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爸爸,请别走得太远
①“爸爸去哪儿啦?”
②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答案形形色色,爸爸出差了,爸爸在外地打工,爸爸要加班,爸爸有应酬,爸爸要为养家挣钱……“爸爸”们似乎越越多地忙活在另一个餐桌、另一个舞台,甚至另一个城市、另一个国家。
③孩子们睁大眼睛疑惑不解,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这个家庭的颓其一角,习惯了在妈妈以及奶奶、外婆的教养下长大。“爸爸”这个神秘角色,在儿童成长中,经常成了醒目的缺席者。
④一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火爆,将习以为常的这个社会现象,一下子推向了公众的聚焦点。
⑤节目中的五位爸爸,几乎都是演艺时尚界人士,这是一群最忙的爸爸,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由他们和孩子担纲这档节目,不但有明星效应,也颇典型地诠释了平时经常“缺席”的爸爸们,在孩子面前的不知所措:完全不知该怎么哄哭闹不停的孩子;从未下过厨,不知该怎么填饱孩子的肚子;不会打理孩子的日常生活;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节目出人意料飙升的收视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明星宝贝们在野外、沙漠、海岛的笨拙天真等萌点让人倍觉温暖,更让公众开始关注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否则,仅仅是把家庭亲子关系、把儿童教育变成一场流行的表演秀,就太得不偿失了。
⑥随着节目的进展,一直和孩子们“泡”在一起的爸爸们,终于越越“成熟”,越越有招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越越深。他们的喜怒哀乐,牵系着很多家庭。只是,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调查中,女粉丝的数量仍然远远超过男士。节目中让人心灵熨帖温存的变化,是妈妈们的向往。而在现实中,当节目中的爸爸与孩子难得地享受相亲相爱时,无数的中国爸爸们仍然无暇关注诸如“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敏感问题。
⑦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父亲常年分离,很多城市里的父亲也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将教养孩子的责任几乎完全推给了母亲。开家长会时,到场的多是妈妈,连周末陪孩子辗转于课外班的,也多是妈妈。父亲们一方面确实很忙碌,另一方面也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作祟,似乎对孩子投入过多精力,显得过于婆婆妈妈,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儿。哪怕是在应酬中,为了陪孩子告假或早退,也似乎成了一个不太说得出口的理由。
⑧但是,父爱长时间、经常性的缺席,对中国孩子未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挫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坚毅、果敢、顽强的性格培养。在充满女性气息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们聪明、用功、敏感,但是,走出爸爸关切的视野,离开爸爸的引领,远离了游泳、滑雪、爬山、远足、野外穿越等男子汉的游戏,很可能不容易养成独立、坚忍、责任意识和迎接挑战、战胜苦难的意志品质。这样长大的孩子们,岂能担当大任?
⑨中国的爸爸们,为了肩上的责任,你可以行色匆匆,但是,请别走得离家太远、离孩子太远,否则,你远离的是更重要的一份责任。
⑩现在,很多中国妈妈都想上演一出现实版的“爸爸去哪儿”,让时常缺席的爸爸和孩子一起走向野外、走向远方,让他们美好地独处,当然,前提是没收爸爸们的手机……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8日05版)
【小题1】结合文意,概括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经常缺席的主要原因。  (4分)
【小题2】结合文意简析第③段中“习惯”二字的内涵。   (5分)
【小题3】文中④⑤⑥段结合了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分析问题有什么作用?(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随着社交网络被普遍使用,出现了“推特外交”这一新概念。其含义是利用Twitter、Facebook、Google+等社交网络作为外交甚至是国内政治活动的平台。自美国总统奥巴马2007年(竞选期间)成为第一个加入社交网络的领导人后,各国领导人和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交网络,以发布消息、沟通民意甚至个人营销。
根据博雅公关发布的一份名为“推特外交”的报告,目前全球已经有77.7%的国家领导人或政府机构拥有社交网络帐号,涉及了全世界153个国家。
报告称,目前全世界505个领导人或政府机构帐号已总共有超过1亿的粉丝,粉丝数超过100万的领导人或政府机构有22个。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仅是全世界最先加入社交网络的领导人,而且拥有的粉丝数量也最多,他在社交网络上拥有着其他领导人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截止到7月1日,奥巴马的Twitter帐号已经拥有近3400万粉丝,同时他的Facebook主页也收到了3600万个“赞”。在2012年奥巴马成功竞选连任后在Twitter上发布的一条“再干四年”的推文被转发了近80万次,成为了2012年最热门的推文。受关注度紧随奥巴马之后的是新任教皇方济各,共有大约720万人关注了他的使用不同语言的9个帐号,但是这一数字远逊于奥巴马的3400万。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小题2】站在民众的角度请针对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家庭与传统儒学的生命智慧
董卫国
中国古代社会最核心的伦理关系是五伦之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这其中,父子、夫妇、兄弟三伦就是基本和最亲近的家庭伦理关系。在儒家看来,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的处理原则,也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推扩。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是建立于情感基础之上的,家庭生活靠情感纽带维系,这是不必多说的。。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感情是哪一种?现代人看来,或许应该是夫妇,按照流行的观念,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就是维系爱情的但是在传统儒家看来,家庭中最为核心的感情应该是孝。这不是说夫妻关系不重要,不可贵,相反,夫妇之道是人伦的开端,《易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没有夫妇,何来父子、兄弟,并且,古人也非常重视夫妇之道。但是古人却依然不把爱情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感情,而是把孝、悌、慈作为最为重要的道德情感,这三者的核心可以归结为“孝”。因为,兄弟是“亲之枝”,子是“亲之后”,所以都当有相应的感情(《礼记·哀公问》),例如,“孝悌为人之本”《《论语·学而》),又如说“孝,道之美,百行之本也”。(《白虎通义》)在政治上把孝视为治国的“至德要道”。这是因为古人有个洞见,他看到虽然都是爱,但是爱与爱的逻辑不通。有的爱,是可以“推扩”的,有的爱,则是不能推扩的。比如我们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能说“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吗?这是不可以的。当然不是不重视夫妇之道,不是反对爱情,而是古人看到,爱情这种东西,不稳定,而且这个感情从内在里就有排他性,就是自私的因素在这里面。所以对婚姻是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仪”(《诗经正义》),两情相悦当然很好,但是必要有礼法来约束。如果没有礼法,爱情会怎样?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时候很多呀,不能都发展为夫妻关系。而进入家庭之中,爱情更多的是转化为一种特殊的亲情了,合理的夫妻之情,必须是在对父母和子女尽义务的过程中才最能稳定。
孝道则不然,这是安身立命的一个根本。尤其是孝道,孝道对于人来说,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人生命中一种生命本源意识的觉醒。所以传统儒学说孝道的时候,不是从外面说,而是说“身体发肤,受之数不不求,孝之始也”(《孝经》),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大戴礼记》)。这是什么意思?孝跟身体有何关系?身体就是值得人之生命本身。孝道觉悟是从觉悟生命本身开始的。就是得明白,人不是一个原子化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人放到一个生命连续的序列中来理解人。你的生命不是你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而是有个,你应该对这个负责,应该好好利用这个身体,这个生命。其实古人很智慧,一个真的懂得自己生命价值的人、一个真的懂得爱自己生命的人,才真的会爱别人。并且,这样的爱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可以扩充到别人乃至于天地万物的。这也是儒家说的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之家了。
所以在古人看来,家庭的基本责任是上孝下慈,在此基础上上,进而能够做好社会本职工作也就好了,而非单独地维系爱情。其实也正是在上孝下慈和各安其业的过程中,夫妻关系才能步入常态和正轨。
(选自2016年第6期《博览群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社会最核心的伦理关系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五伦。父子、夫妇、兄弟三伦就是最亲近的家庭伦理关系。
B.夫妇之道是人伦的开端,但是在传统儒家看来,家庭中最为核心的感情应该是孝。
C.君主和大臣的关系存在了,这样之后等级高低才出现了,等级高低存在了,这样之后行为准则和礼节才出现了错误的地方。
D.没有夫妇,就没有父子、兄弟。夫妇之道是人伦的开端,古人也很重视夫妇之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道是安身立命的一个根本。因为孝、悌、慈作为最为重要的道德情感,而这三者的核心可以归结为“孝”,所以兄弟是“亲之枝”,子是“亲之后”。
B.爱情这种东西,不稳定,从内在里就有自私的因素。所以对婚姻是强调要有礼法来约束。
C.传统儒学论孝道,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为孝道对于人来说,是人生命中一种生命本源意识的觉醒。
D.人的生命是有的,你应该对这个负责。一个真的懂得自己生命价值的人、一个真的懂得爱自己生命的人,才真的会爱别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是建立于情感基础之上的,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的处理原则,也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推扩。
B.虽然都是爱,但是爱与爱的逻辑不通。孝、悌、慈可以“推扩”的,夫妻之道则是不能推扩的。
C.孝道觉悟是从觉悟生命本身开始的,是人生命中一种生命本源意识的觉醒。人不是一个原子化孤立的个体,要把人放到一个生命连续的序列中来理解人。
D.在上孝下慈和各自做好社会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夫妻关系就能步入常态和正规,而非单独地维系爱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显”“隐”兼顾弘扬优秀传统
唐凯麟
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间,古今、中西、体用、传统与现代之争一直不绝于耳,其核心是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和传统文化的问题。认清什么是传统和传统文化,把握其内涵、构成、特征、功能和性质,对于厘清上述争论的是非曲直、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无意义。
“传统”一词,在拉丁文中指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在英语中也基本上是这个含义。我国有学者认为,如果从操作的意义上讲,延传三代以上、被人类赋予某种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传统。一般说来,传统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器物层面的传统,即历史上延传下来的典章制度、文史经籍、文化遗迹等。第二是行为层面的传统,即历史上延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等。风俗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行为模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群体认知和智慧积淀。这两个构成部分可说是传统的“显性方面”。第三是精神层面的传统,即历史上延传下来的社会理想、生活信念和伦理道德观念、性格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等。它可说是传统的“隐性方面”。
那么,“显性方面”的传统与“隐性方面”的传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显性方面”是传统得以延传的载体和媒介,“隐性方面”则是传统得以延传的血脉和灵魂。没有“显性方面”,“隐性方面”就无法得以延传和呈现;没有“隐性方面”,“显性方面”就会枯萎坏死,也无法鲜活地存在和延传。从这种关系出发,人们又把传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传统,指器物、行为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概念与文化学所使用的大文化概念是一致的。它是历史上人类创造、赋予象征意义并延传至今的所有物质精神财富的整体,可叫做传统文化。狭义的传统,指世代相传、延传至今的社会理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我国典籍中关于传统的概念,主要是就这个方面而言的,又可称其为文化传统。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理想、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和民族心理。今天我们讲弘扬优秀传统,无疑同时包含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总的原则是合理扬弃,即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特征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则坚决摒弃。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分析和对待传统,厘清哪些是应该汲取的、哪些是必须剔除的;同时区别传统的“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和方式。典章制度、文史经籍、风俗习惯、文化遗迹等“显性方面”是传统的重要载体,应加强发掘整理和保护修缮。近100年来,几经战乱,我国典章失传、文物流失以及损毁相当严重。应增强保护意识、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研究水平,切实扭转这种局面。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对破坏、损伤的文物进行抢救和修缮。同时,加强文化传承基地和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的“显性方面”历久弥新、发扬光大。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理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等“隐性方面”的传统,应结合今天的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选自2015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认清什么是传统和传统文化,对于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B.传统由器物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构成,今天都需要大力弘扬。
C.“显性方面”的传统与“隐性方面”的传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
D.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应该兼顾“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注重合理扬弃。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弘扬优秀传统的一项是()
A.我市加强京杭大运河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
B.北京一银行女职工穿着汉服上下班
C.孔子诞辰日在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D.国务院新近颁布《博物馆条例》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器物层面和行为层面的传统属于“显性方面”,精神层面的传统属于“隐性方面”。
B.广义的传统可称为传统文化,而狭义的传统则可称为文化传统。
C.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显性方面”比“隐性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
D.弘扬优秀传统应该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但首先必须以我为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
熊庆来(1893-1969),1893年9月11日出生在云南弥勒的朋普镇息宰村,1913年考取留学比利时公费生。他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他给父亲的信中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留学8载,熊庆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与信念。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1921年秋天,东南大学聘请28岁的熊庆来为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此任教的5年间,熊庆来讲授了十多门课程,编写了包括《球面三角》等十几种讲义。
1926年,清华大学聘请熊庆来参与筹办算学系。他在清华算学系增设研究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他编写的教材《高等算学分析》,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第一批“大学丛书”出版,成为全国大学算学系的必用教材。
1932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的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论文。1934年获法国***龙云聘请他回滇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电报。他与龙云约法三章,龙云允诺后他即决定放弃清华的优裕条件,回滇服务于桑梓。
上任伊始、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家充实云大教师队伍。动物学家崔芝兰,数学家赵访熊,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史专家顾颉刚等各学科的专家及一批后起之秀陆续做了云南大学的教授。抗战时期办学经费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筹集,得到美国罗氏基金的多次资助,昆明富商董澄农先生捐建了澄农馆,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映秋院。在他的努力耕耘下,到1938年,云南大学有了文法、理、工、医、农五个学院,云大正式成为国立大学。自1937年至1949年,熊庆来在云南大学任了12年的校长。这12年,是“云南大学的黄金时代”,在1946年,熊庆来领导之下的云南大学被《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作为世界著名的中国15所大学之一列入该书。
熊庆来自早年从事教育工作起直到晚年,他把几乎毕生的心血与时间都花在中国教育事业上,只要是人才,他就会毫无保留地帮助他,培养他。1931年的一天,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论文,论文的作者华罗庚引起了他的注意,此时的华罗庚是金坛中学的一名小庶务员。熊庆来马上写信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又破格让清华算学系招进了华罗庚。在能庆来的精心培养下,华罗庚写出《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等数十种专著,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熊庆来依然抱病指导两个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年轻人——杨乐、张广厚。再加上陈省身、严济慈、钱三强、钱伟长等,熊庆来为我国数学界创建了一种识才、爱才、育才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科学家的典范,被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更是识千里马的伯乐”。
在描述父亲的性格时,他的儿子熊秉明用了四个字:平实诚笃。这确是熊庆来性格之写照。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辞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在欧学习期间,他励志向学,16岁奉父母之命与妻子结婚后,两人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熊庆来治学严谨,他的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即使在任校长之时,他也要每周亲自为学生上几节课。
然而,熊庆来的平实诚笃中却蕴藏着顽强的精神,卓越的毅力。熊庆来在1951年因脑溢血而致半身不遂,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在其后的近二十年中,他就是以这种病残之体一直坚持做研究工作。晚年记忆力衰退后,为了研究,他开始学习俄文,经过努力,最终他能够借助字典阅读俄文数学文献。
熊庆来是中外闻名的教学家,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是将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这颗数学界的明星将永远熠熠生辉。
(摘编自《弥勒县数学家熊庆来》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语言质朴简练,从不同方面突出了熊庆来一丝不苟的学习工作态度和辉煌丰硕的学术成果。
B.熊庆来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他以“熊氏无穷级”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为中国人争得了光荣的一席之地。
C.熊庆来对学术研究一向执着而且才思敏捷,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
D.作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仍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仔细,一旦发现错误,就一一圈出,并加以改正。
E.熊庆来一生识才爱才惜才,被誉为“识千里马的伯乐”,华罗庚、严济慈、张广厚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大力资助。
【小题2】熊庆来“平实诚笃”的性格在文中如何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熊庆来为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小题4】熊庆来从落后的小镇走出,最后成为数学泰斗、著名教育家的原因何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25分)
一张地图
莫景春
久在城市里居住和工作,虽然现在所在的城市距离老家仅仅百余公里,可是难得有时间回趟老家。常常在周末接到父母的电话,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他们在电话里很有兴致地叙述的,不是张家大伯的儿子结婚了,就是李家叔叔的女儿出嫁了,再就是庄稼长得怎样……最后总忘不了嘱咐一句:“家里什么都好,忙你的工作,别惦记……
其实,哪能不惦记呢!父母不跑到城市里来,自己也总想抽空回家看看,可是大学毕业后,在单位工作接近十年,一直没什么成就,就不愿总在乡里乡亲的眼前晃了。
因为中秋节有三天时间的公休,下决心回趟老家。
刚到家,邻居大伯便急急忙忙找上门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一样大小的地图,一脸的焦急。
“有什么急事吗,大伯?”我赶紧起身,迎接这位好像有什么急事的老人。
“你是村里的读书人,又在外面工作,见多识广,帮我看看!”大伯气喘吁吁地说,又递过那张被攥得有些皱巴巴的纸。
红红点点,密密麻麻地印着地名,那是一张花花绿绿的地图。从没上过学的大伯怎么突然对地理知识感兴趣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大伯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是不是故意考考我?或者是生活好了,准备出去旅游?
“你帮我找找广东的东莞在哪里?过节了,心里总是挂着些什么东西。”大伯伸出一双满是皱纹的手,抖抖索索地和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那地图,然后掏出一支红笔,还有透亮的放大镜。
哎呀,像蜘蛛网一样的地图,早早画上了两条醒目的线。家乡所在的桂西北一乡镇已被划上大红的圆圈,然后从这个地方笔直地分出两条直线:一条直直伸向遥远的北京,另一条则连向海边的厦门。这两条线赫然醒目,像两只有力的手指一样,紧紧地嵌在一起。
北京厦门,一北一南,一个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是美丽的海边城市,划上它们有什么用?大伯看到我的手指反复地指指点点着北京和厦门,笑呵呵地说:“那是在读初中的孙子帮我找的,现在也跑出去了。在北京的是大儿子,在厦门的是二儿子,他们全跑出去啰。”
我知道邻家大伯的大儿子手艺好,砌砖垒石,是他的拿手好戏,呆不住,跟着邻村的人跑到北京搞建筑去了;二儿子呢,平时喜欢拆拆收音机修修电视冰箱,对电子很感兴趣,也跑到厦门的电子厂打工去了,家里就剩下大伯和老伴,还有儿媳孙儿了。
“那现在你找广东的东莞干什么呢?”
“大孙儿中专毕业了,到广东的东莞打工去了,想看看他到底在哪个地方,心里踏实。”
看到大伯急切的样子,我赶紧把地图平平整整铺到桌面上,拿起他手上的那支红笔,先在我们所在的家乡定了个点,沿着广西向广东的方向,在标着黑黑的字大大一圈的“广州”附近划出了东莞这个地名。大伯目不转睛地盯着,晃着放大镜,目光紧跟着我的笔头,看着我的笔头停住了,便长长地舒口气:“哦,在广东,就在我们附近,不远不远。”
接着他急忙拿来一把直尺,在我们家乡和东莞之间划了一条长长的红红的线,把两者紧紧地连接起来,心里乐滋滋的。
我再看看大伯的地图,只见图上以家乡为原点,辐射三条赫然醒目的红线,那三条线很像一只张开的手掌。家乡是掌根,北京厦门东莞是叉出去的手指,不管亲人们跑到哪个地方打工,他们都还紧紧地握在大伯的掌心里。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A.在城市里居住,却很少能有时间回到农村老家,这是很多年轻人面临的状况,小说开头从“我”长时间不回老家写起,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B.“那是一张花花绿绿的地图”,“被攥得有些皱巴巴的”,这表明邻居大伯常常将地图拿在手中,时时查看,心里总记挂着远离故土的儿孙们。
C.“我”刚到家,邻居大伯便“急急忙忙找上门来,一脸的焦急”,这个细节表明因为村里没有有文化的人,老人内心很焦急。
D.邻居大伯的地图上,画着由家乡连接北京、厦门这两个一北一南城市的两条醒目的线,表明他已经知道儿子所去的方向,只是为不知孙儿去了哪里而着急。
E.小说描述了一个留守老人通过画地图的方式关心孩子们的故事,流露出留守老人心中的寂寞之情。
(2)小说的结尾写地图上画的线“像一只张开的手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邻居大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写了邻居大伯一家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现状,这成了当今农村很普遍的现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实际谈谈。(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