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窗(节选)  钱钟书
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
③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巢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
④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跟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许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我们跟带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戈门记一八三0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带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小题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1)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2)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小题2】第二段引用陶渊明的诗,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3】赏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4分)
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小题4】都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请简单谈谈本文形和神的关系。(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舌尖上的追本溯源
1997年,欧盟为了应对疯牛病问题的挑战,最早提出了食品安全溯源概念,并将其逐步完善为一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2002年,我国开始进行食品溯源体系研究,并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2004年4月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八个部门确定肉类行业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行业,开始启动肉类食品溯源制度和系统建设项目。之后,我国的食品溯源体系建设逐渐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获得了蓬勃发展。
根据食品的流通过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原产地(属地)信息溯源系统,主要指食品供应的源头,如白菜、大豆的原产地的基本信息;二是食品加工过程信息溯源系统,主要指食品加工的生产流程、加工环境、加工方法与步骤等信息;三是存储与运输信息溯源系统,主要针对具有保质期的食品(水产品、肉类、熟食、新鲜水果、蔬菜、饮料等)在储运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信息,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RFID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意思为“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在各国日益强烈的食品追溯需求的推动下,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研究开发了采用GS1系统(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跟踪与追溯食品类产品的应用方案,适用于加工食品、饮料、牛肉产品、水产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等多个领域。该应用方案不仅得到了全球的高度认可,也为我国从源头抓质量监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推行食品溯源制度牵涉到许多个环节,只有做到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和环环相扣,才可能让老百姓安全明白地消费食品。
二维码食品溯源体系的推出,为使食品溯源走进全民时代铺平了道路。二维码技术是近几年来国际上流行的数据防伪、携带、传递的高科技手段。其具有储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备援性大、成本便宜等特性,为产品防伪、追踪溯源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只要为食品贴上二维码电子标签,就等于为食品戴上了新一代的电子“身份证”。消费者在购买这类食品时,只需要打开手机的照相功能,对着食品上的二维码电子标签轻轻一按,就能查询出食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等各种信息。由于该套二维码溯源体系使用普通手机的摄像头进行识读,从而实现从“餐桌”到“田间”的蔬果生产、流通及消费的全过程监控,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设备的成本。
尽管我国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已经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整个追溯系统尚不十分完善,尤其缺乏贯穿全产业链的质量监控体系,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只有解决溯源信息不能资源共享和交换的问题,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溯源资源共享,才能切实保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权益。  
【小题1】本文除了介绍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围绕它还介绍了 。(4分)
【小题2】下列关于“食品安全溯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997年,欧盟最早提出食品安全溯源概念并将其逐步完善为一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因为疯牛病的出现。
B.2002年,我国开始进行食品溯源体系研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并于2004年4月开始建设食品溯源制度和系统。
C.根据食品的流通过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原产地、食品加工过程和存储与运输三个信息溯源系统。
D.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是一种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的俗称“电子标签”的无线系统。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GS1系统跟踪与追溯食品类产品的应用方案,适用于食品生产的多个领域,是监管食品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B.推行好了食品溯源制度,将牵涉到的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和环环相扣,老百姓才能安全明白地消费食品。
C.二维码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和不可仿制性等特点,普通手机摄像头也能识读,运用它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监管成本。
D.为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权益,我国需要大力建设贯穿食品产业链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溯源资源共享和交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江右理学都显得有几分落寂,鲜有开山宗师。然而,到了明末清初,在抚州的南丰县、赣州的宁都县、九江的星子县三地,竟然崛起了一个颇负盛名的江右学者方阵。三地学人各有所长,思想相互碰撞,精彩纷呈。其中,抚州谢文洊的“程山学派”在当时的江右理学影响颇深。
谢文洊曾对于古今中外的“天命”之说进行了重释,创新构筑了“畏天命”学说;并借助以“畏天命”的思想为根基,聚集众多理学学者,创立了“程山学派”。由此,奠定了谢文洊江右理学一派宗师的地位。“程山学派”和同一时期声名鹊起的江右两个文化团体宁都的“易堂学派”和星子的“髻山学派”来往甚密,谢文洊推行的“畏天命”学说曾得到他们的热烈回应。
“畏天命”语出孔子《论语·季氏》,后代儒学诠释甚多。但谢文洊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却隐含了西方宗教文化的成分,从而使其对“畏天命”的重释成为一种思想创新。这其中的玄机,在于他曾受到同时代的天主教徒刘凝的影响。明清间以传教士为主要介质的中外文化互动大约持续了250年。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这段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拓宽了中西文化各自的视域,并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了思想与知识的重构,泽及后世,影响深远。而刘凝就是这样的介质。在谢文洊所著的《日录三卷》中,能找到谢文洊与刘凝多次辩论西学的内容。《日录》记载了他们之间围绕“上帝属性”的争论。谢文洊认同刘凝借给他阅读的耶稣会士庞迪我所著《七克》一书观点,认同“上帝”(天命)的存在,认同道德践履离不开“他者”的监督。同时,却又坚决否定“上帝降生”等“启示真理”。
刘凝告诉谢文洊,在马厩降生的耶稣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变化,以言行为万世典范,为了救赎万民而主动献身,用以引导人性中天赋之善而敬仰上帝;倘若不明了耶稣亲临人世的教诲与救赎,则“其道无由”。谢文洊则认为,西方人以“上帝”为“肉身之人(耶稣)”,“名为尊上帝,其实是亵侮上帝”。他与当时多数中国儒士的态度一样,不相信降生在马槽、身份卑微的耶稣,居然会是天地万物之创造者和主宰者!所以,谢文洊驳回刘凝,这不是尊崇上帝,而是亵侮上帝。在他的理解中,上帝是有赏罚权能的“上天”。得罪“上天”,必有灾祸的后果。因此对“上天”才必须“敬畏”;相信这样的“上天”,“畏”“怕”的行为才能产生实效并促成精神的纯化和人格的提升。这也是他异于以往性理之学的创新点。
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认识交锋过程中,谢文洊所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与刘凝的西方文化逐渐形成思想交融,并为程山之学注入了独特的内涵与表现方式,最终形成“程山之学”独特的文化内涵。
(选自《江右理学的一程山水》,有删改。原文刊载于2014年11月28日出版的《江西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与宁都县和星子县这两地的学人的思想观点相吻合,得到了“易堂学派”和“髻山学派”的热烈回应。
B.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对古今中外的“天命”之说进行了重释,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具有鲜明而浓厚的辩证唯物主义色彩。
C.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肯定了“他者”的监督在践履道德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学说为他开创“程山学派”奠定思想基础。
D.谢文洊的“畏天命”学说建立在西方宗教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当时的江右理学中影响很大。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程山学派”的出现,推动了当时江右理学的发展,使得当时江右的其他学派由湮没无闻而迅速崛起,进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颇负盛名的江右学者方阵。
B.“畏天命”一语出自《论语》一书,后世的理学学者对它做过许多解释;“程山学派”对“畏天命”思想的诠释与明末以前的理学家相比有不同之处。
C.“程山之学”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谢文洊在与刘凝的数度论辩中,在东、西方信仰的异同交锋过程中,找到了文化融合的节点。
D.谢文洊虽认同《七克》一书中的一些观点,认同“上帝”的存在;但是在“上帝属性”的问题上,与刘凝存有分歧,坚决反对“上帝降生”等“启示真理”。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教士对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介质作用;这一历史期间的中外文化互动,拓展了中西文化各自的视域,在不同层面上展开了思想与知识的重构。
B.谢文洊认为“上天”拥有赏罚权能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既是人们向善的至高无上榜样,也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一旦得罪“上天”,必有灾祸的后果。
C.《日录三卷》记载了谢文洊与刘凝之间的争论,是研究“程山之学”重要的史料;同时,对于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有关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状况也有参考价值。
D.谢文洊创立“程山学派”,奠定了他江右理学一派宗师的地位。这有利于扭转江右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衰弱不振的局势,在中国理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仰天长啸“中国心”: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2009年3月18日,一位93岁的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平静而满足。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
求学期间,吴大观因眼见日寇飞机轰炸神州,无数国人惨死,而毅然由机械系改报航空系,从此执着于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制。
1956年,吴大观到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厂任新中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主任。五年后,又在沈阳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他始终坚持一个观念:即使能从外国引进发动机,但关键技术是学不到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受他影响,厂(所)里的科研人员刻苦钻研技术资料,努力学习数学和英语。每天晚饭后,办公楼里总是灯火通明,学习蔚然成风。
1958年5月,由吴大观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喷发-1A”发动机试制成功并通过了20小时的长期试车。7月26日,装备着“喷发-1A”的“歼教-1”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从此飞上蓝天。紧接着,1959年9月,吴大观带头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喷气发动机上台试车……
吴大观于1978年调入西安航空发动机430厂,参加我国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专利的试制。
在与英国专家组织联合试车工作组进行150小时定型持久试车时,英方专家组织两班倒,而吴大观作为工厂代表,一个人顶两班,劳累使年已六十多岁的吴大观病倒了,甚至发烧39℃,但他仍坚持工作,偷偷吃药顶着上班,有一次晕倒在车间被送到医院,可是两个小时后他一醒过来,又回到试车岗位上。他带领大家排除了一个个故障和技术问题,确保了斯贝发动机按期成功地完成了国内地面试车考核。
1980年初,吴大观带领20多人的技术队伍将发动机送到英国一家公司进行高空模拟试车和部件考核试验。他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逐项进行试验考核,碰到质量问题一追到底,及时解决。在英国的半年中,吴大观对具体的技术问题都要亲自搞清搞懂;对同行的技术人员,他精心指导,严格要求,确保通过参加考核试验大家都能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技术知识,为今后研制国产发动机打下技术基础。
2003年9月,斯贝发动机全面国产化进入关键时刻,进行工厂150小时试车,但发生了叶片断裂故障,年已87岁高龄的吴大观在关键时刻再次赶到西航,帮助和指导西航进行故障调查和实验分析,找到了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第二台发动机顺利通过了验证试车。回到北京后,他将自己在科研中总结出来的关键技术经验和资料无私奉献给了西航,并对斯贝发动机技术的改进提出了建议,这些为斯贝发动机全面国产化研制和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吴大观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对记者说:“我知道,这意味着我这一辈子就要为发动机的研制奋勇前行了。也许是很难很苦吧,可是入学教育时我看过吴老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经历,他们能坚持,我们后来者为什么不行?” 他笑笑,年轻的面庞还带着青涩,然而目光却是如此坚定,“希望等我退休的时候,我们的航空动力事业可以追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这是吴大观常说的一句话,其实它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此时此刻,吴老临终时的祝愿萦绕在所有人心中:“我是看不到我们自己的大飞机装着我们自己的发动机飞上祖国的蓝天了,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吴大观始终认为即使能从外国引进发动机,但关键技术还是要靠自己,这是他亲身感受过外国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后所得出的教训。
B.开头一段具体写了吴大观逝世的时间、年龄及其荣誉称号等,使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基本了解。他“平静而满足”,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C.在斯贝发动机进行150小时定型持久试车时,吴大观一个人顶两班,从英国专家那里学到许多关键技术,为斯贝发动机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D.文章在介绍吴大观主持研制“喷发-1A”发动机时,用了“第一台”、“第一架”等词语,这是为了突出这项研究成果的巨大意义。
E.斯贝发动机全面国产化进入关键时刻,在进行试车时却发生了故障,吴大观为此赶到西航。作者叙述这件事时,用了三个“关键”,突出了吴大观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题2】文章在倒数第三段插入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的话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吴大观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倒数第二段说:“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打完这盘台球 (法国)都德
仗已经打了两天。
这些兵士是在倾盆大雨之下,背上背着背包度过这一宵的,因此都疲惫不堪。可是你看已经长长的三个钟点了,就任凭他们手扶着枪,在大道的积水滩里,被雨水渗透的田野烂泥里挨受着入骨的寒气。他们在这里干什么呢?情况怎样了呢?那些尊大炮,炮口向着丛林,好象在窥视什么东西。掩蔽起来的机枪牢牢瞄着天际。一切都准备齐全,只待进攻。为什么不进攻呢?还等待什么呢?原来是等候命令,而总司令部却迟迟不下命令。可是总司令部并不远。就是这座路易十三式的古堡,被雨洗过的红砖在半山坡的矮树丛中闪闪发着光,平整的绿色浅草地夹在两行盛开的盆花之间,一直伸展到正房的阶前。饭厅的窗户都面临大门石阶开着,从窗口望进去,可以看见杯盘狼藉的饭桌:拔去塞子的酒瓶,暗淡无光的空酒杯,都憔悴地留在弄皱了的台布上。在隔壁屋子里,发出说话的语声、笑声、台球的滚动声、互相碰杯声。原来元帅正在打他那盘台球,这就是军队为什么在那里等待命令的缘故。元帅一打上台球,天塌下来他都不管,世上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把这盘球打完。
打台球嘛这是这位伟大军人的癖好。他站在那里,严肃得跟身临战场一样,穿着军礼服,胸前挂满了勋章,眼睛冒火,两颧通红;宴会,赌兴,酒意都催得他劲头十足。他的副官们众星捧月似地围着他,殷勤恭顺,他每打一球,他们便钦佩叹赏得五体投地。跟元帅打台球的对手是一位参谋本部的矮小的大尉,他是打台球的第一把能手,能够把世界上的所有元帅打个落花流水,可是他懂得和他的长官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表示敬意的距离,他留着神不要打赢,可也不要输得太容易。他正是一位人们称为有前途的军官。“留神!小伙子!元帅已有了十五分,你是十分。应该照这样对付到底;对你的晋级来说,这比在外边跟那些人一起,让淹没大地的泉涌似的雨水浇着,用处大得多。” 这大尉就这样心里默念着。
这盘球打得真精彩。象牙球滚来滚去,互相挨身擦过,两色交错着。突然,天上闪过一发炮弹的火光。一阵隆隆的响声震得玻璃颤动。大家都吓了一跳,焦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有元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他哈腰歪在台子上,正在琢磨一杆子“嘬球”的绝妙效果。这是他的拿手好戏,嘬球的效果!……
看!又是一片火光,紧跟着又是一片。大炮一发跟着一发,一发比一发快。副官们都奔到窗口。莫非普鲁士人真的进攻了?“让他们攻吧!”元帅拿粉块擦着球杆头说,“该你啦,大尉。” 这时候骚乱更厉害了。大炮的震撼声中,还夹杂着机枪的哒哒声,排枪的连续不断的响声。从一片一片的浅草地里,升起一大片镶着黑边的红云。花园的尽头全部被照得通红。总司令部里开始惊慌起来。传令兵骑着马如飞地跑来。大家都要求见元帅。可元帅是见不着的。我不是对你们说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打完他那盘球吗?
“该你了,大尉。” 不过大尉有点心不在焉了。到底还是年纪太轻!你看他忘记了他玩的花样,连着打了两杆子好球,几乎要赢这盘球。这回,元帅可怒不可遏了,脸上显出惊奇和愤怒。正在这时,一匹跑得四蹄翻飞的马奔到了院子里。一个满身是泥的副官不顾卫兵的拦阻,一跳闯上了石阶:“元帅!元帅!……”元帅无名火有八丈高,脸红得跟鸡冠一样,出现在窗口,手里还拿着球杆:“有什么事?……这成何体统?……难道这儿没有卫兵了?”“可是,元帅啊……”“好吧…… 回头再说……等我的命令,真他妈的!”窗子又使劲地关上了。等他的命令!
那些可怜人,正是在等候啊!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待在那里毫无动作。一点办法没有,他们在等候命令……不过,死是无须等候命令的,于是这些人就整百整百地死去。从他们张开的伤口里,不声不响地流着法国的忠贞之血……台球室里,也异常紧张:元帅又领了先;可是那个小个儿大尉象狮子似地抵抗着。
十七分!十八分!十九分!几乎来不及记分了。战争的声音越来越近。元帅只差一分了。炮弹已打到花园里。有一颗竟在水池上空爆炸了。镜面似的水四分五裂,一只天鹅在卷成漩涡的一大堆带血的羽毛里慌慌张张地游着。这是最后一声炮。现在是一片沉寂。没有别的声响,只有雨点落在灌木上的声音,小土山下隐约的鼓声;在渗透雨水的路上还有一种有如羊群狂奔的踏步声……军队是完全垮了。元帅打赢了他那盘球。(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大炮机枪,让我们看到法军兵士们的严阵以待,“窥视” 和“瞄”这两个动词,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前氛围。可他们却不能发起进攻,因为在打台球的元帅还未下达命令。
B.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的方法,塑造了法军元帅贪图享乐、没有责任感,打台球上瘾成癖,一旦玩起来便如痴如醉,敌人开始进攻也不管不顾的形象。
C.大尉也是一个典型化的人物。他陪着元帅打台球,他的技术很好但他留着神不要打赢,可也不要输得太容易,因为这对他的晋级来说比取得战功更有用。作者将法军军官的钻营投机等等丑行集中体现在了大尉这个人物身上。
D.作品把故事时间安排在敌人疯狂进攻、法军急待指挥的这一刻,揭示出法军的失败就是因为元帅在打台球。此外,台球不是在休息场所打,而是在前线的司令部里,其揭露鞭挞的意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突出和强化。
 
E.一边是满腔爱国热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士兵,另一边是深宅别墅内兴致勃勃打台球的元帅和奉陪的人们;一边是赢了比赛,一边是输了战争……小说用对比手法结构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这篇小说中对司令部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3)小说故事的叙述用的是第几人称?这样的人称有什么好处?
(4)小说的题目是“打完这盘台球”,以此为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父亲的一课
十六岁那年,父亲送我去山城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我一有空便溜到相邻的一家叫“创世纪”的网吧去上网玩游戏,微机知识没有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往往玩得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的网民中,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对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混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呀!”
这声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成里极少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长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没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三分中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七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是我的衣袋里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生活费给我,我却将它们全部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 了口。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有了钱,我跟父亲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他有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 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有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分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 个小时不缴清欠费,应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给我买的手表做抵押,谁知网吧老板却不屑一顾。父亲指着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 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的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油印玩什么游戏?乡吧佬!”这时我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觉得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的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假的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借去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里我到哪里去弄钱去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的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小题1】透过“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一句我们可以想象到父亲当时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情节发展似乎有些“突兀”,但细细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是就文中的伏笔和铺垫各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描写了一位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异议,你的看法怎样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谈一谈。