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小题。
花 旦
胡炎
花旦正在和女儿包饺子。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花旦的丈夫在厨房里烧菜,香味飘满了小小的斗室,这时,电话响了,是叫花旦去演出的。
女儿怅怅的,丈夫怅怅的,花旦也怅怅的。
丈夫说,今晚是除夕呢。花旦眼圈红了,说,等我回来接着过。
大厅里,舞台很小,一桌桌酒席很近。文化局长对演员说,都卖力点,拿绝活出来,要让各路神仙高兴。局长说话时,有意无意地瞟着花旦。
演出开始了。先是一个相声,拜大年,颂政绩。花旦听到了台下的掌声。之后,就是猜拳声、嬉笑声。
花旦想女儿,想丈夫,想那些兰花状的饺子
导演说,快快,还愣什么,该你了。
花旦如梦方醒,哦了声,恍恍惚惚地走上前台。
掌声四起,像油锅里沸出的声音。花旦看到了一双双眼睛,很亮,那是花旦的脸。花旦的脸很俏,花旦的脸就像一杆杆火柴,会把人的眼睛点燃。花旦静静气,唱她的传统段子。花旦看到文化局长在给人敬酒,局长的脸从来没有这么灿烂,那笑容像菊花一样开得层层叠叠。
花旦唱完了,就想谢幕,但下不了台。再来一段。台下的人喊,甚至有人吹口哨。花旦没想到,这些平常很严肃的脸,竟会吹出如此嘹亮的口哨。那口哨像一枚薄薄的刀片,在花旦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下。
花旦调整了一下气息,又唱了一段。她听到了叫好声。花旦那一刻突然想起了旧时的堂会。戏子们唱得煽情,演得风骚,那样可以多得赏银。但她不是,她是在工作。她就想着工作结束,赶快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吃着饺子,过一个暖融融的除夕。
花旦又唱完了。花旦无论如何要谢幕了。局长冲她招招手,她不明所以,过去了。局长要她给几个领导敬酒。花旦没拒绝,端起酒杯给领导敬酒。领导要和她碰,花旦说不会喝酒。领导不信,哪有红演员不会喝酒的,不给面子不是?花旦拗不过,只好碰了一杯,腹中便热辣起来,像烧了一锅开水。领导还不依,非要喝个交杯酒不可。花旦不从,局长说不就是做个戏嘛,领导看得起你,明年你的政协委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花旦愣了愣,坚决地摇摇头。场面就有些尴尬。局长打圆场,算了算了,别难为我们的花旦了。那位领导一把拉住花旦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唱个《夫妻双双把家还》。花旦的脸白了,花旦说我不舒服,不扫领导的兴了,你们玩好。说着,就想抽身。领导显然是多喝了几杯,很有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说,今天我非要和你唱一段不可。老的不行,就来现代的,《纤夫的爱》,行不?花旦捂着胃,用力把手抽出来,什么也没说,大步离开了酒场。局长说你给我回来。花旦没有回头。局长给领导赔笑,这女人是不好意思了。领导摔了一个酒杯,呸,不识抬举!
花旦和丈夫、女儿吃起了饺子。饺子的味道很好。饺子吃完,剧团的团长来了,脸色很不好看。团长说你怎么能这样,你一个人坏了一盘棋。我这个团长的位子怕也坐不稳了。咱就是个戏子,能捧红你,也能压死你。花旦脸青了,一句话也没说。团长咬着牙说,过完年再说,这事儿到不了底!话落,拂袖而去。
年后,花旦递了一份辞呈。团长的气一下泄完了,转过头来留花旦,到底留不住。花旦成立了个业余戏班子,农村厂矿串着演,竟也很红火。
团里又来了个小花旦,戏校毕业的,年轻漂亮,戏功不错,还很会说话。没过一年就红了。据说在领导那里说话很有分量。花旦听了,浅笑一下,仍和姐妹们一块,站在野外的土戏台上,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选自《小小说名家欣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花旦一家人在除夕包饺子的情节表明了她的家庭美满而温馨,同家人共度除夕的渴望与被迫演出的矛盾,成为她与领导产生不愉快的最主要原因。 |
B.“大厅里,摆满了一桌桌酒席,很高档。”“舞台很小,酒席很近。”这些环境描写暗示了此次演出并不是单纯的文艺表演,而主要是为了迎合讨好领导。 |
C.在演出中,花旦看到了官员们的种种丑态,又在酒宴上遭到官员的无理纠缠,这让她看到了官员们道貌岸然的外表下的肮脏灵魂,这是她选择辞职的导火索。 |
D.“年轻漂亮,戏工不错,还很会说话”的“小花旦”的形象和花旦形成对比,在领导那里说话很有分量说明小花旦的演技出色,并深得器重。 |
E.小说通过顺序的方式,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情节,叙写自由灵活。塑造人物手法多样,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将要人物烘托都非常到位。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花旦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把演出这一重要情节设置在除夕夜,你如何理解这种安排?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人物都无名无姓,仅用其社会角色或官职来代替,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