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2分)
最灿烂的世界
朱成玉
在马老大死去的前一天,曾向我要一根红粉笔,我没给他。为这件事,我后悔了很长一段时间。
马老大一辈子孤身一人。在粮库几乎扛了一辈子麻袋,老了,库里领导考虑他无人照顾,就让他到水房烧水,供他吃住,也算是安享晚年了。
他不愿说话,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他每天机械般地做事,再无一点音响。他像一块灰色的布,毫无生气,黯淡无光,让人感觉他仿佛就住在死亡的隔壁,时刻听得见死亡的鼾声。他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没沾过女人的边,除了喝酒之外再无任何嗜好。他的生命中没有年、月、日,没有“滴答”作响的时间,所有的日子都像一块一块灰色的补丁缝补出的一件外套,他穿着它,走过一生。
在一面墙上画画,大概是马老大唯一的乐趣了。每天吃过晚饭,他都会在那面墙上精心地涂抹。没有粉笔,他就用烧过的碳灰,日复一日,乐此不疲。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记录着生活,虽然整面墙都是灰色的,但画面的内容却是鲜活而真实的,仿佛一幅幅温馨的田园风光:房子、篱笆和袅袅炊烟,土地、天空和小桥流水;晒太阳的猫、啃骨头的狗,下蛋的鸡、戏水的鸭;一对亲亲热热的小夫妻,手拉着手,一双精神抖擞的老两口,扭着秧歌;赶着毛驴车到处叫卖的货郎,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童;扛着柴火回家的汉子,坐在炕上低头纳鞋底的妇人……
无病无灾的一个人就这样去了,多少有些意外,况且他昨天还向我要过一根红粉笔,他到底要用它做什么呢?
当我再次站到那面墙的前面时,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在整面灰暗的墙上找到了唯一鲜艳的红色:一个女人的红盖头!
画面上一个男人背着新娘过一座独木桥,那个新娘的盖头红得让人心惊!听同事们说,有人看见他昨天喝醉了酒,咬破了自己的手指,用血涂红了那个红盖头。
我后悔没能早一点将彩色的粉笔给他,那样,他墙上的画一定会是春光盎然、多姿多彩的,他的心或许也会跟着多出一道彩虹,多出几声鸟鸣的。而我却如此吝啬,没能把生命中那些艳丽的色彩传递给他,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想起去年结婚的时候,他硬是凑够了一百元钱给我随了份礼,然后把他自己认为最干净的衣服套上,等着我领他去吃喜宴。我却没领他去,嫌他的脏会影响客人们的食欲,只是草草地端了几盘菜,拿到水房给他吃,他一边喝着我的喜酒,一边“嘿嘿”地憨笑着说:“俺只想看看新娘子长啥样……”
上个礼拜天,好像是他生命中极为特别的日子,他特意炒了几个小菜,买了两瓶酒,邀我跟他喝两盅。因为我是单位里唯一一个肯和他说话聊天的人。那天夜里,他贪喝了两杯,醉倒后含糊不清地念叨着一个人的名字,还从最贴心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红纱巾来,并对着它老泪纵横。那纱巾的红色,已经被岁月褪去了艳,淡淡的只剩怀念。
这可是件稀罕事,我一把将它抢到手里,高扬着取笑他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想着“彩旗飘飘”。他不停地哀求我把纱巾还给他,而我却像发现了重大秘密一样,越发得意起来。用一根长长的竹杆把纱巾挑挂到他门前的树上,强迫他“从实招来”,否则,我会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秘密。马老大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那条纱巾也不知被哪一阵风吹得没了影踪。
马老大入殓当天,听他的一个同乡说,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可是就在他们要成亲的前一天晚上,那个女人在过独木桥的时候,不小心跌进河里,被汹涌的河流冲走了,等他赶到的时候,只在岸边找到她的一条红纱巾。从此,这条红纱巾就成了他心中永远也无法抚平的伤口,鲜艳地、醒目地日日开放着,一刻也不曾凋残。
我深深地自责起来,没想到这条红纱巾竟然浸染着那么多的血泪,没想到一个苍白灰暗的生命竟然蕴藏着如此强烈而又挚热的情感,他用伤心做酒花,用回忆发酵,在心底默默地酿着生命的酒,尽管那杯酒很苦,但回味绵长,无际无涯。
或许是他预感到自己离大去之日已不远,在临终的时候,才尽力把自己新娘的红盖头涂得红红的吧。人们只知道他是灰色的,其实,他的心里有个最灿烂的世界,那里,炊烟袅袅,那里,霞光满天。
我买了一条红得耀眼的红纱巾放到他的墓前,算是弥补一下自己的愧疚之心吧。风吹着,红纱巾像一捧烧得正旺的火,烘着我羞愧的灵魂。
单位要粉刷墙壁,在粉刷那面墙之前,我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将它们上下涂抹,整个“田园”顿时生机盎然起来: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那个用血涂染过的红纱巾已变成黑紫色,却依然那样耀眼,在阳光下释放着醒目的哀伤。这便是马老大眼中的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拨弄着阳光的琴弦,弹奏出五光十色的生命之音。画面上的人仿佛静静地走下来,就围绕在我的身边,与我倾吐久违的乡音。我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我知道,我已经把它们保存了下来,我放心地往墙上倾倒大桶的涂料,洁白开始铺展,一切都消失了,像那个在灰暗中蕴藏着烂漫的生命的消失。
唯有那爱,唯有那醒目的红,唯有那前世今生的记忆,永不褪色,永不会消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2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标题“最灿烂的世界”既表明了马老大美丽的内心世界,又反衬了“我”的内心的丑恶与肮脏。
B.小说写马老大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既使行文灵活自然,又使我对那老大故事的讲述在冷静客观叙述的背后包含着赞美之情。
C.小说最后写到我放心地粉刷墙壁,表明了我当时内心的坦然,马老大的美好心灵将永远感染着我。
D.划横线的句子含蓄地说明了马老大虽一辈子没沾过女人的边,但内心却对新娘子有所迷恋,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
E.小说叙述中插入了“我结婚马老大赶礼”、“马老大特意邀我喝两盅”两个情节,写出了他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既对内容作了必要交代,又丰富了其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翁马老大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红头巾”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中的马老大孤独而卑微,却“用他自己的方式拨弄着阳光的琴弦,弹奏出五光十色的生命之音”。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你所读过的其他文学形象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但有一些人对网络空间主权存在模糊认识。有人认为,主权具有天然排他性,强调网络空间主权与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精神相冲突,将导致全球互联网碎片化;有人认为,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自由相对立,一些国家出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需要设立防火墙,会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这些观点事实上并没有正确把握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的关系,不利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空间主权无疑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维护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就是尊重和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国家核心利益。正因如此,以窃取他国公民甚至国家领导人通讯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棱镜计划”,不仅被视为对他国网络通讯自由的侵犯,而且被视为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侵犯。因此,认为网络空间不应该存在主权,并不利于全球互联网治理。

主权国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要力量。传统的国家主权确实具有天然排他性,它对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对外具有不可侵犯的独立性。与之相反,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强调信息共享、通讯自由等。这也是一些人排斥网络空间主权的理由。但是,在看到互联网发展无国界、无边界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今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如果一味强调网络互联互通与网络自由,忽视甚至不承认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各主权国家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就会丧失话语权、主导权,就无法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维护全球互联网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必须承认和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与此同时,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也应深刻认识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责任,携手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网民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网民都生活在一定的主权国家中,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都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义务,因而也承担着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义务。这就要求网民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网络通讯自由。实践中,网民要维护网络空间主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任意发布涉密信息或通过网络渠道泄露国家机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网民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触犯了国家法律,教训十分深刻。广大网民应切实增强保密意识、国家意识,切实维护网络空间主权。

(摘编自洪谊雅、林怀艺《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空间主权”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有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否定他们的网络通讯自由权。
B.“棱镜计划”否定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的存在,是对他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
C.网络空间主权属于国家主权,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D.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具有排他性,这与发扬互联网精神、维护网络自由不相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本文核心观点的前提条件和最终指向。
B.第二段对“网络空间主权”概念加以阐释,有利于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述。
C.文章基于一些人存在的模糊认识展开,使说理更具针对性,富有说服力。
D.文章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论述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必要性,主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各国之间彼此尊重网络空间主权,才能携手构建起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B.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应对与保密教育,是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C.若听任“棱镜计划”这类事件发生,就谈不上维护健康的国际互联网新秩序。
D.各国进行网络空间治理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6分)
岁月的诗篇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墙上。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
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能给你的只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唐山市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活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生活就像是创造每一天。”:学|科|网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精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日子吗?我便把自己在今年日历的最后一项写的四句诗拿给你看:
岁月何其速,哎呀又一年。花叶全无迹,存世唯诗篇。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摘自《经典美文》2009年第1期)
【小题1】4分)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喜欢日历,厚厚的一本犹如厚厚的一年的日子,撕下一页,犹如一个日子成为过去,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全新的日子,让人充满喜悦和激动。
B.逝去的日子如流光一样,染白了头发,照弯了脊背,一个个被扯掉的生命的页码,也带走了思想的活力。
C.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心情感觉到无奈,对浪费掉的日子倍感痛心,于是将这些没有好好过的日子珍藏起来。
D.1976年7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唐山大地震。作者对这个灾难的日子刻骨铭心,深刻地说明了有些日子已经烙进人们的记忆深处,留给人们痛彻心骨的感受。
E. 不愿扯掉一年最后几天的日历,犹如不愿花光生命的日子,含义深刻,给人的启示:把美好的日子多多地保存,让它们成为岁月的诗篇。
【小题2】文章写唐山大地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你的看法呢?请你就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6)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肉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肉技巧。
学一门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推广一点说,一切艺术上的模仿都可以作如是观。诗文上也并不是例外。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从这段话看,可知“气”与声调有关,而声调又与喉舌运动有关。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产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子。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也极多。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这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模仿”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A.模仿是学习艺术的初级阶段,学习书、画等各种艺术都是从模仿各自特殊的筋肉技巧开始,以前人为榜样,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
B.诗文艺术也需要模仿。中国诗人注重的“气”可以模仿,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模仿,其实这种模仿也是一种学习。
C.艺术家从模仿入手,但如果要谈创造,就不能只做到这一步就停止,因为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D.匠人是艺术家的前期,能够惟妙惟肖的模仿是匠人必有的本领,有了这样的本领,再加上一定的妙悟,就能成为艺术家。
【小题2】下面解释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习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练书法时,只有站在书家的身旁,模仿他如何提笔、用腕,如何养成筋肉习惯,才能学得诀窍,练好书法。
B.朗诵能让古人之声在我们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待到我们写作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必有句调奔赴腕下。
C.前人在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成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都难以学完这些经验。
D.我们对艺术家的模仿,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一样,并不玄妙,也不荒唐,李白也曾集中摹拟过古人的许多作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学到一门艺术,就应该了解并学习它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若能很好地模仿和借鉴他人,就会逐渐养成好习惯。
B.每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学问,因此在学习某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时,我们应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文化。
C.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也可说明,模仿是创造的始基。
D.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妙悟可让人有所创作,手腕可让创作尽善尽美;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侯,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生活平静而单调。日子仿佛就此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成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与我无关。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侯,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突奔,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曾说:“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知道,即使是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更富有生命力。或者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内在的精神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又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该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富有的精神以及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的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因为它们总是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小题1】“我”的生活经历了从像“一口井”到像“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再到如“浩淼的湖泊”这样的变化过程,请用文中的词语依序概括各阶段的特点。(各不超过5个字)(3分)
【小题2】根据文意,具体说明文中“某种热闹”的含义。(2分)
【小题3】请写出作者借画线句表达的具体思想。(3分)
【小题4】文章引用托尔斯泰、泰戈尔及莎士比亚的话有何作用?(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 只 鹭 鸶
陈所巨
童年的一个雪天,我们被饥饿困扰,家里委实找不到一点可以吃的东西。我和母亲以及还在襁褓之中的弟弟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待父亲回来,他是到湖滩上挖野荸荠去了。虽然我们明白,这么大的雪,天又特别冷,湖滩肯定是冻住的,但我们依然充满希望地等待着。那种时候,能够充饥的东西,惟有等待和希望。
中午以后,父亲的身影才在我们久久等待的视野中出现。当他裹着一阵冷风走进门来的时候,我看见他袖着双手,怀里竟抱着一只鸟。父亲说,那是只冻得快要死了的鹭鸶,在雪地里,一伸手就逮住了。
父亲把鹭鸶放到地上,它浑身颤抖,连站都站不稳。我蹲下来抚摸它的羽毛,它并不害怕,它是连害怕的力气也没有了。它的眼睛水滋滋的,似是泪,浮着那种招人怜悯的微光。在这种冰雪封冻的天气,这只鹭鸶真的太可怜了。
我感到了一阵袭来的饥饿,就抬起头来问父亲:“挖到野荸荠了吗?我饿。”
  父亲眼里掠过一丝无奈:“地冻得太硬,刨不动。”说着将目光移向母亲:“把这只鹭鸶杀了吃了吧,孩子太饿。”
母亲显得十分犹豫,她信佛,从不杀生。衣服上落只虫子,也轻轻掸掉,不肯碾死,何况要杀这样一只可怜的鹭鸶呢?
 “不,不能杀它,它太可怜了。”我大声说。
 父亲说:“我们没有吃的,你不是很饿吗?”
 “我不饿,一点也不饿,你别杀它。”我赶忙说。
 “它快饿死了,我们没东西喂它,它反正要饿死的。”父亲坚持着。
 “不,我喂它,它不会死。”我护住鹭鸶,扮开它的长喙,撮了些唾液吐进去,鹭鸶缩动长脖子,贪婪地吞咽着。
 见我如此,母亲就说:“别喂了,口水喂不活它,我们不杀它吧。”
  我把鹭鸶放到一只旧竹筐里,筐里垫了些干草。我想着等到天晴,鹭鸶能够觅食的时候,就把它带到湖滩去放了。
 那是最难熬的一夜,两天没吃进一点食物的胃先是疼痛,接着似火烧火燎,以后就麻木了,身上一阵一阵地渗冷汗。我朦胧中觉得夜里母亲不止一次到我床边,伸手摸摸我的额头,然后,就小声地叹息。
 天刚亮。母亲摇醒我,说:“快起来,鹭鸶死了,是饿死的。”
 我来不及穿衣就跑到竹筐边,鹭鸶真的死了,倒在干草上面,脖子垂向一边。
  母亲烧了些开水,将鹭鸶冲烫了几下,拔去羽毛,然后剖开肚子,将内脏扒出来洗净。那只可怜的鹭鸶的胃囊里,除了几粒玛瑙色的砂粒外,什么也没有。它大概也已经饿了好多天。
 鹭鸶自己死了,我们吃它便心安理得。鹭鸶太瘦,肉很少,母亲就烧了半锅汤,每人一小碗。
  那是我们家的一顿美餐。
 许多年以后,我仍忘不了那只鹭鸶,是它救了我们,让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鹭鸶被我们吃了的第二天雪就停了,天气转暖,第三天,父亲就从湖滩上挖回了一些野荸荠。
  后来,我们长大了,母亲年老了。那年她身染重病,临终之前喊我到床边,说:“记得那年大雪天的那只鹭鸶吗?是我扭断了它的脖子,我是罪过太深啊……”我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的连走路都不肯踩死虫蚁的善良的母亲,不忍心让我们挨饿,竟亲手杀死了一只鹭鸶!几十年来,她的心因此默默地受着多少折磨啊!
(注)陈所巨(1948——2005),安徽桐城人。当代诗人,散文家。
【小题1】本文情节可谓尺幅微澜,扣人心弦。请概括一下,文中出现了几次情节上的波折?(4分)
【小题2】品味下边各句中的加线的词,指出他们的表达效果。(4分)
(1)当他着一阵冷风走进门来的时候,我看见他袖着双手,怀里竟抱着一只鸟。
(2)它的眼睛水滋滋的,似是泪,着那种招人怜悯的微光。
【小题3】如果将画线的句子中的“朦胧”和“不止一次”去掉,对表现人物心理有无影响?为什么?(4分)
【小题4】你是如何看待母亲临终之前的忏悔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