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各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冲激
(台湾)罗纬纶
那年,从听到母亲说穷时,父亲就不再喝酒了,不过每晚依然坐同一位子,看着我们,做功课,只是酒杯变成新乐园香烟,和蔼变成了严肃,幽默风趣的谈吐转成窒闷的深思。
有一次父亲赴完宴回来时,又醉又渴地在桌上猛灌开水。大姐拿课本的一段文章问父亲,父亲脸上神采奕奕,指着桌子叫我们过去,拿起大姐的书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爱莲说》,人就要出淤泥而不染,‘君子固穷’,但要穷得有骨气。”接着说了一堆道理,什么“时穷节乃见”,什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本来我们兴奋地以为父亲会如以往那样说笑话,但是父亲却啰嗦了一堆令人听不懂的道理并唱了一小段的评剧。直到母亲夜班回来,和父亲争执着,好像母亲一直要求父亲做什么,而父亲固执地拒绝了,最后父亲在母亲抽泣中安静下来,板紧脸一根根地抽着烟。
一星期过后的一天,父亲休假。早饭后,他带了包东西对母亲说:“我去办那事,中午不回来吃饭。”母亲点点头,父亲叼上一根烟,低着头走出去。
晚餐时,我们等到父亲回来吃饭,母亲脸色很难看,大家都不敢出声。父亲一到家,就以一种逗趣的动作及面孔逗大家笑,只是我们不解父亲的心意,没有笑,父亲一脸的尴尬低头扒着饭,母亲放下碗筷对他说:“你现在才回来,你知道东西被退回来了吗?”父亲吃了一惊,放下碗筷说:“怎么可能!已经收下了,难道东西嫌少?’,母亲说:“怎么知道,中午主任的孩子带来这包东西,他说他妈妈叫送回来。”父亲说:“难道是真的嫌太少吗?”
整个家都静下来,只有不懂事的小弟砰砰的击扣玩具抢。“砰!砰!爸爸,我今天看见你,你没有看见我。”父亲没理他。小弟又说:“砰!砰!我可以做小侦探了,我跟踪爸爸,爸爸没有看见我,嘿!嘿!”父亲听了狠狠打了小弟一巴掌,“我懂了!就是你坏的事,主任太太精明得很,看见你,怕你说出来,就退回来了,你叫我穷死饿死吗?”   
小弟大声哭起来,“我没有错么!我只是想当007抓坏人嘛!”   
父亲的脸抽搐着,慢慢走过去抱紧小弟,泪滴在小弟的发上。
【小题1】简要回答文中的“做什么”和“去办那件事”是什么关系?是指什么说的?
【小题2】文中描写父亲讲解《爱莲说》的细节是想说明  (不超过20个字)(5分)
【小题3】主任太太送回东西的直接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5分)
【小题4】小说结尾父亲先是狠打小弟,后来又抱紧小弟哭了,为什么?(不超过50个字)。(6分)
【小题5】小说题目“冲激”的含义是(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共20分)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去已经是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被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在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着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的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到这个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小题1】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
【小题2】“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3】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4】本文主要运用了白描和拟人两种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世界的青花瓷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更是创造出无数令人称赞的艺术瑰宝。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不仅可造成社会、经济运行结构上的变化,亦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
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在漫长的技术演变中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可能为波斯语“Samawi”或“solaymn”的音译。
“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光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染织、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但是中国艺术却从不孤单。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正是就此意义而言,青花瓷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花瓷‘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瓷器相对小巧,青花瓷中却有一类装饰用的大型盘、碗。
B.青花瓷中描绘的图案有些以同心圆形态排列,并呈放射性展开。
C.制作青花瓷用的颜料“苏麻离青”在伊斯兰世界中先被大量使用。
D.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很大,且颇受皇家器重。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融合都是相互的,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B.广州和泉州是南宋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其创造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
C.贸易交流和蒙古汗国的西征,影响了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元青花的出现。
D.中华文明多次遭遇异域文明,中国艺术也不断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掀起创新的波澜。
【小题3】下列现象,不属于“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的一项是(  )
A.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体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融合。
B.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端午节漂洋过海,成为了韩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C.为世界性运动会建造的体育馆“鸟巢”和“水立方”,既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又融汇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
D.晚清时期的康有为吸收西洋的写实画法,开启了中国画“以西润中”的序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诗人光未然——黄河的歌者
上世纪90年代,记者跟随一位老编辑到距离报社步行只有一刻钟路程的光未然家中拜访约稿,看到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作家形象,他待人亲切、谦逊,没有一点架子。家中的摆设是典型的文人氛围,洁而不整,书报杂志很多,有些凌乱,但干净温馨,优雅的奶油色皮质沙发显示着主人的品位。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一个旧钱庄职员家庭。童年的他,以优秀的天资成为父亲所在的钱庄东家儿子的读书伴郎,开蒙读私塾的成绩好于东家的儿子,光未然完成了四年的国民初小,毕业时还考取了头名。
1926年7月,北伐军胜利进军,光未然在从武汉、襄阳等地来到老河口进行革命活动的青年人那里,不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他满腔热情地开始阅读革命书籍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1927年春,光未然加入共青团。1929年,鄂北党团组织合并,光未然转为正式党员,这一年,他还不到16岁。
凭借在老河口美化书店做店员的机会,光未然不仅博览进步书籍、学***、副主席,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一位多次特邀列席党代会的代表,供人敬仰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完全可以有他的位置,而光未然生前除了签署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用的文件之外,还明确表达过:骨灰不去八宝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光未然充分利用老河口美化书店店员的身份,不仅博览进步书籍、学习外语,而且还根据上级的指示,担任起联络员的任务,成为一位革命者。
B.光未然出生在湖北省光化县老河口一个旧钱庄职员家庭,家庭贫困,较为自卑,后不断积极进取,最终成为著名作家。
C.1936年,光未然、冼星海一起成功合作了《高尔基纪念歌》《拓荒者》《五月的鲜花》《新时代的歌手》《赞美新中国》和《保卫大武汉》等歌曲。
D.光未然是中共老党员,又是中国作协的领导人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按照资历,他死后完全可以安葬在供人敬仰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E.光未然的作品传世至今,他认为“是写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心声,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的人类的心声”。
【小题2】光未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为什么“有一部《黄河大合唱》,一首《五月的鲜花》,光未然可以不朽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光未然的成长与成就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2分)
最灿烂的世界
朱成玉
在马老大死去的前一天,曾向我要一根红粉笔,我没给他。为这件事,我后悔了很长一段时间。
马老大一辈子孤身一人。在粮库几乎扛了一辈子麻袋,老了,库里领导考虑他无人照顾,就让他到水房烧水,供他吃住,也算是安享晚年了。
他不愿说话,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他每天机械般地做事,再无一点音响。他像一块灰色的布,毫无生气,黯淡无光,让人感觉他仿佛就住在死亡的隔壁,时刻听得见死亡的鼾声。他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没沾过女人的边,除了喝酒之外再无任何嗜好。他的生命中没有年、月、日,没有“滴答”作响的时间,所有的日子都像一块一块灰色的补丁缝补出的一件外套,他穿着它,走过一生。
在一面墙上画画,大概是马老大唯一的乐趣了。每天吃过晚饭,他都会在那面墙上精心地涂抹。没有粉笔,他就用烧过的碳灰,日复一日,乐此不疲。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记录着生活,虽然整面墙都是灰色的,但画面的内容却是鲜活而真实的,仿佛一幅幅温馨的田园风光:房子、篱笆和袅袅炊烟,土地、天空和小桥流水;晒太阳的猫、啃骨头的狗,下蛋的鸡、戏水的鸭;一对亲亲热热的小夫妻,手拉着手,一双精神抖擞的老两口,扭着秧歌;赶着毛驴车到处叫卖的货郎,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童;扛着柴火回家的汉子,坐在炕上低头纳鞋底的妇人……
无病无灾的一个人就这样去了,多少有些意外,况且他昨天还向我要过一根红粉笔,他到底要用它做什么呢?
当我再次站到那面墙的前面时,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在整面灰暗的墙上找到了唯一鲜艳的红色:一个女人的红盖头!
画面上一个男人背着新娘过一座独木桥,那个新娘的盖头红得让人心惊!听同事们说,有人看见他昨天喝醉了酒,咬破了自己的手指,用血涂红了那个红盖头。
我后悔没能早一点将彩色的粉笔给他,那样,他墙上的画一定会是春光盎然、多姿多彩的,他的心或许也会跟着多出一道彩虹,多出几声鸟鸣的。而我却如此吝啬,没能把生命中那些艳丽的色彩传递给他,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想起去年结婚的时候,他硬是凑够了一百元钱给我随了份礼,然后把他自己认为最干净的衣服套上,等着我领他去吃喜宴。我却没领他去,嫌他的脏会影响客人们的食欲,只是草草地端了几盘菜,拿到水房给他吃,他一边喝着我的喜酒,一边“嘿嘿”地憨笑着说:“俺只想看看新娘子长啥样……”
上个礼拜天,好像是他生命中极为特别的日子,他特意炒了几个小菜,买了两瓶酒,邀我跟他喝两盅。因为我是单位里唯一一个肯和他说话聊天的人。那天夜里,他贪喝了两杯,醉倒后含糊不清地念叨着一个人的名字,还从最贴心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红纱巾来,并对着它老泪纵横。那纱巾的红色,已经被岁月褪去了艳,淡淡的只剩怀念。
这可是件稀罕事,我一把将它抢到手里,高扬着取笑他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想着“彩旗飘飘”。他不停地哀求我把纱巾还给他,而我却像发现了重大秘密一样,越发得意起来。用一根长长的竹杆把纱巾挑挂到他门前的树上,强迫他“从实招来”,否则,我会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秘密。马老大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那条纱巾也不知被哪一阵风吹得没了影踪。
马老大入殓当天,听他的一个同乡说,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可是就在他们要成亲的前一天晚上,那个女人在过独木桥的时候,不小心跌进河里,被汹涌的河流冲走了,等他赶到的时候,只在岸边找到她的一条红纱巾。从此,这条红纱巾就成了他心中永远也无法抚平的伤口,鲜艳地、醒目地日日开放着,一刻也不曾凋残。
我深深地自责起来,没想到这条红纱巾竟然浸染着那么多的血泪,没想到一个苍白灰暗的生命竟然蕴藏着如此强烈而又挚热的情感,他用伤心做酒花,用回忆发酵,在心底默默地酿着生命的酒,尽管那杯酒很苦,但回味绵长,无际无涯。
或许是他预感到自己离大去之日已不远,在临终的时候,才尽力把自己新娘的红盖头涂得红红的吧。人们只知道他是灰色的,其实,他的心里有个最灿烂的世界,那里,炊烟袅袅,那里,霞光满天。
我买了一条红得耀眼的红纱巾放到他的墓前,算是弥补一下自己的愧疚之心吧。风吹着,红纱巾像一捧烧得正旺的火,烘着我羞愧的灵魂。
单位要粉刷墙壁,在粉刷那面墙之前,我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将它们上下涂抹,整个“田园”顿时生机盎然起来: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那个用血涂染过的红纱巾已变成黑紫色,却依然那样耀眼,在阳光下释放着醒目的哀伤。这便是马老大眼中的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拨弄着阳光的琴弦,弹奏出五光十色的生命之音。画面上的人仿佛静静地走下来,就围绕在我的身边,与我倾吐久违的乡音。我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我知道,我已经把它们保存了下来,我放心地往墙上倾倒大桶的涂料,洁白开始铺展,一切都消失了,像那个在灰暗中蕴藏着烂漫的生命的消失。
唯有那爱,唯有那醒目的红,唯有那前世今生的记忆,永不褪色,永不会消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2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标题“最灿烂的世界”既表明了马老大美丽的内心世界,又反衬了“我”的内心的丑恶与肮脏。
B.小说写马老大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既使行文灵活自然,又使我对那老大故事的讲述在冷静客观叙述的背后包含着赞美之情。
C.小说最后写到我放心地粉刷墙壁,表明了我当时内心的坦然,马老大的美好心灵将永远感染着我。
D.划横线的句子含蓄地说明了马老大虽一辈子没沾过女人的边,但内心却对新娘子有所迷恋,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
E.小说叙述中插入了“我结婚马老大赶礼”、“马老大特意邀我喝两盅”两个情节,写出了他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既对内容作了必要交代,又丰富了其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翁马老大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红头巾”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中的马老大孤独而卑微,却“用他自己的方式拨弄着阳光的琴弦,弹奏出五光十色的生命之音”。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你所读过的其他文学形象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儒文化的“一花二叶”
赵鹏璞
①在百家争鸣时代,儒只是“一家之言”,因而名为“儒家”。当《论语》被编辑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有一些矛盾之处,表明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已有歧见,从而为儒学(1)的派别之争埋下了伏笔。孟子和荀子分别基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解读,对后世儒教与儒学(2)分裂乃至分道扬镳起着直接的肇端作用。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开始,为统治制度提供思想支持的官方儒教与作为传统文化主脉的民间儒学,正式开始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②儒学最早接近宗教意味,是由汉初叔孙通预备,董仲舒建功的。汉武之后儒术得以独尊,向官方靠拢的儒家弟子成了正式的儒士。两汉时期,儒术独尊后的宗教化,使其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真理,从而造成了思想僵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③儒术纵身跃向统治者怀抱的同时,儒学(3)并未湮没。备受挤压的儒学,甚至从战国秦《吕氏春秋》和汉初《淮南子》诸家并存的局面中得到启发,借东汉中期道家向道教转化之时,向道教第一部经书《太平经》渗透。《太平经》“一衰一盛,高下平也;盛而为君,衰即为民”的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传承性一望可知;而其“兴国广嗣”之说,实际是儒学(4)孝道学说在民间思想中的真实反映,也因之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④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儒教先借九品中正制巩固士族地主的儒士地位,后为吸收新鲜血液,又代之以科举制,将庶族地主和其他阶层的知识精英批量转化为儒士。科举制是个里程碑,以之为标志,官方主流的通道得以打开,儒术正式演变为事实上的儒教。
⑤而儒学,在魏晋时期通过与道家的握手而宣示对当权者的不合作,开始推崇“三玄”——《老子》《庄子》和《周易》。易所包含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谶纬之学元素都得到极大的发挥。但玄学是儒不是道,玄学家们所尊敬的最大圣人依然是孔子。
⑥自宋至明,儒教借越来越成熟的科举制进一步巩固了“居高声自远”的地位,与此同时,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成就了新儒学。周敦颐实是二程的老师和朱熹的师祖,读《爱莲说》的人,只要了解这种植物对佛教徒的意义,就不难理解其思想渊源;而其《太极图说》,无疑是对道教吸收之后的产物。邵雍的象数之学,部分源于谶纬,部分代表科技,整体上又是民间儒学智慧的一部分。到了陆九渊,更是极为大胆地向已具神圣意味的“六经”发出挑战,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研究者们往往忽视儒学的另外一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有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更有不阿王安石不附司马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苏轼等。
⑦有宋一代,最能代表儒教的,是二程、朱熹的理学。二程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质,“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朱熹则进一步提出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程朱认为,理规定着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它同时也是仁义礼智之理,其主要内容即三纲五常。到了明朝,王阳明作为儒教的另一代表,传承的却是陆九渊的儒学一脉,“心即理也”,“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些与禅学“呵佛骂祖”相类的语言,在程朱一派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因而,阳明本人是儒教的代表,那些提倡“赤子之心”的后学,以及再传弟子中的封建叛逆李贽等人,则应归入儒学范畴。
⑧清朝借僵化的儒教实行文化专制,使得不少学者埋首故纸堆,以校雠训诂为主的“小学”发达,民间儒学则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所坚守传续。同时,由元末明初以迄清末,更接近底层的儒学中,孕育出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被儒教视为“诲淫诲盗”、却广受百姓欢迎的四大名著。其后,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康有为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新解读孔子,目的是使儒教成为国教。他上书光绪,要求借鉴基督教之制立儒教为国教,在各乡各镇建立孔庙,规定每逢星期天在孔庙举行祭典……正所谓物极必反,反康最烈的,恰是其得意门生梁启超。他在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后认真反思,反过来成了民间儒学的代言人。五四运动将以“吃人的礼教”为核心的儒教付之一炬,而儒学则如凤凰般在火中涅槃,成为值得继承弘扬的传统文化精髓。
(选自2014年04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请指出文中①~③段4处画线的“儒学”中含义不同的一项(3分)
A.儒学(1)B.儒学(2)C.儒学(3)D.儒学(4)
【小题2】(小题2)请指出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两项(5分)
E.周敦颐、陆九渊的传承者中有儒教的代表人物,而周敦颐、陆九渊并非儒教中人。
A.在关于《论语》的某些矛盾之处的解释上,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意见对立。
B.孟子和荀子对于儒家思想学说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儒家出现不同流派的开端。
C.两汉时期,儒术独尊后的宗教化,将孔孟的言论神化为官方“绝对真理”,从而造成了思想僵化。
D.科举制的施行,使儒术正式演变为事实上的儒教,与封建统治制度互相支持。
【小题3】标题中的“一花”指什么?请作简释。(4分)
【小题4】请以你所了解的苏轼生平和思想为例,简要说说文中第⑥段“儒学的另外一脉”的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