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D.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小题2】下列正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C.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C.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D.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6 10:0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升思想境界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写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文章乃经国之大业,须敬畏,不可亵玩焉。“文载道”“诗言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北宋张载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气概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文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作家以他们的作品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作家要深入生活,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切不可疏离时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只顾把玩一己之悲欢,并把那当成整个世界。文学如果沦为列宁所说的那些“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人的消遣工具,将失去文学最珍贵的价值。
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也是作家的权利。但在讲创作自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社会责任,这是辩证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曾期望作家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作家应该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认为作家只需要创作自由而不必承担社会责任,是偏颇。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作家具有双重职责,个人的职责和公众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有社会担当。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靠外在强制,而是靠作家内在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文学既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是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越要强调正确价值取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普遍认同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学的主导价值。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将其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要努力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情感世界的契合点、共鸣点,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思所盼中汲取灵感、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以文学的方式筑造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世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在社会矛盾凸显期,众声喧哗,美丑纷杂,作家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认清现象与本质,深刻反映社会进步,体现人文情怀。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迎合低级趣味,不但不能给社会提供正能量,反而会制造文化垃圾,违背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与真善美南辕北辙。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基本属性之一。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证明,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总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与政治的联系,传达一定的思想倾向。社会主义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学。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的历史责任,是作家思想境界的核心。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文学之树才能长青。要防止文学脱离人民,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于“思想境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影《雷锋》,叙述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饱含着作者的称赞之情。
B.周恩来在天津上小学的时候,面对一些学生读书只求名利,不关心国事,勇敢地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理想远大。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借《岳阳楼记》,劝喻朋友,也抒发了自己忧乐天下的情怀,震撼后人。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概括了“飞将军”李广辉煌而又凄惨的一生,也寄托了司马迁推崇高尚品行的思想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表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体现的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而疏离时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他们的作品就会沦为“消遣工具”。
B.文学创作需要自由的空间,创作自由也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这个“自由”却是有“度”的,“度”就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C.以文学的方式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给社会提供正能量,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就不会违背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
D.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的历史责任,具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就能得到鉴赏家和评判者的称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作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出的东西,文学怍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
B.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有社会担当。灵魂的形成需要作家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C.提升思想境界,一方面是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是提升作家的思想境界;我们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
D.我们要防止文学脱离人民,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文学之树才能长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规民约作为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独特载体和传统乡村治理的独特方案,在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被作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本土资源而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证明其重要的法律文化价值。然而,在汲取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精华时,如若打开方式不正确,则会很大程度影响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程及功效。

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自然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途径与载体。而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等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的确立,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合理、适当的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的社会风尚、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

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贝。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不悖性。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信服。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奖惩等功用于一体,为一定地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专门类乡规民约,大多与一乡一村不同的社会事实有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条款简明扼要,可执行性强,规范稳定。而当代乡规民约的建设,近十余年来虽取得较大成效,但其制定与运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原因在于对乡规民约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乡规民约存在形式普遍单一、制定主体不清晰、文本篇幅冗长等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乡规民约的可守性不足,缺乏实施保障,制约了乡规民约的有效性,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

在汲取乡规民约这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精华,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和深刻把握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及其生成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真正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乡规民约体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乡规民约对于当代乡村“良法善治”的独特功能与作用,最终谱写出乡规民约创新转化应用的时代华章。

(摘编自胡仁智《“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制定乡规民约须有明确的立约宗旨,其目的是体现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
B.乡规民约应该独立于国家的政策与法律条文之外,不受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约束。
C.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通过乡规民约这个传统“德礼法制”文化的载体融入乡村生活。
D.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乡规民约体系,就能发挥乡规民约的功能与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近现代”一词与“传统”相对应,简明地阐述了乡规民约发展的大致历史脉络。
B.第二段先提出观点,再从当下乡村规约制定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论证。
C.第三段从传统乡规民约的特点和当代乡规民约的问题两方面阐述乡规民约的治理效果。
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第三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最后一段总结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人心、厚风俗”等是古代和当今乡村治理都要实现的目标,其内容一直没有变化。
B.在制定当代乡规民约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应当自然、合理,不能完全照搬。
C.乡规民约须有可守性,必须有贯彻实施的保障,才能在治理乡村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D.要挖掘传统乡规民约独特的法律文化价值,就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三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五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份不同,因此存有“三正论”。
C.秦始皇为表达“占据天下”之意,更改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从此“正月”之“正”就有了“正统”的意思。
D.“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大量不同材质的古代手写文本陆续出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社会和文学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手写文本自身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学者们在阅读和研究这些手写文本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和传世的印刷文本进行比较。如果用印刷文本时代的背景知识来衡量手写文本,会发现手写文本与印刷文本相比,不仅相同内容的文本文字和内容出入很大,手写文本的组织结构和样态也与印刷文本存在很大差异。

而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虽然写本从来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在印本已成为人们阅读的主体和主流以后,人们对文本的知识都深深地打上了印本的烙印。带着这样的知识烙印来阅读和硏究古代写本,就容易出现认识的误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关注写本特点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写本学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古代写本学是研究历代手写文本的学问,其研究对象包括自先秦至明清的手写文本,即先秦至汉晋的简牍、绢帛写本,敦煌写本、吐鲁番写本、黑水城写本、宋代的徐谓礼文书和宋元以来的契约文书、明清档案,以及其他古代写本。

中国古代写本的质料主要是简牍、绢帛和纸。自春秋战国至东汉,是简牍、绢帛写本流行的时期,可以算作写本阶段的第一个时期;自东汉至宋为纸本写本时期,这是写本阶段的第二个时期,也是其全盛期;第三个时期是宋至清,这一时期印本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写本仍然存在,可以称为印本阶段的写本,或写本后阶段的写本。

写本学关注的是写本的特点。总体说来,写本学主要关注的是写本的材料、书写工具、书写者,以及写本的形态和文本内容方面具有的一般性问题和方法问题,其关注重点不在某件具体写本,而是众多写本存在的一般问题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印本和写本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即一为印刷,一为手写。就功用而言,写本或手稿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满足个体需求,一是满足社会需求。就满足社会需求而言,印本明显优于写本。满足批量需求的写本虽然内容是相同的,但写本的制作过程是个体的,出错的概率远高于印本。即使同一个人重抄相同的文本,也很难保证不出差错。所以,唐代官府和寺院都有专门的抄书手和校对人员,重要的文本都要经过反复校对。印本就不同了,只要仔细校对了底版,就可保证不出错误,可以完全避免写本因制作过程的个体性造成的阅读障碍。由此看来,社会需求特别是大批量需求应是印本流行的主要动因。

印本流行以后,写本的社会需求的功能被印本取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写本的逐渐边缘化,古代写本和印本的差异也不再为世人所知。因此,写本学的任务就是把写本的特点揭示出来,为人们准确地理解古代写本,正确地利用古代写本提供方便。

(节选自2019年4月8日《光明日报·中国古代写本学的特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们通过手写文本和印刷文本的比较,去寻找两者在组织结构和样态上的巨大差异。
B.由于时代背景知识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印本和写本在文本文字和内容上出入很大。
C.印本成为人们阅读主体后,其文本知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写本消亡推波助澜。
D.古代写本质料发展的三个时期即从春秋到清代的兴衰,成为古代写本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中国古代写本学兴起的背景,是为了便于人们了解这门较生僻的学问。
B.文章按历史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写本的三个发展时期,纸的运用使写本达到全盛期。
C.文章拿印本和写本的出错率对比,是证明印本比写本更科学,必将承受时代的淘洗。
D.文章举唐代官府和寺院都有专门的抄书手和校对人员,是为了证明写本易出错。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中国古代写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写在舞台边上(节选)

黄裳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它是整个伟大的中国艺术传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歌、舞并重的综合舞台艺术。它以“唱、做、念、打”为主,辅之以“圓场”为代表的舞台调度手法和独特的服装、道具、切末、脸谱、锣鼓、丝竹伴奏等艺术手段经过近千年戏曲艺人的辛勤创造、积累,从广泛的生活、艺术领域中吸取营养,形成了一种具有非凡表现现实生活能力的诱人艺术力量,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不妨以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作些比较。齐白石是“大写意”派的代表画家,他笔下的花草山水无不以简练而浑成的笔法写出。但在用写意方法勾勒出的花瓣,叶片中间,往往栖息着蜻蜓、蟋蟀、纺织娘……这样细小的昆虫,这是用工笔画出的,笔法的细致,往往使观者可以看到那透明翅翼中间纤细的纹路。无论是粗笔或细笔,画家给观众提供的是同样生动的,洋溢着生之活力的形象,而两者又是统一的。

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上,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同样或类似的情形。戏曲艺术家仿佛是一位非常精明的鉴赏家,他在五光十色、无比丰富的生活中,能发现哪些是重要的就抓住不放,哪些是次要的可以略去。从这样的原则出发所形成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几乎是同步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中国戏曲舞台上“上下场”、“圆场”等一系列舞台调度方法,是一种非常经济、简洁、聪明的方法。它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使演员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人物在马背上奔驰,在道路上躜行,穿过深宅曲院、进入密室、绣房,这些难以在通常话剧舞台上再现的困难课题,在这里几乎都不成为问题。但遇宣泄、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斗争的机会,就决不放过。必以狮子搏兔的全力,调动一切手段,加以再现。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面部的表情,衣衫的转折、抛掷,繁复身段的运用,歌声的变幻,念白的抑扬……无一不被用来作为揭露人物内心的武器。大胆的省略与精微的刻画在构思细密的节奏中成为一种高度谐和的统一体。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一切都在同时间、地点完成。

艺术家的表演,有时夸张便夸张到极处,细腻也细腻到极处。导演设计有时竟会使人联想到现代艺术形式一一电影的手法。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使观众不能不惊异。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是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但这“自由”又是受着自身的制约的。一步不能脱离生法,也不能离开本身的“程式”。

程式是死的又是活的;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杨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发展不会停止,程式的变化、丰富过程也永远不会停止。

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但并不因此而使其艺术魅力有所削弱。这首先是固为,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 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今天舞台上保留下来的许多传统戏,在其创作的当时,正是那时的现代剧。因为现实针对性强与艺术上的成功,被保留下来了,直到今天。今天戏曲舞台上通行的服饰,正是明代(约十四到十七世纪)的衣冠,这是因为戏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而当时也正是现代剧产生得最多的时期。

中国古典戏曲总是以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故事出现的。由于演出习惯的变更与观众欣赏的集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整出戏中尤为精彩的许多段落。人们都希望在一次演出的组 合中能看到题材、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这样做更易于满足观众中间不同的要 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一九八四年二月六日

【小题1】下列对“中国戏曲艺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艺术具存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经过近千年的创造与积累,具有非凡的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其中京剧最具代表性。
B.戏曲舞台上,精微地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与齐白石用工笔画出叶片中间柄息的细小昆虫,情形类似。
C.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与时间的大胆省略与人物内心的精微刻画高度谐和统一,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
D.古代戏曲在创作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剧。创作者借用了现代的衣冠,表现当时的生活,现实针对性强的古代戏曲得以保留,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理,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基本同步,明代是中国戏曲产生得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文人画”创作数量到达巅峰。
B.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扬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程式”制约戏曲演员的自由,程式缓慢地发展也限制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C.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所以,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强大,
D.中国古典戏曲总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一次演出中安排题树、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更易于满足观众的不同的要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小题3】不能表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的一项是()
A.“上下场”、“圆场”等舞台调度方法,可以使人物自由地走于道路,进入庭院。
B.刻画人物内心时,中择戏曲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
C.时空转化难以在通常的话剧舞台上再现,而中国戏曲摆脱了时空束缚。
D.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与现代电影手法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