风琴,等猴子演完戏向观众要钱的乞丐。”
一年半之间,二人募得两百万美元左右,作燕大建筑校舍之用。
回国后,除教书外,洪业还致力于改进燕大图书馆。他深感燕大需要那么多基本参考书而没钱买,便多方募捐,燕大图书馆后来成为中国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三十岁的洪业被任命为燕大文理科科长(又称教务长)。他深知燕京大学在国内大学间立足的资本是中文系,便把教中文的几个懵懂老师一块儿辞掉,重新聘请资历高深的教授。他定了规矩,学生成绩平均不够乙等的话,就得退学;实施第一年四百多个学生中有九十三个被迫退学。以后学生入学竞争非常激烈。
洪业于一九二七年辞去文理科科长的职位,他说:
“司徒雷登当然要留我,但我猜疑他心中一面也为我辞职而松了一口气。……他觉得……在中国办事得变通一点。”
司徒雷登也许对洪业的功劳不完全了解。一九五四年他写成自传,只提过洪业一次。燕京大学在洪业为教务长期间,从一间默默无闻的教会学校,摇身而为中国知识界举足轻重的一个机构,洪业功不可没。司徒雷登请胡适替他作序,胡适对洪业的功劳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我趁此向燕京的中国学人致敬,特别要向洪业博士致敬;他建立燕京的中文图书馆,出版《燕京学报》,而且创办一项有用的哈佛燕京引得②丛书,功劳特别大。”
洪业自学校行政退下来的那短短十年中,学术著作的分量相当惊人。他创办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出版的一系列参考书,可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引得编纂处整理了十三经中的十二经,独没有《尚书》,顾颉刚的《尚书通检》另由燕大出版。因为顾虽赞同编纂处的宗旨,但不愿意用洪业“引得”这两个字,也不喜欢洪业的“中国庋撷检字法”,但他用的是引得编纂处的人,体例也按照引得编纂处的惯例。
洪业随时留意可栽培做历史工作的学生。据刘子健《洪业先生:少为人知的史家和教育家》回忆,他培养历史人才是很有计划的,他的目标是培养一群具世界观的中国历史家。翁独健是洪业发掘出的学生之一。洪业看他资质很好,便暗暗写信到哈佛燕京学社推荐他到哈佛深造。当哈佛来电接受翁时,洪业笑着把电报交给翁,翁不敢置信:
“你为这件事奔走怎么一点都没让我知道呢?”
“我恐怕事不成。”洪业大笑说。
在这段时期,洪业写的《札记引得序》赢得法兰西文学院的赞赏,荣获一九三七年度的儒莲奖③金。但很多学者却认为洪业《春秋经传引得序》一文更优异。此文讨论《春秋》《公羊》《谷梁》《左传》的可靠性、出现的日期、作者、各版本的关系,证实《春秋》的确是当时的史录,不是凭空伪撰的。
洪业回国后全力投注于学术工作。当时不少人抨击历史学家们,国家快要灭亡了,而且民不聊生,他们还闭门在旧东西上花心思,简直逃离现实。他们在那种情况下应否埋头做那些事,姑且别论,但却做得很及时。不久中日展开生死搏斗,接着是内战,以及一连串的政治运动。一整代的知识分子死的死了,幸存的工作能力也大为削减。
(摘编自陈毓贤《洪业传》)
注释:①季世:一个历史时段的末段;末代。②引得:即“索引”。(3)儒莲奖:由法国法兰西学院为纪念法国籍犹太汉学家儒莲而设,故名。有“国际汉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相关链接:
①洪先生平素与人论学,无论是同辈或晚辈,绝对“实事求是”……他博闻强记,最善于批评……但洪先生却又深受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的熏陶,对古人不肯稍涉轻薄。(余英时《顾劼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②洪业是文学大家,著作等身,但他那本英文著作《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仍是他在汉学界最具影响的一本杰作。(白先厚)
③拜读大序,则愧感弥甚。感会惠隆,愧我功薄。图书之收集,多由田洪都、薛瀛白、顾起潜诸君之力。学报之校订,几全由荣希白、八媛兄妹之劳。引得之编纂则尤聂崇歧一人之功。业随诸君之后,虽亦薄贡其微,不过欲稍涤昔年教会学校忽视国学之羞尔。
(洪业回胡适信《胡适手稿》第六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洪业的《礼记引得序》荣获一九三七年度儒莲奖金,但比较而言,《春秋经传引得序》以充分的事实有理有据地批驳了《春秋》是伪造的说法,更为优异。
B.抗战前夕,洪业等人全力整理国故,被时人讽刺逃避现实。作者认为那些评价有失公允,通过分析日后的国家形势,作者认为洪业等人当时的研究及时且必要。
C.燕京大学由默默无闻的教会学校,一跃而为全国知名的学府,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其中,作为教务长的洪业功不可没。胡适也许比司徒雷登更了解这一点。
D.顾颉刚因不赞同洪业采用的“引得”二字以及检字法,便创建了全新的体例来整理《尚书》,《尚书通检》另由燕大出版;其他十二经则都由引得编篡处整理。
E. 作者回顾了洪业从燕京大学建校到抗战前夕的经历,突出了这位学者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使读者领略到一位杰出史学家、教育家的风采。
【小题2】洪业先生作为“史家和教育家”主要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人物传记,是通过文字对人物历史形象的重塑。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重现洪业丰富饱满的形象的。

【小题4】作者为何称洪业为“季世儒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8分)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白
 
② 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竹叶稻叶荷叶柳叶、鱼鳞瓦油纸伞乌篷船青石桥,打湿了衡山庐山黄山峨眉山雁荡山、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还有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还有那清清甜甜的黄梅子黄梅雨横梅戏。
③ 南方落雨的时候,北方总是落雪,雪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烽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大寨梯田草原敖包黄土窑洞,覆盖着三边三秦三晋雁门关嘉峪关准噶尔柴达木克拉玛依锡林浩特,还有渭河黄河塔里木河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 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的生命在呐喊,高亢悲愤的嗓音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 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落雨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 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南方多流水,正像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一样,清清流水让南方像桃花般妩媚多情,苏州、杭州、桂林,精致的城郭荷叶一样浮在南方的流水之间,黄梅锡剧越剧和那多如芝麻绿豆的采茶调秧歌调,都像南方甘蔗一样甜。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秧歌蝴蝶。杜十娘沉百宝箱于逝水中,李煜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便是南方,南方多水多桥多菱藕多莲花,出诗歌出才子出美人 南方茶叶嫩得像春天的心尖儿,瓷器青得像头顶上的一片天,还有徽州大山里白得像白天一样的宣纸和黑得像夜晚一样的徽墨,有了这两样宝贝,唐伯虎与唐后主当然要舞文弄墨……
⑥ 大平原大草原大戈壁,在中国的北方,西伯利亚寒流席卷国土的时候,就像一匹骏马穿过暴风雪和沙尘暴驰骋在我家园上空,驰骋在我瑰丽的想象之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便是北方,不多的雪水融进一条叫黄河的河流.泥浆血浆似的流水凝滞不动,汉民族就在它两岸玉米高粱似的遍地生长,这是寒冷干旱的北方,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但苦劣的生存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秦始皇、李闯王、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发生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北方天地的壮阔和生命的壮美注定了北方男儿个性的张扬与心胸的宏大……
⑦ 南北地理不同肯定要造成生理差异,进一步会在文化心理人格上留下影响,例如北方多琵琶唢呐,南方多二胡洞箫;刘德海在北方弹的是“阳关三叠”、“十面埋伏”;华颜均在南方演奏的是“梅花三弄”、“二泉映月”。当北方的陈忠实贾平凹在写作《白鹿原》、《怀念狼》时,南方的叶兆言苏童正在构思《夜泊秦淮》、《妻妾成群》。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中,北方将士骑马饮酒佩剑打仗豪情义气歃血盟,刎颈之交桃园三结义,而在杏花春雨小桥流水里,南方才子则划船吃茶提笔赋诗秀才人情纸半张,文人相轻老死不往来。北方和南方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时空,北方在西北风中脚踏坚实的大地,而南方则在东南风轻飘飘地浮起来。
⑧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⑨ 正像北方的雪会一直落下去一样,南方的雨也不会有停止的时候。北方的风雪中,大豆高粱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西北风中的白杨像壮汉冲冠的怒发,南方春雨里的杨柳像美女飘洒的青丝。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行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的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大洋西岸;因为,北方南方就在地球东方。
【小题1】文章题目“南方落雨北方落雪”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第四自然段写“落雨的南方,柳永和杜牧的南方”“落雪的北方,岑参与王翰的北方”,有何作用? (4分)
【小题2】南方的落雨和北方的落雪有什么异同点?(4分)
【小题3】文章最后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4】南北方的人文地理文化差异表现在哪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我们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蕴。回头看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都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失去“灵魂”之后,八亿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变为流民,游荡入城。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 “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叶落归根”,归根则成肥料,不归根则成垃圾。他们不愿意作不归之叶,被人作为垃圾扫掉,而是要化为肥料,让生养自己的大树长得更茂盛。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3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乡绅在乡村文化中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B.乡绅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乡村后辈学子奋发向上,使乡村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人才大循环。
C.乡绅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导和提升了乡村文化,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
D.乡绅在乡村承担着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责任,是乡村的文化领袖,引领一方的社会发展。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乡村的变化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乡村虽有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乡村的风雅,乡绅群体在乡村的消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乡村曾经是人才生长的沃壤,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传统的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D.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中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向城市,乡村也逐渐变成文化沙漠。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代的 “耕读传家”“地接芳邻”之类的门楣题字的风雅相比,现代新农村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显得肤浅庸俗,功利色彩很浓。
B.“叶落归根”曾经是宦游他乡的游子颠扑不破的信念,但随着乡绅群体向城市的流动,这一观念在现代乡村已经荡然无存。
C.中国文化植根于乡村,乡绅的大量流向城市,将使乡村失去“灵魂”,使中国文化面临凋败甚至消亡的危险。
D.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抛弃了传统文化价值的观念,缺少中国传统乡绅的社会担当精神,终被人作为垃圾扫掉。

同类题5

散文阅读

读曹操的诗

曹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奇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曹操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他与两个儿子合称“三曹”。中国历代文学理论家均称赞曹植是最优秀的作家,这个我同意,因为曹植诗传下来的最多,内容丰富,艺术高深,但就诗的气势和反映生活的深厚而言,曹植不如曹操。有人评说曹操的诗“苍凉雄健,才华纵横,”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就是“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那诗中展现的宽阔胸怀,无人可比。

由于《三国演义》的出现,曹操一直作为一个奸臣的形象存在,受历代人的咒骂。这是由于中国正统思想造成的,或者说曹操打过农民起义。1959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还了曹操一个历史情白。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郭沫若的文章多方阐述了曹操的历史贡献。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

【小题1】从本文看,曹操的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从本文中找出“今人也难以做到”成为楷模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本文,请你围绕“人生”写两个比喻句,表达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