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各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冲激
(台湾)罗纬纶
那年,从听到母亲说穷时,父亲就不再喝酒了,不过每晚依然坐同一位子,看着我们,做功课,只是酒杯变成新乐园香烟,和蔼变成了严肃,幽默风趣的谈吐转成窒闷的深思。
有一次父亲赴完宴回来时,又醉又渴地在桌上猛灌开水。大姐拿课本的一段文章问父亲,父亲脸上神采奕奕,指着桌子叫我们过去,拿起大姐的书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爱莲说》,人就要出淤泥而不染,‘君子固穷’,但要穷得有骨气。”接着说了一堆道理,什么“时穷节乃见”,什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本来我们兴奋地以为父亲会如以往那样说笑话,但是父亲却啰嗦了一堆令人听不懂的道理并唱了一小段的评剧。直到母亲夜班回来,和父亲争执着,好像母亲一直要求父亲做什么,而父亲固执地拒绝了,最后父亲在母亲抽泣中安静下来,板紧脸一根根地抽着烟。
一星期过后的一天,父亲休假。早饭后,他带了包东西对母亲说:“我去办那事,中午不回来吃饭。”母亲点点头,父亲叼上一根烟,低着头走出去。
晚餐时,我们等到父亲回来吃饭,母亲脸色很难看,大家都不敢出声。父亲一到家,就以一种逗趣的动作及面孔逗大家笑,只是我们不解父亲的心意,没有笑,父亲一脸的尴尬低头扒着饭,母亲放下碗筷对他说:“你现在才回来,你知道东西被退回来了吗?”父亲吃了一惊,放下碗筷说:“怎么可能!已经收下了,难道东西嫌少?’,母亲说:“怎么知道,中午主任的孩子带来这包东西,他说他妈妈叫送回来。”父亲说:“难道是真的嫌太少吗?”
整个家都静下来,只有不懂事的小弟砰砰的击扣玩具抢。“砰!砰!爸爸,我今天看见你,你没有看见我。”父亲没理他。小弟又说:“砰!砰!我可以做小侦探了,我跟踪爸爸,爸爸没有看见我,嘿!嘿!”父亲听了狠狠打了小弟一巴掌,“我懂了!就是你坏的事,主任太太精明得很,看见你,怕你说出来,就退回来了,你叫我穷死饿死吗?”   
小弟大声哭起来,“我没有错么!我只是想当007抓坏人嘛!”   
父亲的脸抽搐着,慢慢走过去抱紧小弟,泪滴在小弟的发上。
【小题1】简要回答文中的“做什么”和“去办那件事”是什么关系?是指什么说的?
【小题2】文中描写父亲讲解《爱莲说》的细节是想说明  (不超过20个字)(5分)
【小题3】主任太太送回东西的直接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5分)
【小题4】小说结尾父亲先是狠打小弟,后来又抱紧小弟哭了,为什么?(不超过50个字)。(6分)
【小题5】小说题目“冲激”的含义是(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剃头
周海亮
①春节前,下了大雪。我和满仓缩在屋角,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②我说,满仓回家过年吗?满仓抱一本没头没尾的书边看边说,国外有个人,竟拿菜刀给自己做了阑尾炎手术。我说,满仓,我问你过年回不回家?满仓说,这家伙还没打麻药,只是嘴里咬一根雪茄。我说,满仓!满仓抬起头。额前的抬头纹张牙舞爪。我说,你过年回不回家?满仓好奇地盯着我,回家?这模样能回家?我说,这模样怎么不能回家?
③那天正好是年三十,我说,满仓咱俩还出去吗?满仓说,不出去了。我说,明天呢?满仓想了想,他说,明天再说。
④我们掏出所有的钱,满仓算了算,说,有酒有肉,挺丰富。我揣着钱往外走,却被满仓喊住。他说你买了酒菜早点回来,给我剃个头。我说,这是理发店的事吧?满仓说,我还有钱去理发店吗?我说,可是我不会剃啊,在农村我连羊毛都没剪过。满仓说,很简单,横平竖直就行了。我说,我怕手一哆嗦,连你的脑袋都剃下来。满仓说,你可真啰嗦。快去快回,给我剃头!
⑤我没有快去快回。我把钱分成三份。一份买了几瓶白酒,一份买了一些酒菜,一份买了半只烧鸡。回去的时候,天已擦黑,街上响起稀稀落落的鞭炮声。我提着两个方便袋,推开门,就看到一只怪物。
⑥怪物长着满仓的样子,脑袋像一个足球,像一只绿毛龟,像一堆牛粪团,像被剥皮的土豆,像被摔烂的茄子或冬瓜。怪物手持一把锈迹斑斑的剪刀,剪刀上至少粘了两处头皮。
⑦屋子里只挂了一只十五瓦的灯泡。仅靠这点微弱光芒,我想即使削不掉他的脑袋,至少也能削下他半斤瘦肉。
⑧满仓一手操剪刀,一手举一块碎玻璃,仔细并笨拙地给自己剃头。那块当成镜子的玻璃片好像毫无用处,因为他不断把剪刀捅上自己的头皮。他剪几剪子,转头问我,怎么样?我说,左边长了。他就剪左边,呲牙咧嘴,痛苦不堪。过一会儿,再问我,这回怎么样?我说,好像右边又长了。他就再剪右边,咬牙切齿,碎发纷飞。我说别剪了满仓,你快成葫芦瓢了。满仓顽固地说,必须剪完!
⑨很晚了,我和满仓才开始吃年夜饭。我们开着那台捡来的黑白电视机,可是屏幕上雪花飞舞,根本看不清任何影像。满仓骂一声娘。他的脑袋不停地晃。那上面,伤痕累累。
⑩酒喝到兴头上,满仓非要和我划拳。他总是输,就不停地喝。后来他喝高了,偶尔赢一把,也喝。满仓低着头,一边展示他的劳动成果一边说,你说我和那个割自己阑尾炎的巴西人,谁厉害?
(11)我站起来,握起拳头猛砸那台可恶的黑白电视机。我说,你厉害,因为你还得考虑美观。可是我搞不懂,你为什么非要在今天剃头呢?满仓听了我的话,抬头看我。那是电视机正好显出影像,我看到赵忠祥手持麦克风恋恋不舍地说,明年除夕,我们再见。
(12)满仓向赵忠祥挥挥手。他低着声音说,记得小时候,家里穷,过年时,没好吃的,也没好穿的,爹领我去剃个头,就算过年了。说话时,38岁的满仓就坐在我对面,可是他的声音似乎飘到很远。飘到很远的声音遇到腾空而起的烟花,被炸得粉碎。
【小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含意。
【小题2】小说在文末写到了“看电视”,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满仓,请结合全文探究故事中“我”这个人物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B.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C.“我”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第四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夏日荷塘满眼生机,这与眼前所见的枯萎破败的残荷形成了鲜明对比。
E. 少年时代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小题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东方舞蹈的美学特征

美国音乐世家和舞蹈室家库尔特·萨克斯说:“人类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大事以及部落在求生存中的重大事件构成舞蹈的起因。”他指明了,舞蹈是人们对生存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和表态的重要形式,在舞蹈的多种形式中表达了人们对于那些时间的观念及情感。

早期人类欢庆节日和喜乐事件时,少不了歌舞,舞蹈使快乐的情绪达到高潮,“实际上是拔高了的简朴生活——这种说法道出了舞蹈固有的全部特征和最完整的定义。”所谓“拔高”就是用舞蹈形式对原生态的生活事实加以创造性的提升和精炼化,一方面是使事实或事件显得更加清晰、突出和鲜明;另一方面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的感情迸发出来,让情感汹涌澎湃,达到火热的或疯狂的状态。

在舞蹈的世界里,个人的激情就像汹涌翻腾的大海中的一小颗水滴,群体的舞蹈才是大海的汹涌翻滚的波浪。群体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舞蹈形式,远远早于个体的独舞。

20世纪之前,东方各民族以群体性的环形舞蹈和队列舞蹈为最主要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狂欢画的形式表达着部落、氏族和乡镇全体成员共同的激情和愿望。

东方舞蹈积淀着人类舞蹈历史形态的生成过程,具有历史的丰厚性。东方多民族的舞蹈中,保存了人类历史以来的各种舞蹈形态,展现了人类舞蹈史上主要的、典型的、丰富的形态。东方舞蹈称得上是人类舞蹈博物馆中的“活化石”。

传统的东方舞蹈同近代以来的欧洲舞蹈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东方舞蹈同音乐、戏曲、说唱等其他艺术一样到晚近时期才获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在历史上,东方舞蹈始终同诗歌、音乐、说唱、戏曲、民俗、杂耍等艺术形式搅和在一起,一直处于混合生长的发展状态中。东方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的混声性特点一方面使东方古代原生态的民间艺术的传统得以比较完全的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东方音乐、舞蹈、戏曲的分化与独立的进程显得迟慢。艺术分化的迟缓是与历史上东方农业社会向来缺乏明确的、细致的社会分工是同步的。东方国家的城市文明及其商业化进程迟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商业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门艺术的独立发展。

东方艺术的混生性不仅造成了后来艺术的繁复性、多样化,而且使各门类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甚至可以促成新艺术品种的产生。例如,“跳形象型舞蹈都会进入角色,她们在线人物动物鬼怪神灵时能控制住自己的身体,变成所再现的动物、鬼怪或神灵。他们的动作必须像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劳动、赠赐或祝福他人。”为了替代这个角色,舞蹈者都采用脸部戴面具的方式来完成替代,“面具舞促进了这种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观赏性舞蹈的胚胎。”东方民族不同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从东方艺术的混生性特点是分不开的。东方舞蹈是东方戏曲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和推手。

自古以来,东方舞蹈都同生活息息相关,所表达的情感和生活内容都直接同人的生命、生殖和生活安康紧密联系在一起,东方舞蹈同人们感性的生活需求直接联系在一起,很少有纯精神思想的表现或纯粹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成分。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在少数东方国家的舞蹈中才有所改变。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蹈是人们对生存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和表态的重要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对事件的观念及情感。
B.人类在欢庆各种节日和喜悦事件的时候,常常少不了歌舞,且舞蹈能够使欢乐的情绪达到高潮。
C.20世纪以前,东方民族用群体性的环形舞蹈和队列舞蹈表达全体成员共同的激情和愿望。
D.东方民族各种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数不胜数、丰富多样,这主要缘于东方艺术的混生性特点。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用舞蹈形式对原生态的生活事实加以创造性的提升和精炼化,因而能拔高许多简朴的生活,
B.舞蹈世界里,群体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舞蹈形式,远早于个体独舞,个体舞蹈寓于群体舞蹈,
C.东方国家的城市文明及商业化进程比西方迟缓,所以各艺术的独立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D.东方舞蹈同人们感性的生活需求直接联系,一直没有纯精神思想的表现或纯精神享受的成分。
【小题3】东方艺术的混声给东方舞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材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穷苦人
俄托尔斯泰
⑴在一间茅屋里,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⑵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的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吃的还是黑面包,还不够吃。“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⑶睡觉还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
⑷冉娜来到西玛门前,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
⑸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⑹“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她走进了屋。
⑺小木屋又潮又冷。一张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象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在她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她在临终前还未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⑻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这样做。
⑼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象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⑽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⑾“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⑿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⒀“我回来了,冉娜!”“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⒁“是呀,多可怕的天气!打了多少鱼?”
⒂“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碰上了倒霉的天气,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⒃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⒄ “你知道吧,”冉娜说,“西玛死了。” “真的?”
⒅“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⒆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⒇他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21)但冉娜没有动地方。“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
A.作者写冉娜的丈夫在收养西玛的孩子这件事上与妻子不谋而合,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B.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冉娜的丈夫这一形象,侧面描写表现了他勤劳,正面描写表现了他对邻居的孩子的同情心。
C.冉娜是一个穷苦的女性,她勤劳质朴,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有爱心。尽管生活十分贫困,也毅然收养了西玛的两个孩子。她善解人意。理解丈夫的难处,也理解西玛的难处。
D.冉娜抱回孩子后,“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冉娜想救助西玛的孩子,但又不敢自作主张的心理。
E.作者抓住女主人公的心理,借助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描绘出了渔民冉娜一家穷困艰辛的生活状况,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主人公生活时代的社会风景图。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
答: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
答: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6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和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问题:境界的粗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导致文学难以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
【小题1】下列对莫言的获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这不仅是对莫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的一种肯定。
B.莫言获奖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这也代表了中国文学为世界接受.
C.莫言获奖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诺贝尔奖评委会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分不开,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D.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已经达到了世界高度并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的工作,也不能说明中国现代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表明他的作品有特色、很成功,但他的作品在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还有不少的差距。
B.莫言的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已被世界所接受的“中国形象”,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C.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中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D.如果中国文学或文化将自我人格矮化,不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那么,中国文学或文化就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获奖提示我们: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我们依旧没有超越。
B.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文化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要与西方世界互看,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
C.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D.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